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昆明 650000 云南省地震局
2. Yunnan Earthquake Agency, Kunming 650000, China
2017年11月18日6时34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6.9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震中位置为(29.75°N,95.02°E),震区位于强烈活动的藏东构造结附近,是我国最强的地貌梯变带,也是深部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壳厚度陡变区,具有较高区域地震活动构造背景(格桑卓玛等,2015)。此次地震震中区烈度达Ⅷ度,因震中50 km范围内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无人区,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距震中较近区域乡镇的土木结构房屋有不同程度损坏。6.9级主震发生后,西藏自治区地震局立即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中附近架设的5个流动地震台并入西藏地震台网,提高了震区小震监测能力。截至12月31日共记录余震1 881次,其中5.0—5.9级地震2次,4.0—4.9级地震5次,3.0—3.9级地震7次。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法,对米林6.9级地震序列进行精确定位,并展开深入分析。
1 定位方法双差定位法由Waldhauser等(2000)提出,是一种定位精度较高的相对定位方法,是在主事件地震定位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登次仁等,2018)。该方法采用水平地壳速度模型(高锦瑞等,2010)进行定位,本研究选用全球一维平均模型Model ak135-F,对2017年西藏米林6.9级地震和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该模型具体参数见表 1。
选取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到12月31日西藏米林地区发生的1 881次地震进行重定位分析。在地震重新定位过程中共用到8个地震台站(图 1)记录的数据资料,其中米林6.9级地震发生前,震中300 km范围内分布有3个测震台站,且震中0—100 km范围内有林芝与波密2个台站分布,100—200 km范围内有八宿地震台分布。该区域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且密度较小,地震监测能力相对薄弱。为提高余震监视跟踪工作及后期地震工程研究、工程抗震设防资料积累,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中附近架设的5个流动地震台并入西藏测震台网,实时监测地震发展趋势,以保证MS ≥ 1.0地震记录不遗漏。
在米林地震余震序列中选取由3个以上地震台站记录的832个余震进行双差定位,重定位后获得691个地震记录,发现重新定位前后震源深度分布发生变化(图 2),其中重新定位前平均震源深度约5 km,重新定位后大部分震源深度分布在5—15 km,主震震源深度为11 km,平均深度8.5 km。
重新定位后地震序列震中总体呈NW—SE向分布,沿余震序列分布走向和垂直方向分别做剖面AA'和BB',见图 3(a)。沿剖面AA'发现,东南侧震源较深,西北侧震源较浅,见图 3(b)。沿剖面BB'发现,震源深度沿剖面大致均匀分布,东北侧震源较深,西南侧震源较浅,见图 3(c)。6.9级主震发生后,余震主要向NW扩展,震源深度逐渐变浅,余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在5—15 km形成优势分布。采用Seis方法计算所得米林6.9级主震震源机制解,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USGS的结果基本一致(表 2),余震空间分布与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Ⅱ走向基本一致,与此次地震给出的烈度长轴方向也基本一致。
重新定位前后主震和余震序列分布见图 4,可见主震和余震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断裂带NE方向构造转弯处西南侧。可见,此次6.9级地震序列分布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构造转弯处走向基本一致,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北部嘉黎—察隅断裂走向也基本一致。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沿雅鲁藏布江展布,总体走向近EW,全长1 000多千米,是青藏高原南部一条规模巨大的大地构造边界,是印度板块向亚欧大陆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结果。嘉黎—察隅断裂总体走向NE,属右旋逆走滑断裂,西北段右旋,错断山脊水系阶地。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为距米林6.9级地震最近的断裂带,由此次地震的空间位置,结合震源机制解,认为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是此次6.9级地震发震断层的可能性较大。徐锡伟教授研究认为该处存在一个推测断裂,即达木—边坝断裂(图 4),该断裂是否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尚需进一步研究。
4 结论在米林6.9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过程中,采用西藏自治区地震台网中心3个地震台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5个流动台记录的可定位地震的震相数据,在定位精度上有了较大改进,余震空间分布更加集中,总体呈NW—SE向分布,东南侧震源较深,西北侧震源较浅。6.9级主震发生后,余震主要向NW扩展,震源深度逐渐变浅,余震序列震源深度在5—15 km形成优势分布,主震和余震序列分布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转弯处和北部的嘉黎—察隅断裂以及震源机制解走向基本一致,推测雅鲁藏布江断裂为此次米林6.9级地震发震断层的可能较大,但因该断层倾向NE,与地震序列分布存在一定矛盾,尚需开展深入研究。
文中地震精确定位相关资料由云南省地震局王光明同志提供,特此致谢。
高锦瑞, 沈小七, 李佳辑, 等. 2008年西藏当雄6.6级地震精确定位及研究[J]. 山西地震, 2010, 11061106(2): 8-11. DOI:10.3969/j.issn.1000-6265.2010.02.002 | |
格桑卓玛, 土登次仁, 陈正位, 等. 西藏左贡6.1级地震烈度分布与发震构造考察[J]. 四川地震, 2015, 11061106(1): 10-13. | |
土登次仁, 朱德富, 格桑卓玛, 等. 2017年西藏类乌齐地震精定位[J]. 西藏科技, 2018, 11061106(1): 20-22. DOI:10.3969/j.issn.1004-3403.2018.01.007 | |
Waldhauser F, Ellsworth W L.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M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ern Hayward Fault, California[J]. Bull Seismol Soc Am, 2000, 90(6): 1353-1368. DOI:10.1785/01200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