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 Vol. 41 Issue (1): 19-24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0.01.004
0

引用本文  

刘燕翔, 卫俊, 李金, 等. 京西北地区地震重定位及构造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 41(1): 19-24.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0.01.004.
LIU Yanxiang, WEI Jun, LI Jin, et al. Relocation and its tectonic features in northwest Beijing[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20, 41(1): 19-24.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20.01.004.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项目(项目编号:CEA-JC/3JH-170410)

作者简介

刘燕翔(1987—), 女, 硕士, 河北唐山人, 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工作。E-mail:930363707@qq.com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19-03-14
京西北地区地震重定位及构造特征
刘燕翔 1, 卫俊 2, 李金 1, 王妍 1, 李峰 3, 王曰风 3, 蔡玲玲 4     
1. 中国河北 063021 河北省地震局唐山地震中心台;
2. 中国石家庄 050000 河北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3. 中国河北 075000 河北省地震局张家口地震中心台;
4. 中国石家庄 050021 河北省地震局
摘要: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京西北地区(39.5°—41.5° N,113°—117° E)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6 223次有效地震进行精确定位,得到该区震源分布的精细图像和震源深度剖面图。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地震的水平分布更集中,沿断裂带分布特征更加明显,震中在断裂带呈更明显的条带状、簇状分布,地震与线状的深浅断裂构造的关系密切;大部分地震发生在中上地壳,震源分布为典型震源密集区的空间形态,呈纵深约15 km、直径20—40 km的近圆形“厚饼状”。
关键词双差定位法    断裂    震源密集区    地震精定位    
Relocation and its tectonic features in northwest Beijing
LIU Yanxiang 1, WEI Jun 2, LI Jin 1, WANG Yan 1, LI Feng 3, WANG Yuefeng 3, CAI Lingling 4     
1. Tangshan Central Seismic Station, Hebei Earthquake Agency, Hebei Province 063021, China;
2. The Sixth Geology Brigade of Hebei Earthquake Agency, Hebei Province 063000, China;
3. Zhangjiakou Central Seismic Station, Hebei Earthquake Agency, Hebei Province 075000, China;
4. Hebei Earthquake Agency,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thquake and structure in northwest Beijing, the double difference positioning method was used to precisely locate 6 223 effective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Beijing (39.5°—41.5°N, 113°—117°E) from January 1, 2013 to December 30, 2017, and obtain fine images of source distribution and source depth profile in this region. It shows that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s more concentrated an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fault zone are more obvious. The epicentre is more obvious in the strip and cluster distribution in the fault zone, and the earthquak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inear deep and shallow fault structure. Most of the earthquakes occur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crust; Spatial morphology of typical focal areas, a nearly circular "thick pie" with a depth of about 15 km and a diameter of 20—40 km.
Key words: double difference location method    fracture    concentrated focus area    fine seismic location    
0 引言

京西北地区位于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西北端歼灭段和NNE向山西断裂的北东段,由一系列连续分布的NW向、NNE向和少数近EW向断裂组成,穿插该区的NE向断裂多与NW向断裂相交,其复杂的构造环境为孕震、发震提供了条件(徐杰等, 1998, 2017徐锡伟等,1998)。近年来该区新构造运动频繁,中小地震活动性强,分布广。该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距今最近的2次破坏性地震是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一带6.2级地震和1999年3月11日张北5.6级地震。

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小震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构造信息。随着地震活动定位精度的不断提高,中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可以真实地反映断层的运动特征及深部构造。地震精定位被认为是研究活动构造、隐伏断层、地震分布特征等的重要手段(朱艾斓等,2005李乐等,2007)。双差定位法能有效减小速度模型引起的误差,可非常准确地确定地震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地震的离散性,因此该方法在地震精定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杨智娴等,2004)。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京西北地区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进而探讨该区的地震活动与断裂间的相关性,尤其是典型地震密集区的构造特征。

1 资料选取与处理

本文收集了河北168个区域地震台站的地震观测报告(图 1),从中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震级ML≥1.0的天然地震,台站记录数和震相数均需大于3,共得到10 626次地震,震级为ML 1.0—4.8。

图 1 河北区域地震台站分布 黑色小三角表示记录数据的台站 Fig.1 Distribution of the stations in Hebei area
2 定位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在双差定位中,地壳速度模型对地震定位结果影响很大(杨智娴等,2004黄媛等,2008)。因此,建立相对可靠的一维速度模型,对获得较准确的地震定位结果非常重要。根据华北地区的地壳厚度研究结果(谢卓娟等,2017王椿镛等,2017)可知,张家口、张北附近的地壳相对较厚,达60 km左右,故本文采用Lei等(2008)谢卓娟等(2017)的一维速度模型(表 1)。

表 1 研究区水平层状地壳速度模型 Table 1 Horizontal stratified crustal velocity model in the study area

使用一维分层速度结构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6 223次地震事件,丢失的地震事件与双差法的成簇地震定位有关,但这并不影响本文讨论地震活动与构造间的关系。双差定位前后地震震中分布(图 2)表明,重新定位后大多数地震的位置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距断层较近的地震,经重定位后,表现为沿断层走向聚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成丛(簇)、条带状的特点。呈丛(簇)状地震主要集中在NW向断裂与NE向断裂相交部位,由图 2(b)可见,震中呈扇状由东部向西部撒开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方向地震相对较多且集中,地震活动明显强于西北方向;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比NNE向山西断裂带活动性强且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分段,这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更有利于NWW向断裂活动有关。

图 2 2013—2017年京西北地区定位前(a)、后(b)地震震中分布 Fig.2 The epicenter distribution before (a) and after (b) positioning in northwest Beijing from 2013 to 2017
3 典型地震密集区的震源深度特征

为分析研究区的地震活动深部构造特征,布设了A—A′和B—B′2条震源深度剖面[图 2(b)]。

3.1 A—A′剖面

A—A′剖面是通过研究区西缘的一条NNE向剖面,与蔚广盆地南缘断裂和六棱山北麓断裂、阳原盆地北缘断裂、怀安镇盆地南缘断裂、天镇—阳高盆地北缘断裂、怀安—万全盆地北缘断裂、张家口断裂等相交。双差法重新定位后A—A′震源深度剖面如图 3所示。

图 3 A—A′震源深度剖面 Fig.3 A—A′seismic source depth profile

结合京西北双差定位震中分布图[图 2(b)]和A—A′震源深度剖面(图 3)可知,地震密集区有3处,分别位于浑源、怀安、张北地区。3个地震密集区分别与六棱山北麓断裂与恒山北断裂汇而不交区、怀安盆地南缘和天镇—阳高盆地北缘断裂端点及围合区、庙东营—大营滩断裂与大满—前黑沙土断裂交汇区一一对应。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0 km,表明地震主要发生在深部构造中。在纵向深度上,浑源地区的地震发生在高角度断裂,孕震深度为5—15 km,3个地震密集区中的地震有70%集中在怀安地区且在地震深度为5—15 km的范围内横向密集分布。如此密集的活动与该处的深浅断裂和深部低速度异常构造有关,其明显受控于怀安盆地南缘断裂和天镇—阳高盆地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

张北—尚义地震密集区,位于庙东营—大营滩与大满—前黑沙土高角度隐伏深断裂交汇区附近,与其邻近的张北、尚义、万全和崇礼等4个县境内覆盖着面积约20 000 km2的中新世裂隙和溢流玄武岩,即汉诺坝玄武岩(刘若新,1992)。汉诺坝玄武岩层以倾角8°—12°向北缓倾,不整合地覆盖在前寒武纪变质岩、侏罗纪陆相碎屑岩和火山岩、白垩纪河湖相砂砾岩等地层之上,形成宽阔的坝上熔岩台地,岩层厚100—300 m,由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组成,呈交互状出现,并夹有不太厚的河湖相沉积夹层(徐锡伟等,1998)。根据A—A′震源深度剖面(图 3)和张北—尚义地震密集区烈度及构造地质(图 4)地震分布特征,张北—尚义地震密集区呈宽约25 km、深5—20 km的近椭圆状,被平面分布尺度约60 km的玄武岩完全套合。定位结果显示,地震沿剖面几乎是近直立呈线性分布的,反映了地震震源位于高角度深部断裂上。

图 4 张北—尚义地震密集区烈度及构造地质 Fig.4 Intensity and tectonic geology of Zhangbei—Shangyi earthquake concentration area
3.2 B—B′剖面

B—B′剖面是一条NW向深度剖面,穿过尚义、万全、逐鹿、北京、香河,与怀安万全盆地北缘断裂、怀涿盆地北缘断裂、桑干河断裂、延庆—矾山断裂、南口山前断裂等相交,与张家口断裂、新保安—沙城断裂、施庄断裂、孙河—南口断裂等近乎平行。双差法重新定位后B—B′震源深度剖面如图 5所示。

图 5 B—B′震源深度剖面 Fig.5 B—B′seismic source depth profile

B—B′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孕震深度集中在5—20 km,表明中小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中上地壳。75%以上的地震集中在延怀盆地,横向分布明显。在深度为15 km时,震群明显分为上下2个区域,这2个区域的地震条带状分布都存在由西向东震源深度变深的趋势,总体呈NWW走向,与NWW向张家口—蓬莱地震构造带的走向一致,表明在延怀盆地可能存在着不同结构的介质和深浅构造。前人(李乐等,2007李乐,2008)利用北京、河北地震台网及华北地区遥测台网联网等262个台站地震观测报告记录的15 350次地震,采用双差法对首都圈地区1980—2004年发生的地震重新精定位,得到了北京—怀来—丰镇(H-20)测深剖面上震中集中分布形态与断裂和深浅构造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还显示延怀盆地的地壳幔速度结构的纵向、横向非均匀性十分明显,地壳呈高、低速相间的异常结构,非均匀的地壳结构和深断裂构成了局部应力集中的深部条件,造成了延怀盆地地震密集。本文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一致。

4 结论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京西北地区(39.5°—41.5°N,113°—117°E)地震重新定位,重定位后地震震中分布呈更加明显的条带状、簇状分布,震源深度主要为5—20 km;地震密集区集中在断裂带的交汇、围合区内,表明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间的密切关系。

由重定位的京西北地区震中分布图[图 2(b)]可知,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明显比NNE向山西断裂带活动性强,这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更有利于NWW向断裂活动有关。

重定位后,京西北地区中小地震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显示,典型震源密集区多位于高角度断裂带上,呈纵向尺度(厚度)15 km左右、平面尺度20—40 km的近椭圆形“厚饼状”状。

参考文献
黄媛, 吴建平, 张天中, 等. 2008.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8(10): 1 242-1 249.
李乐, 陈棋福, 陈颙. 2007. 首都圈地震活动构造成因的小震精定位分析[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2(1): 24-34.
李乐.板内重复地震的识别及其在活动断裂带的应用研究[D].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1778412
刘若新. 1992. 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王椿镛, 吴庆举, 段永红, 等. 2017. 华北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其大地震深部构造成因[J]. 中国科学, 47(6): 684-719.
谢卓娟, 吕悦军, 方怡, 等. 2017. 京津冀地区地震重新定位及其与活动断裂的关系[J]. 地震, 37(3): 72-83.
徐杰, 宋长青, 楚全芝. 1998.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震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J]. 地震地质, 20(2): 146-154.
徐杰, 计凤桔. 2017. 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49-255.
徐锡伟, 冉勇康, 周本刚, 等. 1998. 张北-尚义地震的地震构造环境与宏观破坏特征[J]. 地震地质, 20(2): 135-145.
杨智娴, 陈运泰. 2004.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再次精确测定1998年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J]. 地震学报, 26(2): 115-120.
朱艾斓, 徐锡伟, 周永胜, 等. 2005. 川西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构造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48(3): 629-636.
Lei J S, Xie F R, Lan C X, et al. 2008. Seismic images under the Beijing region inferred from P and PmP data[J].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68(3/4): 13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