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石家庄 050000 河北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
3. 中国河北 075000 河北省地震局张家口地震中心台;
4. 中国石家庄 050021 河北省地震局
2. The Sixth Geology Brigade of Hebei Earthquake Agency, Hebei Province 063000, China;
3. Zhangjiakou Central Seismic Station, Hebei Earthquake Agency, Hebei Province 075000, China;
4. Hebei Earthquake Agency,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京西北地区位于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西北端歼灭段和NNE向山西断裂的北东段,由一系列连续分布的NW向、NNE向和少数近EW向断裂组成,穿插该区的NE向断裂多与NW向断裂相交,其复杂的构造环境为孕震、发震提供了条件(徐杰等, 1998, 2017;徐锡伟等,1998)。近年来该区新构造运动频繁,中小地震活动性强,分布广。该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距今最近的2次破坏性地震是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一带6.2级地震和1999年3月11日张北5.6级地震。
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小震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构造信息。随着地震活动定位精度的不断提高,中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可以真实地反映断层的运动特征及深部构造。地震精定位被认为是研究活动构造、隐伏断层、地震分布特征等的重要手段(朱艾斓等,2005;李乐等,2007)。双差定位法能有效减小速度模型引起的误差,可非常准确地确定地震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地震的离散性,因此该方法在地震精定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杨智娴等,2004)。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京西北地区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进而探讨该区的地震活动与断裂间的相关性,尤其是典型地震密集区的构造特征。
1 资料选取与处理本文收集了河北168个区域地震台站的地震观测报告(图 1),从中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震级ML≥1.0的天然地震,台站记录数和震相数均需大于3,共得到10 626次地震,震级为ML 1.0—4.8。
在双差定位中,地壳速度模型对地震定位结果影响很大(杨智娴等,2004;黄媛等,2008)。因此,建立相对可靠的一维速度模型,对获得较准确的地震定位结果非常重要。根据华北地区的地壳厚度研究结果(谢卓娟等,2017;王椿镛等,2017)可知,张家口、张北附近的地壳相对较厚,达60 km左右,故本文采用Lei等(2008)和谢卓娟等(2017)的一维速度模型(表 1)。
使用一维分层速度结构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获得6 223次地震事件,丢失的地震事件与双差法的成簇地震定位有关,但这并不影响本文讨论地震活动与构造间的关系。双差定位前后地震震中分布(图 2)表明,重新定位后大多数地震的位置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距断层较近的地震,经重定位后,表现为沿断层走向聚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成丛(簇)、条带状的特点。呈丛(簇)状地震主要集中在NW向断裂与NE向断裂相交部位,由图 2(b)可见,震中呈扇状由东部向西部撒开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方向地震相对较多且集中,地震活动明显强于西北方向;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比NNE向山西断裂带活动性强且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分段,这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更有利于NWW向断裂活动有关。
为分析研究区的地震活动深部构造特征,布设了A—A′和B—B′2条震源深度剖面[图 2(b)]。
3.1 A—A′剖面A—A′剖面是通过研究区西缘的一条NNE向剖面,与蔚广盆地南缘断裂和六棱山北麓断裂、阳原盆地北缘断裂、怀安镇盆地南缘断裂、天镇—阳高盆地北缘断裂、怀安—万全盆地北缘断裂、张家口断裂等相交。双差法重新定位后A—A′震源深度剖面如图 3所示。
结合京西北双差定位震中分布图[图 2(b)]和A—A′震源深度剖面(图 3)可知,地震密集区有3处,分别位于浑源、怀安、张北地区。3个地震密集区分别与六棱山北麓断裂与恒山北断裂汇而不交区、怀安盆地南缘和天镇—阳高盆地北缘断裂端点及围合区、庙东营—大营滩断裂与大满—前黑沙土断裂交汇区一一对应。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0 km,表明地震主要发生在深部构造中。在纵向深度上,浑源地区的地震发生在高角度断裂,孕震深度为5—15 km,3个地震密集区中的地震有70%集中在怀安地区且在地震深度为5—15 km的范围内横向密集分布。如此密集的活动与该处的深浅断裂和深部低速度异常构造有关,其明显受控于怀安盆地南缘断裂和天镇—阳高盆地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
张北—尚义地震密集区,位于庙东营—大营滩与大满—前黑沙土高角度隐伏深断裂交汇区附近,与其邻近的张北、尚义、万全和崇礼等4个县境内覆盖着面积约20 000 km2的中新世裂隙和溢流玄武岩,即汉诺坝玄武岩(刘若新,1992)。汉诺坝玄武岩层以倾角8°—12°向北缓倾,不整合地覆盖在前寒武纪变质岩、侏罗纪陆相碎屑岩和火山岩、白垩纪河湖相砂砾岩等地层之上,形成宽阔的坝上熔岩台地,岩层厚100—300 m,由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组成,呈交互状出现,并夹有不太厚的河湖相沉积夹层(徐锡伟等,1998)。根据A—A′震源深度剖面(图 3)和张北—尚义地震密集区烈度及构造地质(图 4)地震分布特征,张北—尚义地震密集区呈宽约25 km、深5—20 km的近椭圆状,被平面分布尺度约60 km的玄武岩完全套合。定位结果显示,地震沿剖面几乎是近直立呈线性分布的,反映了地震震源位于高角度深部断裂上。
B—B′剖面是一条NW向深度剖面,穿过尚义、万全、逐鹿、北京、香河,与怀安万全盆地北缘断裂、怀涿盆地北缘断裂、桑干河断裂、延庆—矾山断裂、南口山前断裂等相交,与张家口断裂、新保安—沙城断裂、施庄断裂、孙河—南口断裂等近乎平行。双差法重新定位后B—B′震源深度剖面如图 5所示。
B—B′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孕震深度集中在5—20 km,表明中小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中上地壳。75%以上的地震集中在延怀盆地,横向分布明显。在深度为15 km时,震群明显分为上下2个区域,这2个区域的地震条带状分布都存在由西向东震源深度变深的趋势,总体呈NWW走向,与NWW向张家口—蓬莱地震构造带的走向一致,表明在延怀盆地可能存在着不同结构的介质和深浅构造。前人(李乐等,2007;李乐,2008)利用北京、河北地震台网及华北地区遥测台网联网等262个台站地震观测报告记录的15 350次地震,采用双差法对首都圈地区1980—2004年发生的地震重新精定位,得到了北京—怀来—丰镇(H-20)测深剖面上震中集中分布形态与断裂和深浅构造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还显示延怀盆地的地壳幔速度结构的纵向、横向非均匀性十分明显,地壳呈高、低速相间的异常结构,非均匀的地壳结构和深断裂构成了局部应力集中的深部条件,造成了延怀盆地地震密集。本文研究结果与前人结果一致。
4 结论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京西北地区(39.5°—41.5°N,113°—117°E)地震重新定位,重定位后地震震中分布呈更加明显的条带状、簇状分布,震源深度主要为5—20 km;地震密集区集中在断裂带的交汇、围合区内,表明地震活动与活动构造间的密切关系。
由重定位的京西北地区震中分布图[图 2(b)]可知,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明显比NNE向山西断裂带活动性强,这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作用更有利于NWW向断裂活动有关。
重定位后,京西北地区中小地震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显示,典型震源密集区多位于高角度断裂带上,呈纵向尺度(厚度)15 km左右、平面尺度20—40 km的近椭圆形“厚饼状”状。
黄媛, 吴建平, 张天中, 等. 2008.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38(10): 1 242-1 249. |
李乐, 陈棋福, 陈颙. 2007. 首都圈地震活动构造成因的小震精定位分析[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2(1): 24-34. |
李乐.板内重复地震的识别及其在活动断裂带的应用研究[D].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1778412
|
刘若新. 1992. 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王椿镛, 吴庆举, 段永红, 等. 2017. 华北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其大地震深部构造成因[J]. 中国科学, 47(6): 684-719. |
谢卓娟, 吕悦军, 方怡, 等. 2017. 京津冀地区地震重新定位及其与活动断裂的关系[J]. 地震, 37(3): 72-83. |
徐杰, 宋长青, 楚全芝. 1998.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震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J]. 地震地质, 20(2): 146-154. |
徐杰, 计凤桔. 2017. 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49-255.
|
徐锡伟, 冉勇康, 周本刚, 等. 1998. 张北-尚义地震的地震构造环境与宏观破坏特征[J]. 地震地质, 20(2): 135-145. |
杨智娴, 陈运泰. 2004.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再次精确测定1998年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J]. 地震学报, 26(2): 115-120. |
朱艾斓, 徐锡伟, 周永胜, 等. 2005. 川西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构造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48(3): 629-636. |
Lei J S, Xie F R, Lan C X, et al. 2008. Seismic images under the Beijing region inferred from P and PmP data[J]. 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68(3/4): 134-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