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把地学方法引入地震预测、预报,开启了地电学应用的新领域,从此地电学把解决空间问题(物探)扩大到解决定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地震预报),开始利用直流电(地电阻率)观测预报地震,至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高曙德等,2016)。地电阻率观测是地震地球物理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已积累了大量观测资料和强震震例,在长期地电阻率观测与研究中,地电阻率存在地震异常受到广泛认同,特别是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及一些中强地震前记录到中期和短临异常变化(史红军等,20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无论从形态还是变幅量级,某些干扰易与震兆混淆,给地电阻率异常判别和地震预报实际应用带来困难(王燚坤等,2011;罗娜等,2016)。观测资料异常现场核实是判别地震异常和干扰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地震地球物理观测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除观测系统自身干扰因素外,易受外界观测环境影响。地震观测影响因素多样、复杂,给地震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异常变化原因的查找、核实带来困难。经现场核实的异常资料性质判定,对当时地震形势判断具有重要作用(王永安等,2015)。
1 观测背景 1.1 台站地质构造背景安庆地震台(下文简称安庆台)位于长江破碎带北侧,台基岩性为石灰岩,处于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向沿江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地质环境较为复杂,附近有郯庐断裂带和宿松—枞阳断裂,见图 1。
安庆台1977年5月开始地电阻率观测,测区位于台站南部山间小盆地内,地形有一定起伏,采用四极非对称装置,布极走向NS、EW,供电极距:A1B1 = 551 m,A3B3 = 633 m,测量极距:M1N1 = 200 m,M3N3 = 208 m。供电极为2块0.5 m×0.5 m正方形铅板,测量极为0.5 m×0.5 m正方形铅板,埋深1.5 m,外线路采用塑料皮铜质独芯线,以水泥线杆架空布设,布极示意见图 2。2008年8月对外线路进行技术改造,将模拟观测仪器DDC-2型电子自动补偿仪更换为数字化观测仪器ZD8B地电仪,2013年进行“十二五”背景场改造,更换为ZD8M地电仪。
2017年9月30日02时起,安庆台ZD8M型地电仪EW测向地电阻率和自然电位差数据出现异常,观测曲线见图 3。
由图 3可见:地电阻率数据呈下降变化,下降至6.62 Ω·m,幅度达86.99%;自然电位差数据呈上升变化,上升至-26.1 mV,幅度达75.98%。异常出现后,安庆台高度重视,按照节假日及“十九”大期间地震应急安保方案积极应对,根据地电学科规范相关要求,立即成立现场异常核实调查组,开展异常现场核实工作。
3 干扰异常调查 3.1 异常原因初判安庆台ZD8M型地电仪EW向地电阻率数据2017年9月30日02时起直线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保持不变。异常出现后,该分向电阻率均方差变化较大,在观测室断开仪器供电,测得EW向电极M3、N3两点间电压为4.77 V,NS向M1、N1两点间电压仅0.11 V,从而初步判定该异常与外界环境中交流电干扰有关,且干扰源应在EW向测量线路上,而非地震地球物理异常。为进一步查明干扰源,需从仪器工作状态、气象因素、周围环境、干扰等进行详细核实与检查。
3.2 观测系统检查根据《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电磁观测》(高玉芬等,2001)和地电阻率相关管理运行细则等要求,异常核实调查组9月30日对观测系统进行全面检查,主要测试项目如下:①对ZD8M仪器进行标定检查,发现在仪器全量程正负极性检查中,各标定电压值的测量误差均符合规范要求;②对稳流电源WL6B进行供电电源性能参数检查测量,结果可知,供电电流稳定度及电压纹波因数均符合规范要求,见表 1;③对EW向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进行接地电阻和绝缘电阻测量,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见表 2;④测量室内专用地线接地电阻为2.4 Ω,符合规范要求。
根据规范要求:测量极绝缘电阻应大于5 MΩ,供电极接地电阻应小于30 Ω,测量极接地电阻应小于100 Ω,室内专用地线接地电阻应小于4 Ω,可知各检查测试项目均符合规范要求。
3.3 人为干扰调查对观测环境和外线路仔细检查,发现观测线路良好,线路无破损或人为故意损坏现象。
3.4 气象因素干扰排查2017年9月安庆台地电阻率测区内气温、气压、降雨量与往年同期变化基本一致,故排除气象因素干扰。
3.5 观测环境干扰调查实地走访、调查测区周边环境变化,结合本次数据异常变化特征,重点对地电阻率EW向测线观测环境进行调查。
(1)道路施工。2017年4月安庆市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局对安庆台测区道路进行拓宽改造,施工道路横穿地电阻率EW向测线,距M3端测量极最近距离约20 m,距N3端测量极最近距离约150 m。测区测量极附近场地变动较大,经测试,M3端与最近施工点间交直流电压均在0.2 V以内,可忽略其影响,排除此处干扰。
(2)漏电干扰。经前期测试排查,认为地电阻率观测系统EW向N3端存在异常,导致EW向地电阻率突降,因此重点排查N3端附近是否存在干扰源。经排查,发现距N3端约25 m处有一个变压器,与观测系统测线相对位置见图 4。实地调查发现,高压线被藤蔓缠绕,藤蔓一端接地,变压器外壳搭接一条接地线,使用感应电笔测试变压器支架,发现存在漏电现象,分析认为,藤蔓和接地线造成变压器对地漏电。该变压器为部队备用变压器,以往未使用,此次作为道路改造附属的水电工程予以启用。
为了测试漏电流大小,异常核实调查小组进行2组漏电梯度测试。第1组:以变压器接地桩为起点,测试与N3端测量极两点间交流电压梯度变化,见表 3;第2组:以N3端测量极为起点,沿M3N3布线方向,测试至观测室的交流电压梯度变化,见表 4。
经上述2组简单测试,由表 3和表 4和测试结果可知,变压器确实存在严重漏电现象。因此,初步判定,安庆台地电阻率EW向异常为N3端附近变压器漏电所致。为此,清理藤曼,砍伐变压器附近树枝及灌木,并与部队进行沟通,于10月10日上午对变压器进行停电操作,发现漏电干扰消失,在观测室外补测2组数据,数据恢复正常。重新送电后,疑似变压器漏电现象依然存在,EW向地电阻率干扰仍存在。
调查发现,部队备用供电线路长400多米,前后分布5个变压器安放点,现仍有2个变压器正常使用,每个点均布置接地线,考虑到干扰发生时间和道路改造工程附属的电路改造,调查重点放在新改造线路地埋电缆是否破损漏电。经细查分析,推断几处可能漏电点,与部队管理方及工程施工方沟通、协商,在施工方配合下,对可能漏电之处进行开挖检查,发现一条地下电缆受施工影响破损(图 5),造成线路间漏电,漏电流从零线反馈到变压器附近,经接地线流入地下形成干扰。将漏电点进行绝缘处理,干扰消除,地电阻率EW向观测数据于2017年10月20日13时恢复正常。
安庆台低电阻率EW向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后,通过现场对地电阻率观测系统、仪器工作状况、观测外线路、测区环境、接地系统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初步判定安庆台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工作状态正常。针对异常变化特点及测区道路改造,排查EW向测量极附近的漏电干扰,发现EW向N3端附近变压器有漏电现象,初步认为异常由变压器漏电所致,与部队管理方沟通进行停电测试,异常消失,重新送电后,漏电现象依然存在。对此,将调查重点放在新改造线路埋地电缆上,经挖掘查找,发现一条地下电缆破损漏电,绝缘处理后异常消失,地电阻率观测数据恢复正常。据此判定,本次地电观测系统异常属地下漏电干扰,非地震地球物理异常。
在日常地震地球物理资料跟踪分析中,由于地震地球物理观测系统复杂而又开放,除受系统自身因素影响外,易受观测环境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观测环境大多受到一定干扰或破坏,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干扰随之增多,且大多干扰看不见或难以发现,使得异常判断更加复杂。因此,在地球物理异常变化分析核实过程中,可能干扰的初步分析较为重要,一般,有规律的异常变化干扰可能性较大,需参考观测物理量的属性、原理、特性及异常形态的变化规律,根据观测系统、观测环境变化,结合观测点周边水文地质构造、气象条件等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排查,寻找可能的影响因素。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很多时候难以找到明确原因,凸显出地震地球物理异常核实的艰难性及重要性(王永安等,2015)。
高曙德, 郑卫平, 安海静, 等. 2016.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异常核实实例[J]. 地震工程学报, 38(Z2): 240-249. DOI:10.3969/j.issn.1000-0844.2016.Supp.2.0240 |
高玉芬, 钱家栋. 2001. 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电磁观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罗娜, 乔子云, 贾立峰, 等. 2016. 河北省地电阻率干扰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7(1): 76-81. |
史红军, 赵卫星, 张可佳, 等. 2014. 吉林省地电阻率震兆异常分析研究[J]. 地震学报, 36(3): 452-463. DOI:10.3969/j.issn.0253-3782.2014.03.011 |
王永安, 苏有锦, 方伟, 等. 2015. 观测场地漏电导致的地电场观测异常变化分析[J]. 地震研究, 38(4): 617-622. DOI:10.3969/j.issn.1000-0666.2015.04.014 |
王燚坤, 隆爱军, 黄显良, 等. 2011. 安徽省地电阻率观测干扰因素的分析研究[J].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13(4): 52-56. DOI:10.3969/j.issn.1673-8047.2011.04.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