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潮汐观测数据可以较好地反映地球固体潮汐的日波、半日波特征及地震孕育过程的中期特征(陈德福等,1995)。近年来数字化观测采样率大幅度提高,丰富了潮汐观测的震前变化信息(张晶等,2017)。重力固体潮连续观测可以记录与潮汐变化有关的地壳运动,精确观测地球系统各圈层物质迁移引起的重力变化效应,有助于研究固体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特征。
大量研究表明,与地震计相同,连续观测的重力仪也能清晰记录地震波信号。如:周江林等(2015)通过研究北京地震台gPhone重力仪同震响应特征,认为与宽频带地震计相同,gPhone重力仪能提供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信息,二者记录的首波初至、地震频带响应等特征高度相似,而gPhone重力仪对长周期地震面波响应较好,表现出独有特性;王林松等(2012)通过分析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重力信号同震响应,认为震后12 h数据经带通滤波可以分辨7个环绕地球传播的瑞雷波记录,在低频范围内(5 mHz以下)检测到43个地球自由振荡基频振型及52个谐频振型,其分布与理论模型吻合较好,并在1 mHz以下的低频段观测到4个振型的谱峰分裂现象。不仅是地震,对于台风等热带气旋强对流天气,地震仪和重力仪同样可以同时记录信息,且观测结果能够相互佐证(郝晓光等,2008;胡小刚等,2010;蒋骏等, 2010, 2012;张雁滨等,2013;王梅等,2014;李盛等,2016)。
琼中基准地震台(下文简称琼中台)位于海南岛陆中部,拥有重力、地磁、地电和测震等测项,是我国最南端的连续重力观测台站。本文从琼中台记录的同震波形变化及频谱特征2个角度,对比分析PET重力仪与CTS-1EF地震计观测数据特征异同。
1 台站和仪器概况琼中台位于海南省琼中县县城营根镇东南, 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木头山东北侧小山间盆地,属国家Ⅰ类台;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台站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显著,年降水量达2 000 mm,年温度在8 ℃—37 ℃。台站周围10 km范围内无大断裂通过,地处区域性基底隆起的花岗岩侵入区,地壳稳定性较好,岩基为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岩性致密坚硬,属混合花岗岩琼中台地质、地理位置见图 1。
![]() |
图 1 琼中台位置 Fig.1 The location of Qiongzhong Seismic Station |
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使用PET型重力仪,该重力仪由美国Micro-g LaCoste, Inc公司生产,是一种全自动型重力仪,可用于测量地球各点重力随时间的变化,也可以检测周期从秒到若干年的地球物理、地球动力学效应所导致的微小重力场变化,仪器主要技术指标见表 1。
![]() |
表 1 PET重力仪主要技术指标 Tab.1 The main specifications of PET gravimeter |
CTS-1EF宽频带地震计带宽为50 Hz—120 s,速度输出平坦,灵敏度为2×1 000 V·m-1·s-1,最大输入幅度为1×10-2 m/s,动态范围为140 dB以下,采样率为100 Hz。
2 观测数据处理PET重力仪观测的原始重力数据(秒采样)包含潮汐、非潮汐信号(含地震波、漂移等)及其他干扰信息,CTS-1EF宽频带地震计观测数据不包含1/3日波、半日波和周日波等长周期(极低频)潮汐波信号,无零漂等现象。因此,应用Tsoft软件对重力观测原始数据进行潮汐改正和零漂改正,获得改正后的重力残差信号。因地震计采样率为100 Hz,而重力仪采样率为1 Hz,因此须将地震计观测数据降采样为1 Hz(取垂直方向);由于PET重力仪观测重力加速度值,单位是1×10-8 m·s-2,而地震计观测速度值,单位是1×10-8 m·s-1,为方便对比,对降采样的垂直向地震计观测数据进行求导,使其变为加速度值。下文除特殊注明外,地震计数据均指降采样的垂直向求导后数据。
3 原始波形及频谱特征对比 3.1 原始波形对比选取震中距不同的3个地震,对比分析地震发生期间重力仪和地震计记录的波形特征(图 2)。3个地震分别是: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M 5.2地震,震中距580 km,近震;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 7.0地震,震中距1 686 km,远震;2014年4月2日智利M 8.2地震,震中距19 996 km,极远震。
![]() |
图 2 重力仪与地震计记录地震波形对比 (a)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M 5.2地震;(b)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地震;(c) 2014年4月2日智利M 8.2地震 Fig.2 The contrasting of seismic wave recorded by gravimeter and seismometer |
由图 2可见:①与地震计相同,琼中台PET重力仪也能清晰记录到上述3个地震波形,与笔者研究该台重力仪记录地震能力的结论相印证(李盛等,2015);②二者记录的波形一致性较好,同震响应产生时间几乎一致,响应幅度有差异,但均不大;③对于近震和远震,重力仪能清晰记录P波、S波和面波震相,而对于极远震(2014年4月2日智利M 8.2地震),则记录到PKP波、PP波、SS波和面波震相。重力仪和地震计记录地震波形的P波初动方向、地震波持续时间、最大振幅及二者的相关系数等见表 2。从表 2可见,二者记录的3个地震波形P波(PKP波)初动方向一致、地震波持续时间一致,相关系数接近1,几乎为完全正相关;对于地震计而言,3个地震的地震波形最大振幅比为1:20.59:5.86,而重力仪比值为1:26:8.14,二者的最大振幅比差别不大,变化趋势一致;智利M 8.2地震比九寨沟M 7.0地震震级大,但2种观测仪器产生的地震波最大振幅比较小,应与其震中距远大于九寨沟地震有关。
![]() |
表 2 地震计和重力仪记录地震波形信息 Tab.2 The seismic waveform information recorded by seismometer and gravimeter |
对3个地震发生当天的重力残差数据与地震计数据(求导后)进行频谱分析,结果见图 3。由图 3可见,与地震波形特征一致,地震计与重力仪残差数据的谱分布较为一致;2套仪器均产出秒采样数据,故无法检测周期小于2 s(频率大于0.5 Hz)的短周期(高频)信号。重力仪残差数据已进行固体潮改正,滤除了1/3日波、半日波等长周期信号,仍存在一些非固体潮长周期信号,且信号振幅较大。相对而言,地震计数据的长周期信号微弱,为便于比较,将图 3(b)转为对数坐标绘图,见图 4。
![]() |
图 3 重力仪和地震计记录的波形频谱 (a)广西苍梧M 5.2地震;(b)四川九寨沟M 7.0地震;(c)智利M 8.2地震 Fig.3 The spectrum of seismic wave recorded by gravimeter and seismometer |
![]() |
图 4 重力仪和地震计记录的智利M 8.2地震波形频谱(对数坐标) Fig.4 The spectrum of seismic wave recorded by gravimeter and seismometer when Chile M 8.2 earthquake happened (logarithmic coordinates) |
由于3个地震震级和震中距的差异,地震波持续时间和最大振幅差异明显,地震计和重力仪残差数据的谱分布无法明显分辨并检测苍梧M 5.2地震波形,主要是因为,对于震级较小的近震,地震波周期一般小于1 s(王梅等,2015),秒采样的重力残差和地震计数据的频谱分析无法检测出来。不管是地震计还是重力仪,九寨沟M 7.0地震信号集中于0.1—0.2 Hz(周期为5—10 s),而智利M 8.2地震地震波的信号集中于0.03—0.07 Hz(周期为14.3—33.3 s),分别处在远震和极远震地震波的卓越周期内(王梅等,2015)。同时,在部分低频段(0.002—0.003 Hz,属于自由振荡频率周期),智利M 8.2地震重力仪残差与地震计信号存在细微差别,可能是因为该地震属于特大地震,除产生涉及地球局部运动的体波和面波外,还能激发全球规模的维持数天的球自由振荡(傅承义等,1985),因自由振荡频率低,振动微弱,周期一般为数十秒至数十分钟,而地震计比较注重高频、短波,因此无法记录到自由振荡,只有灵敏的、可探测长周期振动的重力仪、应变仪和长周期地震仪等观测仪器才能记录(万永革,2007),导致低频段重力残差数据信号强于地震计数据。
4 结语通过对PET重力仪和CTS-1EF地震计记录的3个地震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对于达到一定震级的地震,与CTS-1EF地震计相同,PET重力仪也能清晰记录到地震波形。比较秒采样重力残差与求导后地震计数据,二者记录的P波初动方向、P波和S波到时、地震波持续时间及振幅等震相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二者相关系数均值达0.999 6以上,几乎为完全正相关。
(2)频谱分析表明,重力残差与地震计数据频谱曲线一致性较好,远震和极远震的地震波频率分布存在差异,而震级较小的近震因地震波周期小于1 s,以致秒采样的数据频谱分析无法检测出来;对于特大地震,重力观测数据能够检测记录自由振荡信号,而地震计则无法记录,导致重力仪残差和地震计频谱曲线在部分低频段(0.002—0.003 Hz)存在差异。
陈德福, 苏恺之, 耿士昌. 地震地形变观测技术[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 |
傅承义, 陈运泰, 祁贵仲. 地球物理学基础[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347-368. | |
郝晓光, 胡小刚, 许厚泽, 等. 汶川大地震前的重力扰动[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28(3): 129-131. | |
胡小刚, 郝晓光, 薛秀秀. 汶川大地震前非台风扰动现象的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12): 2875-2886. DOI:10.3969/j.issn.0001-5733.2010.12.011 | |
蒋骏, 陈德璁, 林钢, 等. 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的传递函数与响应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3): 151-155. | |
蒋骏, 张雁滨, 林钢, 等. 固体潮观测中的震颤异常波[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2): 462-471. | |
李盛, 孙三健, 张慧, 等. 热带气旋对琼中台重力非潮汐变化影响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2016, 38(Z1): 101-105. | |
李盛, 解晓静, 郭昱琴, 等. 琼中台连续重力观测记录地震特征分析[J]. 国际地震动态, 2015(12): 13-18.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5.12.004 | |
万永革, 盛书中, 周公威, 等.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的检测[J]. 地震学报, 2007, 29(4): 369-381. | |
王林松, 陈超, 梁青, 等. 东日本大地震重力信号同震响应[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2, 37(11): 1348-1351. | |
王梅, 季爱东, 徐长朋, 等. 重力仪与宽频带地震仪地震波信号分析及其在异常判定中的应用[J]. 地震学报, 2015, 37(3): 473-481. | |
王梅, 季爱东, 曲同磊, 等. 泰安地震台重力扰动现象研究[J]. 地震学报, 2014, 36(3): 443-451. | |
张雁滨, 蒋骏, 李才媛, 等. 昆仑山强震前的震颤波并非源自慢地震[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3): 869-877. DOI:10.6038/cjg20130316 | |
周江林, 沈萍, 田鑫. 北京地震台gPhone重力仪同震响应特征分析[J]. 中国地震, 2015, 31(3): 553-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