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 Vol. 40 Issue (1): 150-156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9.01.023
0

引用本文  

常建军, 张宏宇, 戴怡茹, 等. 地震事件新媒体矩阵传播特征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 40(1): 150-156.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9.01.023.
Chang Jianjun, Zhang Hongyu, Dai Yiru, et al.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propagation matrix in earthquake events[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19, 40(1): 150-156.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9.01.023.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宣传业务专项(2018);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编号:XH16002Y)

作者简介

常建军(1979-), 男, 山西省曲沃人, 硕士, 主要从事地震科学传播、信息化研究工作。E-mail: changjj@bjseis.gov.cn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18-07-12
地震事件新媒体矩阵传播特征分析
常建军 , 张宏宇 , 戴怡茹 , 刘钢     
中国北京 100080 北京市地震局
摘要:政务新媒体是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应对舆情和提升服务能力的一把金钥匙,建立媒体矩阵是提升地震系统新媒体整体覆盖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益尝试,是解决地震事件应对过程中信息快速发布、快速辟谣的有效方式。作者通过对地震事件新媒体矩阵现状、发展特征、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趋势判断及建议。
关键词地震    新媒体    特征    分析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propagation matrix in earthquake events
Chang Jianjun , Zhang Hongyu , Dai Yiru , Liu Gang     
Beijing Earthquake Agency, Beijing 100080, China
Abstract: The new media for government affairs is a golden key to solve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ublic opinion responding and improvement of service capabilities. The media matrix is established for beneficial attempt to improve the overall coverage,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and credibility of the new media in the earthquake system,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quickly release information and quickly revive the process in the earthquake events responding. It is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earthquake new media matrix, and proposes judg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earthquake    new media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0 引言

2017年全球共发生6.0级以上地震93次,其中最大地震为9月8日墨西哥8.2级地震,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为11月13日发生在伊拉克的7.8级地震,共造成630人死亡(孙刚等,2018)。2017年,发生在我国境内最大的地震为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造成29人死亡,1人失踪(孙刚等,2018),据清博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截至2017年8月14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全网传播数据量达47.8万条,其中微博信息19.1万条,为舆论讨论第一大阵地,微博话题#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九寨沟地震#的阅读量分别达到17.3亿和6.3亿,网友的互动讨论共计超过200万条,新媒体在处置地震等突发事件上作用突显。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微博月活跃用户3.76亿,微信活跃用户9.8亿。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目前移动互联已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

2017年,我国政务服务线上化速度明显加快,政府各个部门全面加强在新媒体平台的服务功能、信息发布和综合影响力建设。政务新媒体尽可能早、快、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并遵循新媒体传播交互规律,进行移动式、滚动式及互动式发布,客观坦诚以告,解决民意诉求,社会公众和网民信谣、传谣的概率自然大幅度降低(侯锷,2017)。随着新媒体在地震事件应对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加强地震系统新媒体的现状及趋势研究,对加强地震系统新媒体矩阵建设,科学高效地应对地震事件,降低灾害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状

地震的危害性世人皆知,而防震减灾工作对普通公众依然具有神秘感。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方法和途径较多,当前,普通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地震预报,地震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在普通公众知识库中依然属“冷门知识”。要普遍提高公众减灾意识,将地震安全知识自觉应用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仍任重道远。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矩阵”这一概念逐渐被公众所了解。何为新媒体?可以将“新媒体”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它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廖祥忠,2008)。当前,微博、微信、客户端成为各主流媒体的主战场,同一传统媒体的不同新媒体账号相互协同,构成新的传播矩阵(刘芬等,2017)。当前日趋成熟的技术和媒介环境为地震系统新媒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为地震系统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和公众信息需求,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平台。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平台,如何构建地震系统新媒体传播体系,如何通过地震系统新媒体做好信息传播、服务和互动,对地震系统新媒体发展,扭转公众形象显得格外重要。文中提及的新媒体传播矩阵主要指省级地震部门或事业单位所开设的33个新浪微博和35个微信公众号(统计数字截至2018年3月),是联接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新媒体矩阵的纽带,是外界媒体获取地震事件、灾害信息以及应对措施和进展的主要信息源。

据调查统计,截至2018年3月,全国共有33个省级地震部门或事业单位开通官方微博,开通率达70.2%。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和@中国国际救援队为首的官方微博,在地震信息服务、传播救援信息等地震灾害应对中发挥重要作用。据分析,2017年地震系统微博活跃度达91%。只有少数省级地震局或直属事业单位未开通微博,个别未能实现正常更新。正常活跃的地震系统微博也存在影响力差距拉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新疆地震局、@中国国际救援队等微博表现出超强影响力,而其他省级地震系统账号影响力有待提高(表 1)。

表 1 2017年地震系统微博影响力年度榜单(前10) Tab.1 The 2017 annual list of Weibo influence of the seismological system (Top 10)

截至2018年3月,各省级地震部门开通35个官方微信公众号,诞生了以“地震三点通”“重庆地震信息服务”“云南地震局”“鲁震快讯”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公众号,地震系统微信号已具有一定传播力。与此同时,部分账号更新停滞、账号整体影响力下降。提升地震系统微信整体影响力,实现更好的对外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运维的指导。

33个省级地震微博和35个地震微信公众号,形成地震系统省级层面的地震新媒体传播矩阵,在地震系统网宣中心的业务指导下,统一发布地震事件权威应对信息,对提高地震政务新媒体的覆盖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发展特征 2.1 发展建设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政务新媒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地震系统微博建设初见成效。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中国国际救援队为代表的地震系统官方微博已经有效开展了地震信息服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截至2018年3月底,@北京市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等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建立地震局官方微博;@地球所、@工力所、@防灾科技学院、@地震出版社专业图书等地震相关研究机构及其他直属事业单位,也实现官方微博的建设和运维。微信方面,以“地震三点通”“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为代表的地震服务账号建立运营,“鲁震快讯”“四川省地震局”“山西省地震局”等15个省级地震局也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

地震系统新媒体矩阵账号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地震信息服务不断深入,成效初显。

2.2 凸显传播价值,优势账号影响力突出

当前,地震新媒体已经初现传播价值:2018年2月,地震系统微博活跃账号26个,累计发布博文2 496条,获得转发84 513次,评论数14.7万,点赞数33.1万;地震系统微信活跃账号14个,累计发布文章273篇,获得阅读总数7.98万,点赞数1 457。

部分账号信息持续更新,已具备自身传播影响力优势。如:@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新疆地震局、@北京市地震局分别发布博文196条、441条和284条,账号活跃度较高,转发数、评论数和点赞数分别占地震系统微博的94.95%、95.89%和95.54%。可见,地震系统新媒体呈现出影响力集中凸显态势。

2.3 信息发布快速精准,树立行业权威,增强网民信任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每日坚持第一时间播报全球范围的大小地震,信息传递时间已推进到地震后2 min以内。如:@中国地震台网速报3月10日00:41发布博文:“03月10日00时39分在四川内江市威远县附近(北纬29.57度,东经104.74度)发生3.0级左右地震”。发布时间为00:41,与地震发生时间00:39仅相差2 min,在时间就是生命的地震灾害防范和救助中,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地震系统新媒体狠抓快速响应,凸显实用性。这样的快速准确播报,多次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今日头条等核心媒体转载,可以说,以@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北京市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新疆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等为代表的地震系统新媒体地震信息发布的权威,深得广大网民信任。

2.4 信息共享和信息互动成常态,扩大信息传播面

2018年3月9日,@北京市地震局发布微博长文《VR|身临其境感受一次7级地震》,内容主题来源于地震系统微信号“地震三点通”。地震系统新媒体内部的信息实现共享,有利于地震资讯、知识的广泛普及和传播,有利于矩阵账号更好地释放影响力。此外,@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在信息发布时,多次与@震长等微博博主进行互动,实现矩阵内账号与外部账号的信息互动,借助外部账号影响力传播自身信息,从而扩大信息传播面。

2.5 内容多样化,提升趣味性,增强用户粘性

在地震系统双微中,不仅有地震相关的即时信息,也有地震知识、常识类信息,更有地震系统重要政策文件、员工风采以及重大时政信息等。地震系统新媒体内容丰富,有助于提高新媒体的传播效率,扩大账号影响面,凝聚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此外,地震系统双微内容呈现方式不断丰富,趣味性不断提高。如:“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文章《图解|地震烈度,给你更直观的画面感受》用图文方式,让受众直观认识并感知地震;“地震三点通”《解密张衡一号|刚刚上天的卫星,你就可以操控体验!》,结合AR增强现实技术,增强与用户粘性;“鲁震快讯”文章《快过年了,送你个红包!》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携手花椒直播,强势推出“百万赢家”地震科普专场,只要答对12道题,就能瓜分100万奖金!”,将地震科普知识与热门答题活动相关联,并以福利策略吸引用户参与,提升用户体验和传播效果。

2.6 充分运用新技术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各路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新媒体报道涌现一批可供圈点的案例。如:“机器人写稿”彰显新闻效率,“直播”形式呈现现场真相,融合报道展现多元创新,值得一提的还有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参与。九寨沟地震导致景区诺日朗瀑布、火花海等景点不同程度受损,中新网以《探访震后的九寨沟景区:“童话世界”的伤痕》一文对此进行详细报道。2017年8月11日开始流传于微信朋友圈的“九寨VR全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对秋季九寨沟各景点360度的全景拍摄,当日3万余人次观看,既是对美景的重温,也是对景区灾后恢复的一份希冀,更是对VR技术参与新闻报道的工作思路的一种再提示。

2.7 拓宽网络问政途径,促进官民沟通

地震微博不仅是获取信息的场所,更是群众监督政府机构的平台。微博交互性强的特点,使得群众可以在微博下留言评论,与相关机构直接对话,表达自身观点,推动相关机构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使网络问政能够落实到实处。在2017年5月23日北京门头沟2.6级地震中,有些粉丝担心会不会影响到朝阳区,北京市地震局官微发布消息称,地震由塌陷引起,并进行相关解释:塌陷地震是因岩层崩塌陷落而形成的,主要发生在石灰岩等易溶岩分布地区,触发原因多样,一般震级不高,破坏力较小,不会影响到朝阳区。此次官微发布,不仅普及了地震知识,还与粉丝形成完美互动,评论区有效体现了网络问政的落实。

3 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整体活跃度不足, 常态化运营机制尚未建立

微博和微信平台部分地震系统账号存在更新长时间间断甚至停更现象。停更导致账号影响力直线下降、信息服务陷于停滞,不利于整个地震系统新媒体账号的协同发展。除了@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新疆地震局、@北京市地震局、@陕西省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等部分账号实现常态化运营,多数账号运营缺乏足够规划。研究发现,近年来地震多发、政务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地震新媒体活跃度较高,建设和发展水平较好;而地震发生较少或近年来地震影响较小的省份,地震新媒体建设步伐明显滞后。

3.2 系统性建设不完善

当前,主要地震系统新媒体运营方为各地方地震局,其他与地震相关的机关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表明地震系统新媒体横向互动少,缺乏系统性规划。例如:当前,只有@工力所、@地球所等少数地震科学研究机构设立微博等新媒体账号;除省级地震局,仅“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地震出版社”“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少数直属事业单位开通微信账号。此外,截至2018年3月,中国地震局层面未开通微博、微信账号,全国地震系统尚未建设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账号之间缺乏关联性。

3.3 微博内容信息多元、泛化,定位不够精准

相较而言,地震系统微信账号发布内容与账号的定位联系更加紧密,微博账号发布内容则更加多元化。微博不仅发布即时地震播报、地震常识讲解、地震系统信息公布、活动播报等,也有生活热点、娱乐信息等。如“近日轰动加拿大的视频,加拿大华人多,一个白人老妇家附近,建了个华人会所,总舞狮子。老妇遛狗,狗看见了几次,后来,只要音乐响起,它就学舞狮子的动作”等信息,与地震缺乏必然联系,不利于凸显账号的品牌形象。

3.4 信息单项传播互动性不强,信息服务较为单一

当前,地震系统新媒体内容主要以地震信息播报、地震科普、灾害应急救援信息等单向传播为主,与用户的良性互动不多,导致用户粘性不强。单向传播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强的优势。2018年2月5日20:30,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携手花椒直播,强势推出“百万赢家”地震科普专场,在一起学习地震知识的同时,全部答对有机会瓜分100万奖金!这一活动得到“鲁震快讯”“陕西地震信息”等地震系统新媒体账号转载,形成传播热潮,深受用户喜爱。但此类互动性活动较少,更多的地震新媒体依旧停留在信息发布的传统服务模式,难以跟上当前新媒体不断演变的步伐。

4 发展建议 4.1 紧跟新媒体矩阵发展趋势,实现信息服务升级转型

全国地震新媒体下一个发展阶段,应进一步聚焦自身服务的专业领域,满足公众对地震相关的多元化、分众化信息服务需求。强化服务意识,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完成服务转型。新媒体发展要融合民众的主体意识,消除粉丝与传播主体专业之间的边界,使信息传播形成用户群体的广泛共识。

4.2 粉丝运营社区化,内容服务精细化

在满足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强化地震服务,提供客服服务,构建与粉丝之间的有效连接,是社交新媒体真正的价值所在。通过社群的运营,强化与粉丝互动,提升政务形象。通过整理用户数据,建立用户数据档案,针对不同用户,建立特征画像,便于精准掌握用户喜好,实现服务的精确化。如:在地震信息通报中,速报机器人将地震信息自动发布和定向推送到中国地震台网的合作媒体和互联网平台,通过全网推送,实现1 min覆盖1亿网友的超强服务能力(侯建民,2018)。

4.3 坚持矩阵式发展,实现影响力和服务升级

未来,新媒体集约化发展态势进一步加剧,规模化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撑。优质内容生产和IP生态链将是新媒体行业的主要形态。单个新媒体官微抗风险能力弱,依靠规模化的机构能有效抵御风险。新媒体的系统化运作,将进化为地震官微传播连接受众的生态模式。因此,对地震系统新媒体而言,抓紧建立完善的新媒体体系是当务之急。在这样的体系之下,通过结构化的新媒体运作,形成一套完整的地震系统运营机制,向优质内容生产者提供有效的资料支持,在此基础上提供信息定制服务。

4.4 转变思维将服务落地,重视新媒体人才培养

目前,鉴于部分地震系统账号信息服务不到位,甚至存在停更的现状,有必要在整个系统内部进行新媒体人员培训和制度制定。如:政务双微应保障信息及时更新;如果遇到特殊紧急事件,相关政务微博应及时跟进,持续关注,给网民带来第一手资料和信息。此外,政务新媒体是党政机构的形象窗口,是机构部门的网络“形象代言人”,政务运营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和媒体素养,具备对众多信息的辨别能力;同时,掌握与网民沟通的技巧,听民声,解民意,对事物抱有宽容理解的心态,热情而理性的发布信息、作出回应。因此,地震新媒体建设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5 整合个性需求,重视新媒体创新工作

地震微信从面向大众化通用服务开始,向定制专属需求服务迈进,继而归属地定位发展,落脚于泛圈子社交化,走向部门联合体,达到问政监督目的,最终实现制度化电子政务。因此,面对当前愈发强烈的个性化用户需求,地震新媒体需要进行功能整合,完善技术保障,当前视频、直播、VR、AR等新媒体较多使用新技术和场景应用,地震新媒体也需有所探索。

4.6 坚守地震新媒体的独特属性,定位清晰

当前,少数地震新媒体贪大求全,不光是地震信息、时政要闻、娱乐信息,甚至以“早安”“心灵鸡汤”等信息作为重要信息发布,或兼顾养生、美食、旅游等信息,提升账号潜在用户规模的同时,降低了账号的品牌辨识度,对于专门打造的地震新媒体而言,得不偿失。因此,地震新媒体需要制定可操作度高、符合实际的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杜绝盲目跟风而弱化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侯建民. 大数据时代的地震信息播报[J]. 新闻与写作, 2018(3): 106-108. DOI:10.3969/j.issn.1002-2295.2018.03.026
侯锷. 政务新媒体在舆论治理中的新思维[J]. 新闻与写作, 2017(3): 13-16. DOI:10.3969/j.issn.1002-2295.2017.03.004
廖祥忠. 何为新媒体?[J]. 现代传播, 2008(5): 121-125.
刘芬, 周云. 新媒体矩阵传播之道——基于358个主流传统媒体的样本分析[J]. 新闻战线, 2017(7): 54-56.
孙刚, 李亦纲, 杜晓霞, 等. 2017年地震灾害及应急响应总览[J]. 中国应急救援, 2018(1): 9-14. DOI:10.3969/j.issn.1673-5579.2018.01.0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