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 Vol. 39 Issue (1): 67-7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8.01.011
0

引用本文  

卢燕红, 张洪艳, 刘轶男, 等. 吉林松原5.8级震群震相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 39(1): 67-7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8.01.011.
Lu Yanhong, Zhang Hongyan, Liu Yinan, et al. Primary analysis on earthquake waveform characteristic of Songyuan M 5.8 earthquake swarm[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18, 39(1): 67-7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8.01.011.

基金项目

测震台网青年骨干培养专项(项目编号:20170608);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项目编号:160703)

作者简介

卢燕红(1982-), 女, 工程师, 从事地震速报与地震编目工作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17-02-09
吉林松原5.8级震群震相特征
卢燕红 1, 张洪艳 1, 刘轶男 2, 陈聪 1, 陈闯 1, 蔡宏雷 1     
1. 中国长春 130117 吉林省地震局;
2. 中国吉林 132000 丰满地震台
摘要:选取2013年松原5.8级震群23个MS≥3.0地震事件,通过地震波的振动持续时间、速度、周期、振幅等,进行震相识别,综合分析发现:该区域土层较厚,且震源相对较浅,面波较发育,波列的振动持续时间较长;地震震相主要以Pn、Sn、Pg、Sg、PmP、SmS为主:其中PmP、SmS震相在震中距70—110 km范围内较易识别;Pn、Sn震相在震中距150 km以上可较清晰的识别,随着震中距增大,Sn震相在震中距350 km以上将不易识别。
关键词松原5.8级震群    地震震相    震相分析    
Primary analysis on earthquake waveform characteristic of Songyuan M 5.8 earthquake swarm
Lu Yanhong1, Zhang Hongyan1, Liu Yinan2, Chen Cong1, Chen Chuang1, Cai Honglei1     
1. Jilin Earthquake Agency, Changchun 130117, China;
2. Fengman Seismic Station, Jilin Province 1320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collected 23 earthquake waveform (MS ≥ 3.0) of Songyuan M 5.8 earthquake swarm in 2013. We made the phase identification to the collected earthquake waveform through the earthquake duration of vibrations, velocitys, periods, amplitude and so on. By analyses:The waveforms have the amplified activate to amplitude because the soil layer is thicker and the source is relatively shallow. It leads to surface wave development, longer duration of earthquake vibration. Earthquake phase mainly contain Pn, Sn, Pg, Sg, PmP, SmS. PmP and SmS can easily identified between 70 km to 110 km. Pn and Sn can clearly identified after about 150 km.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epicenter distance, the Sn becomes hardly identified after about 350 km.
Key Words: Songyuan M 5.8 earthquake swarm    earthquake wave phas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0 引言

在地震学领域,把读取地震波形震相数据工作称为“震相分析”。震相分析是微观地震学的核心工作,是提取数据的主要手段,震相应该发挥更多作用(赵荣国,1999)。震相分析是地震科学研究的基础,地震活动性、震源物理、地震工程以及地球内部结构等均属于地震学领域范畴,即可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依据有关震相及读数进行地震分析(闫俊岗等,2011)。地震波的震相比较复杂,对于天然地震,主要通过波的速度、振幅、周期等识别震相。地震波携带了传播路径上的各种地质信息,加之能量损耗,很多震相混杂在一起,较难识别(孟晓春,1998)。地震工作者通过分析大量波形实例,可有效识别各种震相特征,给出较为准确的地震参数,产出高质量的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吉林数字化地震台网2008年正式运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相比于模拟记录,数字记录具有观测频带宽、动态范围大、分辨率高等优点(刘瑞丰等,2014),可更方便、快捷地读取各种震相,为区域地震研究提供更好的基础数据。吉林省松原地区近几年发生一系列中强地震,记录了一批典型的近震波形资料,本文主要针对2013年松原地区发生的5.8级震群事件,对该地区MS 3.0以上地震波形展开震相分析,以了解不同震中距、不同震级范围内地震波的震相特征。

1 地质构造背景

松原地区地处东北地区板块松辽断陷沉降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是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省地震发生频次较高地区,近年来一直被划为吉林省地震活动重点监视防御区。该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分布NE向、EW向及NW向断裂,NE向断裂规模较大,为研究区主要断裂构造,中强地震多发生在各级断裂交汇部位。

此次震群事件的主震及余震发生在松辽盆地内部西北地区,位于东北断块区松辽断(坳)陷带NNE向中央隆起带东部斜坡带。深部地质构造属松辽平原上地幔隆起区,是松辽盆地内部地壳最薄部位,地壳厚度约35 km(盘晓东等,2007)。此次震群集中位于NE向松原—肇东断裂与NW向查干泡—道字井断裂交汇区附近(张洪艳等,2015),研究区地震地质构造见图 1

图 1 松原地区地质构造 Fig.1 Geological structure map of Songyuan region
2 震群数据统计

松原地区具有1119年6¾级强震发生背景,是吉林省重点监视地震危险区。2006年3月31日吉林前郭地区发生5.0级地震,2013年10月31日该地区又发生5.5级和5.0级地震(与2006年地震仅相距8 km),其后分别于2013年11月22日和23日发生5.3级、5.8级和5.0级地震(图 1),属震群型地震事件,余震较多,截至2013年底共记录地震事件952次(图 2)。2013年松原地区地震事件,中强地震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地震序列之复杂,在吉林省比较罕见(陈作全等,2015)。此次强震群影响范围较大,震感波及吉林省大部分地区、辽宁、内蒙古和黑龙江部分地区。据现场实地考察及调查资料显示,本次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前郭县查干花镇腰英吐村附近,极震区最大烈度为Ⅶ度。

图 2 地震震中及台站分布 Fig.2 Regional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earthquakes and stations
3 震相特征分析

吉林松原地区2013年典型震群最大地震为MS 5.8地震,在记录的952次地震事件中,5.0级以上地震5次,4.0级以上地震6次。松原地区属平原地区,土层较厚,该区域地震震相特征与东部山区有所不同,随着震中距增大,松软介质的“放大”作用越充分,波的周期越长,波列的振动持续时间越长,不同震级、不同震中距范围,在地震图上可识别的震相也有所不同。因此,选取此次震群中Pg波和Sg波较清晰、面波发育的23个MS≥3.0地震事件(资料来源:吉林省地震目录、吉林松原5.8级震群地震目录),就不同震中距、不同震级地震进行震相特征分析。23个地震事件参数见表 1

表 1 2013年松原5.8级震群MS≥3.0地震事件 Tab.1 MS≥3.0 series of Songyuan M 5.8 earthquake swarm in 2013
3.1 震中距100 km以内震相特征

震中距小于100 km的地震台站集中在松原周边,包括:乾安、长岭、通榆、松原、三岗地震台等,因地处平原,土层较厚,基岩难寻,除三岗地震台外,测震仪器以短周期井下摆为主。

该震中距范围内台站记录波形振动持续时间约1 min,直达横波和纵波的到时差约在3—11 s,Pg波周期平均0.05—0.24 s,Sg波周期平均在0.12—0.59 s。该区域地震台因多以短周期井下摆仪器为主,震相特征较一般地方震复杂:①主要以Pg、Sg震相为主,水平向波列较清晰,垂直向Sg波相对不显著(图 3);②震中距在70—90 km的地震台,在直达波后有1组较清晰的波列,初步判定为莫霍面的反射波PmP、SmS(图 4);③能记录到面波,因与横波重叠不显著。

图 3 乾安台波形记录(2013-11-03T12:26,44.70° N,124.10° E,M 4.5,H = 8 km) Fig.3 The map of earthquake wave recorded at Qian'an Seismic Station
图 4 松原台波形记录(2013-10-31T14:13,44.62° N,124.14° E,M 3.6,H = 8 km) Fig.4 The map of earthquake wave recorded at Songyuan Seismic Station
3.2 震中距100—200 km震相特征

震中距约在100—200 km的地震台站集中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包括:安广、白城、长春、双阳、四平、榆树地震台等,测震仪器以宽频带为主。

此范围内台站记录波形振动持续时间约在1—4 min,直达横波和纵波的到时差约13—24,Pg波周期约0.08—0.41 s,Sg波周期平均0.11—1.5 s。震中距约100 km,莫霍面反射波SmS可识别,PmP不太清晰(图 5)。震中距大于150 km,Pn波作为首波出现,较易识别,Sn波不显著(图 6)。该区域内地震波形震相比较简单,主要以Pn、Pg、Sg震相为主,SmS震相在约100 km范围内可以识别,随着震中距增加呈现出较显著的面波(图 7)。

图 5 安广台波形记录(2013-10-31T11:03,44.68° N,124.10° E,M 5.5,H = 5 km) Fig.5 The map of earthquake wave recorded at Anguang Seismic Station
图 6 双阳台波形记录(2013-11-03T12:26,44.70° N,124.10° E,M 4.5,H = 8 km) Fig.6 The map of earthquake wave recorded at Shuangyang Seismic Station
图 7 长春台波形记录(2013-11-23T06:04,44.60° N,124.10° E,M 5.8,H = 9 km) Fig.7 The map of earthquake wave recorded at Changchun Seismic Station
3.3 震中距200 km以上震相特征

震中距大于200 km的地震台站集中在吉林省东部地区,包括:磐石、通化、延边、白山、龙岗地震台等,台基多为基岩,测震仪器以宽频带为主。

在此震中距范围内台站记录波形振动持续时间约2—5 min,随着震中距的增大振动持续时间变长,波的周期逐渐增大。震中距200 km以上的地震台站,直达横波和纵波的到时差约25—70 s,首波基本为Pn震相(图 8);震中距约350 km,Sn震相变得较难识别,莫霍面反射波和康拉德界面反射波均掩盖在其他震相之中,不易识别(图 9)。此范围内震相基本为Pn、Sn、Pg、Sg,随着震中距增大面波显著。

图 8 白山台波形记录(2013-11-03T12:26,44.70° N,124.10° E,M 4.5,H = 8 km) Fig.8 The map of earthquake wave recorded at Baishan Seismic Station
图 9 延边台波形记录(2013-11-23T06:04,44.60° N,124.10° E,M 5.8,H = 9 km) Fig.9 The map of earthquake wave recorded at Yanbian Seismic Station
4 结论

松原属平原地区,土层较厚,介质松软,因此对地震波的振幅有放大作用,使得振动持续时间增长,对高频波的吸收也比对低频波强,随着波的传播路径增加,波的振幅逐渐减小,周期逐渐增大,与东部山区相比,地震波震相较复杂。

通过对2013年松原5.8级震群进行震相分析,可知地震波形振动持续时间约1—5 min,振动周期比较短,约0.05—1.5 s,地震波形记录特征如下:①震相主要以Pn、Sn、Pg、Sg、PmP、SmS为主,其中PmP和SmS震相在震中距70—110 km范围内可识别,但由于100 km以内的地震台站多以短周期井下摆仪器为主,反射波比较复杂,有待深入研究;②震中距大于150 km,首波Pn可较清晰识别。Sn震相由于传播路径较长,高频成分损失严重,震中距大于350 km则不易识别;③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该区域震源较浅,面波较丰富,波列振动持续时间较长;④康拉德界面反射波不易识别,可能与康拉德界面在该区域连续性较差有关。

参考文献
陈作全, 武成智, 张淑洁, 等. 2013年前郭M 5.8级强震群序列特征分析[J]. 防灾减灾学报, 2015, 31(3): 11-15.
刘瑞丰, 陈翔, 沈道康, 等. 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震相分析[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4, 25-28.
孟晓春. 地震观测与分析技术(分析技术分册)[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8, 42-76.
盘晓东, 王军亮, 孙旭丽, 等. 乾安-前郭5.0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分析[J]. 东北地震研究, 2007, 23(1): 8-15.
闫俊岗, 宋书克, 李守勇, 等. 地震波形记录特征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 32(1): 48-53.
张洪艳, 张广伟, 王晓山, 等. 2013年吉林前郭5.8级地震群精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J]. 中国地震, 2015, 31(3): 518-528.
赵荣国. 震相分析是地震科学的心脏[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9, 20(5): 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