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石家庄 050024 河北师范大学
2.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在地震台网日常工作中,常用的传统震级标度有地方性震级ML、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B和面波震级MS。
从科学研究角度来看,由于不同的震级表示地震辐射不同频率能量的大小,不同类型的地震辐射地震波的优势频率不同,因此,使用不同震级标度能够准确地表示不同类型地震的大小。但从地震预报、地震应急等实际应用角度看,通常认为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此,有人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不把多个震级统一成一个震级?如果一个地震有多个震级该如何使用?
1945年以来,多种震级标度之所以能够长期并存,自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本文从震级的发展、震级的单色性、震级统一的不可能性、震级转换的危害性、震级优选的科学性等方面,介绍震级的使用方法。
1 震级的单色性1935年,里克特提出了地方性震级ML,使用伍德—安德森短周期地震仪器测定,只能用于表示近震的大小。1945年,古登堡将测定ML的方法推广到远震,提出面波震级MS,用于表示远距离地震的大小,弥补了ML的局限性;而对于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地震台站记录的面波不发育,无法测定MS,古登堡和里克特又提出体波震级mb和mB。
里克特—古登堡震级系统是建立在“单一频率”地震波振幅的基础上,常用的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是在其优势频率f分别为1.00 Hz和0.05 Hz(周期T分别为1.0 s和20.0 s)时测得的“单色震级”。根据《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地震观测)(中国地震局,2001)的要求,测定地方性震级ML和短周期体波震级mb要使用仿真DD-1短周期记录,DD-1短周期地震仪摆的固有周期为1.0 s,记录4.5级以下地震S波周期在0.8—1.2 s之间;测定面波震级要使用仿真基式(SK)中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基式地震仪摆的固有周期是12.5 s,记录4.5级以上地震的面波周期为3.0—25.0 s,在震中距大于20°时记录面波的优势周期在20 s左右。
地震辐射地震波的周期范围较大,从102 s的长周期面波、10 s的长周期体波,到1 s的短周期体波、在震中地区10-1 s的强地面运动、10-2 s地壳的小地震(陈运泰等,2000)。地震的类型不同,辐射地震波的优势周期不同,小地震的P波和S波频率以高频成分为主,而大地震面波的频率以低频成分为主。通常,对于4.5级以下未能激发面波的地震,只能测定地方性震级ML;对于4.5级以上浅源地震,在震中距大于250 km的地震台站能够记录到面波,适合测定面波震级MS;而对于中源地震、深源地震和地下核爆,记录波形面波不发育,适合测定体波震级mb和mB。
由于震级的单色性,不同类型的地震辐射地震波的周期不同,因此不可能使用同一震级标度表示所有类型地震的大小。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使用不同的震级标度才更科学、更准确。
不同的震级实际上是为不同类型的地震“量身定做”的,也就是说不同的震级标度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地震。地方性震级ML适合表示近场较小地震的大小,面波震级MS适合表示浅源较大远震的大小,体波震级mb和mB适合表示中源地震、深源远震的大小和地下核爆炸的大小。
1977年金森博雄提出矩震级标度MW,矩震级实质上就是用地震矩M0来描述地震的大小,无论是对大地震还是小地震、微震甚至极微震,无论是对浅震还是深震,均可测定地震矩M0。2000年以后,随着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全球诸多地震台网开始测定矩震级MW,并将矩震级作为对外发布的首选震级。但矩震级的测定比较复杂,有时不能在较短时间内测定出准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仍需采用传统震级对外发布。
2 “统一震级”的不可行性由于存在多种震级标度,会给震级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早在1945年,古登堡就做过震级统一工作,将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和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B统一用m表示,因为当时他认为这3种震级是等价的,称为“统一震级”,但是研究结果发现事实并非如此,mB与MS只有等于6.5级时才一致,ML与MS只有对于4.5级以下时才基本一致,对于其他的地震,不同震级之间都有差别,有时差别较大。古登堡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得到的结论是:不可能使用同一震级表示所有不同类型地震的大小,“统一震级”是不可能做到的(Gutenberg, 1945a, 1945b, 1945c)。
为了规范全球的地震监测工作,世界数据中心(World Data Center,WDC)于1979年邀请苏格兰爱丁堡地质研究所威尔莫教授编写了《地震观测实践手册》(Manual of Seismological Observatory Practice,MSOP),在该手册中明确指出:“从一种震级转换成另一种震级,必然造成原震级信息的损失”(Willmore,1979)。从此以后,全球的地震监测遵循以下规则:不同震级标度之间一律不允许相互转换,在全球各个国家的地震监测工作中,无论是地震观测报告、地震目录列出的震级,还是对外发布的震级,均是实际测定的震级。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而对于某一具体的自然景观,颜色就会相对单一,例如沙漠是黄色,海洋是蓝色,森林是绿色,雪山是白色,等等。如果研究某一具体的自然景观,就可以用单一色彩表示其特征,而用单一色彩去看整个世界,五彩缤纷的色彩就会消失,看到的将是一个颜色失真的世界。同样的道理,小震、大震和深震辐射地震波的优势频率不同,用“单一频率”的震级表示所有地震的大小,必然造成原震级信息的失真。
2002年,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ismology and Physics of the Earth's Interior,IASPEI)邀请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的鲍曼(Peter Bormann)教授担任主编,重新编写了《新地震观测实践手册》(NMSOP),中国地震局组织相关专家翻译成中文,由地震出版社出版,2012年又推出了第二版(NMSOP-2)。在该手册中进一步指出:“到目前为止,地震界有一些人对统一震级m的真正含义和目的仍存在疑惑,许多人似乎还没有阅读或接触过相关的原始出版物,没有正确理解震级的意义,更不了解不同震级之间的差别”(Bormann,2012),并进一步明确不同震级之间不允许相互转换。
1999年,在许绍燮院士编写的《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宣贯教材》中明确指出:“深震和小震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它不属于本标准规定的目标范围。在个别特殊情况下(如首都圈等敏感区域发生有感的2级、3级小地震时),需要向社会公布本标准不能测得的地震震级M时,深震可用体波震级mb,小震可用地方性震级ML测定。在对社会公布时不再称地震震级M,而应称为相应的体波震级mb或地方性震级ML”(许绍燮,1999)。因此,在1999年发布的震级国家标准中,不允许采用震级转换的方式对外发布地震的震级。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于2002年发布“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震级的测定与发布管理条例”(USGS Earthquake Magnitude Policy),规定从2002年1月18日起执行(USGS,2002)。在该条例中明确规定,测定的不同震级一律不允许相互转换,并把矩震级MW作为对外发布的首选震级。
3 “震级转换”的危害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根据不同的需求给出不同震级之间转换的经验公式。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经验公式只能给出不同震级之间关系的总体趋势,而对于某一具体的地震来讲,转换值与实测值存在偏差,有时偏差会很大。
为了兼顾地震应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需求,国家地震台网中心产出“速报目录”、“快报目录”和“正式目录”等3种地震目录(刘瑞丰等,2018)。根据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在“速报目录”中使用地震震级M(即面波震级MS);对于没有面波的近震,不能测定面波震级MS时,在地震速报时要将地方性震级ML换算为地震震级M。这样,在“速报目录”中统一使用面波震级MS,但有的是实测MS,有的是由ML转换得到的MS。而在“正式目录”中均给出实测的MS、ML。对于将地方性震级ML换算为地震震级M的地震,会造成以下危害。
(1)转换值比实测值偏小。2007年鲍曼和刘瑞丰收集了1983—2004年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44 523个地震的地方性震级ML、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和mb的观测资料,采用一般线性回归方法和正交回归方法,得到不同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将地方性震级ML转换成面波震级MS后,转换值比实测值平均偏小0.5—0.7(Bormann et al,2007;刘瑞丰等,2015),而某些地震偏小值会超过0.8,例如:2016年6月9日15点33分的西藏日土地震,我们利用西藏地震台网资料测定地方性震级ML为3.5,按地震速报管理规定,将ML转换成面波震级MS为2.9,而实际测定的MS为3.8,面波震级MS的转换值比实测值偏小0.9。
(2)4.5级以下地震数量减少,造成地震活动性偏低的假象。本文收集了国家地震台网中心2016—2018年的“速报目录”和“正式目录”,对国内地震数量进行了分析。
我们整理了2016—2018年的“正式目录”中0.1级以上国内地震174 242个,“速报目录”中3.0级以上国内地震1 623个,按不同震级段统计地震数量,结果分别见表 1和表 2。其中,对于2种目录中所示3.0级以上地震,分别对比统计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6—2018年不同震级段地震数量,结果见表 3、表 4、表 5、表 6。
![]() |
表 1 2016—2018年“正式目录”不同震级段地震数量统计 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earthquakes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in the final earthquake catalogue from 2016 to 2018 |
![]() |
表 2 2016—2018年“速报目录”不同震级段地震数量统计 Table 2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earthquakes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in the quick earthquake catalogue from 2016 to 2018 |
![]() |
表 3 2016年“速报目录”与“正式目录”不同震级段地震数量统计 Table 3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earthquakes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in the quick earthquake catalogue and in the final earthquake catalogue for 2016 |
![]() |
表 4 2017年“速报目录”与“正式目录”不同震级段地震数量统计 Table 4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earthquakes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in the quick earthquake catalogue and in the final earthquake catalogue for 2017 |
![]() |
表 5 2018年“速报目录”与“正式目录”不同震级段地震数量统计 Table 5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earthquakes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in the quick earthquake catalogue and in the final earthquake catalogue for 2018 |
![]() |
表 6 2016—2018年“速报目录”与“正式目录”不同震级段地震数量统计 Table 6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earthquakes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in the quick earthquake catalogue and in the final earthquake catalogue from 2016 to 2018 |
从2016—2018年统计结果(表 6)来看,与“正式目录”相比,“速报目录”中3.0—4.9级地震数量明显偏低。以表 5给出的2018年“速报目录”与“正式目录”的对比结果为例,可见:在“速报目录”中3.0级以上地震542个,而在“正式目录”中则有1 653个。研究表明,中国大陆的b值大约是0.9(李善邦,1981),中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5.0级以上地震约20次,根据古登堡—里克特(G-R)震级—频次关系可以得到,中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4.0级以上地震约180次,3.0级以上地震约1 600次。从表 3、表 4给出的2016年和2017年“速报目录”与“正式目录”可以看出,“速报目录”明显低估了地震活动性水平。
总之,对于无法测定面波震级MS的地震,由于采用震级转换的方式开展地震速报工作,使得“速报目录”中3.0级以上地震数量只有“正式目录”的1/3左右,造成地震活动明显偏低的假象与乱象。从震级的社会性来讲,将客观上不存在、无从验证的转换震级M向政府机关报告和社会公众发布,会对政府机关和社会公众产生严重误导;从震级的科学性来讲,使得“速报目录”的地震数量严重偏离了基本的古登堡—里克特(G-R)震级—频次关系。待“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完成以后,地震速报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如果采用震级转换的方式将地震活动性统计到2.0级,甚至1.0级,致使震级偏低0.8—0.9,导致地震数量偏低几倍,甚至近十倍。这样的数据不但失去了科学数据的使用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使用这样的数据,会使研究人员得到完全错误的结果。
随着资料的不断积累,自相矛盾的数据越来越多,对地球科学研究、地震预报研究将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4 “震级优选”的科学性目前,全球主要地震机构均采用“震级优选”的方式发布震级。从2002年起,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发布地震信息时,将矩震级MW作为首选震级。对于不能测定MW的近震,用地方性震级ML发布;对于不能测定MW的远震,用面波震级MS或体波震级mb发布,并在地震观测报告“Earthquake Data Report”中列出能够测定的所有震级,供科学研究使用。
2009年,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新的震级标度基本技术框架确定以后,为了验证新震级标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鲍曼和刘瑞丰的组织下,研究小组利用国家地震台网48个台站2001—2007年记录的531个地震的波形数据资料为研究对象,共分析14 000条地震记录,得到了不同震级之间的关系(Bormann et al,2009),研究结果表明:①用地方性震级ML可以较好地表示4.5级以下地震的大小;②用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可以较好地表示4.5级以上地震的大小,尤其是对于6.5级以上地震,MS(BB)比Mw偏小,差值在0.1以内,这是一个重要结果。在一般情况下,要测定出可靠的矩震级MW大约需要20 min的时间,而测定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只需1—2 min即可给出可靠结果。
因此,在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中要求,对于不能及时测定矩震级Mw的地震,采用“震级优选”的方式发布地震的震级。
5 结论与讨论从表 1可以看出,根据2016—2018年的地震统计结果,我国地震台网每年测定国内地震6万个左右,而能够测定面波震级MS的地震不足100个,大量国内地震只能测定地方性震级ML。再加上我们利用国家地震台网48个台站2001—2007年记录的531个远震的研究结果(刘瑞丰等,2015),可得到以下结论。
(1)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一方面地方性震级、体波震级、面波震级等传统的震级标度都是建立在“单一频率”地震波振幅的基础上,而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地震震源的复杂性和地球介质的复杂性,不可能使用一个震级表示所有类型地震的大小。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使用不同的震级标度才更科学、更准确。
(2)在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中有时一个地震给出多个震级,而在多个震级中总有一个实测震级是为其“量身定做”,测定该震级所使用地震波的频率与震源辐射地震波的优势频率一致,用该震级最适合表示其大小,而其他震级表示的是震源在其他频段辐射地震波能量的大小。
(3)不同的震级都是重要的地震参数,是开展震源特征、不同地震之间的差异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不同地震辐射地震波的频谱不同,利用不同震级可以描绘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地震特征。科学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多种震级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4)从地震速报、地震应急的需求看,国际上普遍采用“震级优选”的方式对外发布震级。“震级优选”的方法为:①矩震级作为首选震级;②如果不能及时测定出矩震级,按顺序选择面波震级、体波震级、地方性震级。
(5)从地震预报、地震会商等日常工作的需求看,如果一个地震只用一个震级,可使用地震台网对外发布的震级,或用(4)中“震级优选”的方法在地震目录中选择一个震级。
6 结束语2017年5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强制性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本标准规定了地震震级的测定方法和使用规定。在测定方法中规定了地方性震级ML、短周期体波震级mb、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面波震级ΜS、宽频带面波震级ΜS(BB)和矩震级MW等6种震级的测定方法,在使用规定中给出了震级的发布规则,具体如下。
(1)地震台网在发布地震速报信息时,对能及时测定地震矩M0的地震,应优先选择矩震级MW作为对外发布的震级。
(2)对不能及时测定地震矩M0的地震,应按以下原则确定对外发布的震级:①对于ML<4.5的浅源地震,应选择地方性震级ML为对外发布的震级;②对于ML ≥4.5的浅源地震,应选择宽频带面波震级ΜS(BB)为对外发布的震级;③对于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宜选择短周期体波震级mb或宽频带体波震级mB(BB)为对外发布的震级。
新的震级国家标准的实施,实现了与国际主要地震机构的震级测定方法和震级发布规则的接轨,使我国地震台网震级的测定方法更科学,测定结果更准确,测定速度更快捷,发布规则更合理。
陈运泰, 吴忠良, 王培德, 等. 2000. 数字地震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李善邦. 1981. 中国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刘瑞丰, 陈运泰, 任枭, 等. 2015. 震级的测定[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刘瑞丰, 陈运泰, 薛峰, 等. 2018. 如何正确使用新的震级国家标准[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9(4): 1-11.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8.04.001 |
许绍燮. 1999. 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1999)宣贯教材[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
中国地震局. 2001. 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规范(地震观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Bormann P, Liu R F, Ren X, et al. 2007. Chinese National Network Magnitudes, Their Relation to NEIC Magnitud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New IASPEI Magnitude Standards[J]. Bull Seismol Soc Am, 97(1B): 114-127. DOI:10.1785/0120060078 |
Bormann P, Liu R F, Xu Z G, et al. 2009. First Application of the New IASPEI Teleseismic Magnitude Standards to Data of the China National Seismographic Network[J]. Bull Seismol Soc Am, 99(3): 1 868-1 891. DOI:10.1785/0120080010 |
Bormann P, New Manual of Seismological Observatory Practice[R]. GeoForschungsZentrum, Potsdam, 201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15754574_New_Manual_of_Seismological_Observatory_Practice_NMSOP-2
|
Gutenberg B. 1945a. Amplitudes of surface waves and magnitudes of shallow earthquakes[J]. Bull Seismol Soc Am, 35: 3-12. |
Gutenberg B. 1945b. Amplitudes of P, PP and S and magnitude of shallow earthquakes[J]. Bull Seismol Soc Am, 35: 57-69. |
Gutenberg B. 1945c. Magnitude determination for deep-focus earthquakes[J]. Bull Seismol Soc Am, 35: 117-130. |
USGS. New USGS earthquake magnitude policy[M]. MCEER Information Service News, 2002: 1-3.
|
Willmore P L. Manual of Seismological Observatory Practice[R]. World Data Center A for Solid Earth Geophysics, Report SE-20, September, 1979, Boulder, Colorado.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91435495_Manual_of_seismological_observatory_pract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