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8时35分41秒(北京时间),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32.18°N,115.45°E)发生ML 4.0地震,震源深度8 km。据河南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初步调查结果,震中胡族铺镇震感明显,固始县城、马罡集乡、潢川县城、上石桥镇、桃林铺镇有震感,仅胡族铺镇韩店村有一处待拆危房倒塌。震区群众情绪稳定,未造成人员伤亡。此次地震为2000年1月28日湖北广水ML 4.1地震以来、区域4级地震平静长达18年背景下的一次显著地震事件。本文将从区域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应力降等进行分析,以期对进一步认识区域构造特征、地震危险性有一定指示意义。
1 区域构造背景与地震活动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潢川坳陷(Ⅱ1)北缘(图 1)。潢川坳陷呈近EW向展布在信阳—潢川—固始一带,是一个叠加在秦岭褶皱系(Ⅱ)之上的中新生代山前坳陷,北缘以羊册—固始—肥中深断裂带为界,与华北坳陷相邻,南为桐柏—大别褶皱带(黄汲清,1984)。潢川坳陷构造多近EW向展布,内部NWW向和NNE向断裂较为发育,自燕山旋回以来多表现为高角度正断层(宋传中等,2009)。周边NWW向分布羊册—固始—肥中深断裂、龟山—梅山深断裂及桐柏—商城断裂等;NNE向主要分布商城—团凤断裂、王老人集断裂等(图 1)。其中距此次地震震中最近的淮滨断裂为一条早—中更新世隐伏断裂,是羊册—固始—肥中深断裂的组成部分,地质考察表明,其走向NWW,倾向南,具有高角度正断性质(王志铄,2017)。
鄂豫皖交界地区地震活动受第四纪活动断裂控制明显,公元1653年至今,发生5级以上地震4次(最近1次为1959年7月3日河南商城县5级地震)、6级地震1次(1932年4月6日湖北麻城6级地震),见图 1。在现代记录的22次ML 3.0以上地震中,孤立型地震15次,主余型地震7次。此次固始ML 4.0地震为2000年1月28日湖北广水ML 4.1地震以来、4级地震平静长达18年背景下的一次显著地震事件(图 2)。
刘杰等(2004)研究表明,Snoke方法(Snoke et al,1984)能准确确定中小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本研究采用该方法,利用P波、SV波、SH波初动和振幅比(初动震相P、SV、SH及振幅比SV/P、SH/P、SV/SH对震源机制解的约束较好),联合计算固始ML 4.0地震震源机制解。
收集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地震台网地震波形资料,选用记录清晰的54个地震台站的P波初动和直达SH波、SV波与直达P波振幅比资料。初动采用相对权重,最小权重控制为0.1,设置允许P波初动矛盾数为3,以振幅比取对数的观测值和计算值差的绝对值超过0.50为阈值,设置振幅比的矛盾数为5,选取初动矛盾数最小的解为最佳解(最佳解初动矛盾数为2),得到此次固始ML 4.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见图 3(图中×表示初动为正,空心圆表示初动为负)和表 1,其中:节面Ⅰ:走向127.0°,倾角75.0°,滑动角-78.0°;节面Ⅱ:走向268.0°,倾角19.0°,滑动角-128.0°;P轴方位角、仰角分别为53°、58°;T轴方位角、仰角分别为207°、29°;震源错动类型表现为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性质。由图 1、图 3及表 1可知,潢川坳陷构造线呈NWW向,而距固始ML 4.0地震震中最近的淮滨断裂破裂特征和切错方式与节面Ⅰ相符合,推断此次地震可能与淮滨断裂有关。
在地震矩和断层尺度等基本震源物理参数测定基础上,计算伴随地震断层形成而发生的应力变化,即应力降Δσ(stress drop),用于衡量地震前后断层面上释放的应力(陈运泰等,2004)。在Keylis-Borok (1959)断层模式下,应力降计算公式为
$ \Delta \sigma = \frac{{7{M_0}}}{{16{r^3}}} $ | (1) |
式中,M0为地震矩,r为Brune模型中破裂半径,则
$ r = \frac{{2.34{v_{\rm{S}}}}}{{2{\rm{ \mathsf{ π} }}{f_{\rm{c}}}}} $ | (2) |
式中,vS为S波速度,fc为拐角频率。
通过研究应力降可以了解构造应力释放水平,从而间接认识地震发生地区构造背景应力和构造破裂过程(刘建中,1989;肖蔚文,1990)。国内外诸多学者开展区域地震应力降研究工作,发现应力降与地质构造、应力条件密切相关,在相似构造地质条件下,其大小与震级有一定相关性(肖蔚文等,1992;张中天等,2000;胡秀敏等,2007;郑建常等,2008;华卫等,2009;Baltay et al,2011;刘丽芳等,2011)。
采用Source_v1.0震源参数计算程序,选取信噪比高且较均匀包围震中的7个地震台站(最大方位角间隔107°,deltaU = 0.30)(图 4),分别计算震源谱,拟合得到此次地震应力降为2.756 MPa,拟合残差为0.310,见图 5,图中蓝线为各地震台站震源谱,绿线为平均值,红线为理论值,f0为拐角频率,R为拟合残差,可见计算结果较为可靠。
2010年以来固始及邻区6个ML 2.5—4.0地震应力降计算结果见表 2,可见应力降数值普遍小于3 MPa,且与震级存在一定正相关性(郑建常等,2008)。因此,此次地震应力降大小在该区中小地震正常趋势范围内,可以推断为应力调整阶段的一次孤立事件。
此次河南固始ML 4.0地震是区域4级地震平静长达18年背景下的一次显著地震事件。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表明,震源错动类型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性质,与距此次地震震中最近的淮滨断裂的破裂特征和切错方式相符合,固始ML 4.0地震的发生可能与其有关。本次地震应力降为2.756 MPa,固始及邻区ML 2.5—4.0地震应力降普遍小于3 MPa,且应力降大小与震级存在一定正相关性。因此,推断此次河南固始ML 4.0地震为固始及邻区应力调整阶段的一次孤立事件。
感谢天津市地震局刘双庆高级工程师提供震源机制计算结果,感谢审稿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及编辑部的支持。
陈运泰, 顾浩鼎. 震源理论基础(上册)[M].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4. | |
胡秀敏, 康英. 广东及其邻近区域中小地震应力降研究[J]. 华南地震, 2007, 27(3): 79-86. DOI:10.3969/j.issn.1001-8662.2007.03.008 | |
华卫, 陈章立, 郑斯华.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分段特征的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2): 365-371. | |
黄汲清. 中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新研究[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4(9): 5-18. | |
刘杰, 郑斯华, 康英, 等. 利用P波和S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计算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J]. 地震, 2004, 24(1): 19-26. | |
刘建中. 用小震应力降估算滇西地区深部绝对应力值[J]. 地震研究, 1989, 12(3): 241-249. | |
刘丽芳, 杨晶琼, 秦嘉政. 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应力降特征分析[J]. 地震研究, 2011, 34(4): 498-503. DOI:10.3969/j.issn.1000-0666.2011.04.016 | |
宋传中, 张国伟, 任升莲.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3): 368-380. | |
王志铄. 河南省地震构造特征[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7. | |
肖蔚文. 1982年卢龙地震前后的小震震源参数[J]. 地震学报, 1990, 12(1): 1-11. | |
肖蔚文, 黄琦, 王荣君. 不同地震区应力降分布与分形特征[J]. 地震学报, 1992, 14(3): 281-288. | |
张天中, 马云生, 黄蓉良, 等. 1995年陡河地震前后小震震源参数及其相互关系[J]. 地震学报, 2000, 22(3): 233-240. DOI:10.3321/j.issn:0253-3782.2000.03.002 | |
郑建常, 潘元生, 万连初, 等. 青岛崂山ML4.1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研究[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 29(4): 17-23. DOI:10.3969/j.issn.1003-3246.2008.04.004 | |
Baltay A, Ide S, Prieto G, et al. Variability in earthquake stress drop and apparent stres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1, 38(6): L06303 | |
Keylis-Borok V. On estimation of the displacement in an earthquake source and of source dimensions[J]. Annnals of Geophysics, 1959, 12(2): 205-214. | |
Snoke J A, Munsey J W, Teague A G, et al. A program for focal mechanism determination by combined use of polarity and SV-P amplitude ratio data[J]. Earthquake Notes, 1984, 55(3): 1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