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 Vol. 38 Issue (3): 18-2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7.03.004
0

引用本文  

刘静, 张环曦, 尹宏伟, 等. 河北北部地区平均波速比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 38(3): 18-2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7.03.004.
Liu Jing, Zhang Huanxi, Yin Hongwei, et al. The average wave velocity ratio determinat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northern Hebei[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17, 38(3): 18-22.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7.03.004.

基金项目

河北省地震局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DZ20150423065)

作者简介

刘静(1986-), 女, 河北邯郸人, 本科, 助理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震监测工作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16-02-24
河北北部地区平均波速比分析
刘静, 张环曦, 尹宏伟, 董博, 张蕾, 李瑞卿     
中国河北 050000 石家庄地震中心台
摘要:河北省北部地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历史上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基于河北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报告数据,使用和达法,计算2006年1月至2015年10月河北省北部地区平均波速比,分析部分地震前波速比时序变化特征,发现震前波速比数值呈现正常-低值异常-恢复-发震的异常演变特征,为地震波速比变化与地震前兆相关性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信息。
关键词波速比    前兆变化    最小二乘法    
The average wave velocity ratio determinat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northern Hebei
Liu Jing, Zhang Huanxi, Yin Hongwei, Dong Bo, Zhang Lei, Li Riuqing     
Shijiazhuang Seismic Station, Hebei Province 05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eismic phase time reports from Hebei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from January 2006 to October 2015, the average velocity ratio in the north of Hebei Province was calculated by adopting least square method. By analyzing the time serie variation behavior of the velocity ratio before the significant seismic of the study area, the obvious normal-low anomaly-recovery-abnorm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was presented before earthquake. This result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the precursory change study of seismic velocity.
Key Words: velocity ratio    precursory change    least square method    
0 引言

在地壳演化过程中,介质的物理性状将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微破裂、扩容、塑性变化及相变等(蔡静观等,2000)。在地震学领域,地震波作为探测地震及地球内部信息的主要来源,有关专家学者主要对地震体波、面波层析成像、接收函数和波速等进行研究。其中,波速是地震波运动的重要参数。地震波通过地壳介质时,波速相应发生变化,研究波速比及传播介质的性质成为研究地震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自开展波速比研究以来,通过归纳波速比变化的时间、幅度、形态与强震的关系,取得一定成果(冯德益,1981蔡静观等,2000)。当地震波在地壳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速度是地壳介质各种物理参数的函数。地震时区域应力场发生变化,地壳介质的物理参数随之变化,地震波通过应力变化区时传播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李丽等,2016)。在强震发生前,孕震区及邻近区域内介质应力和应变状态会发生相应变化,而其他中小地震的地震波穿过孕震区到达地震台站时,波速会发生异常变化。因此,利用地震台站记录的地震波走时资料,可以研究地震前兆变化(韩晓明等,2015)。

河北北部地区位于中朝地台边缘,燕山褶皱带、山西断隆和华北断陷区交汇处,地质构造较复杂。在中元古代至中生代早期,该区历经相当长且相对稳定时期,中生代燕山运动使整个地区产生褶皱和断裂,新生代以来,仍有相对强烈的地壳运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北段、山西地震带北段和河北地震带在华北地区交汇,导致该区地震记录资料丰富,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13次,自1978年发生6次4.5级以上地震,多出现在断裂周边及交汇处。本文对河北北部地区波速比进行研究,以期得到波速比变化与相关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

1 资料选取

河北北部地区地质构造运动相对活跃,测震台站分布较多,自2006年至今,累积大量连续可靠的数字化波形资料,为研究波速比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根据波速比时序曲线很难在短时间内判定异常(蔡静观等,2000),为保证所选取地震样本的可靠性,提高波速比值精度,由此选取河北北部地区(38.5°—41°N,114°—120°E)范围内2006年1月—2015年10月累积的震例,为确保波速比值的计算精度和可信度,根据测震台站测定的相关数据,选取ML 2.0地震进行研究,共计987个地震事件参与计算。所选地震及台站分布见图 1

图 1 计算波速比所用台站和震中分布 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and epicenters used in the calculation of vP/vS
2 研究方法

日本地震学家和达清夫1928年提出计算波速比的和达法,即将S波与P波到时差与P波到时拟合为1条直线(冯德益,1981)。根据4个以上数字地震台记录的清晰直达波Pg和Sg震相到时tPtS,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波速比,即

$\frac{{{v}_{\text{P}}}}{{{v}_{\text{S}}}}=1+\frac{n\sum\limits_{i=1}^{n}{\Delta t_{i}^{2}}-{{\left( \sum\limits_{i=1}^{n}{\Delta {{t}_{i}}} \right)}^{2}}}{n\sum\limits_{i=1}^{n}{\Delta {{t}_{i}}}{{t}_{\text{P}i}}-\sum\limits_{i=1}^{n}{{{t}_{\text{P}i}}}\sum\limits_{i=1}^{n}{\Delta {{t}_{i}}}}$ (1)

式中,n为台站数,Δti = tSitPi。则相关系数R

$R=\frac{\sum\limits_{i=1}^{n}{\left( {{t}_{\text{P}i}}-\overline{{{t}_{\text{P}}}} \right)\left( \Delta {{t}_{i}}-\overline{\Delta {{t}_{i}}} \right)}}{\sqrt{\sum\limits_{i=1}^{n}{{{\left( {{t}_{\text{P}i}}-\overline{{{t}_{\text{P}}}} \right)}^{2}}\sum\limits_{i=1}^{n}{{{\left( \Delta {{t}_{i}}-\overline{\Delta {{t}_{i}}} \right)}^{2}}}}}}$ (2)

误差γ

$\gamma ={{\left( \frac{{{v}_{\text{P}}}}{{{v}_{\text{S}}}}-1 \right)}^{2}}\sqrt{\left| \frac{n\sum\limits_{i=1}^{n}{{{\left( \delta {{{{t}'}}_{\text{P}i}} \right)}^{2}}}}{\left( n-2 \right)\left[ n\sum{\Delta t_{i}^{2}-{{\left( \sum\limits_{i=1}^{n}{\Delta {{t}_{i}}} \right)}^{2}}} \right]} \right|}$ (3)

采用和达法计算波速比,P、S波到时差∆ti的选择至关重要。若∆ti取值过大,则样本数太大,少数地震台观测到的异常信息可能遗漏;若∆ti取值过小,则样本数太少,波速比计算结果误差太大。根据以往研究(韩晓明等,2015),将∆ti控制在0—18 s,波速比计算结果较为适中。

3 数据分析 3.1 计算结果精度限定

波速比判定的要点是震相精度和可靠性判定。为考察计算结果的稳定性,根据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台网2006年至2015年10月的观测报告提供的地震波到时资料,利用波速比公式编制程序,自动读取震相到时,选取研究区域内震相清楚的地震事件。针对每次地震事件,对各地震台站记录的Pg、Sg震相到时进行和达直线检测,对偏离直线的地震台站的震相到时进行校对和修正,删除无法修正、偏离较大的无效数据,统计确定以下限定条件:一个地震至少有4条以上(包含4条)清晰记录,相关系数R≥0.98,选取标准误差γ≤0.05,因研究区域测震台站相对密集,(tPtS)设定为0—18 s,在此时段内震相到时读取误差小于0.5 s,既可保证样本数足够,也可保证观测数据精度。

3.2 计算结果分析 3.2.1

相关系数与震级的关系。由公式(2) 计算相关系数R,得到其平均值为0.997,统计相关系数与地震震级之间的关系,见图 2。统计发现,经过计算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997。R > 0.997的地震事件有682个,占所选地震总数的69.09%;R < 0.997的地震事件有305个,占所有地震事件的30.91%;R > 0.997的地震事件中,震级在2.0—3.0范围内的地震事件有618个,占地震总数的90.61%。地震事件震级偏小,但由于地震台站分布较好,使计算事件的相关性较好。由图 2可知,相关系数与震级无明显关系。

图 2 相关系数随震级的变化 Fig.2 The variety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ith the magnitude
3.2.2

波速比分析。由公式(1),计算河北北部地区所选地震波速比,得到平均波速比为1.71,波动范围1.69—1.73,其中最小值为1.66,最大值为1.76。由此得到2006—2016年该地区五日均值波速比时序曲线,见图 3

图 3 五日均值波速比时序曲线 Fig.3 The sequence curves of 5-day average wave velocity ratio

图 3可见,2006—2008年波速比变化幅度最大,最小值和最大值均出现在此时段,随后波曲线变化趋于平缓;2006年波速比值呈下降趋势,5月出现低值异常,随后回升,于2006年7月4日发生文安地区5.1级地震;2012年波速比曲线出现缓慢下降—低值异常—回升—加速回升状态,于2012年5月28日发生唐山4.8级地震,随后呈缓慢回升状态;2014年4月波速比出现缓慢下降—低值异常—回升形态,于9月6日发生涿鹿4.3级地震。

以2006年文安5.1级地震、2012年唐山4.8级地震及2014年涿鹿4.3级地震为例,具体分析波速比变化与地震异常的关系,波速比变化曲线见图 4

图 4 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曲线 (a)2006年文安5.1级地震;(b)2012年唐山4.8级地震;(c)2014年涿鹿4.3级地震 Fig.4 The curves of wave velocity vari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s

图 4(a)可见,2006年1月—2月波速比由1.71缓慢上升至1.72,处于正常范围,之后曲线呈下降趋势,5月出现全年低值,波速比为1.69,差值为0.02,降幅达1.12%,随后波速比曲线呈上升趋势,并于2006年7月4日发生河北文安5.1级地震,该地震前波速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常—低值异常—恢复—发震的异常演变过程,与王林瑛等(2008)给出的文安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趋势相符合。

图 4(b)可见,2012年初波速比值为1.71,处于正常范围,随后下降,至年中降至1.70,之后快速回升到1.72,差值为0.03,上升幅度为1.49%,超出正常变化幅度范围,随后于2012年5月28日发生唐山4.8级地震,震前同样显示出低值异常—回升—加速回升—下降趋势,该变化形态与张小涛等(2012)对河北邯郸—邢台地区波速比和泊松比的分析结果相符合。

图 4(c)可见,2014年9月6日涿鹿4.3级地震前,波速比值明显下降,出现低值开始回升时发生地震,之后波速比数值缓慢回升。与1969年前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观测加尔姆地区部分ML 3.5—5.5地震前纵波、横波的波速比(走时比)异常过程(冯德益,1981)结论相符合。

通过综合分析3个典型震例波速比计算结果,认为震前波速比存在规律性的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即震前波速比均呈现正常—低值异常—恢复—发震的异常演变过程,可做为地震前兆异常判定的辅助方法。

4 讨论

基于河北数字地震台网震相到时报告,使用和达法计算得到2006年1月至2015年10月河北省北部地区平均波速比值为1.71,波动范围为1.69—1.73。由该区3个典型震例波速比结果可知,震前波速比均呈现正常—低值异常—恢复—发震的异常演变过程。

该地区几次中强地震前,均出现波速比低值区域,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可能是不同震例孕震环境不同造成的,具体原因需进一步分析论证。2014年以来该区域波速比趋于平静,未来需对波速比指标进一步分析。

采用和达法计算的波速比稳定性好,精度高,但对于测震台网布局和时间服务精度要求较高,由于河北省地震局“十五”测震台网观测系统运行以来,直接从波速比提取地震前兆信息比较困难,中强地震震例相对较少,仅选取3个典型震例进行分析,今后需积累更多震例分析,以得到相对精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
蔡静观, 秦嘉政, 苏有锦, 等. 云南姚安6. 5级地震的震中分布图像和孕震环境[R]. 北京: 中国地震学会学术大会, 2000.
冯德益. 地震波速异常[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1.
韩晓明, 陈文凯, 张文韬. 河套地震带波速比分区特征[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 36(4): 6-13.
李丽, 宋美琴, 吴昊昱, 等. 2010年河津MS 4.8地震前后单台波速比变化特征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 37(1): 8-14.
王林瑛, 郭永霞, 刘芳, 等. 文安地震前后首都圈分区波速比时变特征[J]. 地震学报, 2008, 30(3): 240-253.
张小涛, 韩丽萍, 张新东, 等. 河北邯郸-邢台地区波速比和泊松比分布特征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2012, 34(1): 84-87.
张学民, 刁桂苓, 赵英萍, 等. 华北地区深部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