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4日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 (39.73°N,118.79°E) 发生ML 4.7地震,是唐山老震区余震序列衰减过程中又一次显著起伏活动。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是在震前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异常,且此次地震未发生在唐山老震区ML 4.0地震2年准周期的节点,打破了2004年以来ML 4地震的2年发震韵律。本文对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序列精定位、发震背景等进行介绍,分析震前存在的一些异常,尝试对唐山老震区ML 4地震的发震规律进行探讨。
1 地质背景1976年唐山地震距今已40年,余震活动仍在持续,Seth Stein等 (2009)根据余震持续时间和断层加载速率的关系认为,位于板块边界带且远离主边界的断层,如唐山系列断层,余震持续时间一般在100年左右 (仲秋等,2012)。唐山地区主要发育3组浅层活动性断裂,即:NE向宁河-昌黎断裂、丰台-野鸡坨断裂、唐山断裂带,NW向滦县-乐亭断裂、蓟运河断裂和EW向丰台-丰南断裂。2015年9月14日昌黎ML 4.7地震即发生在滦县-乐亭断裂附近。
2 地震序列参数分析 2.1 地震序列根据河北地震台网测定数据,截至2015年9月16日24时,共记录到可定位余震30次,其中:ML 0.0-0.9地震25次,ML 1.0-1.9地震3次,ML 2.0-2.9地震1次,ML 3.0-3.9地震1次,最大余震为9月14日18时23分41秒ML 3.7地震。余震主要集中在震后5小时内,之后余震明显减少,目前小震已恢复到震前平均水平。按照地震类型的划定标准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2007),本次昌黎ML 34.7级地震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差在0.6-2.4,属于主余型地震,地震序列见图 1。
![]() |
图 1 2015年9月14日昌黎ML 4.7地震序列 Fig.1 Sequence diagrams of Changli ML 4.7 earthquake on Sep.14, 2015 |
统计唐山地区2000年以来ML 4以上地震,M-T关系见图 2。由图 2明显可见,唐山老震区2004年以来ML 4地震显示2年左右 (22-26个月) 的准周期特征,兼有双震特征 (张跃刚等,2012)。本次昌黎ML 4.5地震未发生在唐山老震区ML 4.0地震2年准周期的节点,打破了2004年以来ML 4地震的2年发震韵律,需要关注震后该区ML 4地震的发展。
![]() |
图 2 唐山地区ML4以上地震M—T Fig.2 M—T diagram of Tangshan ML 4 earthquake |
2000年以来,唐山地区ML 4.0地震成对出现5次 (表 1,图 2),每组2个地震发震间隔最长7个月,最短20天,平均约1-3个月。从发震地点分析,其中有4组地震的第2个地震发生在第1个地震西南方向50-60 km的位置 (图 3),集中在津冀交界地区。这可能是因为,老震区地壳介质相对破碎,介质强度不易积累更大能量,当发生1次4级地震时,会诱发老震区其他介质薄弱区发生相应地震。至于成对地震震中集中原因,仍需研究探讨。
![]() |
表 1 唐山地区2000年以来成对ML 4地震统计 Tab.1 Statistics of pairs ML 4 earthquake in Tangshan region since 2000 |
![]() |
图 3 唐山地区2000年以来成对ML 4地震位置关系 Fig.3 Location diagram of pairs ML 4 earthquake in Tangshan region since 2000 |
此次昌黎ML 4.7地震与2014年10月14日滦县ML 4.0地震发震时间间隔11个月,远超之前唐山老震区成对地震的时间间隔,且未发生在2年准周期节点,打破了该区ML 4地震的发震规律,之后可能会产生新的发震规律。
2.3 震源机制解利用初动 (许向彤等,1995) 计算9月14日昌黎ML 4.7地震震源机制解,具体结果见表 2。由表 2可知:此次昌黎ML 4.7地震错动方式为走滑型,节面与卢龙断裂走向一致,节面Ⅱ与滦县-乐亭断裂走向一致,由于余震序列不丰富,分布方向性不明显,无法明确哪个节面为断裂面;主压应力场方向为NE向,与华北构造应力场一致。
![]() |
表 2 2015年9月14日昌黎ML 4.7地震震源机制 Tab.2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Changli ML 4.7 earthquake on Sep.14, 2015 |
选取河北地震台网2015年9月14日至9月15日昌黎ML 4.7地震序列震相数据,参考于湘伟等 (2003)的分层速度模型,采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重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分布更加集中,由于余震序列不丰富,无法明确判断余震的分布方向,详细结果见图 4。
![]() |
图 4 昌黎ML 4.7地震序列精定位 Fig.4 Precision positioning of Changli ML 4.7 earthquake |
此次昌黎ML 4.7地震是唐山老震区晚期余震活动,地震活动性和测震学参数在震前均显示出一些异常,存在发生4-5级地震的背景。
3.1 唐山老震区ML 2地震平静以ML 2地震平静32天为异常指标,唐山老震区 (39°-41°N,117.5°-119.5°E)2005-2014年共出现4次小震平静期,其中2次在异常出现后2个月内发生ML 4地震,地震对应率50%。2015年9月14日河北昌黎ML 4.7地震前,唐山老震区出现持续37天的ML 2小震平静期 (图 5),平静被打破一个月后即发生此次地震。
![]() |
图 5 2005年以来唐山ML 2地震M—T及发震时间间隔 Fig.5 M—T and seismogenic time interval of ML 2 earthquake of Tangshan since 2005 |
唐山老震区1990年后进入余震活动晚期阶段,总结震例发现,在ML 2缺震曲线处在低值或低值回升过程中,而b值曲线处在高值或高值回落过程中,易发生中强地震,见图 6。由图 6可知:2012年5月28日唐山ML 5.1地震后,缺震曲线开始快速下降,至2014年底,一直处于低值状态,2015年缺震曲线开始小幅度回升,此次昌黎ML 4.7地震即发生在低值回升阶段,而此时b值曲线处于高值回落阶段,可见昌黎ML 4.7地震的发生与震前唐山地区的ML 2缺震和b值异常有很好对应。
![]() |
图 6 1990年以来唐山地区ML 2缺震及b值曲线 Fig.6 The curve of lack of ML 2 earthquake and b value in Tangshan region since 1990 |
不同学者对波速比开展了广泛研究与讨论,得到不同区域中强地震前后地震波速变化震例 (蔡静观,2000)。根据河北地震台网的震相资料,挑选唐山地区 (39°-41°N,117.5°-119.5°E)2006年以来ML 1.5以上地震的震相走时数据,通过和达法计算平均波速比,并以20点作为窗口作滑动平均,绘制波速比曲线,见图 7。
![]() |
图 7 唐山地区ML 1.5地震波速比 Fig.7 Wave velocity ratio of ML 1.5 earthquake of Tangshan region |
由图 7可知:① 唐山地区ML 1.5地震波速比滑动曲线在几次地震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低值-回升的异常形态,对地震有一定反映;② 2015年1月该区波速比出现下降趋势,持续约4个月,7月恢复低值形态,9月14日即发生昌黎ML 4.7地震。根据震例统计,该区波速比低值异常恢复半年内有发生中等地震的可能,因此判定此次下降-低值过程可能为地震前的异常反应。
4 结论2015年9月14日昌黎ML 4.7地震是唐山老震区的一次余震活动,与震前出现的一些地震活动性和测震学参数异常有很好对应,是1次主余型地震,以走滑错动为主。唐山地区2000年以来多次出现ML 4.0地震成对现象,可能与唐山老震区的地震构造环境有关,老震区地壳介质相对破碎,介质强度不易积累更大能量,当发生1次4级地震时,会诱发老震区其他介质薄弱区发生相应地震。此次昌黎ML 4.7地震打破2004年以来唐山地区ML 4地震2年左右的活动韵律,预示着唐山7.8级地震的余震活动可能产生了新的发震规律,值得进一步研究。
蔡静观. 波速比计算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J]. 地震研究, 2000, 23(1): 51-56. | |
许向彤, 许忠淮, 张东宁. 求震源机制P波初动解的格点尝试概率法[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5, 16(4): 34-42. | |
于湘伟, 陈运泰, 王培德. 津京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模型[J]. 地震学报, 2003, 25(1): 1-14. | |
张跃刚, 王玉珍, 尹宝军, 等. 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4.8级地震[J]. 中国地震, 2013, 29(2): 219-229. | |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中国大陆地震序列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7: 112-154. | |
仲秋, 史保平. 1976年唐山MS 7.8地震余震序列持续时间及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意义[J]. 地震学报, 2012, 34(4): 494-508. | |
SethStein, MianLiu. 大陆内部长余震序列及其对地震风险评估的启示[J]. 国际地震动态, 2009, 12: 7-14. DOI:10.3969/j.issn.0253-4975.2009.04.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