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衡量地震的大小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基础性工作(陈运泰等,2004)。1999年,许绍燮等(1999)制定了我国震级测定的国家标准GB17740—1999 《地震震级的规定》。近年来,随着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广泛应用(李飞等,2017),有关震级测定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2013年,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ismology and Physics of the Earth’s Interior,简称IASPEI)制定了新的震级标准。为了保持我国震级测定的连续性,充分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的特点,同时借鉴国际震级测定的研究成果,使我国的震级测定工作与国际接轨,刘瑞丰等(2011, 2015)完成新的震级国家标准GB17740—2017 《地震震级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2017)的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年5月12日进行发布。在新的国家标准中,震级标度保留了ML、MS、mb,取消了MS7、mB,增加了IASPEI推荐的MW、mB(BB)、MS(BB)(刘瑞丰等,2018)。震级新标准规定了面波震级MS和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的测定方法,其中,面波震级MS的测定方法与原地震观测技术规范一致,保持了震级测定的连续性;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均在原始宽频带记录上测定,充分发挥了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的优势,同时与国际上面波震级测定方法保持一致;对于能够测定矩震级MW的地震应求取MW(刘瑞丰等, 2015, 2018)。
2018年9月12日陕西省宁强县发生MS 5.3地震,震中位于青川断裂附近,距离约4 km。青川断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主要分支之一,断裂西起平武,向东经青川至勉县,终止于汉中盆地。主体呈NE向展布,全长约265 km(李建等,2016)。此次地震发生在2008年汶川MS 8.0地震余震区北段,属于余震区北段的一次较强的起伏活动。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及哈佛大学(GCMT)等官方机构给出的震级有所差别。本文拟使用MSDP6.0软件,对此次地震按照新的震级标准GB17740—2017《地震震级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2017),测定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并采用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及矩震级MW,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1 研究方法 1.1 MS(BB)震级计算方法新的震级国家标准GB17740—2017《地震震级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2017)规定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应在垂直向速度型宽频带记录上量取面波质点运动速度的最大值,计算公式如下
$ {M_{{\rm{S}}({\rm{BB}})}} = \lg \left({\frac{{{v_{\max }}}}{{2{\rm{ \mathsf{ π} }}}}} \right) + 1.66\mathit{\Delta } + 3.3\quad \left({2° < \mathit{\Delta } < 160°, \;3 < T < 60} \right) $ | (1) |
式中,vmax为垂直向面波质点运动速度的最大值,单位μm/s;T为vmax对应的周期,单位s;Δ为震中距,单位(°)。
1.2 MW震级计算方法利用观测到的地震波振幅确定震级时,由于不同震级标度测量的是特定频段的地震波振幅,当震级大到一定级别时,测量的最大振幅不再增加,致使出现测得的地震震级不再随地震增大而增大的现象,即震级饱和现象(陈运泰等,2018)。矩震级MW是一个表征地震绝对大小的量,可由地震矩M0通过下式计算,因此不存在饱和现象。
$ {M_{\rm{W}}} = \frac{{{v_{\max }}}}{{2{\rm{ \mathsf{ π} }}}}\left({\lg {M_0} - 9.1} \right) $ | (2) |
式中,M0为地震矩,单位N·m。
1.3 CAP波形反演方法测定矩震级的方法较多,本文采用Zhao等(1994)提出并经Zhu等(1996)发展的CAP波形反演方法。该方法将宽频带数字地震波形分为体波Pnl和面波2部分,分别对其滤波,并计算理论波形与观测波形之间的误差函数,通过网格搜索最佳深度和震源机制解。
2 数据处理本文利用国家测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使用MSDP6.0软件计算此次地震的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使用CAP方法反演得到地震震源机制解及矩震级MW。地震震中及用于计算震级的台站分布见图 1。
计算MS(BB)震级时,直接在垂直向速度型宽频带波形记录上量取周期大于3 s的面波质点运动速度的最大值,如计算XZ/DXI台MS(BB)震级时所进行的面波量取见图 2所示。
对所有符合要求的台站按式(1)求取MS(BB)(表 1)。本文共使用50个台站测定MS(BB),其震中距为5.1°—26.5°(图 3)。如图 3所示,台站的方位角分布较均匀。所有单台MS(BB)分布在4.7—5.4之间,QH/MAD、QH/DUL、NM/HLR、NM/MDG、HL/FUY等5个台测得的MS(BB)值最小,均为4.7;NM/LIX、NM/ZLT、NM/NJT等3个台测得的MS(BB)值最大,均为5.4。对50个单台的MS(BB)求取算数平均值,即得到此次地震的MS(BB)为5.0。图 4为所有单台MS(BB)与平均MS(BB)的震级差分布。本文MS(BB)震级结果与GCMT测定的MS震级一致,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对外发布的MS震级相差0.3(表 2)。
本文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震源机制解,得到最佳双力偶的参数分别为节面Ⅰ:走向169°/倾角81°/滑动角9°;节面Ⅱ:走向78°/倾角81°/滑动角171°,计算结果见图 5。由图 5(a)可见,不同台站的理论地震波形与观测地震波形的相位和振幅均拟合较好。图 5(b)为不同震源深度下搜索的震源机制解所对应的拟合误差。由图 5(b)可见,当震源深度为11 km时,拟合误差最小,即为最佳震源机制解,此处对应矩震级MW为5.0,发震断层为走滑型。与各个机构MW震级测定结果相比,本文结果与USGS的一致,与GCMT的相差0.1(表 3)。
本文利用国家测震台网记录到的2018年9月12日宁强MS 5.3地震的波形数据,使用MSDP6.0软件计算了此次地震宽频带面波震级MS(BB);使用CAP方法反演得到震源机制解及矩震级MW。利用50个宽频带测震台站的波形数据计算得到此次地震的MS(BB)震级为5.0,与GCMT测定的MS震级一致,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对外发布的MS震级相差0.3。CAP波形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参数为节面Ⅰ:走向169°/倾角81°/滑动角9°;节面Ⅱ:走向78°/倾角81°/滑动角171°,矩震级为MW 5.0,与USGS公布的结果较一致。CAP方法反演得到的MW与GCMT公布的结果仅差0.1。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美国在测量在MS震级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这导致两者间往往存在偏差。我国使用SK仪记录的两水平向、周期为3—25 s的面波资料,采用郭履灿等(1981)的公式计算MS;美国则采用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的、周期为18—22 s的垂直向面波资料,使用式(1)计算MS(刘瑞丰等,2006)。我国对于新震级MS(BB)的测定也采用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的垂直向面波资料,使用式(1)进行计算,不同的是所选面波周期为3—60 s。由此可见,在计算方法上新震级MS(BB)与美国测定的MS震级较接近。相关研究表明,新震级MS(BB)与我国MS震级之间存在一定差异,MS(BB)相较于MS系统地偏小(刘瑞丰等,2011;郝美仙等,2016;黄春梅等,2018;李晓东等,2018),与本文的结果较一致。
矩震级MW是一个描述地震绝对大小的力学量,也是国际地震学界推荐优先使用的震级标度(USGS,2002)。对比本文、USGS和GCMT对该地震MW震级的测定结果可知,本文与USGS测得的MW均为5.0,GCMT测得MW为5.1,各机构所得MW较接近。因此认为,此次地震的震级应为MW 5.0左右。据此,新震级国家标准GB17740—2017《地震震级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2017)要求将矩震级MW作为首选发布震级是合理的。
对比此次地震的各种震级可见,本文所得MS(BB)震级与MW震级一致,亦与GCMT测定的MS震级一致,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对外发布的MS震级相差0.3。这与前人得到的MS(BB)震级相较于我国MS震级更接近MW震级的结论一致(刘瑞丰等,2011;黄春梅等,2018)。因此,对于中强地震,MS(BB)震级相较于MS震级作为发布震级更合理。
陈运泰, 刘瑞丰. 2004. 地震的震级[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5(6): 1-12. |
陈运泰, 刘瑞丰. 2018. 矩震级及其计算[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9(2): 1-9. |
郭履灿, 庞明虎. 1981. 面波震级和它的台基校正值[J]. 地震学报, 3(3): 312-320. |
郝美仙, 周银兴, 刘颖, 等. 2016. 内蒙古测震台网新震级标度试用[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7(5): 10-14. |
黄春梅, 苏金蓉, 唐淋, 等. 2018. 新震级国家标准在四川台网的应用——宽频带面波震级[J]. 华北地震科学, 36(1): 25-30. |
李飞, 张雪梅, 陈宏峰, 等. 2017. 模拟退火方法在三维速度模型地震波走时反演中的应用[J]. 中国地震, 33(3): 355-364. |
李建, 张岳桥, 熊金红, 等. 2016. 秦岭南缘青川断裂新生代变形特征及其走滑运动学转换[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0(3): 405-418. |
李晓东, 段绍鑫, 周远新, 等. 2018. 库尔勒地震台宽频带面波震级与传统面波震级对比分析[J]. 内陆地震, 32(3): 270-275. |
刘瑞丰, 陈运泰, Bormann P, 等. 2006. 中国地震台网与美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的对比(Ⅱ)——面波震级[J]. 地震学报, 28(1): 1-7. |
刘瑞丰, 任克新, 张立文, 等. 2011.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测定地震震级的方法研究[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2(3): 1-8. |
刘瑞丰, 陈运泰, 任枭, 等. 2015. 震级的测定[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刘瑞丰, 陈运泰, 薛峰. 2018. 测定的震级之间不应相互换算[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9(3): 1-9. |
许绍燮, 陆远忠, 郭履灿, 等. 1999. GB17740-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17740-2017地震震级的规定[S/OL].[2017-05-19].http://www.gb688.cn/bzgk/gb/newGbInfo?hcno=05EBFF86A8F8C24DCF99016C9C7DBF2F.
|
USGS. New USGS earthquake magnitude policy[R]. MCEER Information Service News, 2002: 1-3.
|
Zhao L S, Helmberger D V. 1994. Source estimation from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J]. Bull Seismol Soc Am, 84(1): 91-104. |
Zhu L P, Helmberger D V. 1996. Advancement in source estimation techniques using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J]. Bull Seismol Soc Am, 86(5): 1634-16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