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 Vol. 38 Issue (2): 38-45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7.02.008
0

引用本文  

张帆, 刘永梅, 郝美仙, 等.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几次中等强度地震震源深度测定[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 38(2): 38-45.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7.02.008.
Zhang Fan, Liu Yongmei, Hao Meixian, et al. Focal depth determination of several moderate earthquakes in Alxa regio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J]. 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2017, 38(2): 38-45. DOI: 10.3969/j.issn.1003-3246.2017.02.008.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项目编号:160501);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编号:XH14012Y);测震台网青年骨干培养专项(项目编号:20140306)

作者简介

张帆(1980-), 男, 硕士, 工程师, 就职于内蒙古数字地震台网, 主要从事地震观测和研究工作。E-mail:spacelessness@163.com

文章历史

本文收到日期:2016-06-08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几次中等强度地震震源深度测定
张帆, 刘永梅, 郝美仙, 韩晓明, 李娟, 赵星, 候迪     
中国呼和浩特 010051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
摘要:震源深度对发震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阿拉善地区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发生数次中强地震和大量中小地震。选取阿拉善地区8个中等强度地震,使用Pn、Pg联合测定深度方法(PTD)、sPn和Pn走时差方法和CAP方法测定震源深度,3种方法计算结果的一致,重新测定的震源深度范围为(18±7)km。
关键词震源深度    走时差    PTD方法    CAP方法    sPn震相    
Focal depth determination of several moderate earthquakes in Alxa regio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Zhang Fan, Liu Yongmei, Hao Meixian, Han Xiaoming, Li Juan, Zhao Xing, Hou Di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ohhot 010051, China
Abstract: Focal depth is significant for seismogenic tectonic research. Earthquake activity is frequent in Inner Mongolia Alax area in recent years, with several moderate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is article, we determined the focal depth of eight earthquakes, using PTD method, sPn-Pn method and CAP method. Results of the three method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depth range of (18±7) km.
focal depth    arrival time difference    PTD method    CAP method    sPn phase    
0 引言

震源深度是地震学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震源位置、发震时刻和余震深度的展布反映主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可以为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环境提供证据(Wu C et al,2004);发震层深度反映了介质的流变性质,是确定发震断层及周围断层地壳介质脆性—韧性转换的重要指标(Stein S et al,1986);震源深度是地震灾害评估的重要参数,也是地震成灾的关键指标,一般而言,地震越浅破坏越严重(Satyabala S P et al,2006)。

基于地震波到时信息测定震源深度时,在求解过程中要同时求解震中位置、震源深度、发震时刻等,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震源深度精度受到影响。使用近震走时测定震源深度定位精度还受到地震台网密度的限制,只有当近台震中距在震源深度2倍以内,才可能确定较高精度,但大多数地区的台网密度无法满足(Mori J,1991)。地震波形包含丰富的信息,震相到时和全波形信息均可以用于确定震源深度。利用波形信息确定震源深度避免了发震时刻引起的误差,克服了震源深度和发震时刻的不唯一性,可以提高震源深度的测定精度。

Greensfelde(1965)提出利用同一台站记录到的Pg与Pn波到时差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并应用于美国Nevada地区的震源深度测定。由于Pg和Pn波出射角有较大差异,因此在确定震源深度中提供了更多约束,但是Pg与Pn波到时差受地壳和上地幔速度模型影响较大。朱元清等(1997)提出利用远处地震台站的Pn波与近处台站的Pg波到时差(tPg-tPn)来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由于近台Pg波和远台Pn波均为初至震相,所以提高了震相识别和到时拾取的准确度。

1956年前苏联地震学家维琴斯卡娅首先提出在近震中可观测到sPn震相。1979年Kind R在Pn震相与Pg震相之间识别出sPn震相,通过与传统方法确定的深度对比,认为利用sPn计算的震源深度结果是准确可靠的(Kind R,1979),因为深度震相与参考震相的到时差可以提高对震源深度的约束精度。sPn震相是测定近距离(Δ < 1 000 km)地震震源深度比较实用的震相之一,受到高度重视(Saikia C et al,2001张瑞青等,2008)。国内外学者应用人工拾取的sPn震相,采用滑动时窗相关法,开展了一些较大震级地震事件震源深度参数的研究(任克新等,2004高立新等,2007刘芳,2010吴微微等,2012孙茁等,2014吕俊强等,2016)。

利用近震全波形的CAP反演方法(Cut and Paste,简称CAP),使用近震和区域地震数据反演双力偶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在确定震源深度方面具有优势,其反演中所用体波部分的sPmP或sPg、sPn等震相本身可以很好地约束震源深度,适用于地震台站方位分布不均匀、速度模型不是很准确的情形,在中小地震(M≤3.5)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Zhao L S et al,1994Zhu L P et al,1996)。

本文针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数次中等强度地震,使用PTD方法、CAP方法和sPn与Pn波走时差方法计算震源深度,考察结果的一致性和计算方法的适用性,探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地震震源深度特征。

1 资料选取

根据CAP方法、PTD方法及sPn与Pn震相到时差方法的计算条件,选取内蒙古阿拉善地区8个中强地震(ML > 3.5),进行震源深度测定。所选地震和地震台站分布及地壳速度模型见图 1。地壳速度模型对震源深度定位有较大影响,文中PTD方法和CAP方法的计算选用内蒙古地区地壳速度模型(刘芳等,2015)。因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地壳结构与宁夏地区相似,对于(tsPn-tPn)方法,应用吕俊强等(2016)关于宁夏地区的研究成果。

图 1 地震和地震台分布及地壳速度模型 Fig.1 Map of earthquakes and stations and crust model
2 方法原理

(1)PTD方法。利用不同震中距上的初至震相,将远台Pn波初至到时做相应变换,折合为近台Pn到时(近台折合Pn到时=远台Pn到时-莫霍面波速×震中距差),计算走时差来测定震源深度,见图 2。利用不同台站上初至震相清晰、读数准确的优点,避免同一台站Pg与Pn震相不清晰,走时转换提高了对震源深度的敏感性,克服了直达波辅助定震源深度的缺陷和地震波序列后继震相不易读准的缺点,增加了资料精度。该方法能利用一个台站与其他台站的多个组合同时定出多个震源深度,加权平均更能接近震源的实际深度,不需要地震波形资料,可以直接从观测报告中提取,因此,可以利用该方法测定大范围长时程的地震震源深度。使用不合适的地壳速度结构时,理论时差和折合时差的差值绝对值是发散的,加上大量到时资料,就可以检验地震区周围地壳的P波速度结构(朱元清等,1990)。

图 2 近台和远台Pn震相走时折合 Fig.2 Reduced Pn travel time from far station to near station

(2)CAP方法。它是一种使体波和面波进行联合反演方法,截取体波和面波波形分别拟合,并在反演过程中允许它们在适当时间变化范围内相对移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地壳速度模型不准确而引起的震相到时误差,对速度模型和地壳横向变化的依赖性较小,因此在实际的区域地震震源机制求解中具有明显优势。CAP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将近震波形分为P波(Pnl)和面波(Sur),给定不同权重,对5个分量(Pnl不存在切向分量)进行反演,分别计算实际地震记录和理论地震图的误差函数,在给定参数空间范围内采用格点搜索法进行网格搜索,得到相对误差最小时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

(3)sPn与Pn震相到时差方法。震相sPn是测定近距离(Δ < 1 000 km)浅源地震(震源在地壳内)震源深度数值的可识别震相。当地震在地壳发生时,S波射线入射地表,SV成分发生反射,并转换为P波入射到莫霍面,当入射角为临界角时形成Pn波。由于Pn波由S波转换而来,故记为sPn波。根据地壳速度模型及sPn和Pn震相走时公式,可以推导震源深度和走时差的线性关系(高立新等,2007)。由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和宁夏相邻,地壳结构相似,本文应用吕俊强(2016)关于宁夏地区的研究成果,其震源深度和走时差的线性关系为:h = 2.72Δt(Δt≤9.93 s);h = 3.17Δt -4.48(Δt > 9.93 s),其中h为震源深度,Δt为sPn和Pn震相走时差(吕俊强等,2014)。

3 结果分析

使用PTD法、CAP方法和与Pn震相到时差方法计算内蒙古阿拉善地区8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深度,具体计算结果见表 1。在PTD方法中,对一个地震计算多个深度结果,对数据按一定条件进行筛选,仅使用残差0.5 s以内和深度残差3 km以内的结果,对有效结果加权平均计算震源深度,多个数据的标准差(表 1中第8列)可以估计误差范围。图 3给出CAP方法和PTD方法的计算结果,由图可知,8个地震采用CAP方法拟合结果良好,在最优深度的震源机制解稳定,结果可信;PTD方法计算的结果频次基本呈正态分布,表明地壳速度模型合理,结果可信。对8个地震的波形记录分析发现,在震中距超过250 km的地震台站记录中,一部分台站有可识别的sPn震相,可通过多个地震台走时差均值计算震源深度。sPn震相易受噪音和尾波影响,人工识别存在一定误差。

表 1 地震信息和深度计算结果 Tab.1 Earthquake information and depth results
图 3 CAP方法和PTD方法计算结果 Fig.3 Results of PTD and CAP methods

3种方法计算的震源深度与编目结果进行对比,见图 4。由图 4表 1可知:PTD方法和CAP方法结果一致性较好,结果相互验证,sPn和Pn震相走时差方法测定的深度结果略低,但相对趋势一致,本研究应用宁夏地区研究成果,结果的差别可能由区域地壳速度结构差异所致。CAP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为12.4—23 km,平均值18.3 km;PTD方法计算的震源深度为12.4—25.1 km,平均值17.1 km;sPn和Pn震相走时差方法测定的震源深度范围为11—23.2 km,平均值14.9 km。3种方法计算的震源深度范围基本一致,与张国民等(2002)统计的中国西部地区震源深度范围为(18±8)km的结果相符。

图 4 结果对比 Fig.4 Result comparison

使用3种方法计算的震源深度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相互验证。由图 3表 1对比可知,3种方法和编目的结果差异较大,认为地震台网的编目地震深度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使用多种测定方法重新测定编目地震的震源深度,可以获得更可靠的深度结果。每种方法均有一定使用条件,根据内蒙古地震台网经验,发现PTD方法需要一定数量较可靠的Pn震相到时才能获得较可靠的震源深度,对于ML 2.0以上地震,Pn初值震相出现在震中距超过150 km的地震台站记录中;CAP方法对震级和地震台站分布及记录信噪比有一定要求,在内蒙古地区,震级超过ML 3.5的地震可以使用该方法计算震源深度;sPn震相在震中距超过250 km的地震台站记录中才能识别,因此sPn和Pn震相走时差方法适用于较大地震。相比而言,PTD方法应用范围更大,可以直接使用地震台网观测报告进行计算,因此资料获取更方便。一般认为,由初动震相得到的震源位置相当于地震起始位置,而由矩张量反演得到的矩心位置相当于地震滑动的“矩心”(Scholz C H,1990),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矩心深度(吴忠良等,2002)。在本研究结果中,PTD方法和CAP方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矩心深度和地震起始位置接近。

对所选8个中强地震,由CAP方法计算获得震源机制解分布,见图 5,由图可见,区域内地震走滑类型较多。图 5中区域东侧的3个地震为阿拉善左旗M 5.8地震和2个较大余震,震源机制类型较复杂,可能是主震后应力释放加速的体现,其中一个余震的走向与主震主压应力方向一致;区域南侧2个地震具有逆断偏走滑性质,推测其发震构造相似。

图 5 CAP方法获得的震源机制解分布 Fig.5 Focal mechanism map by CAP

以2015年8月2日阿拉善左旗地震为例,采用3种方法计算震源深度,具体结果见图 6。CAP方法的误差目标函数在参数全空间搜索最佳震源机制、震源深度和矩震级,见图 6(a),图中给出误差随震源深度的分布,结果显示反演收敛较好,误差函数在深度为13.6 km时达最小,对应深度为最佳深度,在最佳深度附近震源机制解变化不大,说明反演过程震源机制解比较稳定。图 6(b)中给出该地震波形拟合曲线,8个地震台记录的波形数据拟合结果较好。图 6(c)为PTD方法结果频次,震源深度呈正态分布,耦合较好,结果可信;图 6(d)为PTD方法有效数据分布,图中显示出大部分数据有效,异常解较少,表明速度模型较合理。图 6(e)给出该地震的sPn震相波形,可见在震中距250 km以上的部分地震台站可以识别sPn震相。由图 6可见,3种方法计算的震源深度(CAP:13.6 km;PTD:14.7 km;sPn:11.6 km)接近,表明结果可靠。

图 6 2015年8月2日阿拉善左旗地震计算结果 (a) CAP方法深度—误差;(b)CAP方法波形拟合;(c)PTD方法结果频次;(d) PTD方法有效数据分布;(e)sPn震相 Fig.6 The results of Alxa Left Banner earthquake on Aug.12, 2015
4 结论

使用PTD方法、CAP方法、sPn与Pn震相走时差方法测定内蒙古阿拉善地区8个中等强度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一致。PTD方法和CAP方法结果一致性较好,相互验证,sPn和Pn走时差方法深度结果略低,但相对趋势一致。3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编目给定结果差异较大,本文认为台网编目的深度结果有较大误差,使用深度测定方法对编目资料的地震深度重新测定,可以获得更可靠的震源深度。每种方法有一定的使用条件,而PTD方法应用范围较大,获取资料更方便。阿拉善重新测定的震源深度范围为(18±7)km,和张国民等(2002)对中国西部地区震源深度的统计结果一致。

本文计算使用了上海市地震局朱元清研究员、江苏省地震局缪发军和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提供的程序,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包丰, 倪四道, 赵建和, 等. 时钟不准情形地震精确定位研究——以2011年1月19日安庆地震序列为例[J]. 地震学报, 2013, 35(2): 160-172.
崇加军, 倪四道, 曾祥方. sPL, 一个近距离确定震源深度的震相[J]. 地球物理报, 2010, 53(11): 2620-2630.
高立新, 刘芳, 赵蒙生, 等. 用sPn震相计算震源深度的初步分析与应用[J]. 西北地震学报, 2007, 29(3): 213-217.
高原, 周慧兰, 郑斯华, 等. 测定震源深度的意义的初步讨论[J]. 中国地震, 1997, 13(4): 321-329.
高原, 周蕙兰, 郑斯华, 等. 测定震源深度的意义的初步讨论[J]. 中国地震, 1997, 13(4): 321-329.
韩立波, 蒋长胜, 包丰. 2010年河南太康MS4.6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精确确定[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9): 2973-2981. DOI:10.6038/j.issn.0001-5733.2012.09.016
韩晓明, 刘芳, 胡博, 张帆. 河套地震带的震源机制类型时空分布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02): 1-6.
韩晓明, 刘芳, 张帆, 等. 2013年通辽MS5.3地震及其前震序列判定[J]. 中国地震, 2014, 31(2): 271-280.
洪星, 杨贵, 林仙坎, 等. sPn震相的多台同时测定法[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 27(3): 77-80.
刘芳, 刁桂苓, 韩晓明, 等. 2013年4月22日科尔沁左翼后旗M 5.3地震的发震构造初探[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 35(5/6): 63-67.
刘芳, 蒋长胜, 杨彦明, 等. 内蒙古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资料完整性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 34(1/2): 176-183.
刘芳, 蒋长胜, 张帆, 等. 基于EMR方法的内蒙古测震台网监测能力研究[J]. 地球科学, 2013, 38(6): 1356-1362.
刘芳, 蒋长胜, 张帆, 等. 内蒙古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研究[J]. 地震学报, 2014, 36(5): 919-929.
刘芳, 苗春兰, 高艳玲.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尾波Q值研究[J]. 地震, 2007, 27(2): 72-80.
刘芳, 宋秀清, 张帆, 等. 内蒙古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研究[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 37(2): 26-33.
刘芳. 用sPn震相计算内蒙古地震震源深度[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Z2): 14-17.
罗艳, 曾祥方, 倪四道. 震源深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5): 2309-2321. DOI:10.6038/pg20130513
吕俊强, 李青梅, 赵卫东, 等. 利用sPn震相对宁夏地区近年有感地震震源深度重定位[J]. 地震工程学报, 2016, 38(1): 46-50.
缪发军, 徐戈, 杨彩霞. 对人机交互地震波形分析处理软件Nedisa功能的完善[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发, 2004, 25(3): 95-100.
倪红玉, 杨勋普, 汪小厉, 等. 基于PTD方法测定2014年金寨ML3.9震群的震源深度[J].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3): 26-30.
任克新, 邹立哗, 刘瑞丰, 等. 用sPn计算内蒙地震的震源深度[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 25(3): 24-31.
孙茁, 吴建平, 房立华, 等. 利用sPn震相测定芦山MS7.0地震余震的震源深度[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 57(2): 430-440. DOI:10.6038/cjg20140209
王新岭, 张国民, 马宏生, 等. 用PTD方法测定巴林左旗5.9级地震震源深度[J]. 地震, 2004, 24(4): 51-56.
王新岭, 张国民, 马宏生, 等. 用PTD方法测定巴林左旗5.9级地震震源深度[J]. 地震, 2004, 24(4): 51-56.
吴微微, 苏金蓉, 魏亚玲. sPn震相计算近震震源深度研究[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 33(5): 88-92.
吴忠良, 黄静, 周公威. 震源深度与矩心深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震源机制类型之间的关系[J]. 中国地震, 2002, 18(4): 337-345.
项月文, 罗丽, 肖孟仁, 等. sPL震相在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震源深度测定中的应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4(2): 7-13.
张国民, 汪素云, 李丽, 等.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J]. 科学通报, 2002, 47(9): 663-668.
张瑞青, 吴庆举, 李永华, 等. 汶川中强余震震源深度的确定及其意义[J]. 中国科学:D辑, 2008, 38(10): 1234-1241.
朱元清, 石耀林, 李平. 一种确定震源深度的新方法[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0, 11(2): 4-12.
朱元清, 夏从俊, 左力格图, 等. 一个三维空区的震例研究[J]. 地震学报, 1997, 19(3): 327-330.
朱元清, 夏俊平, 李平. 确定震源深度的PTD方法及其应用[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7, 18(3): 21-29.
Billing S D, Sambridg M S, Kennet B. Errors in hypocenter location-picking model and magnitude dependence[J]. Bul1 Seism Soc Am, 1994, 84(6): 1978-1990.
Geiger I. Probability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earlhquake epicenters from arrival time only[J]. Bul1 St Louis Univ, 1912, 8: 60-71.
Herrmann R B, Benz H, et al. Monitoring the Earthquake Source Process in North America[J]. Bul1 Seism Soc Am, 2011, 101(6): 2609-2625. DOI:10.1785/0120110095
Kinder. Observation of sPn from Swabian Alb earthquake at the GRF arry[J]. Journal of Geophysics, 1979, 45: 337-340.
Lomax A, Vrieux J, Volant P, et al. Probabilistic earthquake location in 3D and layered models[J]. Modern Approaches in Geophysics, 2000, 18: 101-134. DOI:10.1007/978-94-015-9536-0
Mori J. Estimates of velocity structure and source depth using multiple P waves from aftershocks of the 1987 Elmore Ranch and Superstition Hills California earthquakes[J]. Bull Seism Soc Am, 1991, 81(2): 508-523.
Nelson G D. Vidale J E.Earthquake locations by 3 D finite difference travel times[J]. Bul1 Seism Soc Am, 1990, 80(2): 395-410.
Greensfelder R W. The Pg-Pn method of determining depth of focus with applications to Nevada earthquake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65, 55(2): 391-403.
Saikia C K, Woods B B, Thio H K. Calibration of the regional crustal waveguide and the retrieval of source parameters using waveform modeling[J]. Pure and App1 Geophys, 2001, 158(7): 1301-1338. DOI:10.1007/PL00001224
Satyabala S P. Coseismic ground deformation due to an intrapiate earthquake using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The MW 6.1 Killari India earthquake of 29 September 1993[J]. J Geophys Res, 2006: 111
Scholz C H. The Mechanics of Earthquakes and Faulting[M].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0.
Stein S, Wiens D A. Depth determination for shallow teleseismic earthquakes:Methods and results[J]. Rev Geophys, 1986, 24(4): 806-832. DOI:10.1029/RG024i004p00806
Thurber C H. Nonlinear earthquake location:theory and examples[J]. Bull Seism Soc Am, 1985, 75(3): 779-790.
Wu C, Takeo M. An intermediate deep earthquake rupturing on a dip-bending fault:Waveform analysis of the 2003 Miyagi ken Oki earthquake[J]. Geophys Res Lett, 2004, 31: L24619 DOI:10.1029/2004GL021228
Zhao L S, Helmberger D V. Source estimation from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94, 84(1): 91-104.
Zhu L P, Helmberger D V. Advancement in source estimation techniques using broadband regional seismograms[J]. Bull Seism Soc Am, 1996, 86(5): 1634-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