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 Vol. 40 Issue (6): 62-7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9.06.010
0

引用本文  

李姜, 乔子云, 张国苓, 等. 华北地区地电阻率归一化速率异常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 40(6): 62-7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9.06.010.
Li Jiang, Qiao Ziyun, Zhang Guoling, et al. Anomalies of normalized rate of geoelectric resistivity in North China[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19, 40(6): 62-71.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9.06.010.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编号:XH17004Y);中国地震局震情跟踪定向工作任务青年课题(项目编号:2018010409)

作者简介

李姜(1989—), 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震应急、防御及预测工作。E-mail:lj_001.5@163.com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19-03-20
华北地区地电阻率归一化速率异常分析
李姜 , 乔子云 , 张国苓 , 贾立峰 , 罗娜     
中国石家庄 050021 河北省地震局
摘要:应用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处理华北地区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分析异常空间展布特征及震前异常指标,结果表明:使用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可较好地反映华北地区地电阻率的速率变化;地震发生前,地电阻率归一化变化速率多以小于-2.4的异常变化特征为主,与华北成组地震活动中地电阻率大多出现加速下降变化的破年变异常相符。
关键词地电阻率    华北    归一化变化速率    
Anomalies of normalized rate of geoelectric resistivity in North China
Li Jiang , Qiao Ziyun , Zhang Guoling , Jia Lifeng , Luo Na     
Hebei Earthquake Agency, Shijiazhuang 050021, China
Abstract: The normalized rate method is used to process the geoglectric resistivity observation data in North China,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omalies and the anomaly index before earthquakes are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ormalized rate method can well reflect the rate change of the geoglectric resistivity, and the anomalous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less than -2.4 before the earthquak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breaking-year anomalies of the accelerated decline of the geoglectric resistivity in most of the group seismicity in North China.
Key words: geoglectric resistivity    North China    normalized rate    
0 引言

中国连续地震监测工作已开展50余年,测震台网多次记录到中强地震发生前存在突出的地电阻率异常(如1976年唐山MS 7.8、松潘—平武MS 7.2、1998年张北MS 6.2、2003年大姚MS 6.2、民乐—山丹MS 6.1和2008年汶川MS 8.0地震等),且多以趋势下降变化、破年变为主,研究表明:①7级以上地震,震中区150 km范围内地电阻率表现为下降性异常,且具有明显的可重复性;②6级以上地震,震中区200km范围内地电阻率以下降性异常为主(钱复业等, 1980, 1982桂燮泰等,1989钱家栋等, 1998, 2013Lu et al,1999赵玉林等,2001张学民等,2009杜学彬,2010Zhang et al,2017)。如:1976年唐山MS 7.8地震前,唐山、昌黎、宝坻、青光、忠心庄等地震台地电阻率出现明显的下降变化,部分台站下降变化超过5%,远大于装置系统、测量系统以及观测仪器等产生的整体误差(0.3%)。调查发现,1976年唐山MS 7.8地震前昌黎台地电阻率下降变化与松藩—平武MS 7.2地震前武都地震台的趋势下降变化具有可重复性;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郫县、甘孜、冕宁等地震台地电阻率出现明显的下降变化,其中郫县地震台下降变化与1976年唐山地震前唐山和宝坻地震台的下降变化具有可重复性(Lu et al,2016)。

地电阻率中短期破年变异常主要表现在速率和幅度上,识别方法主要有原始曲线法、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模糊从属函数法、空间线性度法、小波能谱法等(郑熙铭等,1991张学民等,2000田山等,2000解滔等,2013张国苓等,2017)。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多表现为弱幅度变化(季节性变化干扰),人为判定存在困难,易造成异常识别的不确定性。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NVRM)原理简单,物理意义明确,异常指标统一,确定为±2.4,对我国中强震映震效果较好,且能较好地检索弱幅度异常变化(杜学彬等, 2006, 2015周剑青等,2014)。如:叶青等(2005)利用该方法,根据台站观测数据异常现象,划定1年尺度,发现异常对台站周边100 km范围内的6级地震预测效果较好。

文中采用傅氏拟合方法去除地电阻率年变影响,利用归一化速率方法,分析不同频率(五日均值、旬均值、月均值)观测数据的映震效果,结合华北地区典型中强地震记录,提取地电阻率中短期破年变异常,分析地电阻率归一化变化速率异常空间展布特征,为震情跟踪提供依据。

1 华北地电观测台网 1.1 台网建设

华北地区分布有华北裂陷盆地、汾渭地垫、鲁西隆起、胶东隆起和河淮盆地,北部有阴山—燕山造山带,西部有鄂尔多斯地块等,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强烈地区之一,除鄂尔多斯地块,中小地震几乎遍布该区,且发生多次MS 5.5以上地震,如1976年唐山MS 7.8和滦县MS 7.1地震、1989年大同5.9级地震及1998年张北6.2级地震等。

华北地区部分地电阻率台站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后陆续建立唐山、张山营、小汤山、马各庄、忠心庄、徐水、马家沟、昌黎、八里桥、青县、邢台、阳原、青光、宝坻、西集、徐庄子、塘沽、大同、代县、临汾、太原等地电台,主要沿山西地震带和张渤带分布,使用人工读数的DDC-2B系统进行地电观测,2000年前后进行数字化改造,多使用ZD8B和ZD8M系统进行观测。

1.2 数据预处理

华北地区地电观测资料连续,观测时间长、精度高。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可做以下预处理:地电阻率日均值出现个别突跳点,可采用插值法,取其前后相邻数据的均值代替;因地电观测仪器及外线路老化,地电阻率长期连续观测难以维持,需要调研地电观测干扰、台站搬迁或仪器更换事件,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段分析;受降雨、地下水位等气象因素的影响,地电阻率数据具有规则的年变化,采用傅氏拟合方法,排除年变化等中间处理过程引起的“伪异常”,去除地电阻率年变影响。

2 分析方法

在计算持续一定时间的地电阻率速率变化时,采用统一度量标准,将背景变化统一在限差内,异常统一在限差外,并保持曲线原有变化形态,以一定步长n,计算五日均值、旬均值、月均值曲线对时间轴的斜率,并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 {K_i} = \frac{{\sum\limits_{j = 1}^n {{T_j}} \sum {{y_j}} - n\sum\limits_{j = 1}^n {{T_j}} {y_j}}}{{{{\left({\sum\limits_{j = 1}^n {{T_j}} } \right)}^2} - n\sum {T_j^2} }} $ (1)
$ {R_i} = \frac{{\sum\limits_{j = 1}^n {{T_j}} {y_j} - \frac{1}{n}\left({\sum\limits_{j = 1}^n {{T_j}} \sum\limits_{j = 1}^n {{y_j}} } \right)}}{{\sqrt {\left[ {\sum\limits_{j = 1}^n {T_j^2} - \frac{1}{n}{{\left({\sum\limits_{j = 1}^n {{T_j}} } \right)}^2}} \right] \cdot \left[ {\sum\limits_{j = 1}^n {y_j^2} - \frac{1}{n}{{\left({\sum\limits_{j = 1}^n {{y_j}} } \right)}^2}} \right]} }} $ (2)
$ {S_i} = {R_i} \times \frac{{{K_i}}}{{{\sigma _{n - 1}}/{\rho _{\rm{s}}}}}\;\;\;\;\;(i = n, n + 1, N) $ (3)

式中,Ki为曲线斜率,Ri为自相关系数,Si为归一化速率值;n为滑动步长,N为资料长度,σn-1为(N-n)个Ri×Ki的时间序列均方差,yj为等间隔地电阻率数据时间序列,Tj为相应的等间隔时间序列。

在NVRM计算中,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如:是否消除地电阻率趋势变化、年变化及使用的方法等中间处理过程、选取步长n等。为使同台站各测道异常具有可比性,进行NVRM计算时,中间过程与步长n应相同,且每个NVRM值反映连续n个地电阻率数据的整体下降或上升变化(Du et al,2001, 2011)。

3 观测数据映震分析

地电阻率观测的原始数据为整点值,以往采用月均值数据,利用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进行震例分析。月均值可以过滤某些如雨雪等天气变化带来的短期干扰变化,但会漏掉一些震兆高频信息,为此采用五日均值、旬均值、月均值,即不同采样率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变化速率计算,寻找映震效果更佳频段。

阳原地震台1977年建台,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连续,数据稳定性较高,1984年以来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变化稳定,观测仪器和线路变更事件清晰,记录到台站周边多次显著地震活动,地电阻率观测数据适合做震例分析。1977—2018年NE向地电阻率原始观测曲线见图 1

图 1 阳原台NE向地电阻率观测曲线 Fig.1 NE direction geoeledtric resistivity observation curve of Yangyuan station
3.1 原始观测数据

据调查,1993年9月阳原台附近建设液化气站,施工期间数据年变消失;1999年7月1日更换数字地电仪;2004年9月18日更换供电线路,数据产生突跳变化;2011年进行电极挪移实验。因台站改造及周边工程施工对观测数据造成干扰,为避开以上干扰,将阳原台1984—2018年地电阻率观测数据按4个时段进行划分:①1984年1月1日—1993年8月31日,期间于1989年10月19日发生大同M 5.9地震;②1995年1月1日—1999年6月30日,期间于1998年1月10日发生张北M 6.2地震;③2005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期间发生2006年7月4日文安M 5.1地震;④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观测资料变化稳定。

利用傅氏拟合方法对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进行去年变处理,将五日均值、旬均值、月均值观测数据归一化,查看地电阻率归一化变化速率的映震效果,其中归一化速率异常值取±2.4(Du et al,2001, 2011)。

(1)NW分量。对阳原台1984—1993年NW向地电阻率月均值进行去年变处理,数据变化平稳,年变形态不显著,在大同成组地震过程中地电阻率局部下降异常明显,将月均值归一化速率与旬均值、五日均值归一化速率(原始数据均经去年变处理)进行对比,结果见图 2,可见该台地电阻率在1989—1991年大同成组地震过程中,有明显破年变异常,震后数据变化平稳。由图 2可见:1989年10月19日大同M 5.9地震前无明显异常,震后地电阻率下降速率加大,年变幅增大;傅氏拟合去年变后,地电阻率月均值、旬均值、五日均值归一化速率在大同成组地震过程中有明显异常,检测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地震前后存在异常信息。

图 2 阳原台NW向地电阻率月均值、旬均值和五日均值傅氏滑动归一化 Fig.2 Normalization of the monthly, ten-day and five-day means of the NW geoeledtric resistivity at Yangyuan station

在大同地震成组活动中,阳原台NW向地电阻率变化表明,归一化速率可有效反映地电阻率变化,提取地球物理异常,与旬均值和五日均值计算结果相比,月均值映震效果较好。

(2)NE分量。对阳原台1995—1999年NE向地电阻率月均值进行去年变处理,可见数据变化平稳,张北地震前地电阻率下降明显,年变幅增大,将月均值归一化速率与旬均值、五日均值归一化速率(原始数据均经去年变处理)进行对比,结果见图 3。由图 3可见,该台地电阻率在1997—1999年张北成组地震过程中,有明显破年变异常;傅氏拟合去年变后,地电阻率月均值、旬均值、五日均值归一化速率在成组地震过程中有明显异常。

图 3 阳原台NE向地电阻率月均值、旬均值和五日均值傅氏滑动归一化 Fig.3 Normalization of monthly, ten day and five day mean values of NE direction geoeledtric resistivity at Yangyuan station

在张北成组地震过程中,阳原台NE向地电阻率变化表明,归一化速率可以有效反映地电阻率变化,提取震前异常,与旬均值和五日均值计算结果相比,月均值映震效果较好。

4 典型震例分析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较高,发生多次MS 5.0以上地震,如1976年唐山MS 7.8、滦县MS 7.1地震及1989年大同MS 5.9、1998年张北MS 6.2地震等。由华北地区部分地电阻率台站记录的归一化速率变化速率值可知,华北中强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多以下降变化为主,在张北6.2级地震前仅代县台出现上升异常。在地震发生前,同一台站不同测道的地电阻率变化速率、幅度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华北地区发生的显著地震,将地电阻率观测数据以1971—1982年(期间发生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983—1993年(期间发生1989年大同5.9级地震)、1994—2000年(期间发生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及2001年后4个时段进行划分,利用傅氏拟合方法去年变,统计华北地区1976—1999年发生的7次MS 5.6以上地震,计算各震中附近台站地电阻率月均值归一化变化速率,结果见表 1

表 1 华北地区地电台站地电阻率异常 Table 1 Abnormal geoelectric resistivity of the stations in North China
4.1 1973—1979年地电阻率数据变化

1973—1979年,华北地区发生的显著地震有1976年7月28日唐山MS 7.8地震,震前昌黎地电阻率处于下降趋势。分析发现,自1975年5月起,昌黎台地电阻率出现短期及临震加速下降,EW向下降速率每天达0.2%,震后地电阻率转折回升。采用傅氏拟合去年变后,地电阻率曲线下降变化更加清晰,结果见图 4(a)。此外,平谷、塘沽、西集和宝坻台同样显示明显的地电阻率下降异常,见图 4(b)表 1

图 4 唐山地震前昌黎、宝坻台地电阻率月均值傅氏滑动归一化曲线 (a)昌黎台;(b)宝坻台 Fig.4 Normalization of monthly mean geoelectric resistivity before Tangshan earthquake at Changli and Baodi seismic stations
4.2 1983—1993年地电阻率数据分析

1983—1993年华北地区发生大同成组地震,包括1989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MS 5.9、1991年10月12日山西沂州MS 5.1、1991年3月26日山西大同MS 5.8地震。

1989年10月19日大同5.9级地震震中300 km范围内记录台站较多,其中:阳原、代县、兴济台地电阻率资料较完整;大同、宝昌、赤峰台发生事件较多,数据波动较大,如:宝昌台1983年6月更换为DDCJ-1型物探补偿仪,1987年7月更换为DDC-2B自动补偿仪,2次仪器更换,数据变动较大;北京的通州、延庆台无观测数据。

选取阳原、代县、兴济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利用归一化速率方法进行处理,结果见图 5,可见:大同MS 5.9地震前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较明显,且多表现为下降变化[图 3(a)表 1];大同MS 5.9地震发生前,兴济、代县出现归一化速率出现小于-2.4的异常变化,阳原台震后出现破年变异常,1991年3月11日大同MS 5.8地震后,异常消失,年变恢复正常。

图 5 大同成组地震过程中地电阻率月均值归一化速率变化 Fig.5 Normalization of monthly mean geoelectric resistivity before Datong earthquakes
4.3 1994—2000年地电阻率数据分析

大同成组地震发生后,在首都圈地震监测数字化改造前(2001年前后),华北地区1994—2000年发生的显著地震有1998年1月10日河北张北MS 6.2、1999年3月11日河北张北MS 5.6、1999年11月1日山西大同MS 5.6成组地震,周边地震台站分布见图 6,其中,在张北MS 6.2地震震中400 km以外的昌黎、义县、乌加河台未出现异常变化,临汾台异常变化明显,可能与临汾台、张北成组地震震中均地处山西断裂带有关。

图 6 张北成组地震地电阻率归一化速率异常台站分布 Fig.6 istribution of abnormal stations of normalized rate of geoelectric resistivity of Zhangbei earthquakes

利用归一化速率方法处理华北地区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发现阳原、大同、宝昌、代县等台地电阻率对震中300 km范围内MS 5地震、400 km范围内MS 6地震有较好的响应,见图 7

图 7 张北成组地震过程中地电阻率归一化速率变化 Fig.7 Normalization of monthly mean geoelectric resistivity before Zhangbei earthquake

在张北MS 6.2地震震中200 km范围内,阳原、宝昌台首先出现地电阻率下降异常,震后异常未恢复,出现明显的破年变现象,在1999年11月1日大同MS 5.6地震发生后,异常消失,年变恢复正常。在张北MS 6.2地震震中400 km范围内,阳原、大同、宝昌、代县等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成组地震过程中均出现异常,大部分以下降变化为主,仅代县台出现上升变化(表 1图 7)。

综上可知,采用归一化速率可识别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变化,异常幅度为±2.4,异常开始1年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5 结论及讨论

使用归一化速率方法,可有效减小地电阻率数据处理中存在的人为干扰,一般优于传统方法,可较好地识别“弱”幅度异常,有效识别华北地区强震前地电阻率中短期异常变化。

由大同MS 5.9地震及张北MS 6.2地震阳原地电阻率变化可知,利用归一化速率方法,可以有效识别速率快速变化或者年变幅变化的破年变异常。五日均值和旬均值虽能显示更多细节,但同时受到降雨、大风等干扰,存在数据处理不当问题,因此月均值显示地震前异常变化更具优势。地电阻率归一化速率异常的阈值统一为±2.4。在地电阻率正常变化时段,变化速率绝对值< 2.4;在异常变化时段,归一化速率变化速率值小于-2.4,地电阻率出现下降异常,包含异常形态、幅度和时间信息;反之,变化速率≥2.4,地电阻率出现上升异常。

杜学彬等(2006)应用归一化速率方法,研究中国大陆27次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中区及附近41个台站的地电阻率变化,结果表明,95%以上的台站记录显示了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方位(P轴方位)有关的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Borsukov(1989)利用阿契定律,对胀流体扩散DD模式和裂隙雪崩式扩展IPE模式中扩容阶段岩石电阻率变化进行研究,强调了扩容阶段岩石中孔隙、裂隙等微细通道的状态改变和导电流体对岩石电阻率的改变。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地壳近地表的较深部,介质微裂隙发育,低阻水充填微裂隙,地电阻率出现快速下降变化,裂隙走向沿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优势取向,导电通道连通,引起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真电阻率变化显著的真各向异性变化,从而产生垂直主压应力方向视电阻率变化显著的视各向异性变化,而低阻水在该物理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

由1998年张北MS 6.2地震前地电阻率归一化速率异常分布可知,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异常显著,且多沿断裂带(山西断裂带和张渤带)展布。临汾台距此次震中较远,但同处山西断裂,震前出现明显异常。马瑾等(1995)指出,地壳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应力扰动与构造有关,某些特殊构造部位的应力扰动量明显高于非构造部位。杜学彬等(1992, 1993)研究表明,中国大陆中强地震震中附近地电阻率短临异常的空间不均匀分布,主要取决于震源区附近活动断层展布及震源机制,表现为:异常主要集中在震源区周围的活断层及附近,多为近2象限型方位性优势分布,且优势方位与震源机制解的主压/张应力(协调震源断层错动)方位吻合。通过华北地区震例分析,空间展布半径300 km的异常多对应5级地震,半径400 km的异常多对应6级以上地震,如为同一断裂带上的异常,可超出上述范围。

参考文献
杜学彬. 1992. 临震ρs突变的活断层-引力场效应——短临地震预报研究[J]. 地震, (1): 18-26.
杜学彬, 赵和云, 陈宝智. 1993. 地电阻率临震突变与活断层、发震应力场[J]. 地震学报, 15(3): 303-312.
杜学彬, 马占虎, 叶青, 等. 2006. 与强地震有关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1(1): 93-100.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06.01.015
杜学彬. 2010. 在地震预报中的两类视电阻率变化[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0(10): 1321-1330.
杜学彬, 刘君, 崔腾发, 等. 2015. 两次近距离大震前成都台视电阻率重现性、相似性和各向异性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58(2): 576-588.
桂燮泰, 关华平, 戴经安, 等. 1989. 唐山、松潘地震前视电阻率短临异常图象重现性[J]. 西北地震学报, 11(4): 71-75.
解滔, 杜学彬, 刘君, 等. 2013. 汶川MS 8.0、海地MW 7.0地震电磁信号小波能谱分析[J]. 地震学报, 35(1): 61-71. DOI:10.3969/j.issn.0253-3782.2013.01.007
马瑾, 马胜利, 刘力强. 1995. 地震前异常的阶段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 地震地质, 17(4): 363-371.
钱复业, 赵玉林. 1980. 地震前地电阻率变化十例[J]. 地震学报, (2): 186-197.
钱复业, 赵玉林, 于谋明, 等. 1982. 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J]. 中国科学:B辑, 12(9): 831-839.
钱家栋, 曹爱民. 1998.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地电阻率和地下水前兆综合物理机制研究[J]. 地震, 18(Z1): 1-9.
钱家栋, 马钦忠, 李劭秾. 2013. 汶川MS 8.0地震前成都台NE测线地电阻率异常的进一步研究[J]. 地震学报, 35(1): 4-17. DOI:10.3969/j.issn.0253-3782.2013.01.002
田山, 郑文俊, 关华平, 等. 2000. 地电阻率年变化与气象因素及水位的关系[J]. 地震, 20(4): 45-49.
叶青, 杜学彬, 陈军营, 等. 2005. 2003年大姚和民乐-山丹地震1年尺度预测[J]. 地震研究, 28(3): 226-230. DOI:10.3969/j.issn.1000-0666.2005.03.004
张国苓, 乔子云, 贾立峰, 等. 2017. 华北成组地震前地电阻率小波能谱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39(Z1): 46-52.
张学民, 武有文. 2000. 河北张北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异常分析[J]. 山西地震, (4): 21-23. DOI:10.3969/j.issn.1000-6265.2000.04.004
张学民, 李美, 关华平. 2009. 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分析[J]. 地震, 29(1): 108-115.
赵玉林, 卢军, 张洪魁, 等. 2001. 电测量在中国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 地震地质, 23(2): 277-285.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01.02.022
郑熙铭, 冯德益, 李广鑫. 1991. 强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的模糊识别[J]. 地震研究, 14(2): 104-111.
周剑青, 郭建芳, 朱彦珍, 等. 2014. 地震前昌黎台地电阻率变化特征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36(1): 120-126. DOI:10.3969/j.issn.1000-0844.2014.01.0120
Borsukov O M.地震电性前兆的可能原因[M].陈有发, 译.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9.
Du X B, Ruan A G, Fan S H, et al. 2001. Anisotropy of the apparent resistivity variation rate near the epicentral region for strong earthquakes[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4(3): 303-314. DOI:10.1007/BF03040631
Du X B. 2011. Two types of changes in apparent resistivity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J]. Sci China Earth Sci, 54(1): 145-156. DOI:10.1007/s11430-010-4031-y
Lu J, Qian F Y, Zhao Y L. 1999.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Schlumberger monitoring array:application to changes of resistivity prior to the 1976 earthquake in Tangshan, China[J]. Tectonophysics, 307(3/4): 397-405.
Lu J, Xie T, Li M, et al. 2016. Monitoring shallow resistivity changes prior to the 12 May 2008 M 8.0 Wenchuan earthquake on the Longmen Shan tectonic zone, China[J]. Tectonophysics, 675: 244-257. DOI:10.1016/j.tecto.2016.03.006
Zhang J G, Wu X P, Yang X D, et al. 2017. 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anisotropic changes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J]. Geophys J Int, 210(3): 1323-1331. DOI:10.1093/gji/ggx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