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 Vol. 38 Issue (6): 26-29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7.06.005
0

引用本文  

吴宝峰. 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6.9级地震震源机制[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 38(6): 26-29.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7.06.005.
Wu Baofeng. Determination of the focal mechanism of Milin M 6.9 earthquake on Nov.18, 2017 in Tibet[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17, 38(6): 26-29.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7.06.005.

作者简介

吴宝峰(1979—), 男, 黑龙江绥化人, 硕士, 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17-11-23
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6.9级地震震源机制
吴宝峰     
中国拉萨 580000 西藏自治区地震局
摘要:利用西藏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 6.9地震震源机制解,并绘制余震空间分布。反演得到,节面Ⅰ:走向285°,倾角47°,滑动角70°;节面Ⅱ:走向133°,倾角46.6°,滑动角110.1°,矩心深度约19.0 km。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是逆冲为主兼少量走滑型地震,节面Ⅰ走向与NW向嘉黎—察隅断裂走向一致,余震空间展布也与断裂走向一致。
关键词米林M6.9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    余震空间分布    
Determination of the focal mechanism of Milin M 6.9 earthquake on Nov.18, 2017 in Tibet
Wu Baofeng     
Earthquake Agency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Lasa 58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article, we have used CAP method and local broadband waveform data to determine the focal mechanism of Milin M 6.9 earthquake in Tibet on Nov.18, 2017.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best double couple solution of the M 6.9 event is 285°, 47°, 70°for strike, dip and rake angles respectively. The other nodal plane is 133°, 46.6°, 110.1°; The estimated focal depth is about 19.0 km.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vent is thrusting and minor strike slip earthquakes, one strikes of the two nodal plane are same to strike of Jiali-Chayu fra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is consistent with fault strike.
Key Words: Milin M 6.9 earthquake    CAP method    focal mechanis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0 引言

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在距离拉萨市约300 km的林芝地区米林县,发生M 6.9地震,震中位置(29.75°N,95.02°E),震源深度10 km(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由于地震发生在人口稀疏的藏东地区,未造成人员伤亡。震源附近地质结构复杂,附近有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断裂较多,大的断裂有嘉黎—察隅断裂、雅鲁藏布江断裂、马尼翁断裂,并分布许多小断裂。据统计,历史上在这些断裂带附近50 km范围内发生MS 5.0以上地震61次,最大1次地震为1950年察隅附近发生的MS 8.6地震。此次M 6.9地震即发生在嘉黎—察隅断裂西南约43 km、雅鲁藏布江断裂转弯48 km处附近地区,研究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端、印度大陆东北和缅甸西北角地带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前缘,也是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对周围地域的构造运动、地震活动、物质运移及其动力学过程均有着重要作用(康国发等,2013)。

利用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主要是通过对比给定的震源机制解理论与实际波形,将拟合残差最小机制解作为最终反演结果。利用给定地壳速度模型,采用频率—波数法(Zhu et al,2002)(F—K方法)计算各地震台站位置的格林函数,与震源函数合成理论波形,因而采用的地壳速度模型越可靠,得到的反演结果越精确。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利用CAP方法反演米林M 6.9地震震源机制解,并根据震源机制结果,研究与余震的空间展布关系。

1 地震记录

米林M 6.9主震发生后,截至2017年11月19日17时,分布在主震周边的7个地震台共记录到可定位地震277次,其中:ML 1.0—1.9地震64次,ML 2.0—2.9地震180次,ML 3.0—3.9地震30次,ML 4.0—4.9地震2次,ML 5.0—5.9地震1次,最大余震震级ML 5.0,地震分布见图 1。7个地震台与米林M 6.9主震空间分布见图 2

图 1 震源附近断裂及余震分布 (a)震源附近断裂及余震分布;(b)余震分布放大 Fig.1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 and aftershocks in the epicenter
图 2 研究所用地震台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study
2 CAP反演

Zhao等(1994)提出的CAP方法是,通过近震宽频带波形拟合反演中小地震(ML>4.0),得到的震源机制解较为准确有效(洪德全等,2011)。CAP方法在反演过程中对地壳速度模型±赖程度不高,为此,米林M 6.9主震发生后,选取西藏测震台网记录比较清晰且信噪比较高的台站数据进行CAP反演。

2.1 地壳速度模型选取

朱元清等(2015)给出的“全国区域一维速度模型”经实际检验,有效提高了地震定位精度,因此本研究使用该“全国区域一维速度模型”西藏模型结果进行CAP反演。研究所用地壳速度模型参数见表 1

表 1 研究所用地壳速度模型 Tab.1 Velocity model using in the study
2.2 反演结果

利用近震CAP反演得到地震震源机制解。基于表 1给出的地壳速度模型,利用F—K方法,计算得到米林M 6.9地震理论波形,与实际观测波形对比曲线见图 3。由图 3可见,在不同方位角的地震台站上,理论地震波形均能较好地与实际记录波形匹配,且绝对振幅大小较为一致。统计发现,得到的35个震相中,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地震图相关系数大于90%的有20个,占57%;相关系数大于80%的有29个,占83%;相关系数大于60%的有32个,占91%。由此可见,理论地震图拟合较好,反演结果比较可靠。

图 3 地震矩张量反演波形 Fig.3 Inversion waveform information for seismic moment tensor

由CAP方法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为2个节面,其中节面Ⅰ:走向285°,倾角47°,滑动角70°;节面Ⅱ:走向133°,倾角46.6°,滑动角110.1°,矩心深度约为19.0 km。因此,此次地震震源机制是逆冲为主兼少量走滑型,不同机构及本研究反演给出结果见表 2

表 2 不同机构与本研究反演结果 Tab.2 Inversion result of different institute and the article

对不同深度反演结果做对比,并给出拟合误差随深度的变化关系,见图 4。图中横坐标是震源深度,纵坐标是拟合误差。由图 4可见,此次米林M 6.9地震最佳震源深度为19 km。

图 4 震源深度误差、震源机制随震源深度的变化 Fig.4 Variation of depth error and focal mechanism with different focal depths and focal mechanism

表 2给出的反演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与USGS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对米林6.9级地震给出的反演结果基本一致,均以逆冲为主。由于采用的地震台站不同,反演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故得到的结果不可能完全一致。

3 讨论与结论

米林M 6.9地震震中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1950年MS 8.6察隅地震即发生在该地区。该区4级左右中等地震多发,20世纪以来发生过3次6级以上地震,包括1938年11月21日6级地震和1950年2月23日6级地震。

本文采用CAP方法反演米林M 6.9地震震源机制解,选择的7个地震台站在方位角上分布较好。从上述统计分析可知:①米林M 6.9地震发生在嘉黎—察隅断裂带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东构造结北部弧顶,在震中附近断裂带较多,从余震震中分布看,与北西向嘉黎—察隅断裂走向基本一致;②米林M 6.9地震波形拟合效果比较理想,反演结果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及USGS给出的结果基本一致,震源深度拟合结果显示,最佳震源深度为19 km。

参考文献
洪德全, 王行舟, 韩立波, 等. 用CAP方法研究安庆4.8级地震震源机制[J]. 中国地震, 2011, 27(2): 209-210.
康国发, 高国明, 等.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地壳磁异常分布特征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11): 3878-3879.
朱元清, 周丰森, 等. 全国区域一维速度模型(西藏模型)[R]. 2015.
Zhao L S, Helmberger D V. Source Estimation from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J]. Bull Seis Soc Amer, 1994, 84(1): 91-104.
Zhu L P, Rivera L A A. Note on the Dynamic and Static Displacement from a Point Source in Multilayered Media[J]. Geophys, 2002, 148: 619-627. DOI:10.1046/j.1365-246X.2002.0161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