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水库建设日益增多,水库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与研究,可以为社会和政府提供重要的防震减灾决策依据,对提高国家防震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川省诱发地震台网中心使用MSDP软件,对地震波形、地震定位结果、震相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该软件为JOPENS系统下地震台网数据处理软件包,具有地震速报、地震编目和数据服务功能,数据格式及产出统一、规范,可快速实现地震速报及统一编目。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经典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各地震学科研究的基础(田玥,2002)。常用地震定位方法有单纯型、HypoSat和LocSat定位方法,有必要选择一种适合水库诱发地震的定位方法。本文对同一地震使用不同的定位方法,从震源地点、深度及残差等方面判定最佳定位方法,并以爆破事件为例,验证适合水库诱发地震的定位方法。
1 定位方法 1.1 单纯型定位法单纯型法曾被认为是一种数值性能较好的最优化方法(郝永梅等,2014)。该方法由Nelder等(1965)提出,是一种直接搜索法,属于非线性最优化理论中的全局搜索算法。定位的初始水平位置通过单台tS - tP(横纵波倒时差)和三分极化分析来确定,或以触发台站位置的平均值来确定,初始深度在全局设置中设定。利用数学的单纯型搜索极值方法,搜索残差最小的位置,即可确定震中(谢石文,2018)。该方法在远震和近震定位中均可使用,计算速度快,适用范围广,但无有关定位精度的误差估计。
1.2 HypoSat、LocSat定位法HypoSat和LocSat定位程序采用传统Geiger法的基本思路,把走时T在初值(x,y,z)附近作泰勒展开,取一级近似,为
$ T' = T + \frac{{\partial T}}{{\partial x}}\left({x' - x} \right) + \frac{{\partial T}}{{\partial y}}\left({y' - y} \right) + \frac{{\partial T}}{{\partial z}}\left({z' - z} \right) $ |
式中,T为实际走时,T ′为相应于(x,y,z)附近一点(x′,y′,z′)的走时。在此基础上建立方程组,然后求解。
HypoSat为外挂定位程序,将观测方程组降维,直接用奇异值分解最小二乘法求解;LocSat为集成定位程序,由Steve Bratt & Walter Nagy开发,已改写为JAVA程序,集成到MSDP软件中,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即将观测方程组化为正规方程组,用主元素消去法求解,文中利用该方法进行地震定位时,使用川滇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陈贵美,2009;张宇,2014)。
2 数据选取大岗山水电站位于大岗山水库,是大渡河干流近期开发的大型水电工程之一。大岗山水库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型高坝大库容水库,坝区位于川滇SN向构造带北端,地处由金坪断裂和磨西断裂所围限的黄草山断块的西侧边缘,主要分布大渡河、磨西、大发、安宁河等断裂,并发育部分规模较小的断层。
选取大岗山水库周边(29.3°N—29.9°N,101.9°E—102.5°E)范围内8个地震台站记录的2014年发生的123次ML≥2.0地震数据(每个地震保证8个台站均有清晰记录),及库区范围内棱子坝料场2014年5月17次定点(GPS实测点位为29.459 1°N,102.201 1°E)爆破事件记录(爆破点位置几乎相同,仅高层不同,表 1为水库地震台网测定的爆破目录),采取单纯型、HypoSat和LocSat定位方法,对比分析各方法的定位精度。研究区域水库地震震中、地震台站及爆破点分布见图 1。
采用单纯型、HypoSat和LocSat定位方法,计算大岗山水库123次水库地震深度及残差,根据水库地震特点,判断最佳定位方法。并以发生在地表的17次爆破(表 1)为例,验证最佳定位方法。
3.1 最佳定位方法判定(1)震源深度测定。地震发生在地下数千米深处,传统地震计只能布设在地表或接近于地表的摆坑中,不能有效包围震源,缺少适合的计算方法,计算中难以约束震源深度,使得深度的精确确定比较困难(陈贵美,2009)。文中对震源深度的判定,基于对水库诱发地震深度的常规认识。
采用3种不同定位方法,重新定位123次水库地震震源深度,结果见图 2。由图 2可见,单纯型定位法测定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5 km范围内,多集中于5—10 km(占总定位结果的57%);HypoSat定位法测定的震源深度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5—25 km范围内;LocSat定位法测定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0 km,大多集中在0—5 km范围内(占总定位结果的67%)。根据水库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分布在5 km以内的特点(常廷改,2018),认为LocSat定位法更适用于水库地震定位。
(2)残差分析。残差不是震源参数,但在定位结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地震定位时错标震相或台站波形数据出现问题,均可通过残差值反映出来(苏莉华,2012)。采用3种定位方法,计算123次水库地震的残差值,结果见图 3。由图 3可见,由3种定位法计算的残差值均集中在0—0.3,且单纯型与LocSat定位法的残差值低于HypoSat定位法。计算各方法残差平均值,其中单纯型定位法为0.108,HypoSat定位法为0.167,LocSat定位法为0.081,可见LocSat残差值最小。因此,LocSat定位法更适用于水库诱发地震定位。
水库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分布在5 km以内(常廷改,2018),选取大岗山水库地震台网测定的17次爆破事件(震源浅),采用单纯型、HypoSat和LocSat定位方法进行定位,与GPS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确定适用于震源深度较浅地震的最佳定位方法。
采用以下公式,逐一计算17次爆破事件的震中位置与GPS实测点位之间的误差。
$ \Delta = 111.199 \times \left[ {{{\left( {{\varphi _1} - {\varphi _2}} \right)}^2} + {{\left( {{\lambda _1} - {\lambda _2}} \right)}^2}{{\cos }^2}{{\left( {\frac{{{\varphi _1} + \varphi { _2}}}{2}} \right)}^{\frac{1}{2}}}} \right] $ |
式中,D为2个定位点间距,单位km;(φ1,λ1)为数字地震台网所定位震中位置的纬度和经度,(φ2,λ2)为GPS所定位震中位置的纬度和经度。通过计算,得到利用3种方法定位的震中位置与GPS实测结果之间的误差范围,见表 2。
由表 2可知,单纯型定位结果与GPS实测震中差最小2.5 km,最大8.2 km,平均误差5.8 km;HypoSat定位结果与GPS实测震中差最小12.7 km,最大25.0 km,平均误差17.3 km;LocSat定位结果与GPS实测震中差最小1.6 km,最大6.0 km,平均误差3.9 km。由此可见,LocSat定位结果符合Ⅰ类地震定位精度(震中误差≤5 km)要求(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5),适用于水库诱发地震定位。因此,选取LocSat定位方法,可以对2014年大岗山水库地震进行精确定位。
4 结论使用MSDP提供的3种定位方法,对四川省诱发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2014年大岗山水库123次ML≥2.0地震事件分别进行定位,结果发现:使用LocSat定位法计算的震源深度结果更符合水库诱发地震特点,且其定位残差值最小。以库区17次定点爆破为例,采用3种定位方法进行爆破点定位,与GPS实测爆破点位结果进行比较,发现采用LocSat定位法,结果符合Ⅰ类地震定位精度要求。因此,对于水库诱发地震定位,LocSat定位法更为适合。
常廷改, 胡晓. 2018. 水库诱发地震研究进展[J]. 水利学报, 49(9): 1109-1122. |
陈贵美, 杨选, 刘锦. 2009. 广东数字地震台网"十五"系统的几种地震定位方法的定位效果分析[J]. 华南地震, 29(1): 69-78. DOI:10.3969/j.issn.1001-8662.2009.01.009 |
郝永梅, 吴宝峰, 徐建权, 等. 2014. 黑龙江省地震台网浅源地震定位方法对比[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5(1/2): 79-84. |
苏莉华, 赵晖, 李源, 等. 2012. MSDP软件提高地震速报质量[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3(5/6): 351-355. |
田玥, 陈晓非. 2002. 地震定位研究综述[J]. 地球物理学进展, 17(1): 147-155.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02.01.022 |
谢石文, 黄显良, 杨波, 等. 2018. 基于不同方法、地壳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研究及其在安徽地区的应用[J]. 华南地震, 38(1): 95-100. |
张宇, 康建红, 张晨侠, 等. 2014. 采用LocSat和HypoSat方法对东北深源地震定位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5(3/4): 96-99. |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1077-2014水库地震监测技术要求[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5.
|
Nelder J A, Mead R. 1965. A simplex method for function minimization[J]. Comput J, 7(4): 308-313. DOI:10.1093/comjnl/7.4.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