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水温观测是地震监测的2个重要手段,其变化不仅可以反映正常固体潮变化(Cooper et al,1965),还能反映地震前不正常变化(Chadha et al,2003;曹新来,2004;陆明勇,2005b;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05)。地震的发生可以引起水位、水温的同震变化(张子广等,2007),降雨、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地质应力—应变环境变化等也可以引起同井或同辖区水位、水温的不同变化(张素欣等,2005),而井孔结构不同、干扰源不同,其变化特征将有所差异。
在水位、水温观测中,存在潮汐、地震、探头微扰、气压等干扰因素(谷元珠等,2003;张子广,2010)及构造应力场变化(张昭栋等,1987;黄辅琼等,2004;孙小龙等,2011)。在实际异常核实中,调查某一区域水位或水温观测资料异常变化干扰是一项复杂工作,不能单纯依靠反演区域应力场变化或利用数学分析判断方法,需要结合当地降雨、地下水储量、地下水开采等参数共同讨论,才能得到科学严谨的结果。
由于异常核实工作量大,平时需要全面研究每口观测井的数据资料,分析规律性变化,总结经验性结果,尤其是各种场地环境变化造成的规律性干扰。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昌黎何家庄井、卢龙崔庄井多年观测资料,分析同井观测的水位、水温测项受场地环境干扰的变化特征,为观测资料异常核实奠定良好基础。
1 台站概况昌黎何家庄井(简称昌黎井)位于昌黎城区东部地王酒厂院内,成井于1975年12月,属热水自流井。井深301.4 m,其中井下0—75.76 m为第四系粘土细砂;75.77—85.84 m为中粗砂夹砾石;85.84 m以下见前震旦纪混合花岗岩和角闪斜长片麻岩;172—180 m处岩石破碎,为主要出水段。完井后下168 mm套管至91.92 m,其下为裸眼出水,0—91.92 m井孔直径170 mm;91.92 m至井底井径为110 mm。2004年7月因管路淤泥堵塞断流而洗井一次,洗井后井管仍裸露,并设有3个出水口用于调节出水口位置,安装示意见图 1(a)。2016年5月下旬开始,昌黎井受其东侧温泉馆抽水影响,水位、水温观测数据出现明显下降,水位逐渐降低。同年11月对井口地面、脱气装置进行改造,并安装稳流泵24小时抽水,用于水化学量观测[图 1(a)]。自成井以来,昌黎井水位、水温观测正常进行,日变(固体潮)形态清晰,除受降雨或地下水开采影响明显外,未发现观测系统类异常,数据稳定可靠。
![]() |
图 1 昌黎井孔、卢龙井孔装置示意 (a)昌黎井孔;(b)卢龙井孔 Fig.1 Device diagram of Changli well and Lulong well |
卢龙崔庄观测井(简称卢龙井)属静水位观测井,位于卢龙镇崔庄村西,青龙河以西,水文地质条件较单一。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地层上部为第四系黄土,上履卵石和粉砂,下层为卵石砂砾沉积层,基岩为片麻岩,水位埋藏浅,含水层段为20.05—408 m,为前震旦系片麻岩裂隙含水层。该台地处唐山老震区桃源断裂带附近,属燕山块体和华北平原块体的结合部位。该结合部位由多条NWW向延伸的活动断裂断续分布组成,是强烈活动地震构造带——张渤带。在近EW向地震活动带中,有多条构造带与之互相切割,形成NW和NE向2组断裂相互交切的复杂组合关系,断裂带上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交汇地段。卢龙井井孔装置示意见图 1(b)。
2 场地环境干扰特征昌黎井目前存在一个显著干扰源,即2016年开业的温泉馆浴池用水,因距离较近(约480 m),且其开采水层与昌黎井观测水层相同,干扰反应明显。卢龙井多年来存在桃林口水库放水、卢龙县引青灌溉管理处放水2个干扰源,对观测资料干扰明显。
2.1 水位、水温相关性分析正常情况下,昌黎井水位与固体潮变化一致,具有良好的水位潮汐现象,能反映含水层体应变特征(汪成民等,1988;张昭栋等,1991)。水温略有潮汐但不明显,与昌黎井井孔管路特殊结构有关,且水温固体潮效应并非在任何深度均有明显反应(张子广等,2007)。分析昌黎井水位和水温多年观测数据发现,其水位日潮差约0.07 m,水温日潮差约0.02 ℃。
(1)昌黎井。为了验证环境干扰对昌黎井水温、水位观测的影响,选取2013年(无干扰的1月1日—2月20日正常时段)和2017年(有干扰的4月1日—5月22日非正常时段同层温泉水开采)昌黎井K+、Na+、Mg2+、Ca2+、Cl-等化学元素量进行比对,发现各元素量均只有微小幅度变化,说明昌黎井水位、水温变化非外部干扰引起,可能为同层取水影响。选取正常时段和非正常时段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计算其相关性系数(由于洗井及更换设备等原因,未能找到不同年份相同月份的干扰与非干扰对比资料,不开展此类对比),结果见图 2,左图中浅灰色曲线为水位,黑色曲线为水温,其中(a)图为2013年1月1日—2月20日正常时段水温、水位观测数据相关性结果,(b)图为2017年4月1日—5月22日同层温泉水开采时段水温、水位观测数据相关性结果。
![]() |
图 2 昌黎井水位和水温相关性分析 (a)2013年1月1日—2月20日正常变化;(b)2017年4月1日—5月22日同层抽水影响 Fig.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water level and water temperature for Changli well |
由图 2(a)可见,正常变化时段内,水位有小幅波动,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中层水温整体有小幅下降,波动范围在0.03 ℃以内;对比可知,水位、水温具有一定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38。由图 2(b)可见,在非正常时段内,水位波动较大,呈不规则跳动;水温呈不规则波动,但变化范围与正常时段区别不大;水位、水温相关性较强,相关性系数为0.822,明显高于正常时段。
(2)卢龙井。卢龙井水位、水温变化与昌黎井具有相似性,水位固体潮日变形态清晰,水温固体潮不明显。卢龙井2017年才开展水化学分析,此处未验证化学成分。选取卢龙井正常变化时段(2016年1月1日—2月28日)及水库放水影响时段(2017年3月4日—6日)的水位、水温观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图 3,左图中浅灰色曲线为水位,黑色曲线为水温。由图 3(a)可见,正常时段水位波动范围0.17 m,呈缓慢下降趋势,水温数据波动范围约0.09 ℃,呈下降趋势,二者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999。由图 3(b)可见,静水位在3天内出现快速上涨,涨幅约1.0 m,此时水温出现下降态势,降幅0.17 ℃,计算得到非正常时段内水位、水温相关系数为0.771。
![]() |
图 3 卢龙井水位和水温相关系数 (a)2016年1月1日—2月28日正常变化;(b)2017年3月4日—6日水库放水影响 Fig.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water level and water temperature for Lulong well |
(3)结果。选取其他时段水位、水温观测数据进行多次计算,发现昌黎井及卢龙井2种观测数据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仅变化程度略有差异。因此,昌黎井受同层抽水影响和卢龙井受水库放水影响属于不同干扰类型,环境干扰特征不同,昌黎井受温泉馆抽水影响,水位、水温不规则波动,水位受影响较大而水温影响较小,二者相关性系数明显高于正常时段;卢龙井受水库放水影响,水位和水温均受较大影响,尤其水位涨幅达到1.0 m,二者相关性系数明显低于正常时段。
2.2 水位日变幅目前华北地区地下水存在长趋势下降背景变化,对短期数据分析影响不大,在此忽略长趋势影响,按照正常和存在场地干扰,对昌黎井和卢龙井水位观测数据进行日变幅分析。
(1)昌黎井。选取昌黎井水位正常变化时段(2013年1—2月)观测数据,以动水位变化为参考,进行水位日变幅分析,结果见图 4(a),图中浅灰色曲线为水位,黑色曲线为日变幅。可见其日变幅在0.055—0.123 m,存在半月波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固体潮效应。
![]() |
图 4 昌黎井水位正常日变与非正常日变 (a)正常日变幅;(b)受同层抽水影响日变幅 Fig.4 Normal and abnormal daily change of Changli well |
选取昌黎井水位存在明显抽水干扰时段(2017年4月1日—5月22日)的观测数据,以动水位变化为参考,进行水位日变幅分析,结果见图 4(b),可见水位日变幅(图中浅灰色曲线)波动范围为0.065—0.359 m,固体潮效应不明显,水位日变幅与水位变化几乎同步,水位急速升高时,日变幅急速增大,反之减小。
(2)卢龙井。选取卢龙井水位正常变化时段(2016年1—2月)观测数据,以动水位变化为参考,进行水位日变幅分析,结果见图 5(a),图中浅灰色曲线为水位,黑色曲线为日变幅。可见水位日变幅观测曲线有规律,存在明显固体潮效应,日变幅在0.029—0.103 m。
![]() |
图 5 卢龙井水位正常与非正常日变 (a)卢龙井正常日变幅;(b)卢龙井受水库放水影响日变幅 Fig.5 Normal and abnormal daily change of Lulong well |
选取卢龙井水位非正常变化时段(2017年4月1日—5月22日)观测数据,以动水位变化为参考,进行水位日变幅分析,结果见图 5(b),图中浅灰色曲线为水位,黑色曲线为日变幅。可见水位日变幅多在0.239 m以内,无法体现固体潮变化,受水库放水影响,卢龙井水位逐渐升高,水位日变幅增大,反之亦然。
3 结论水位、水温相关性变化与其受到影响的具体类型有关,从其同步变化机理可以划分为以下3种:冷水下渗说(鱼金子等,1997)、热弥散说(石耀霖等,2007)和气体逸出说(鱼金子等,1997;陈大庆等,2007)。从昌黎井水位、水温干扰同步变化可知,其变化机理遵循冷水下渗原则,当同层温泉水超采时,周围岩层裂隙冷水入渗或充入冷空气,导致水位下降的同时,水温下降。此时,水位日变幅形态特征与水位变化几乎同步,水位、水温相关性明显高于正常时段,但无法观测到原有固体潮变化。卢龙井受水库放水影响,其原有固体潮变化堙没在干扰中,水位、水温相关性变化机理也遵循冷水下渗原则,当地表冷水入渗至潜水层后,导致井水位上升,水位日变幅形态与水位变化保持同步,水体温度因混入冷水而逐渐下降,此时水位、水温相关性低于正常时段。
曹新来, 边庆凯. 华北地区强地震前地下水动态的重现性异常[J]. 地震学报, 2004, 26(Z1): 154-161. | |
陈大庆, 刘耀炜, 杨选辉, 等. 远场大震的水位、水温同震响应及其机理研究[J]. 地震地质, 2007, 29(1): 122-132. DOI:10.3969/j.issn.0253-4967.2007.01.011 | |
谷元珠, 车用太, 鱼金子, 等. 塔院井水温微动态研究[J]. 地震, 2003, 23(1): 102-108. | |
黄辅琼, 晏锐, 陈顒, 等. 利用深井地下水位动态研究大华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状态[J]. 地震, 2004, 24(1): 112-118. | |
陆明勇, 牛安福, 陈兵, 等. 地下水位短临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J]. 中国地震, 2005, 21(2): 269-279. DOI:10.3969/j.issn.1001-4683.2005.02.015 | |
石耀霖, 曹建玲, 马丽, 等. 唐山井水温的同震变化及其物理解释[J]. 地震学报, 2007, 29(3): 265-273. DOI:10.3321/j.issn:0253-3782.2007.03.005 | |
孙小龙, 刘耀炜, 晏锐. 利用水位资料反演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变化[J]. 地震, 2011, 31(2): 42-49. | |
汪成民, 陈建民, 宇文欣, 等. 沂沭断裂带地下流体微动态与断层溢出气的研究[J]. 中国地震, 1988, 4(3): 173-181. | |
鱼金子, 车用太, 刘五洲. 井水温度微动态形成的水动力学机制研究[J]. 地震, 1997, 17(4): 389-396. | |
张素欣, 张子广, 张跃刚, 等.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河北省数字水位、地热记震能力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3): 27-30. DOI:10.3969/j.issn.1003-1375.2005.03.005 | |
张昭栋, 张广城. 利用水位阶变资料反演震时应力的调整变化[J]. 地震研究, 1987, 10(6): 693-702. | |
张昭栋, 段会川, 王昌文, 等. 一种计算井水位气压系数、固体潮系数和海潮系数的新方法[J]. 地震, 1991(6): 48-53. | |
张子广, 盛艳蕊, 张素欣, 等. 井水位对气压扰动的响应[J]. 地震研究, 2010, 33(2): 170-175. DOI:10.3969/j.issn.1000-0666.2010.02.008 | |
张子广, 张素欣, 李薇, 等. 昌黎井水温潮汐形成机理分析[J]. 地震, 2007, 27(3): 34-40. | |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8.7级大地震及其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影响[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5: 418. | |
Chadha R K, Pandey A P, Kuempel H J. Search for earthquake precursors in well water levels in a localized seismically active area of reservoir triggered earthquakes in India[J]. Geophys Res Lett, 2003, 30(7): 1 416 | |
Cooper Jr H H, Bredehoeft J D, Papadopulos I S, et al. The response of well-aquifer systems to seismic waves[J]. J Geophys Res, 1965, 70(16): 3915-3926. DOI:10.1029/JZ070i016p03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