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11时01分23秒 (北京时间),在河南范县 (35.7°N,115.4 E°) 发生ML 4.2地震,震源深度为7 km。据河南省地震局现场工作队和濮阳市地震局初步调查结果,宏观震中濮城镇强烈有感,王楼乡、辛庄乡普遍有感,未发现人员伤亡和建筑物倒塌。
此次地震发生在濮阳小震集中区,位于聊兰断裂附近。该断裂带是一条被第四系掩盖的隐伏断裂带,南起河南兰考,北至聊城以北,与齐广断裂交会,大致呈NNE向延伸,全长270多千米,是鲁西断隆、临清坳陷的分界断裂和地质分界线,贯穿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地区。根据物探和钻探资料,断裂走向NNE20°-40°,倾向NW,倾角35°-60°,为东升西落的正断层,其两侧奥陶系埋深相差达2 000-3 000 m。从该断裂控制的地层来看,可能从晚侏罗世开始活动,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强烈活动,尤其在早第三纪时期最为活跃,从而成为控制华北平原下第三系沉积的边界。新第三纪以来,仍表现出强烈活动性,也是山东地震源地之一。据文献记载,从1502年到1948年,沿该断裂带发生5级以上地震5次,其中1937年在菏泽曾发生7级破坏性地震,最近1次5级地震为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此次范县ML 4.2地震是2011年10月13日河南范县4.3级地震后,4级地震平静3年多的时间背景下发生的1次显著地震。
CAP方法是一种体波与面波联合的反演方法,其反演结果具有对速度模型和地壳横向变化依赖性相对较小的优点。国内外研究学者利用CAP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利用此方法可得到可靠的震源机制解 (郑勇等,2009;张辉等,2010;宋美琴等,2013;李晓峰等,2013;曲均浩等,2014),其核心思想是,将近震宽频带波形数据分割为Pnl和面波部分,分别计算其理论地震图和实际观测波形的目标误差函数,在给定参数空间中进行网格搜索,最终得到二者全局差异最小的震源机制解。本文采用CAP法反演求解此次范县ML 4.2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采用P波初动和Snoke等方法,对比分析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
1 资料选取河南范县ML 4.2地震发生在豫鲁冀交界区,因此选用山东省和河北省部分地震台站资料,最终遴选出6个信噪比较高、P波初动明显的地震台记录参与反演计算 (图 1)。
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主要是通过计算给定震源机制解的理论波形,并与实际观测波形进行对比,不断改变震源参数,拟合最好的机制解为最终反演结果。在反演过程中,越可靠的速度模型得到的反演结果越可靠。本研究所用的地壳P波速度模型见表 1,其中波速比为1.71。
利用CAP方法反演河南范县4.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见图 2,显示了震源机制解随不同震源深度的变化,每个深度反演得到的震源机制的2个节面参数基本相同,反演结果稳定。由图 2可知,拟合残差为0.4时,震源矩心深度在9 km时震源机制解反演方差达到极小值。为验证CAP反演结果的可信度,将震源矩心深度9 km处理论合成波形与实测波形进行拟合,见图 3,图中红色线条为计算的理论波形,黑色线条为实际观测波形。由图 3可见,6个地震台记录的30个震相的理论波形均与实际波形匹配较好,互相关系数大于60的占77%,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地震图拟合较好,可见CAP反演结果可信。该深度对应的双力偶解为最佳震源机制解,其结果为:矩震级MW = 4.0;节面Ⅰ:走向66°,倾角83°,滑动角-171°;节面Ⅱ:走向335°,倾角81°,滑动角-7°(表 2)。结果显示,河南范县ML 4.2地震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
对河南范县ML 4.2地震采用P波初动符号法和Snoke方法进行反演,计算震源机制解,与CAP反演结果进行对比,以期揭示CAP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1) 采用P波初动符号法求得范县ML 4.2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其中:节面Ⅰ:走向286°,倾角71°,滑动角156°;节面Ⅱ:走向24°,倾角67°,滑动角20°,结果见图 4(a)和表 2,反演结果显示,该地震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
(2) Snoke方法同时利用P波和S波初动方向及振幅比数据的测定结果求解震源机制,该方法使用了SH波和SV波的初动方向及SH波、SV波与P波的观测振幅比,使机制解结果得到更有效约束。与单纯使用P波初动或单纯使用振幅比求解的结果相比,可信度相对较高。采用该方法反演范县ML 4.2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见图 4(b)和表 2,其中:节面Ⅰ:走向76°,倾角157°,滑动角14°;节面Ⅱ:走向77°,倾角79°,滑动角170°,可见该地震震源机制解属于走滑型。
4 结论对河南范县ML 4.2地震采用CAP方法反演计算震源机制解,并采用P波初动符号法和Snoke法进行计算,结果发现:① CAP方法反演结果显示:震源矩心深度在9 km时震源机制解反演方差达到极小值,震中附近6个地震台站记录的30个震相理论波形与实际波形较匹配,拟合效果较好,反演结果可信;该深度对应的双力偶解为最佳震源机制解,其结果为矩震级MW = 4.0,节面Ⅰ:走向66°,倾角83°,滑动角-171°;节面Ⅱ:走向335°,倾角81°,滑动角-7°;② 多种方法计算结果表明,震源机制解不尽相同,结合范县实际地质构造,认为此次地震震源机制应属走滑型,节面Ⅰ指示了相应的发震断层,与震区内聊兰断裂带相对应。鉴于聊兰带断裂规模和历史强震发生事实,推测该地震应与聊兰断裂活动相关。
李晓峰, 裴惠娟, 徐辉, 等. 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源机制解[J]. 地震工程学报, 2013, 35(3): 459-462. | |
曲均浩, 刘瑞峰, 李金, 等. CAP方法反演2014年山东乳山M4.2、M4.0地震震源机制解[J]. 地震工程学报, 2014, 35(4): 1 | |
宋美琴, 李华碉, 韩立波, 等. 用CAP方法反演2010年6月5日山西阳曲MS 4.6地震震源机制解[J]. 地震工程学报, 2013, 35(3): 692-697. | |
张辉, 徐辉, 姚军, 等. 祁连山中东段基于CAP方法的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研究[J]. 山西地震, 2010(1): 25-29. | |
郑勇, 马宏生, 吕坚, 等. 汶川地震强余震 (M≥5.6) 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 39(4): 413-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