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武汉 430071 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Wuhan 430071, China
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能量,随时向地表释放热量,在地球表面产生热流。在大地热流的作用下,赋存在固体介质孔隙间的地下水也具有一定温度,一般称为水温(车用太等,2008)。水温是地下水物理特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变化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地下介质构造的变化,有利于开展地震分析预报工作。目前,水温观测手段已发展成为地震地下流体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地质构造活动导致含水层岩石受力状态发生改变,可能引起观测井水温发生微弱变化,监测水温的异常变化,可达到预报地震的目的(张彬等,2014)。
井水温动态变化除受到地质构造活动影响,也可能由其他干扰引起。现已查明的影响因素有降雨、地下水补给、地震波、地下水开采、固体潮等。针对水温异常变化特征及机理,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如:陈大庆等(2007)、石耀霖等(2007)、车用太等(2008, 2014)、武安绪等(2010)针对水温的同震效应进行了研究;刘成龙等(2003)分析了地下水开采对井水温度的影响;车用太等(2004)、韩孔艳等(2017)讨论了降雨补对水温的影响。水温出现异常的影响因素较多,如何有效排除干扰,提取准确的地震异常信息,是地震预报成功的关键。
自2016年7月以来,钟祥马岭井2套水温观测系统多年水温观测曲线均出现“V”型异常,从异常出现同期降雨、井水位、仪器状态、周边环境、地震事件等进行分析,排查干扰因素,分析水温变化的可能机理,寻求异常出现的原因,以便有效识别井水温动态变化特征,加强水温观测资料在地震分析预报中的预报效能,为井水温异常核实及判定提供科学依据。
1 观测井概况钟祥马岭井位于钟祥市东桥镇兔子冲村,于2012年10月11日开工建设,2013年1月1日成井,钻井深度349.93 m,下设套管至272.44 m。该井井点地处NW向大洪山南缘,低山高丘与垄岗、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上处于襄广断裂南部、胡集—沙洋断裂中段,晚燕山期,在NNW向胡集—沙洋断裂控制下,断坳盆地发育,并出露于钟祥马岭台站西部,井孔地层岩性主要为硅质灰岩及少量的碳质、白云质灰岩[图 1(a)]。
2013年1月16日、19日,采用BSW-1数字测温仪,自井下20 m开始,以5 m为间隔,对马岭井水温进行梯度测量,见图 1(b),可见井孔水温变化范围为16.3℃—23.5℃,其中:20—230 m及250—349.93 m井段为温度正梯度段,增温幅度达0.019℃/m;水温在230—250 m井段出现起伏异常变化,在240—245 m达最大值。结合水文地质、井孔地层情况可知,192—250 m井段为观测井含水层,223—227 m井段为溶洞,235—246 m井段为断层,裂隙较发育。由于井孔是开放系统,井水中的热不断发生液体—气体界面上的热扩散,使井水温度常常低于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温度(车用太等,2008)。在230—250 m井段,由于溶洞及断层带涌水量较大,水温较高的含水层地下水不断与井孔套管接触,并进行热传导,从而导致水温起伏变化。
马岭井2013年4月10日安装SWY-Ⅱ型水位仪、SZW-1A型数字水温仪(位于井孔测点2,下文分析以测点2指代该测温仪),其中水位探头放置深度38 m,水温探头放置深度346 m。2016年6月28日再次安装1套SZW-1A型数字水温仪(位于井孔测点4,下文分析以测点4指代该测温仪),水温探头放置深度290 m,以进行同井水温对比观测。自2014年1月钟祥马岭地下流体观测站正式并网运行以来(测点4水温观测数据2016年10月1日并网运行),观测仪器工作状态良好,连续运行率达99%以上,观测数据数量较高。
2 水温“V”型异常动态马岭井2套水温仪观测数据连续率较高,测点2和测点4水温长期动态变化曲线见图 2,可见在相同观测时段内,2个测点均同步出现“V”型数据变化形态。其中:①测点2水温(2014年1月—2018年6月)数据曲线2016年7月产生巨大“V”型数据畸变,并以此为界,前后观测时段呈反向变化,具体表现为:2014年1月—2016年7月观测曲线呈缓慢上升趋势,水温年均变化幅度约0.007 04℃,而2016年7月—2018年6月观测曲线反向下降,水温年均变化幅度约-0.018 55℃;②测点4水温观测数据(2016年10月1日—2018年6月)曲线呈较好的年变下降趋势,年均变化幅度约-0.005 56℃,比测点2变化幅度小。
2套水温仪记录均同步出现“V”型异常变化,可能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人为干扰、同震响应、气压、气温、降雨等。
3.1 人为干扰查阅钟祥马岭台历年维修记录发现,该井点SWY-1型水位仪、SZW-1A型水温仪工作状态良好,连续运行率可达99%以上,故障率较低,2015年9月29日更换水位仪、2017年7月12日—15日维修并更换测点4水温仪,造成部分时段缺数。因此,水温观测数据发生“V”型变化,非仪器维修、更换等人为活动所致,排除此类干扰。
3.2 同震响应记录影响根据钟祥马岭井地下流体M 6.0地震的映震能力下限(徐久晟,2018),收集整理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全球6级以上地震目录,分析并提取该井点水位、水温记录的发生同震响应的地震目录。统计发现,该时段内全球共发生M6.0地震以上602次,钟祥马岭井静水位观测记录到84次地震,2套水温仪仅记录到2015年5月30日日本M8.0地震,其中水温下降0.028 ℃,持续时间140 min(表 1)。可见,钟祥马岭井水温测项对全球大震响应不灵敏,不足以引起2套水温仪观测曲线多次呈现“V”型畸变,排除同震响应影响。
绘制2014年1月—2018年6月马岭井水温、水位、气压、降雨、气温观测曲线,以对比分析水温变化影响。观测曲线见图 3。
由图 3可见,2014—2018年钟祥马岭台气温、气压数据曲线呈周期性年变规律,气压一般在1月前后达最大值,7月前后达最小值,而气温变化则相反,二者呈较好的负相关性。与钟祥马岭井水位、水温数据曲线对比发现,井水位、水温“V”型变化形态并未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年变规律,与气温、气压关系不大,排除气温、气压影响。
3.4 降雨影响图 3中测点2和测点4水温观测数据均经滑动平均处理,滑动步长分别为7 h、5 h。由图 3可见:在相同时段内,2套水温仪观测曲线呈相同的“V”型形态,水位则呈反向“V”型形态;在不同时段内,水温、水位“V”型曲线形态大小不一,当水位增长幅度较大时,水温下降幅度大,而水位增长幅度较小时,水温下降幅度小,二者呈较好的负相关性。观察同一时段内降雨量值,可知水温、水位“V”型曲线形态与降雨量大小有关,当降雨量持续增大,井水位上升,水温下降;无降雨或少降雨时,井水位回落,水温恢复正常年变。因此,水温与水位呈负相关,水位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水温与降雨量呈负相关,三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见,马岭井水温观测中出现的“V”型形态,应为降雨所致。
4 降雨干扰分析统计马岭井水温或水位受降雨影响的27次干扰事件,分析降雨对二者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 2,可知降雨累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井水位一般会发生变化,水温则不一定发生变化,但水温变化幅度主要伴随水位的变化而改变。
为研究钟祥马岭井水位、水温与降雨量的变化关系,将水位变化幅度、水温变化幅度与降雨累积值绘制在坐标系中,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水位、水温变化幅度与降雨累积值得线性方程。
水位变化幅度(m)与降雨累积值(mm)的线性方程
$y=0.02712 x-1.08376$ |
水温变化幅度(℃)与降雨累积值(mm)的线性方程
$y=-0.00023 x+0.01096$ |
马岭井水位、水温变化幅度与降雨累积值关系见图 4,可知:①当降雨累积值达到约40 mm时,水位、水温才开始发生变化。降雨累积值每增加1 mm,水位上升约0.027 12 m,测点2水温下降约0.000 23 ℃,测点4水温统计样本较少,暂不作考虑;②当降雨累积值低于40 mm时,水位、水温并无变化,可能与降水渗透地表以下,停留包气带内土壤、岩石孔隙中,无法补充潜水面以下的地下水有关。
绘制水位、水温变化起点与降雨起点的时间差曲线,见图 5,可见水位、水温变化点基本出现在降雨起始点2—60 h以后,时间长短不一,应与降雨急缓有关。当短期内降雨达到40 mm时,水位、水温迅速发生变化;若降雨持续数天达到40 mm,则水位、水温变化相对迟缓,且变化量相对较小。井水温变化往往缓于水位变化,2套水温仪水温观测数据变化时间相差不大。钟祥马岭井在井下223—246 m存在溶洞、断层等,且岩石裂隙较为发育,渗水严重,井下水温梯度显示,水温沿井孔自上而下呈缓慢上升趋势,到达溶洞、断层等区段时呈迅速上升—下降变化趋势,后恢复正常梯度曲线。由此可知,该井溶洞、断层附近岩石孔隙、裂隙中地下水温相对较高,流动性较大。当降雨量达到阈值时,降雨渗透过包气带,迅速补充地下水,浅层地下水通过岩石孔隙、裂隙、断层或溶洞等,渗透到井孔,造成井水位迅速上升。同时,浅层冷水下渗且流入量变大,造成该区段井水温度下降,上下层冷—热水之间的热传导,使得位于井孔深部的水温下降,从而呈现“V”型曲线形态。随着降雨结束,地表水渗入量减少,水温恢复正常变化趋势。
综上所述,可知钟祥马岭井水温观测曲线“V”型异常主要由降雨所致,具体结论如下。
(1)马岭井水温“V”型异常受大气降雨影响较为明显,其他干扰影响因素相对较少,主要表现在:降雨累积值达40 mm以上,水位快速上升,水温下降,后因降雨量减少,水位下降,水温上升并恢复平稳,三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2)当降雨累积值达40 mm时,井水位上升,但不一定引起水温下降,主要因为:降雨分散,持续时间长,浅层冷水经孔隙、裂隙、断层等渗入井孔时,流入量较小,上下层冷—热水进行的热交换无法传导至水温探头。
(3)马岭井223—246 m区段存在溶洞、断层,附近岩石孔隙、裂隙中地下水温相对较高,流动性较大。当降雨量达到阈值时,降雨渗透过包气带,迅速补充地下水,浅层地下水经岩石孔隙、裂隙、断层或溶洞等渗入井孔,井水位迅速上升。同时,浅层冷水下渗且流入量变大,造成该区段井水温度下降,上下层冷—热水之间的热传导,使得位于井孔深部的水温下降,从而呈现“V”型曲线形态。随着降雨结束,地表水渗入量减少,水温恢复正常变化。
文中对钟祥马岭井水温异常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为类似异常核实及判定提供参考。通过对干扰因素排逐一除,识别井水温正常动态变化,可进一步提高捕捉地震前异常变化信息的可能。
车用太, 王吉易, 李一兵, 等. 首都圈地下流体监测与地震预测[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4. | |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井水温度微动态及其形成机制[J]. 地震, 2008, 28(4): 20-28. DOI:10.3969/j.issn.1000-3274.2008.04.003 | |
车用太, 何案华, 鱼金子. 水温微动态形成的水热动力学与地热动力学机制[J]. 地震学报, 2014, 36(1): 106-117. DOI:10.3969/j.issn.0253-3782.2014.01.009 | |
陈大庆, 刘耀炜, 杨选辉, 等. 远场大震的水位、水温同震响应及其机理研究[J]. 地震地质, 2007, 29(1): 122-132.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07.01.011 | |
韩孔艳, 崔博闻, 邢成起. 赵各庄井水温动态主要干扰因素研究[J]. 防灾减灾学报, 2017, 33(1): 63-69. | |
刘成龙, 陶京玲, 王志敏. 太平庄井地下流体动态主要干扰因素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3): 59-64. DOI:10.3969/j.issn.1003-1375.2003.03.012 | |
石耀霖, 曹建玲, 马丽, 等. 唐山井水温的同震变化及其物理解释[J]. 地震学报, 2007, 29(3): 265-273. DOI:10.3321/j.issn:0253-3782.2007.03.005 | |
武安绪, 李国江, 李平安, 等. 北京地区流体观测方法记录到的汶川大地震同震变化[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 31(1): 71-76.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10.01.014 | |
徐久晟. 房县三海村和钟祥马岭地下流体井同震响应的初步认识[J]. 科技创新, 2018(2): 6-7. | |
张彬, 方震, 刘耀炜, 等. 云南地区水温异常与地震关系[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 2004, 39(12): 1880-18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