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河北 066100 秦皇岛中心台
2. Qinhuangdao Seismic Station, Hebei Province 066100, China
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展地电阻率观测以来,在长期观测实践中多次记录到大震、中强地震前突出的异常现象(钱复业等, 1980, 1982;钱家栋等,1998;Lu et al,1999;赵玉林等,2001;张学民,2004;张学民等,2009;杜学彬,2010)。大震前,震中及附近地区的地电阻率,一般显示2—3年、幅度为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的趋势变化,多以下降型负异常为主(钱复业等,1982;王志贤等,1996;Zhang et al;2017)。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昌黎、宝坻、唐山等地电台地电阻率出现下降变化(赵玉林等,1978);1976年松潘7.2级地震前,武都台地电阻率出现下降变化,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郫县观测台地电阻率在单测向下降幅度达7.2%,持续约2年,震前5个月异常发生转折,在地电阻率恢复上升阶段发生地震(张学民等,2009)。
昌黎地电阻率自1968年投入观测以来,资料连续、稳定,观测时间长,年变特征明显,为“冬高夏低”型。近年来,EW测道W电极附近建有粉丝厂,2012年E电极附近建有核桃园等,周围有铁丝围挡,对数据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昌黎台地电阻率2个测道自2016年开始呈趋势转折变化,NS向下降幅度为2.47%,EW向下降幅度为6.22%,作为年度异常进行跟踪。2017年6月19日至8月22日2个测道出现快速下降变化,NS向下降5.9 Ω·m,EW向下降14.5 Ω·m,特别是EW向下降幅度为往年的2倍。本文拟从地电阻率观测系统、观测环境、降雨量对比等方面,对2017年异常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1 观测概况昌黎地电阻率观测站位于昌黎县城西10 km,龙家店镇北,距205国道约400 m,隶属省区域地震监测台网。该观测站位于燕山山前冲积平原,地处昌黎—宁河断裂北侧(图 1),场地周围地势较为平坦,第四系覆盖埋深约70 m,含水层发育,总厚度20—30 m,下伏岩层为燕山期花岗岩。在区域地质构造上,位于山海关块隆。山海关块隆北、西、南侧均以断裂为界,西界的NNE向青龙—滦县大断裂是当时燕山海槽东部边缘的一个重要同生生长断裂。区内主要分布断裂有:宁河—昌黎深断裂、卢龙—滦县断裂、滦县—乐亭断裂。在1969年渤海7.4级和1976年宁河6.9级地震时,滦县—乐亭断裂沿线均有烈度异常出现。
![]() |
图 1 昌黎台地质构造 Fig.1 The faults of Changli Seismic Station |
昌黎地电台地下电测深结果显示,测区地下介质比较均匀,为4层KH型电性结构,见图 2,可知:第1层为粘土层,电阻率28.88—32.36 Ω·m,层厚2.6—3.9 m;第2层为粘土层含细砂,电阻率573.02—802.60 Ω·m,层厚18.8—28.1 m;第3层为混合花岗岩,电阻率40.07—109.97 Ω·m,层厚140.2—169.9 m;第4层为角闪斜长片麻岩,在深度169.9 m以下至无穷处,电阻率436.55—768.79 Ω·m(张国苓等,2016)。
![]() |
图 2 昌黎台电测深曲线 Fig.2 The interference of electric sounding data of Changli Seismic Station |
昌黎台目前使用ZD8M地电仪进行地电阻率观测,采样率为整点值。布设方位NS、EW,2个测道相互垂直,铅板电极埋深3 m,且接地良好,外线路采用屏蔽绝缘铜线。昌黎台地电阻率测区布极方式见图 3,其中NS、EW测道供电极距均1 km,测量极距NS测道0.25 km,EW测道0.20 km,装置系数NS测道2.945,EW测道3.77,见表 1。
![]() |
图 3 昌黎台地电阻率测区布极 Fig.3 Schlumberger monitoring array at Changli Seismic Station |
![]() |
表 1 昌黎地电阻率布极参数 Tab.1 Schlumberger monitoring array at Changli Seismic Station |
昌黎台地电阻率NS、EW测道2017年6月19日至8月22日出现快速下降变化,NS向下降幅度为5.9 Ω·m,EW向下降幅度为14.5 Ω·m,特别是EW向,下降幅度为往年的2倍(图 4)。查阅昌黎台同时期观测日志,未发现与异常时间同步的干扰源,认为该异常由短期干扰引起的可能性较小。为进一步明确该异常变化性质,从观测系统、观测环境、降雨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 |
图 4 昌黎台地电阻率日均值 Fig.4 Daily resistivity at Changli Seismic Station |
根据《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电阻率观测)》(中国地震局科技监测司,2001)的要求,昌黎台地电阻率观测仪器和系统每季度定期检测一次,检测结果显示,测量仪器校检、稳流电源性能、供电线、测量线绝缘等均符合规范要求,且各电极接地电阻稳定。各测量线的绝缘电阻、电极的接地电阻以及供电线路漏电测试结果见表 2和表 3,可见供电极接地电阻小于30 Ω,测量线路对地绝缘电阻大于5 MΩ,均符合规范要求。
![]() |
表 2 电极接地电阻及测线绝缘测试 Tab.2 Tests of electrode grounding resistance and wire insulation |
![]() |
表 3 地电阻率供电线路漏电测试 Tab.3 Electricity leakage test of earth resistivity for power supply line |
对测区周围环境进行实地排查,发现昌黎台站周边建有粉丝加工厂及核桃种植园,其中粉丝加工厂多分布在A3、M3电极附近,核桃种植园位于西供电极B3和测量极N3之间。
因当地政府严格施行环境保护政策,自2017年2月,粉丝加工厂的废水直接注入地下,对地电阻率EW向观测影响较大,可引起该测向数值下降。因排水量及注入地下时间难以统计,无法定量计算废水对地电阻率的影响。
核桃种植园建于2012年,周围用铁丝网围挡,夏季降雨时,铁丝形成通路,构成低阻体,可能对地电阻率观测造成影响。根据解滔等(2015)对三维影响系数的研究,N、B电极间低阻体的存在会使地电阻率上升,与昌黎台地电阻率快速下降不符,而且核桃园建设时间与地电阻率异常变化时间不对应,故排除核桃种植园的影响。
2.3 降雨干扰分析昌黎地电阻率与降雨量有较大关系,夏季降雨量大,地下水位高,地电阻率相对较低,冬季降雨量小,地下水位低,地电阻率相对较高,存在“冬高夏低”的年变形态,年变幅度为5%。降雨对地电阻率的干扰比较复杂,不仅有一定即时效应,也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效应,一般,昌黎地区降雨后第2天地电阻率下降,之后缓慢回升。
(1) 计算方法。张学民等(1996)利用褶积滤波法对昌黎地电阻率进行降雨校正,效果较好。把土层看成一个系统,降雨量CR(t)为输入信号,降雨量对ρs的影响函数为R(t),对地电阻率的影响量为Δρ(t),考虑到降雨的即时及滞后效应,则
$ \Delta \rho \left(t \right){\rm{ - }}R\left(t \right) * {\rm{ }}{C_R}\left(t \right) = \sum\limits_{\tau = 0}^t {} R{\rm{ }}\left(\tau \right){C_R}\left({t - \tau } \right) $ | (1) |
式中R(t)为褶积算法的系统系数,则
$ R\left(t \right) = \left\{ \begin{array}{l} 0\;\;\;\;\;\;\;\;\;\;\;\;\;\;\;\;\;\;\;\;\;\;\;\;\;\;\;\;\;\;\;\;\;\;\;\;\;N < t \le 0\\ {A_0}{\rm{ + }}{A_1}t\;\;\;\;\;\;\;\;\;\;\;\;\;\;\;\;\;\;\;\;\;\;\;\;\;\;\;\;0 < t \le M\\ {A_2}{\rm{ + }}{A_3}t + {A_4}{t^{ - 1}}{\rm{ + }}{A_5}{t^{ - 2}}\;\;\;\;\;\;\;\;\;M < t \le N\\ 0\;\;\;\;\;\;\;\;\;\;\;\;\;\;\;\;\;\;\;\;\;\;\;\;\;\;\;\;\;\;\;\;\;\;\;\;\;\;\;N < t \end{array} \right. $ | (2) |
根据宋晓磊等(2006)对降雨渗透过程影响视电阻率的研究结果,选取即时影响时间为1个月,滞后影响时间为6个月,则
$ \Delta \rho \left(t \right) = {A_0}{C_0} + {A_1}{C_1} + {A_2}{C_2} + {A_3}{C_3} + {A_4}{C_4} + {A_5}{C_5} $ | (3) |
(2) 降雨影响。选取2004—2017年昌黎台地电阻率和月降雨量数据,采用褶积滤波法去掉降雨干扰,通过Matlab进行多元回归计算,得到降雨量对NS、EW向地电阻率的长期影响,见图 5。由图 5可见:使用褶积滤波法去掉降雨干扰后,昌黎台NS向电阻率变化趋于平稳,EW向地电阻率仍然为下降趋势,说明2004年以来NS向地电阻率下降变化与降雨有关,而EW向下降变化不能完全用降雨来解释。
![]() |
图 5 昌黎地电阻率与降雨量关系 (a)电阻率原始月均值;(b)降雨影响值;(c)降雨干扰去除后残差 Fig.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stivity and rainfall at Changli station |
为进一步明确降雨对昌黎台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选取异常变化时段前后(2017年5月29日至8月20日)地电阻率与日降雨量数据,对比分析二者相关性,对比曲线见图 6。由图 6可见,除2017年8月12日,所选时段地电阻率EW向每次下降变化均与降雨对应,即降雨对地电阻率具有即时影响;地电阻率在降雨过后快速下降,随着雨水渗入、挥发开始回升,约一周时间达到以往水平。
![]() |
图 6 昌黎台地电阻率变化与日降雨量对比分析 Fig.6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round resistivity change and daily rainfall at Changli station |
2017年5月29日至8月20日降雨量及地电阻率下降幅度统计数据见表 4,把表 4中统计的下降幅度进行累加计算,得到NS向地电阻率总下降幅度为30.65 Ω·m,EW向总下降幅度为27.74 Ω·m,说明降雨对2个测向的影响基本一致。地电阻率实际观测结果表明,EW向下降14.5 Ω·m,NS向下降5.9 Ω·m,EW向变化量约为NS向2倍,进一步说明EW向下降变化不能完全用降雨来解释。
![]() |
表 4 降雨时间、降雨量、电阻率下降幅度统计 Tab.4 Statistics on the decline of rainfall time, rainfall and resistivity |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昌黎台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工作状态正常。
(2) 粉丝加工厂地下排水量及排水时间统计结果未知,对地电阻率EW向的影响无法进行定量计算。核桃种植园建设时间与EW向地电阻率快速下降时间不对应,排除其影响。
(3) 地电阻率与降雨量相关性较好,但同时存在一定滞后效应。2017年6—8月总降雨量为334.8 mm,与往年相比处于中等水平,通过褶积滤波法去掉降雨影响后,NS向下降变化不明显,而EW测向快速下降变化依旧存在。统计2017年5月29日至8月20日地电阻率与降雨量的关系,发现NS向下降幅度为30.65 Ω·m,EW向下降幅度为27.74 Ω·m,2个测向的下降幅度基本相等,降雨影响一致,但由实际观测结果可知,EW向下降幅度为NS向2倍,因此,EW向下降变化不能完全用降雨来解释。
综合分析认为:昌黎台地电阻率EW向2017年6—8月出现的短期下降变化,与降雨和粉丝加工厂地下排水干扰有一定关系,不排除是地震前异常变化的可能。
杜学彬. 在地震预报中的两类视电阻率变化[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10): 1321-1330. | |
钱复业, 赵玉林. 地震前地电阻率变化十例[J]. 地震学报, 1980, 2(2): 186-197. | |
钱复业, 赵玉林, 于谋明, 等. 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异常变化[J]. 中国科学B辑, 1982, 11061106(9): 831-839. | |
钱家栋, 曹爱民.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地电阻率和地下水前兆综合物理机制研究[J]. 地震, 1998, 18(Z1): 1-9. | |
宋晓磊, 黄清华. 降水渗透过程分析及其对视电阻率的影响[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2(4): 470-477. DOI:10.3321/j.issn:0479-8023.2006.04.009 | |
王志贤, 彭远黔, 张学民. 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地震成组活动关系的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1): 19-26. | |
解滔, 卢军. 地电阻率三维影响系数及其应用[J]. 地震地质, 2015, 37(4): 1125-1135.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15 | |
张国苓, 乔子云, 贾立峰, 等. 河北昌黎地电阻率频谱特征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 37(1): 57-62. | |
张学民, 王志贤, 臧明珍, 等. 降雨对地电阻率干扰的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4): 71-75. | |
张学民. 地电阻率的年变畸变异常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 25(2): 68-74.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04.02.012 | |
张学民, 李美, 关华平. 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分析[J]. 地震, 2009, 29(1): 108-115. | |
赵玉林, 钱复业. 唐山7.8级强震前震中周围形变电阻率的下降异常[J]. 地球物理学报, 1978, 21(3): 181-190. | |
赵玉林, 卢军, 张洪魁, 等. 电测量在中国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 地震地质, 2001, 23(2): 277-285.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01.02.022 | |
Lu J, Qian F Y, Zhao Y L.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Schlumberger monitoring array:Application to changes of resistivity prior to the 1976 earthquake in Tangshan, China[J]. Tectonophysics, 1999, 307(3): 397-405. | |
Zhang J G, Wu X P, Yang X D, et al. 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anisotropic changes of apparent resistivity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J]. Geophys J Int, 2017, 210(3): 1323-1331. DOI:10.1093/gji/ggx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