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及大震的“非频发性”给地震预测研究带来诸多困难(陈运泰,2007)。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地下介质结构及特性的变化,而介质的变化又会导致地震波速的变化(王伟涛等,2009)。地震波携带了大量的地下介质信息(杨微等,2015),通过对接收到的地震波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地下介质结构组成及特性的变化,对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地震由于受时空分布的限制(王宝善等,2016),难以利用天然地震波对地下介质进行系统研究及动态监测。人工震源具有重复性好、频率可控等优点,已成为波速精确测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杨微等,2016),并广泛应用于地壳结构探测、地下介质变化监测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等领域(杨微等,2013)。
当震源距较远时,由于地层对地震波的作用及周边环境的干扰,难以直接利用台站记录数据准确提取震相。反卷积是人工震源数据处理中的一个重要方法。传播路径的格林函数携带了地下介质相关信息(翟秋实等,2016),通过反卷积计算,可以去除记录信号中的震源子波,得到的波形不受震源扫描信号特征的影响,且能够保留传播路径格林函数的相位信息(杨微等,2013),从而使通过反卷积计算地震波走时成为可能。本文首先对利用反卷积去除震源子波过程进行推导,并以河北赤城—张北精密可控震源实验为例,研究反卷积在人工震源数据处理中的相关问题。
1 理论地表震源激发的信号,会向地下各个方向发射,每一个方向的波称之为震源子波。当震源子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地下波阻抗界面时,会反射回地表,被台站传感器接收,不同方向的子波会经过不同的路径到达地表同一地点,且每一子波在传播反射过程中都伴随着时间的延迟及能量的变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信号可用公式(1)表示(刘喜武等,2003)。
$ y\left(t \right) = \sum {_{i = 1}^\infty {r_i}s\left({t - {\tau _i}} \right) + n\left(t \right)} $ | (1) |
其中,y(t)为接收台站记录信号,s(t)为震源子波,ri为子波经第i条路径传播到接收台站的地层响应系数(表征该子波能量的变化),τi为子波经第i条路径传播到接收台站的时间,n(t)为噪声。
因此,记录信号可看作是不同震源子波信号经过时移加权叠加的结果。定义一个地层响应函数r(t),令r(τi) = ri,代入式(1),得到
$ y\left(t \right) = r\left(t \right)*s\left(t \right) + n\left(t \right) $ | (2) |
引入噪声n(t),主要是考虑到观测场地噪声对记录数据的影响。由于接收台站选址通常远离人类活动密集区,且震源信号设定在特殊频段,在实际处理数据时可忽略n (t)项。
根据卷积定理,即F [r(t)*s(t) ] = F [r(t)] F [s(t) ] = R(w) S(w),对公式(2)两侧进行傅氏变换,忽略n(t)项,可得Y(w) = R(w) S(w),R(w) = Y(w) / S(w),再对两侧进行傅氏逆变换,可求得地层响应函数r(t)(杨微等,2013),即
$ r\left(t \right) = {F^{ - 1}}\left[ {Y\left(w \right)/S\left(w \right)} \right] $ | (3) |
上述即为利用反卷积去除震源子波,求解地层响应函数r(t)的过程。
进一步对r(t)进行分析,
$ r\left(t \right) = \sum {_{i = 1}^\infty {r_i}\delta \left({t - {\tau _i}} \right)} $ | (4) |
因此,地层响应函数可分解为众多时移加权的单位冲激信号的和。τ1为初至波传播时间,即P波走时。当t < τ1时,震源信号未传播到接收台站,r(t) = 0,因此,r(t)函数波形中第一个突跳值即为r1,对应的时间即为τ1。
2 实验采用北京港震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CASS-40精密可控主动震源系统,通过精密控制2个质量体的旋转频率以确保输出弹性波的频率;精密控制2个质量体的旋转相位以确保输出弹性波的相位;用GPS给精密可控主动震源和数据接收系统授时和定位,以保证弹性波发出及接收到的时间精度和位置精度。该震源系统具有大吨位(10 Hz时最大输出力可达40 t)、高稳定性、扫描信号可人工设计、信号传播距离远等优点。
实验选用线性调频模式,设计扫描频率为4—10 Hz,每小时运行3个周期,变频扫描模式见图 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震源24小时不间断运行。
CASS-40精密可控主动震源系统架设在河北省赤城县,在震源处架设一套观测系统,作为参考台站(编号:ckt);并沿赤城—张北地区布设15个流动台站(编号:st01—st15),台站间距约5 km,形成一条测线,用以接收震源信号,测线分布见图 2。
参考台站选用北京港震机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FSS-3M型地震计,频带宽度为2 s—80 Hz,动态范围大于120 dB,不易限幅;流动台站选用GURALP公司生产的CMG-40TDE便携式一体化地震仪,频带宽度为1 s—100 Hz。
3 数据分析计算过程选取参考台站及流动台站的垂直分向记录,数据存储及计算单元均为1小时。
3.1 震源信号特征参考台(ckt)记录的震源信号波形见图 3(a),对其进行快速傅氏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ation,FFT),得到振幅谱,见图 3(b)。可以看到,在扫描频段4—10 Hz范围内,振幅随频率呈2次方规律增大,在10 Hz时达到峰值,震源输出力最大。
利用地震波研究地下介质变化,要求震源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才能保证监测到的波速变化是由地下介质变化导致的,而不是由于震源不稳定造成的。震源稳定性需从能量的稳定和激发时刻的稳定进行研究。
用参考台站(ckt)数据表征震源信号,选取1小时数据作为参考,对其他数据沿时间轴进行扫描,应用公式(5)计算扫描过程中的相关系数,并记录相关系数最大时刻。
$ r\left(d \right) = \frac{{\sum {_i\left[ {\left({x\left(i \right) - mx} \right)\left({y\left({i - d} \right) - my} \right)} \right]} }}{{\sqrt {\sum {_i{{\left[ {(x\left(i \right) - mx} \right]}^2}} } \sqrt {\sum {_i{{\left[ {(y\left({i - d} \right) - mx} \right]}^2}} } }} $ | (5) |
其中,r (d)为相关系数,d为扫描偏移量,x (i)为参考信号记录值,y (i)为被扫描信号值,mx和my为均值。
经计算,2015年7月24日—8月6日震源运行期间,所有数据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且激发时刻误差均在0.02 s以内,该震源系统具有较高重复性。
3.3 地层响应函数提取对所有数据进行4—10 Hz带通滤波处理,并应用公式(3)进行反卷积计算,求出震源与接收台站之间的地层响应函数r(t)。为提高信噪比,把同一台站所有小时单元地层响应函数r(t)进行叠加,暂不考虑r(t)随地下介质的动态变化,图 4给出地层响应函数剖面图。可以看出,通过反卷积方法,能够得到各传播路径地层响应函数,并能够较精确提取地震波走时。通过计算,赤城—张北地区P波波速约6 km/s。
当震源距在75 km以上时,信号分辨率较低,这是因为:①本实验震源采用线性调频模式,虽易于操作和实现,但决定传播距离的低频成分能量明显偏低(崔仁胜等,2017),而随着传播距离增大,高频成分又容易衰减和散射(林建民等,2008);②st15观测台基为土层型,接收信号能力较弱。
4 结论通过上述理论推导及实验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记录信号是众多震源子波经过时移加权叠加的结果;②利用反卷积可以去除震源子波信息,提取研究区域地层响应函数;③地层响应函数可分解为众多时移加权的单位冲激信号的和,函数波形中第一个突跳值对应的时间即为地震P波走时;④通过计算,河北赤城—张北地区P波波速约6 km/s。
基于人工震源实验,可以通过波速变化对地下介质变化进行长期动态监控。不同区域尺度介质结构及应力差异,以及不同时间尺度的介质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运泰. 地震预测——进展、困难与前景[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7, 28(2): 1-24. | |
崔仁胜, 周银兴, 陈阳, 等. 精密可控震源非线性扫描信号优化设计[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 38(1): 117-124. | |
林建民, 王宝善, 葛洪魁, 等. 大容量气枪震源特征及地震波传播的震相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1): 206-212. | |
刘喜武, 刘洪. 地震盲反褶积综述[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3, 18(2): 203-209. | |
王宝善, 葛洪魁, 王彬, 等. 利用人工重复震源进行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研究的探索和进展[J]. 中国地震, 2016, 32(2): 168-179. | |
王伟涛, 王宝善, 葛洪魁, 等. 利用主动震源检测汶川地震余震引起的浅层波速变化[J]. 中国地震, 2009, 25(3): 223-233. | |
杨微, 王宝善, 葛洪魁, 等. 精密控制机械震源在地下介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 地震研究, 2015, 38(1): 25-34. | |
杨微, 王宝善, 葛洪魁, 等. 精密控制机械震源特征及信号检测方法[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7(1): 50-55. | |
杨微, 王宝善, 刘政一, 等. 不同激发环境下井中气枪震源特征研究[J]. 中国地震, 2016, 32(2): 231-240. | |
翟秋实, 姚华建, 王宝善. 气枪震源资料反褶积方法及处理流程研究[J]. 中国地震, 2016, 32(2): 295-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