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现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20世纪70年代建设的一批地磁台站观测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危害较大。以电气化铁路为主的高速铁路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场,将对地磁台站的连续观测产生影响。2008年6月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简称成灌高铁)开工建设,距成都地磁台约1.5 km,满足《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的规定,即地磁台站与电气化铁路的安全距离为0.8 km(刘广宽,2006;谢凡,2011)。然而,通过成都地震基准台(以下简称成都台)的观测资料发现,成灌高铁运行对地磁观测数据干扰明显,干扰幅度超过0.5 nT。为了进一步研究以成灌高铁方式运行的轨道交通对地磁观测的影响,在高铁沿线进行地磁干扰测试。
1 成灌高铁供电模式与地铁供电模式不同,成灌高铁采用接触网单边供电方式(图 1)。成灌高铁的供电回路中,接触网为架空导线(交流电25 kV、50 Hz),列车采用CRH1型动车组,牵引功率为5 300 kW。电压从牵引变电所经馈电线送至接触网,流过电力机车,再经轨道回路和回流线,流回牵引变电所(图 1)。假设在列车运行时,机车的供电回路中不存在漏电现象,即供电线路与回流线路中电流相等,那么2根导线产生的磁场将相互抵消,对周围的磁电观测不会造成干扰。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轨道和大地是不绝缘的,在机车电流流到轨道后,并非全部电流沿着轨道流回牵引变电所,部分电流进入大地,经由大地流回牵引变电所,这种流经大地的电流称为地中电流(又称漏电电流或杂散电流)。由于漏电电流的存在,供电回路中的电流不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电流将会在其周围产生附加磁场,反映在与高铁线路几乎处于同一水平面附近的观测点(台站)时,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垂直分量上(罗俊秋,2010;马钦忠,2011;李军辉,2011;徐学恭,2011)。另外,相对于观测点(台站)而言,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位置在改变,当列车运行到距台站最近的地方时,干扰强度最大,反之较小。
成灌高铁列车运行对成都台地磁观测数据产生影响,干扰幅度超过0.5 nT,为进一步研究对地磁观测环境的影响状况,开展干扰测试有其必要性。本次测试方法是,利用高精度数字化GM4型地磁观测仪,在距轨道不同距离布设多个测试点,实施连续时间段的野外测试,以获取可靠的数字化试验数据。每个测试点连续记录约24小时,主要记录轻轨运行和停止时段地磁场的变化,测试仪器分辨率为0.1 nT,采样率为1 Hz,温度系数小于1 nT/℃。根据轻轨的地理布局,选择地磁观测环境较好的区域布设测点。经过仔细勘察,选定距轻轨线路1.5 km、2 km、3 km、4 km、5 km、6 km布设6个野外测试点。在具体点位选取中,采取点位分布与高铁线路基本垂直的原则,测试点位远离城镇、工厂、高压线和其他轨道交通线,与公路有一定距离。点位选取时使用GPS进行精确定位,点位分布见图 2,各测试点基本情况见表 1。成灌高铁列车运行时间为北京时间6:30— 22:30,考虑到首末班列车的运行时间、列车入库等因素,实际运行时间为北京时间6:00— 23:00,每日在线运行列车约20次。
将6个地磁野外测试点记录的地磁三分量原始观测数据绘图,见图 3。
(1) 1号点位于成都台视电阻率观测场区,观测数据记录曲线显示,视电阻率供电干扰明显。此外,在高铁运行时段记录到脉冲干扰,最大干扰幅度约1.5 nT,干扰时间和与高铁运行时刻一致,垂直分量干扰明显,偏角和水平分量干扰较小,干扰频率一般在1—4 s。
(2) 2号点观测数据曲线较为光滑,测点距台站地电观测区约0.5 km,未记录到明显供电干扰。在高铁运行时段,观测数据仍记录到脉冲干扰,最大干扰幅度约0.9 nT,较1号点明显减弱,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垂直分量上。
(3) 3号点观测数据存在一定漂移现象,但整体日变清晰,高铁运行期间干扰不明显。
(4) 4号—5号点受公路及周边人为活动影响较为严重,观测曲线产生毛刺、台阶等,在高铁运行期间干扰不明显。
(5) 6号点观测数据曲线较光滑,测点距高铁线路6 km。该测点除受乡村公路交通影响外,周边观测环境较为平静,除夜间1时—3时测区下雨时数据产生漂移外,整体稳定性较高,在高铁运行期间观测数据平静。
3.2 Z分量差值分析基于地磁三分量记录中Z分量相对比较稳定,对于高铁运行干扰反映比较显著的特点,以Z分量记录为代表,剔除人为干扰,对每个测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差值分析。选取高铁运行(08:00—23:00)和停运(23:00—04:00)2个时段观测数据分析高铁干扰情况,见图 4。
(1) 1号测点距高铁线路1.5 km,剔除供电干扰数据,在高铁运行时段记录到高铁线路上全部列车干扰,干扰量在0.4—1.5 nT,因为列车运行位置不同,干扰幅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列车停运时段,差值集中在0.2 nT以内,为该测点的背景噪声。
(2) 2号测点距成都台0.5 km,距高铁线路2 km,差值曲线上记录到视电阻率供电干扰,其干扰幅度在0.3 nT左右,列车在运行时段数据有明显干扰,干扰量在0.3—0.9 nT,在列车停运时段,差值集中在0.2 nT以内,反映了该测点的背景噪声。
(3) 3号测点距高铁线路3 km,未记录到供电干扰,列车在运行时段有明显干扰,干扰量在0.25—0.6 nT。在列车停运时段曲线上,差值集中在0.2 nT以内,为该测点背景噪声。受周边公路和农户影响,3号测点背景噪声较1号和2号测点大。
(4) 4号测点距高铁线路4 km,列车在运行时段有明显干扰,干扰量在0.2—0.4 nT。在列车停运时段,差值集中在0.2 nT以内。
(5) 5号测点距高铁线路5 km,列车在运行时段有部分干扰,干扰量在0.2—0.3 nT,在列车停运时段,差值集中在0.2 nT以内。
(6) 6号测点距高铁线路6 km,测点附近地磁背景噪声小于0.2 nT,列车在运行和停运时段差值曲线基本一致,幅度在0.2 nT以内,未见干扰影响。
4 结论通过对成灌高铁沿线进行的地磁干扰测试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高铁运行时在回流线和轨道上存在漏电电流,导致供电线路与回流线路之间的电流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电流产生的附加磁场,是地磁观测产生干扰的主要因素;②附加的磁场干扰主要影响垂直分量,水平分量受到的干扰远小于垂直分量;③因为轨道中漏电点不止一处,随着列车运行位置的不断变化,产生的干扰幅度也会不断变化,根本无法找到确定的干扰幅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所以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避让;④从此次地磁干扰测试结果看,以成灌高铁方式运行的轨道交通,对地磁观测环境产生0.2 nT以内干扰幅度的最小距离应为6 km以上。
谢凡, 滕云田, 等. 天津轨道交通对地磁观测干扰的影响研究[J]. 地震学报, 2011, 35(2): 252-261. | |
刘广宽, 等. 地铁影响南京台电磁观测的分析[J]. 华南地震, 2006, 26(4): 53-57. | |
罗俊秋, 李德前, 等. 武汉市轨道交通运行对地磁观测的影响[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Z1): 136-141. | |
马钦忠, 王伟, 等. 上海市地铁对地磁观测影响的实验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 25(5): 24-29. | |
李军辉, 王行舟, 等. 安徽省地磁观测影响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 25(6): 120-125. | |
徐学恭, 田山, 等. 津滨轻轨地磁干扰范围的实验研究[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 25(6): 4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