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 Vol. 38 Issue (5): 66-70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7.05.012
0

引用本文  

尹康达, 贾晓辉, 董一兵, 等. 反卷积在人工震源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 38(5): 66-70.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7.05.012.
Yin Kangda, Jia Xiaohui, Dong Yibing, et al. Application of deconvolution in data processing of artificial seismic source[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17, 38(5): 66-70.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7.05.012.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基金项目:XH16007Y);河北省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基金项目:DZ20160406027);河北省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基金项目:DZ20170328007)

作者简介

尹康达(1987-), 男, 硕士, 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及台网运维工作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17-04-11
反卷积在人工震源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尹康达 , 贾晓辉 , 董一兵 , 王宁     
中国石家庄 050021 河北省地震局
摘要:震源到接收台站之间的地层响应函数能够反映地下介质信息。对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卷积模型进行推导:记录信号是众多震源子波经过时移加权叠加的结果;通过反卷积方法可去除震源子波信息,提取震源到接收台站之间的地层响应函数;地层响应函数中第一个突跳值对应的时间即为P波走时。在河北赤城-张北地区进行人工震源实验,通过反卷积计算得到该地区地层响应函数剖面图,得出P波波速约6 km/s。利用人工震源系统还可以对地下介质波速变化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对地震预测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地层响应函数    震源子波    时移加权叠加    反卷积    
Application of deconvolution in data processing of artificial seismic source
Yin Kangda, Jia Xiaohui, Dong Yibing, Wang Ning     
Hebei Earthquake Agency, Shijiazhuang 050021, China
Abstract: The stratigraphic response function between the seismic source and the receiving station can reflect the properties of subsurface medium. The convolution model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corded signal is the result of time-shift and weighted stack of multitudinous seismic wavelets; The wavelet information can be removed and the stratigraphic response function between the seismic source and the receiving station can be extracted by deconvolution method; The time of the first jump in the stratigraphic response function is the P-wave travel time. The artificial seismic sourc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region from Chicheng to Zhangbei, Hebei Province. We figured out the profile of the stratigraphic response function of this region by deconvolution and concluded that the P-wave velocity is 6 km/s. The artificial seismic source system can also be used to monitor the change of wave velocity of subsurface medium,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Key Words: stratigraphic response function    seismic wavelet    time-shift and weighted stack    deconvolution    
0 引言

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及大震的“非频发性”给地震预测研究带来诸多困难(陈运泰,2007)。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地下介质结构及特性的变化,而介质的变化又会导致地震波速的变化(王伟涛等,2009)。地震波携带了大量的地下介质信息(杨微等,2015),通过对接收到的地震波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地下介质结构组成及特性的变化,对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地震由于受时空分布的限制(王宝善等,2016),难以利用天然地震波对地下介质进行系统研究及动态监测。人工震源具有重复性好、频率可控等优点,已成为波速精确测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杨微等,2016),并广泛应用于地壳结构探测、地下介质变化监测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领域(杨微等,2013)。

当震源距较远时,由于地层对地震波的作用及周边环境的干扰,难以直接利用台站记录数据准确提取震相。反卷积是人工震源数据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传播路径的格林函数携带了地下介质相关信息(翟秋实等,2016),通过反卷积计算,可以去除记录信号中的震源子波,得到的波形不受震源扫描信号特征的影响,且能够保留传播路径格林函数的相位信息(杨微等,2013),从而使通过反卷积计算地震波走时成为可能。本文首先对利用反卷积去除震源子波过程进行推导,并以河北赤城—张北精密可控震源实验为例,研究反卷积在人工震源数据处理中的相关问题。

1 理论

地表震源激发的信号,会向地下各个方向发射,每一个方向的波称之为震源子波。当震源子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地下波阻抗界面时,会反射回地表,被台站传感器接收,不同方向的子波会经过不同的路径到达地表同一地点,且每一子波在传播反射过程中都伴随着时间的延迟及能量的变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信号可用公式(1)表示(刘喜武等,2003)。

$ y\left(t \right) = \sum {_{i = 1}^\infty {r_i}s\left({t - {\tau _i}} \right) + n\left(t \right)} $ (1)

其中,y(t)为接收台站记录信号,s(t)为震源子波,ri为子波经第i条路径传播到接收台站的地层响应系数(表征该子波能量的变化),τi为子波经第i条路径传播到接收台站的时间,n(t)为噪声。

因此,记录信号可看作是不同震源子波信号经过时移加权叠加的结果。定义一个地层响应函数r(t),令r(τi) = ri,代入式(1),得到$y\left(t \right) = \sum {_{i = 1}^\infty {r_i}s\left({t - {\tau _i}} \right) + n\left(t \right)} = $$ \sum {_{i = 1}^\infty r\left({{\tau _i}} \right)s\left({t - {\tau _i}} \right) + n\left(t \right) = r\left(t \right)*s\left(t \right) + n\left(t \right)} $,即

$ y\left(t \right) = r\left(t \right)*s\left(t \right) + n\left(t \right) $ (2)

引入噪声n(t),主要是考虑到观测场地噪声对记录数据的影响。由于接收台站选址通常远离人类活动密集区,且震源信号设定在特殊频段,在实际处理数据时可忽略n (t)项。

根据卷积定理,即F [r(t)*s(t) ] = F [r(t)] F [s(t) ] = R(w) S(w),对公式(2)两侧进行傅氏变换,忽略n(t)项,可得Y(w) = R(w) S(w),R(w) = Y(w) / S(w),再对两侧进行傅氏逆变换,可求得地层响应函数r(t)(杨微等,2013),即

$ r\left(t \right) = {F^{ - 1}}\left[ {Y\left(w \right)/S\left(w \right)} \right] $ (3)

上述即为利用反卷积去除震源子波,求解地层响应函数r(t)的过程。

进一步对r(t)进行分析,$ r\left(t \right)*\delta \left(t \right) = \sum {_{i = 1}^\infty r\left({{\tau _i}} \right)\delta \left({t - {\tau _i}} \right)} $,其中δ(t)为单位冲激函数。由$ \delta \left({t - {\tau _i}} \right) = \left\{ \begin{array}{l} 1\left({{\tau _i} = t} \right)\\ 0\left({{\tau _i} \ne t} \right) \end{array} \right.$,可得$ \sum {_{i = 1}^\infty r\left({{\tau _i}} \right)\delta \left({t - {\tau _i}} \right)} = r\left(t \right)$。又r(τi) = ri,所以$\sum {_{i = 1}^\infty r\left({{\tau _i}} \right)\delta \left({t - {\tau _i}} \right)} = \sum {_{i = 1}^\infty {r_i}\delta \left({t - {\tau _i}} \right)} $,即

$ r\left(t \right) = \sum {_{i = 1}^\infty {r_i}\delta \left({t - {\tau _i}} \right)} $ (4)

因此,地层响应函数可分解为众多时移加权的单位冲激信号的和。τ1为初至波传播时间,即P波走时。当t < τ1时,震源信号未传播到接收台站,r(t) = 0,因此,r(t)函数波形中第一个突跳值即为r1,对应的时间即为τ1

2 实验

采用北京港震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CASS-40精密可控主动震源系统,通过精密控制2个质量体的旋转频率以确保输出弹性波的频率;精密控制2个质量体的旋转相位以确保输出弹性波的相位;用GPS给精密可控主动震源和数据接收系统授时和定位,以保证弹性波发出及接收到的时间精度和位置精度。该震源系统具有大吨位(10 Hz时最大输出力可达40 t)、高稳定性、扫描信号可人工设计、信号传播距离远等优点。

实验选用线性调频模式,设计扫描频率为4—10 Hz,每小时运行3个周期,变频扫描模式见图 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震源24小时不间断运行。

图 1 CASS-40扫描模式 Fig.1 Scanning mode of CASS-40

CASS-40精密可控主动震源系统架设在河北省赤城县,在震源处架设一套观测系统,作为参考台站(编号:ckt);并沿赤城—张北地区布设15个流动台站(编号:st01—st15),台站间距约5 km,形成一条测线,用以接收震源信号,测线分布见图 2

图 2 测线分布 Fig.2 Layout of stations

参考台站选用北京港震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FSS-3M型地震计,频带宽度为2 s—80 Hz,动态范围大于120 dB,不易限幅;流动台站选用GURALP公司生产的CMG-40TDE便携式一体化地震仪,频带宽度为1 s—100 Hz。

3 数据分析

计算过程选取参考台站及流动台站的垂直分向记录,数据存储及计算单元均为1小时。

3.1 震源信号特征

参考台(ckt)记录的震源信号波形见图 3(a),对其进行快速傅氏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FFT),得到振幅谱,见图 3(b)。可以看到,在扫描频段4—10 Hz范围内,振幅随频率呈2次方规律增大,在10 Hz时达到峰值,震源输出力最大。

图 3 CASS-40扫描信号特征 (a) CASS-40扫描信号波形;(b) CASS-40扫描信号振幅谱 Fig.3 Signal characteristic of CASS-40
3.2 震源重复性

利用地震波研究地下介质变化,要求震源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才能保证监测到的波速变化是由地下介质变化导致的,而不是由于震源不稳定造成的。震源稳定性需从能量的稳定和激发时刻的稳定进行研究。

用参考台站(ckt)数据表征震源信号,选取1小时数据作为参考,对其他数据沿时间轴进行扫描,应用公式(5)计算扫描过程中的相关系数,并记录相关系数最大时刻。

$ r\left(d \right) = \frac{{\sum {_i\left[ {\left({x\left(i \right) - mx} \right)\left({y\left({i - d} \right) - my} \right)} \right]} }}{{\sqrt {\sum {_i{{\left[ {(x\left(i \right) - mx} \right]}^2}} } \sqrt {\sum {_i{{\left[ {(y\left({i - d} \right) - mx} \right]}^2}} } }} $ (5)

其中,r (d)为相关系数,d为扫描偏移量,x (i)为参考信号记录值,y (i)为被扫描信号值,mxmy为均值。

经计算,2015年7月24日—8月6日震源运行期间,所有数据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且激发时刻误差均在0.02 s以内,该震源系统具有较高重复性。

3.3 地层响应函数提取

对所有数据进行4—10 Hz带通滤波处理,并应用公式(3)进行反卷积计算,求出震源与接收台站之间的地层响应函数r(t)。为提高信噪比,把同一台站所有小时单元地层响应函数r(t)进行叠加,暂不考虑r(t)随地下介质的动态变化,图 4给出地层响应函数剖面图。可以看出,通过反卷积方法,能够得到各传播路径地层响应函数,并能够较精确提取地震波走时。通过计算,赤城—张北地区P波波速约6 km/s。

图 4 地层响应函数剖面 Fig.4 Profile of the stratigraphic response function

当震源距在75 km以上时,信号分辨率较低,这是因为:①本实验震源采用线性调频模式,虽易于操作和实现,但决定传播距离的低频成分能量明显偏低(崔仁胜等,2017),而随着传播距离增大,高频成分又容易衰减和散射(林建民等,2008);②st15观测台基为土层型,接收信号能力较弱。

4 结论

通过上述理论推导及实验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记录信号是众多震源子波经过时移加权叠加的结果;②利用反卷积可以去除震源子波信息,提取研究区域地层响应函数;③地层响应函数可分解为众多时移加权的单位冲激信号的和,函数波形中第一个突跳值对应的时间即为地震P波走时;④通过计算,河北赤城—张北地区P波波速约6 km/s。

基于人工震源实验,可以通过波速变化对地下介质变化进行长期动态监控。不同区域尺度介质结构及应力差异,以及不同时间尺度的介质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陈运泰. 地震预测——进展、困难与前景[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 28(2): 1-24.
崔仁胜, 周银兴, 陈阳, 等. 精密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信号优化设计[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 38(1): 117-124.
林建民, 王宝善, 葛洪魁, 等. 大容量气枪震源特征及地震波传播的震相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1): 206-212.
刘喜武, 刘洪. 地震盲反褶积综述[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3, 18(2): 203-209.
王宝善, 葛洪魁, 王彬, 等. 利用人工重复震源进行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研究的探索和进展[J]. 中国地震, 2016, 32(2): 168-179.
王伟涛, 王宝善, 葛洪魁, 等. 利用主动震源检测汶川地震余震引起的浅层波速变化[J]. 中国地震, 2009, 25(3): 223-233.
杨微, 王宝善, 葛洪魁, 等. 精密控制机械震源在地下介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 地震研究, 2015, 38(1): 25-34.
杨微, 王宝善, 葛洪魁, 等. 精密控制机械震源特征及信号检测方法[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7(1): 50-55.
杨微, 王宝善, 刘政一, 等. 不同激发环境下井中气枪震源特征研究[J]. 中国地震, 2016, 32(2): 231-240.
翟秋实, 姚华建, 王宝善. 气枪震源资料反褶积方法及处理流程研究[J]. 中国地震, 2016, 32(2): 29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