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 Vol. 40 Issue (4): 120-124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9.04.018
0

引用本文  

段绍鑫, 乌尼尔, 李晓东, 等. CTS-1E、CMG-3ESPC-120型地震计工作参数对比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 40(4): 120-124.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9.04.018.
Duan Shaoxin, Wu Nier, Li Xiaodong, et al.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arameters of CTS-1E and CMG-3ESPC-120 seismometer[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19, 40(4): 120-124.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9.04.018.

基金项目

新疆地震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818)

作者简介

段绍鑫(1990-), 男, 助理工程师, 2014年毕业于防灾科技学院地质学专业, 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工作。E-mail:936818813@qq.com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18-11-30
CTS-1E、CMG-3ESPC-120型地震计工作参数对比分析
段绍鑫 1, 乌尼尔 2, 李晓东 1, 张森 1, 张小飞 1     
1.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41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库尔勒地震台;
2. 中国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摘要:CTS-1E型、CMG-3ESPC-120型地震计安装架设在库尔勒地震台小泉沟观测点同一台基上,均使用EDAS-24GN型数据采集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对比分析观测数据波形特征、地动噪声功率谱及动态范围等,明确2套地震计在实际观测中的性能差异,以便为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CTS-1E    CMG-3ESPC-120    地振动噪声水平    观测动态范围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arameters of CTS-1E and CMG-3ESPC-120 seismometer
Duan Shaoxin 1, Wu Nier 2, Li Xiaodong 1, Zhang Sen 1, Zhang Xiaofei 1     
1. Korla Seismic Station, Earthquake Agenc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841000, China;
2. Earthquake Agenc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11, China
Abstract: CTS-1E and CMG-3ESPC-120 seismometers are all installed on the same base of Xiaoquangou observation point at Korla Seismic Station. EDAS-24GN data collectors are used for real-time data acquisition. The waveform characteristics, power spectrum of geodynamic noise and dynamic range of observation data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performance of two sets of seismometers in actual observation is made clear, 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seismic 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and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 CTS-1E    CMG-3ESPC-120    noise level    dynamic range of observation    
0 引言

当前,地震系统使用的地震计种类较多,不同型号的地震计性能及各类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对日常数据处理、仪器维护等将产生一定影响。如多个台站对于同一地震的计算结果有些许不同,除与分析人员有一定关系外,地震计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段天山等,2011)。

在库尔勒地震台小泉沟观测点(下文简称小泉沟测点)同一环境下架设CTS-1E与CMG-3ESPC-120型2套甚宽频带地震计,用于地震对比观测。其中CTS-1E型地震计使用较为普遍,而CMG-3ESPC-120型地震计目前使用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比分析2套观测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了解2套地震计在实际地震观测中的差异性表现,以便对今后各项观测数据分析及仪器维护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1 观测条件及仪器参数

小泉沟测点位于焉耆县七个星镇以西,地处库尔勒断裂和兴地断裂之间,于2014年建成、2015年投入使用,是半地下室结构的地面台站,摆房位于地面以下2.5 m,摆墩基岩完整,岩性为花岗岩。

小泉沟测点地震数据通过光纤传输,稳定可靠,年平均连续率为98.94%,记录到多次近震和地方震(每年平均记录到4 056个地震),且震相清晰。

小泉沟测点配备CTS-1E与CMG-3ESPC-120型2套甚宽频带地震计用于对比观测,采用EDAS-24GN型数据采集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小泉沟测点地震观测仪器参数见表 1

表 1 小泉沟测点地震观测仪器参数 Table 1 Parameters of seismic observation instrument at Xiaoquangou station

下文将从观测数据波形特征、地动噪声功率谱及动态范围等方面,对比分析2套地震计在实际观测中的性能差异。

2 观测记录波形对比

小泉沟测点CTS-1E与CMG-3ESPC-120型甚宽频带地震计周期均为120 s,均使用EDAS-VIEW软件打开相同时段的波形文件(同小时数据),波形放大倍数与显示时间均相同。选取2套甚宽频带地震计2017年11月23日2时记录的数据波形,对比曲线见图 1,直观可见2套地震计波形记录形态差别较大,其中CMG-3ESPC-120型地震计记录波形垂直向较稳定,2个水平向长周期波动明显,而CTS-1E型地震计记录的波形三分向均相对稳定。

图 1 小泉沟测点2套地震计台基噪声波形记录 (a)CTS-1E型地震计;(b)CMG-3ESPC-120型地震计 Fig.1 Two sets of seismometer base noise waveform recorded at Xiaoquangou station
3 地动噪声功率谱对比 3.1 计算方法

设时间函数f(t)为地震记录中的位移,应用傅里叶变换,转换为功率谱F(ω),则f(t)与功率谱F(ω)之间的关系如下(何彦等,2006

$ \begin{array}{l} \int\limits_{ - \infty }^{ + \infty } {{{\left| {f\left(t \right)} \right|}^2}{\rm{d}}t} = \frac{1}{{\rm{ \mathsf{ π} }}}\int\limits_0^\infty {{{\left| {F\left(\omega \right)} \right|}^2}{\rm{d}}\omega } \\ F\left(\omega \right) = \int\limits_{ - \infty }^{ + \infty } {f\left(t \right){{\rm{e}}^{ - i\omega t}}{\rm{d}}t} \end{array} $ (1)

根据仪器种类及零极点和增益参数(任枭等,2004),使用童汪练老师研制开发的软件,计算数字地震仪的地动噪声功率谱密度。

3.2 地动噪声功率谱及RMS值

计算小泉沟测点台基地动噪声功率谱,以准确反映台站各频段台基噪声水平。

台基相同、数据采集器相同,选取小泉沟测点安静时段CTS-1E与CMG-3ESPC-120型甚宽频带地震计的数据记录(务必保证所选数据中不包含地震事件),采用公式(1),对比计算台基地动噪声功率谱,可获取2套地震计存在的部分差别。为此,选取小泉沟测点2017年11月23日2时—4时2套地震计记录的波形数据,计算地动噪声功率谱,结果见表 2图 2

表 2 台基噪声对比 Table 2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ase noise
图 2 2017年11月23日2—4时噪声功率谱密度曲线对比 (a)CTS-1E型地震计;(b)CMG-3ESPC-120型地震计 Fig.2 Comparison of noise power spectrum density curves at 2-4 o'clock of Nov. 23, 2017

计算2套地震计UD向1/3倍频程带宽1—20 Hz各段的平均地动噪声RMS值,其中CTS-1E型地震计RMS值= 4.07×10-9 m/s,CMG-3ESPC-120型地震计RMS值= 3.07×10-9 m/s,且RMS值均小于3.16×10-8 m/s,可知小泉沟测点台基较好,符合Ⅰ类台基标准。

对比发现,2套观测系统对同一时段、同一频带数据波形进行计算,所得台基噪声RMS值存在一定差别,且CMG-3ESPC-120型地震计地动噪声RMS值较小,表明台基条件相同,计算结果不同,应为地震计自身噪声影响所致。

图 2可见:①在0.1 Hz以下频段,2套观测系统噪声功率谱密度曲线差别较大,CTS-1E测定的三分向噪声比CMG-3ESPC-120小得多,表明CTS-1E型地震计对远震记录优势明显;②2套仪器测定的垂直向噪声均优于水平向;③在0.1—1 Hz频带,2套系统的噪声功率谱密度曲线较为一致,差别不大,反映了典型的二类海洋噪声水平,表明2台仪器的放大倍数一致;④在1—50 Hz频段,2套系统的噪声功率谱密度曲线存在一定差别,CTS-1E型地震计地动噪声增大较快,CMG-3ESPC-120型地震计相对平缓稳定,表明CMG-3ESPC-120型地震计对记录地方震和近震更有优势。

4 观测动态范围对比

观测动态范围受台站地振动噪声水平和地震计系统的影响,是台站观测系统的重要技术参数,直接决定了台站可完整记录地震事件大小的范围(段天山等,2010)。计算并对比同一台站2套地震计观测系统的动态范围,有利于了解二者的区别。

观测动态范围D计算公式为

$ D = 20\log \frac{R}{{\text{RMS} \times S \times P \times \sqrt 2 }} $ (2)

式中,R为数采量程;RMS为台基地动噪声有效值,单位m/s;S为系统灵敏度,单位counts/μm/s;P为数采的量程修正值。

选取相同时段的数据记录,对比分析CTS-1E和CMG-3ESPC-120型地震计系统的观测动态范围。2017年11月23日2时,2套地震计系统记录的波形数据平稳,无地震及大的干扰,设置系统响应灵敏度、转换因子等参数,根据公式(2),计算二者观测动态范围,结果见图 3表 3

图 3 观测动态范围对比 (a)CTS-1E型地震计;(b)CMG-3ESPC-120型地震计 Fig.3 Contrast of the observed dynamic range
表 3 动态范围分析对比 Table 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ranges

图 3表 3可知:①CTS-1E型地震计最大观测动态范围为124.2 dB,CMG-3ESPC-120型地震最大动态范围为125.2 dB,二者实际观测动态范围相当;②在0.01 Hz、0.016 7 Hz、0.025 Hz频点处,2套地震计观测动态范围差异较大,均超过11 dB;③在0.05—5 Hz频带内,2套地震计差异较小,在5 Hz以上差异变大。其中:在0.1—2 Hz频带内,2套地震计对应的动态范围差小于0.5 dB,基本一致;在0.01—0.1 Hz频带范围内,CTS-1E型地震计动态范围较大,0.2 Hz以上出现反转。

CTS-1E和CMG-3ESPC-120型地震计动态范围计算结果说明,在低频段二者差异较大,0.05 Hz以上差异变小,在高频段则出现明显差异,与二者的噪声功率谱(图 2)特征相符。

5 结论

通过对CTS-1E和CMG-3ESPC-120型地震计参数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2套地震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差异。在高频段,使用CMG-3ESPC-120型地震计记录数据计算所得噪声功率谱密度曲线更平稳,地方震和近震的数据记录质量更高;在低频段,CTS-1E型地震计记录的地动噪声较小;②在低频段,CTS-1E型地震计实际观测动态范围较大,记录远震优势明显。

在今后地震观测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改善地震计观测环境,尽量减小温度、湿度、气流等外界因素的干扰,以便提高2套地震计的运行质量和稳定性,产出干扰小、精度高的数据资料。

参考文献
任枭, 刘瑞丰, 梁建宏, 等. 2004. 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台站地动噪声功率谱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5(1): 23-28.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04.01.004
段天山, 袁顺. 2011. BBVS-60、CMG-3ESPC型地震计工作参数对比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2(5): 109-114.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1.05.021
段天山, 袁顺. 2010. 地动噪声功率谱及动态范围的一致性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31(5): 122-126.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0.05.022
何彦, 王宝柱, 宋太成, 等. 2006. 新疆数字地震台站观测动态范围和台基噪声的分析[J]. 内陆地震, 20(2): 178-182. DOI:10.3969/j.issn.1001-8956.2006.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