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四清等(2015a,b)提出了板间与板内地震区分界原则,本文第一部分已据此分析了欧亚地震带9个板间地震区地震趋势.本文第二部分仍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秦四清等,2010a,b)与上述原则,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研判欧亚地震带某些板内地震区未来震情.这对有关国家防震减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1 板内地震区划分基于秦四清等(2015b)提出的板间与板内地震区分界原则,参考亚欧地震构造图(张裕明等,1981)、全球构造体系图(苗培实,2010)与全球活断层分布图(Yeats,2012),着重考虑区域性大断裂展布,将欧亚地震带划分了26个板内地震区(图 1),分别是1区: 洛扎-林芝地震区、2区: 达卡地震区、3区: 普杰地震区、4区: 于田地震区、5区: 科什阿加赤地震区、6区:比什凯克地震区、7区:费尔干纳地震区、8区: 布哈拉地震区、9区: 希比尔甘-杜尚别地震区、10区: 拉什卡尔加地震区、11区: 比尔詹德地震区、12区:加兹温-塞姆南地震区、13区:巴尔坎纳巴德-内沙布尔地震区、14区:大不里士地震区、15区:埃里温-盖贝莱地震区、16区:托斯亚地震区、17区:伊斯坦布尔地震区、18区:布加勒斯特北部地震区、19区:伊士麦地震区、20区:艾布西雷尔地震区、21区:凯瑟利地震区、22区:开罗地震区、23区:科林斯地震区、24区:杜布罗夫尼克地震区、25区:罗马地震区与26区: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地震区.
需说明的是,由于调整了原墨脱地震区边界,需重新分析重命名为洛扎-林芝地震区的地震趋势;对于田地震区,考虑到中国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地震目录参数相差较大,为确保震情分析的可靠性,我们根据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地震目录复核该区未来震情.
2 板内地震区震情分析分析上述地震区大(巨)震孕育过程及其未来震情时,如无特殊说明,1900年之前地震目录参考宋治平等(2011)编著的《全球地震目录》一书,1900年以来地震目录引自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数据获取日期为2015年7月18日).为减小发震前CBS(Cumulative Benioff Strain)监测值与预测临界值的误差,以及有效提取锁固段本身破裂信息,我们在数据分析时考虑了最小完整性震级Mc(秦四清等,2014a).
数据处理时,先把不同的震级标度统一换算为地方震级ML(秦四清等,2014d),然后依次计算地震矩、地震能量、Benioff应变与CBS值.需要说明的是,对本文分析涉及到的震级标度为Muk(表示计算方法不明或不能确定出版来源的震级)和MK(表示由灾害信息确定的震级)的地震目录,本文统一按ML 震级标度考虑.
2.1 洛扎-林芝地震区基于板内与板间地震区分界原则(秦四清等,2015b),重新厘定了原墨脱地震区边界(秦四清等,2014e),并重命名为洛扎-林芝地震区(图 2).需说明的是,该区地震目录引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http://www.ceic.ac.cn,数据获取日期为2014年10月18日).该区曾发生两次ML≥7.5级地震,列于表 1.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2孕育周期初期阶段.
图 3 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 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806年6月11日西藏错那西北MS 7.5级地震,是1947年7月29日郞县东南MS 7.7级地震的直接导火索.假设1947年MS 7.7级地震为主震事件,则主震与余震释放能量之和约为2.71E+16J,略低于震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2.87E+16J),推测是由于该区历史地震目录不完整所致.因此,可认为该MS 7.7级地震是一次主震事件.
主震发生且余震活动结束后,新一轮孕育周期约从1962年7月24日开始.预计该地震区未来将发生MS 6.7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2 达卡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4.该区曾发生ML≥7.5级地震5次,列于表 2.
图 5示出了该地震区当前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762年4月2日孟加拉达卡MK 8.0级地震和1874年5月萨德基拉MK 7.9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标志性事件.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存在第2锁固段,当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事件发生.需说明的是,1846年12月10日印度阿萨姆邦Muk 7.5级地震、1868年6月30日孟加拉锡尔赫特Muk 7.5级地震和1869年1月10日印度锡尔杰尔MS 7.5级地震,是1874年MK 7.9级地震前的3次显著性preshock事件.
截止到2015年7月18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2.92E+09J1/2,远离临界值3.57E+09J1/2.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MW 8.0~8.5级;震中位置:图 4中2区所示预测发震区域;震源深度:15~35 km;发震时间 窗口: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地震区还将发生MW 7.5级左右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2.3 普杰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4.该区曾发生ML≥7.7级地震2次,列于表 3.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3孕育周期初期阶段.
图 6a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618年5月26日印度孟买MK 7.0级地震与1819年6月16日艾哈迈德巴德MS 8.3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发生的标志性事件.需说明的是,对1819年艾哈迈德巴德地震,Mishra et al.(2005)与Vorobieva et al.(2014)给出的该震震级值为MW 7.7级,Chung and Gao(1995)与Rastogi(2004)认为其为MW 7.8级,宋治平等(2011)给出的震级值为MS 8.3级.根据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我们认为该震为MW 7.7级合理.基于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MW 7.7级地震为主震事件.主震发生后,标志着该区第2锁固段已发生宏观破裂.
图 6b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845年6月19日印度普杰西北MS 6.3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905年9月26日比卡内尔Muk6.9级地震与2001年1月26日普杰MW 7.7级地震的临界CBS值.基于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2001年大震为主震事件.需说明的是,第3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的日期约为2005年12月26日.
根据上述分析,可定义普杰地震区为MW 7.7级地震危险区.
该区新一轮孕育周期约从2006年2月3日开始.预计该地震区未来将发生MW 6.3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4 于田地震区秦四清等(2011)曾分析过该区(图 7)地震趋势,2014年2月12日发生的于田MS 7.3级地震(CENC测定值)证实了我们对该区的前瞻性预测(秦四清等,2014f).该震发生后,我们指出若其实际震级值不小于MS 7.1级,则为主震事件.NEIC测定的该震为MW 6.9级,考虑该区后续地震活动性动态,我们认为NEIC测定值合理.据此,判断该区当前孕育周期主震事件尚未发生.由于NEIC和CENC测定的地震目录参数,特别是震级参数相差较大,为确保对该区震情分析的可靠性,我们根据NEIC提供的1920年后地震目录复核该区未来震情,所得结果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图 8 示出了该区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920年10月12日新疆策勒MW 6.7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980年2月13日克什米尔与中国新疆交界地区mb6.1级地震与2008年3月20日新疆于田MW 7.2级地震的临界CBS值.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存在第3锁固段,当其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发生.需说明的是,1996年11月19日新疆咯喇昆仑山MW 6.9级地震,是2008年MW 7.2级地震前的一次显著性preshock事件;2014年2月12日于田MW 6.9级地震与2015年7月3日皮山县MW 6.4级地震,是未来大震发生前的两次显著性preshock事件.
截止到2015年7月18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1.04E+09J1/2,远离临界值1.24E+09J1/2.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MW 7.5~7.8级;震中位置:北纬36.2°,东经78.8°;震源深度:10~33 km;发震时间窗口: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不超过MW 7.2级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2.5 科什阿加赤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9.该区曾发生ML≥8.1级地震4次,列于表 4.
图 10 示出了该地震区当前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761年12月9日俄罗斯唐努图瓦州穆古尔阿克瑟西南Muk8.3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905年7月蒙古库苏古尔南部MW 8.3级双震与1957年12月4日本查干湖南部MW 8.1级地震的临界CBS值.需说明的是,对1957年巨震,NEIC测定该震为MW 8.1级,Richter(1958)、Kurushin et al.(1998)与 Rukavickova and Hanzl(2008)给出的该震震级参数为MW 8.3级.根据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我们认为后者的参数合理.计算表明,1957年MW 8.3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1.73E+17J,远低于震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5.49E+17J),故判断该MW 8.3级地震并非主震事件,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存在第3锁固段,当损伤累积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发生.
截止到2015年7月18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2.60E+09J1/2,远离临界值3.20E+09J1/2.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MW 8.8级;震中位置:北纬49.6°,东经94.5°;震源深度:14~33 km;发震时间窗口: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不超过MW 7.8级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由全球构造体系图(苗培实,2010)知,该区只有Bolnay断裂能发生MW 8.8级左右地震,该区域性大断裂曾发生1761年Muk8.3级地震、1905年7月MW 8.3级双震与2003年9月27日科什阿加赤MW 7.3级地震(CENC测定值为MS 7.9级),应是未来巨震的发震断裂.
2.6 比什凯克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11.该区曾发生ML≥7.3级地震1次,列于表 5.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2孕育周期初期阶段.
图 12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885年8月2日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Muk6.9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938年6月20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MW 6.8级地震与1992年8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西南MW 7.3级地震的临界CBS值.需说明的是,对1938年强震,NEIC测定的震级值为MW 6.8级,宋治平等(2011)给出的震级值为Muk6.9级.根据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我们认为后者的参数合理.基于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MW 7.3级地震是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992年8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塔拉斯中部MS 6.3、6.6级双震,是主震后的两次强余震事件.
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约从1995年11月2日开始.类比该区第1孕育周期大震活动性,预计该区未来将发生MW 6.5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7 费尔干纳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11.该区曾发生ML≥7.5 级地震2次(表 6),其中最大一次事件为838年11月23日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MK 7.7级地震.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2孕育周期.
在第1孕育周期,发生了838年11月23日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MK 7.7级主震事件.由于主震发生前该区无地震目录记载,故无法根据我们的理论分析其孕育过程.
图 13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886年11月29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MS 6.7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897年9月17日乌兹别克斯坦吉扎克MS 6.6、6.7级双震与1946年11月2日吉尔吉斯斯坦贾拉拉巴德MW 7.5级地震的临界CBS值.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1946年MW 7.5级地震为主震事件.需说明的是,1896年1月15日贾拉拉巴德MS 6.6级地震,是1897年双震前的一次显著性foreshock事件;1977年1月31日吉尔吉斯斯坦海达尔肯mb6.1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强余震事件;第3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的日期约为1985年4月27日.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费尔干纳地震区为MW 7.5~7.7级地震危险区.
该地震区第3孕育周期约从1985年10月13日开始.类比该区第2孕育周期大震活动性,预计该区未来将发生MW 6.7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8 布哈拉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11.该区曾发生ML≥7.0级地震4次,列于表 7.
图 14 示出了该地震区当前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976年4月8日乌兹别克斯坦加兹利MS 7.0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976年5月17日布哈拉MS 7.0级地震与1984年3月19日加兹利MW 7.0级地震的临界CBS值.需指出的是,对1976年4月8日布哈拉地震,NEIC测定该震为mb6.2级,ISC测定该震为mb6.0级.基于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我们认为后者的参数合理.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存在第3锁固段,当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发生.
截止到2015年7月18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4.63E+08J1/2,仍距临界值5.51E+08J1/2较远.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MW 7.3~7.6级;震中位置:北纬40.3°,东经63.6°;震源深度:10~35 km;发震时间窗口: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不超过MW 7.0级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2.9 希比尔甘-杜尚别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11.该区曾发生ML≥7.5级地震3次,列于表 8.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3孕育周期初期阶段.
在第1孕育周期,发生了818年5月15日阿富汗朱兹詹MS 7.5级主震事件.由于该周期地震目录缺失严重,故难以根据我们的理论分析其孕育过程.
图 15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907年10月21日塔吉克斯坦杜尚别MW 7.4级地震和1949年7月10日塔吉卡巴德MW 7.5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标志性事件.假设1949年MW 7.5级地震为主震事件,则主震与余震释放能量之和约为1.83E+16J,略低于震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1.94E+16J),推测是由于该区某些地震事件震级测定值精度偏低所致.因此,可认为该MW 7.5级地震是一次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956年6月9日阿富汗巴米扬MW 7.3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1962年9月12日阿富汗昆都士MW 6.3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强余震事件.该强余震发生后,标志着第2锁固段已发生宏观破裂.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希比尔甘-杜尚别地震区为MW 7.5级地震危险区.
该地震区第3孕育周期约从1971年11月18日开始.类比该区前两个孕育周期强(大)震活动性,预计该区未来将发生MW 6.7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10 拉什卡尔加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11.该区曾发生ML≥7.2级地震1次,列于表 9.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2孕育周期初期阶段.
图 16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987年8月10阿富汗赫尔曼德MW 6.1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2000年6月4日巴基斯坦奎达mb6.0级地震与2011年1月18日奎达西南MW 7.2级地震的临界CBS值.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2011年MW 7.2级地震为主震事件.主震发生后,标志着第3锁固段已发生宏观破裂.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拉什卡尔加地震区地震区为MW 7.2级地震危险区.
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约从2013年4月18日开始.类比该区第1孕育周期强(大)震活动性,预计该区未来将发生MW 6.1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11 比尔詹德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11.该区曾发生ML≥7.5级地震5次,列于表 10.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2孕育周期.
在第1孕育周期,发生了763年伊朗比尔詹德MS 7.6级、764年比尔詹德MS 7.6级和765年呼罗珊MS 7.5级三主震事件.由于763年之前该区无地震目录记载,故无法根据我们的理论分析其孕育过程.据此,可定义比尔詹德地震区为MS 7.6级三主震型或MS 7.9级单主震型地震危险区.
图 17 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伊朗呼罗珊1336年10月21日Muk7.6级地震,是1978年9月16日MS 7.4级地震的直接导火 索.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存在第2锁固段,当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发生.需指出的是,1979年11月27日呼罗珊MS 7.1级地震与1997年5月10日比尔詹德MW 7.3级地震,是未来大震发生前的两次显著性preshock事件.
截止到2015年7月18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1.13E+09J1/2,远离临界值1.58E+09J1/2.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单主震型为MW 7.9级,三主震型为3次MW 7.6级;震中位置:北纬35.0°,东经57.9°;震源深度:10~30 km;发震时间窗口: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MW 7.2级左右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2.12 加兹温-塞姆南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11.该区曾发生ML≥7.7级地震6次,列于表 11.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4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5孕育周期.
在前3个孕育周期,分别发生了662年4月26日伊朗塞姆南MK 7.7级、856年12月22日塞姆南MS 7.9级和958年2月23日德黑兰MK 7.7级主震事件.由于该区前3个周期地震目录缺失严重,故难以根据我们的理论分析其孕育过程.
图 18a示出了该地震区第4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177年5月伊朗加兹温MS 7.2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608年4月20日加兹温MS 7.6级地震与1778年1月30日伊斯法罕MK 7.7级地震的临界CBS值.需说明的是,我们认为1778年MK 7.7级地震震级值偏低,类比该区前3个孕育周期主震事件,并参考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将其修订为MK 7.9级合理.如此,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1778年大震是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639年5月4日加兹温MK 7.7级地震,是主震前的一次显著性preshock事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加兹温-塞姆南地震区地震区为MS 7.7~7.9级地震危险区.
图 18b示出了该地震区第5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909年1月23日伊朗伊斯法罕西部MW 7.3级地震和1990年6月20日加兹温MW 7.4级地 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标志性事件.能量分析表明,1990年大震并非主震事件,该区存在第2锁固段,当损伤累积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发生.
截止到2015年7月18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7.30E+08J1/2,远离临界值1.00E+09J1/2.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MW 7.6~7.9级;震中位置:北纬35.6°,东经49.8°;震源深度:10~20 km;发震时间窗口: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MW 7.1级左右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2.13 巴尔坎纳巴德-内沙布尔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11.该区曾发生ML≥7.6级地震6次,列于表 12.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2孕育周期.
图 19a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943年8月20日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MS 7.6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209年伊朗内沙布尔Muk7.6级地震、1667年11月18日伊朗博季努尔德MK 7.7级地震与1895年7月8日土库曼斯坦巴尔坎纳巴德MS 8.2级地震的临界CBS值.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1895年巨震为主震事件.需说明的是,伊朗内沙布尔1389年2月Muk7.6级地震与1405年11月23日MS 7.6级地震,是1667年MK 7.7级地震前的两次preshock事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巴尔坎纳巴德-内沙布尔地震区为MS 8.2级地震危险区.
图 19b 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948年10月5日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MW 7.3级地震是2000年12月6日巴尔坎纳巴德MW 7.0级地震的直接导火索.能量分析表明,2000年大震并非主震事件,该区存在第2锁固段,当损伤累积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事件发生.
截止到2015年7月18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5.92E+08J1/2,远离临界值1.04E+09J1/2.对该地震区未来 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MW 7.3~7.6级;震中位置:北纬39.6°,东经54.0°;震源深度:10~30km;发震时间窗口: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MW 7.0级左右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2.14 大不里士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11.该区曾发生ML≥7.7级地震6次,列于表 13.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3孕育周期.
图 20a 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伊朗大不里士894年1月6日MS 7.7级地震和1042年MK 7.7级、Muk7.6级双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标志性事件.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1042年双震为双主震事件.1042年11月4日Muk7.6级地震发生后,标志着第2锁固段已发生宏观破裂.
图 20b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伊朗大不里士1522年MK 7.7级地震和1721年4月26日MS 7.7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标志性事件.需指出的是,大不里士1721年4月26日MS 7.7级地震与1727年11月18日MK 7.7级地震是双主震事件;1780年1月8日大不里士Muk7.7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第2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的日期约为1792年11月2日.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大不里士地震区为MS 7.7级双主震型地震危险区.
该地震区第3孕育周期约从1844年1月22日开始,预计该区未来将发生MW 7.3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15 埃里温-盖贝莱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11.该区曾发生ML≥7.5级地震6次,列于表 14.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3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4孕育周期.
图 21a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427年阿塞拜疆占贾Muk 6.7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819年6月阿塞拜疆纳希切万MS 7.4级地震和893年12月24日亚美尼亚埃里温MK 7.7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893年MK 7.7级地震为主震事件.
图 21b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 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139年9月30日土耳其厄德尔MS 7.4级地震和阿塞拜疆占贾MK 7.7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 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标志性事件.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1139年MK 7.7级地震为主震事件.主震发生后,标志着第2锁固段已发生宏观破裂.
图 21c示出了该地震区第3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319年土耳其厄德尔MS 7.4级地震和1668年1月14日阿塞拜疆盖贝莱MS 7.8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标志性事件.根据 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1668年MS 7.8级地震为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696年4月14日土耳其恰尔德兰MS 7.0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该余震发生后,标志着第2锁固段已发生宏观破裂.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埃里温-盖贝莱地震区为MS 7.7~7.8级地震危险区.
该地震区第4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如图 21d所示,可看出1840年7月2日土耳其恰尔德兰MS 7.4级地震与1976年11月24日姆拉迪艾MS 7.3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发生的标志性 事件.能量分析表明,1976年大震并非主震事件,该区存在第2锁固段,当损伤累积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发生.
截止到2015年7月18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8.97E+08J1/2,远离临界值1.26E+09J1/2.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MW 7.6~7.8级;震中位置:北纬40.5°,东经45.4°;震源深度:10~40 km;发震时间窗口: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MW 7.0级左右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2.16 托斯亚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22.该区曾发生ML≥7.5级地震4次,列于表 15.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2孕育周期.
图 23a 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419年3月15日土耳其托斯亚MS 7.5级地震是1668年8月17日拉迪克MS 8.0级地震的直接导火索.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MS 8.0级地震是主震事件.
图 23b 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827年6月土耳其埃尔巴MK 7.3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943年11月26日拉迪克MW 7.5级地震与1967年7月22日穆杜尔努MW 7.4级地震的临界CBS值.需说明的是,对1944年2月1日土耳其卡拉比克地震,NEIC测定该震为MW 7.6级,宋治平等(2011)给出的该震震级值为MW 7.2级.根据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认为后者的参数合理.能量分析表明,1967年大震并非主震事件,故判断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存在第3锁固段,当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发生.
截止到2015年7月18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6.74E+08J1/2,远离临界值9.20E+08J1/2.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MW 7.8~8.0级;震中位置:北纬41.0°,东经34.3°;震源深度:10~40 km;发震时间窗口: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地震区还将发生MW 7.2级左右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2.17 伊斯坦布尔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22 .该区曾发生ML≥7.5级地震13次,列于表 16.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2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13孕育周期余震活动期.
图 24a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33年土耳其布尔萨MS 6.8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05年艾伐利克MK 7.3级地震与160年图穆鲁斯MS 7.4级地震的临界CBS值.需说明的是,我们认为160年MS 7.4级地震震级值偏低,将其修订为MS 7.7级合理.如此,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认为160年大震是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20年11月10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MS 7.2级地震,是主震前的一次显著性preshock事件.
图 24b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253年7月9日土耳其伊兹密尔MK 7.3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362年12月2日盖布泽MK 7.3级地震与447年马尼亚斯MS 8.0级地震的临界CBS值.需说明的是,我们认为447年MS 8.0级地震震级值偏高,根据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将其修订为MS 7.8级合理.如此,基于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认为447年大震是主震事件. 需指出的是,447年1月26日土耳其马尔马拉海MS 7.3级地震,是主震前的一次显著性foreshock事件;464年土耳其马尔马拉海MS 7.3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
图 24c示出了该地震区第3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488年9月26日土耳其盖布泽MS 7.0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550年马尔马拉海MS 7.2级地震与555年8月16日伊斯坦布尔MS 7.5级地震的临界CBS值.需说明的是,类比该区第1与第2孕育周期主震事件,并参考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我们认为将555年大震震级值修订为MS 7.8级合理.如此,可认为该震是一次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555年8月15日伊斯坦布尔MK 7.3级地震是主震前的一次显著性foreshock事件;马尔马拉海557年10月14日MS 7.0级地震与558年12月14日MS 7.0级 地震,是主震后的两次大余震事件.558年大余震发生后,标志着第3锁固段已发生宏观破裂.
图 24d示出了该地震区第4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715年土耳其伊兹尼克MS 7.0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伊斯坦布尔740年10月26日MS 7.3级地震与815年MS 7.6级地震的临界CBS值.根据上述分析,认为815年MS 7.6级地震是主震事件.主震发生后,标志着第3锁固段已发生宏观破裂.
图 24e示出了该地震区第5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867年1月9日伊斯坦布尔MK 7.3级地震与986年10月26日马尔马拉海MS 7.5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标志性事件.假设该MS 7.5级地震是主震事件,则主震与余震释放能量之和约为2.17E+16J,略低于震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2.32E+16J),推测是由于该区历史地震目录不完整所致.因此,可认为该MS 7.5级地震是主震事件.需说明的是,989年10月26日伊斯坦布尔MS 7.3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
图 24f示出了该地震区第6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010年3月9日土耳其盖布泽MK 7.4级地震,是1063年9月23日伊斯坦布尔MS 7.5级地震的直接导火索.我们认为1063年大震震级值偏低,将其修订为MS 7.6级合理.如此,可认为该震是一次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082年12月6日伊兹尼克MK 7.3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
图 24g示出了该地震区第7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231年3月11日伊斯坦布尔MS 6.9级地震与1343年10月18日土耳其马尼亚斯MS 7.5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标志性事件.假设该MS 7.5级地震是主震事件,则主震与余震释放能量之和约为2.70E+16J,与震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2.55E+16J)基本相当,但释放能量略大,这是由于该区1343年之前历史地震目录缺失所致.因此,判断该MS 7.5级地震是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353年3月1日达达尼尔海峡MS 7.3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该余震发生后,标志着第2锁固段已发生宏观破裂.
图 24h示出了该地震区第8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471年爱琴海MS 7.0级地震与1509年9月14日伊斯坦布尔MS 7.7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标志性事件.根据前述分析,认为1509年MS 7.7级地震是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509年9月10日伊斯坦布尔MS 7.4级地震,是主震前的一次显著性foreshock事件;1509年11月16日埃迪尔内MS 7.4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第2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的日期约为1511年5月26日.
图 24i示出了该地震区第9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585年7月18日爱琴海MS 7.0级地震与1659年2月17日土耳其马尔马拉海MS 7.4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标志性事件.计算表明,该MS 7.4级地震发生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1.98E+16J,约相当于一次MS 7.6级地震对应的能量.类比该区前8个孕育周期主震事件,并参考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我们认为将其修订为MS 7.6级合理.如此,可认为1659年大震为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669年10月26日爱琴海MS 7.0级地震与1672年2月14日希腊莱斯沃斯MS 7.0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两次大余震事件;第2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的年份约为1674年.
图 24j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0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707年6月1日土耳其恰那卡莱MS 6.8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752年7月29日希腊季季莫蒂霍MS 7.5级地震和1766年8月5日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MS 7.6级地震的临界CBS值.需指出的是,我们认为1752年大震震级值偏高,将其修订为MS 7.3级合理.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MS 7.6级地震是主震事件.
图 24k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794年8月5日土耳其比莱吉克MS 7.0级地震与1829年5月5日希腊克桑西MS 7.3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的标志性事件.需说明的是,克桑西1829年5月5日MS 7.3级地震与1829年5月23日MS 7.3级地震是双主震事件,1855年4月11日土耳其布尔萨MK 7.3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
图 24l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864年6月14日爱琴海MS 7.0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875年10月土耳其恰纳卡莱MK 7.3级地震和1905年11月8日爱琴海MW 7.4级地震的临界CBS值.需说明的是,对1905年爱琴海大震,NEIC给出的震级值为MW 7.4级,宋治平等(2011)给出的震级值为MS 7.8级.根据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认为后者的参数合理.如此,假设该MS 7.8级地震是主震事件,则主震与余震释放能量之和约为3.71E+16J,与震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3.37E+16J)基本相当,但释放能量略大,这是由于该区1905年之前历史地震目录缺失所致.因此,判断该MS 7.8级地震是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912年8月9日土耳其马尔马拉海MW 7.1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
图 24m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3孕育周期经误差修正后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944年10月6日土耳其伊兹密尔MW 6.8级地震,是1953年3月18日图穆鲁斯MW 7.3级地震的直接导火索,1953年大震发生后,标志着第2锁固段已发生宏观破裂.之后,根据1968年2月19日爱琴海MW 7.2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981年12月19日爱琴海MS 7.2级地震和1999年8月17日伊斯坦布尔MW 7.6级地震的临界CBS值.基于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1999年MW 7.6级地震为主震事件.截至2015年7月18日,主震与余震释放能量之和约为1.55E+16J,低于主震发生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2.32E+16J),表明该区处于余震活动阶段.根据能量差和前述各孕育周期余震活动性,判断该区很可能发生MW 7.3级左右余震. 待余震活动结束后,新一轮孕育周期将开始.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伊斯坦布尔地震区为MW 7.5~7.8级单主震型或MW 7.3级双主震型地震危险区.
2.18 布加勒斯特北部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22.该区曾发生ML≥7.5级地震4次,列于表 17.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3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4孕育周期初期阶段.
图 25a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罗马尼亚内雷茹1107年2月12日MS 6.9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196年2月13日MS 7.3级地震与1446年10月10日MS 7.6级地震的临界CBS值.假设该MS 7.6级地震是主震事件,则主震和余震释放能量之和约为3.52E+16J,略低于震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3.59E+16J),推测是由于该区历史地震目录不完整所致.因此,可认为1446年MS 7.6级地震是一次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内雷茹1446年10月10日MS 7.3级地震与1471年8月29日MS 7.3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两次大余震事件.1471年大余震发生后,标志着第3锁固段已发生宏观破裂.
图 25b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内雷茹1523年6月9日MS 7.0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620年11月8日MS 7.3级地震与1802年10月26日Muk7.7级地震的临界CBS值.需指出的是,我们认为1738年6月11日内雷茹MS 7.5级大震震级值偏高,根据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将其修订为MS 7.3级合理.基于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1802年Muk7.7级地震为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738年大震是主震前的一次显著性preshock事件.
图 25c示出了该地震区第3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 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838年1月23日内雷茹Muk 7.3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弗朗恰1868年11月13日MS 6.8级地震和1940年11月10日MW 7.8级地震的临界CBS值.基于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1940年MW 7.8级地震为主震事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布加勒斯特北部地震区为MW 7.6~7.8级地震危险区.
该地震区第4孕育周期约从1960年1月4日开始.类比该区前3个孕育周期大震活动性,预计该区未来将发生MW 7.0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19 伊士麦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22.该区曾发生ML≥7.5级地震3次,列于表 18.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3孕育周期初期阶段.
图 26a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土耳其伊兹密尔688年MK 7.0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653年2月23日Muk7.5级地震与1688年7月5日MK 7.7级地震的临界CBS值.基于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1688年MK 7.7级地震为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688年7月12日伊兹密尔Muk7.5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
图 26b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751年6月7日土耳其艾菲斯MK 7.3级地震是1875年7月7日瑟凯MK 7.3级地震的直接导火索.需说明的是,1875年土耳其瑟凯、1880年土耳其伊兹密尔、1881年希腊希俄斯岛和1883年希俄斯岛的4次MK 7.3级地震是四主震事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伊士麦地震区为MW 7.7级单主震型或MW 7.3级四主震型地震危险区.
该地震区第3孕育周期约从1928年3月31日开始.类 比该区前两个孕育周期大震活动性,预计该区未来将发生MW 7.0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20 艾布西雷尔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22.该区曾发生ML≥7.3级地震3次,列于表 19.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2孕育周期初期阶段.
图 27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1783年3月20日土耳其阿马西克MK 7.3级地震与1875年5月3日艾布西雷尔MS 7.3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发生的标志性事件.需指出的是,1875年MS 7.3级地震与1876年土耳其舒胡特MK 7.3级地震是双主震事件;1914年10月3日土耳其布尔杜尔MW 7.0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据此,可定义艾布西雷尔地震区为MW 7.3级双主震型或MW 7.5级单主震型地震危险区.
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约从1958年12月19日开始.类比该区第1孕育周期强(大)震活动性,预计该区未来将发生MW 6.7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21 凯瑟利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22.该区曾发生ML≥7.0级地震1次,列于表 20.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2孕育周期.
在第1孕育周期,发生了1205年土耳其凯瑟利MS 7.0级主震事件.由于1205年之前该区无地震目录记载,故无法根据我们的理论分析其孕育过程.
图 28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可看出土耳其凯瑟利1714年MS 5.8级地震与1938年4月19日MW 6.6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发生的标志性事件.能量分析表明,1938年强震并非主震事件,该区存在第2锁固段,当损伤累积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发生.
截止到2015年7月18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7.83E+07J1/2,已接近临界值7.96E+07J1/2.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MW 6.8~7.0级;震中位置:北 纬37.9°,东经35.2°;震源深度:10~20 km;发震时间窗口:中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MW 5.5级左右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2.22 开罗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22.该区曾发生ML≥7.3级地震3次,列于表 21.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2孕育周期初期阶段.
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如图 29所示,可看出埃及开罗885年11月27日MK 7.3级地震与1847年8月7日MK 8.0级地震,分别是第1锁固段在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发生的标志性事件.
根据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我们认为将1847年地震修订为MS 7.7级合理.如此,可认为该震是主震事件.需说明的是,1754年9月2日开罗MS 7.2级地震,是主震前的一次显著性preshock事件.根据上述分析,可定义开罗地震区为MS 7.7级地震危险区.
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约从1955年9月12日开始.类比该区前两个孕育周期强(大)震活动性,预计该区未来将发生MW 6.7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23 科林斯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22.该区曾发生ML≥7.5级地震4次(表 22),其中最大一次事件为856年12月希腊科林斯MK 7.7级地震.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3孕育周期初期阶段.
图 30a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361年希腊泽斯菲纳MS 6.9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551年7月7日帕特雷MS 7.1级、551年安迪基拉MS 7.0级与552年5月伊泰阿海湾MS 7.2级三震和856年12月科林斯MK 7.7级地震的临界CBS值.假设856年MK 7.7级地震是主震事件,则主震释放能量约为1.99E+16J,略低于震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2.02E+16J),这是由于该区历史地震目录不完整所致.故可认为856年大震为主震事件.
图 30b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580年希腊帕特雷MS 6.8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756年10月22日阿尔戈斯MS 7.0级地震与1861年12月26日阿哈亚群岛Muk7.5级地震的临界CBS值.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1861年Muk7.5级地震与1870年9月30日帕特雷Muk7.5级地震为双主震事件.需说明的是,1897年5月28日阿卡迪亚MS 7.5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
从能量守恒角度,我们质疑1897年5月28日希腊阿卡迪亚MS 7.5级地震与1898年6月2日阿尔戈利斯MS 7.0级地震目录记载的真实性与准确性.Ambraseys and Jackson(1990)研究了1890年至1988年希腊中部地震活动性(36.3°-39.5°N,21.0°-25.5°E),从其给出的地震目录中未发现这两次地震记录.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科林斯地震区为MW 7.7级单主震型或MW 7.5级双主震型地震危险区.
该地震区第3孕育周期约从1951年1月21日开始.类比该区前两个孕育周期大震活动性,预计该区未来将发生MW 7.0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24 杜布罗夫尼克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22.该区曾发生ML≥7.5级地震3次(表 23),其中最大一次事件为1667年4月6日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MS 7.7级地震.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3孕育周期初期阶段.
图 31a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444年7月希腊阿格里尼翁MS 7.0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希腊伊奥尼亚群岛1612年5月16日MK 7.0级和1613年10月2日MK 7.0级双震与1667年4月6日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MS 7.7级地震的临界CBS值.假设1667年MS 7.7级地震是主震事件,则主震与余震释放能量之和约为2.61E+16J,与震前该地震区积累能量(约为2.44E+16J)基本相当,但释放能量略大,这是由于该区1667年之前历史地震目录缺失所致,故判断该MS 7.7级地震为主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625年6月18日伊奥尼亚群岛MK 7.0级地震,是主震前的一次显著性preshock事件.
图 31b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786年2月5日希腊科孚岛MS 7.0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851年10月12日阿尔巴尼亚发罗拉MS 6.8级地震与1893年6月14日阿尔巴尼亚希马拉MS 7.5级和1895年5月14日希腊塞斯普罗蒂亚MS 7.5级双震的临界CBS值.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MS 7.5级双震为双主震事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科林斯-杜布罗夫尼克地震区为MS 7.7级单主震型或MS 7.5级双主震型地震危险区.
该地震区第3孕育周期约从1948年6月30日开始.类比该区前两个孕育周期大震活动性,预计该区未来将发生MW 7.0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2.25 罗马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22.该区曾发生ML≥7.7级地震4次,列于表 24.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2孕育周期初期阶段.
图 32a示出了该地震区第1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690年2月3日意大利那不勒斯湾MS 7.7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817年3月11日法国夏蒙尼峡谷Muk8.0级地震与1855年7月25日瑞士上瓦莱州Muk8.5级地震的临界CBS值.根据秦四清等(2014c)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Muk8.5级地震为主震事件.据此,可定义罗马地震区为MW 8.5级地震危险区.
图 32b示出了该地震区第2孕育周期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经误差修正,根据1915年1月13日意大利马尔西卡山MW 6.7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976年5月6日乌迪内MS 6.5级地震与1980年11月23日波坦察MS 6.9级地震的临界CBS值.能量分析表明,1980年MS 6.9级地震并非主震事件,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存在第3锁固段,当其损伤累积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更大地震发生.
截止到2015年7月18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6.45E+08J1/2,远离临界值7.99E+08J1/2.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MW 7.0~7.6级;震中位置:图 22中25区预测发震区域;震源深度:15~33 km;发震时间窗 口:中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MW 6.7级左右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2.26 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地震区该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 22.该区曾发生ML≥7.0级地震4次,列于表 25.以下分析表明,该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3孕育周期.
在第1孕育周期,发生了1427年5月15日西班牙巴塞罗那MK8.0级主震事件.由于该周期地震目录确实严重,故难以根据我们的理论分析其孕育过程.需说明的是,我们认为主震事件震级值偏高,根据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地震参数修订原则,将其修订为MW 7.5级合理.
在第2孕育周期,发生了西班牙巴伦西亚1748年3月23日MK 7.3级地震与1749年3月25日MK 7.0级地震.类比该地震区第1周期主震事件,我们认为1749年大震震级偏低,将其修订为MW 7.3级合理.如此,可认为这两次M7.3级地震为双主震事件.
根据以上分析,可定义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地震区为MW 7.5级单主震型或MW 7.3级双主震型地震危险区.
该地震区第3孕育周期约从1967年8月13日开始.类比该区第2孕育周期大震活动性,预计该区未来将发生MW 6.5级左右的标志性震群事件.待预期事件发生后,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预测分析.
3 结 论本文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对欧亚地震带划分了26个板内地震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这些地震区大(巨)震孕育过程.对各地震区的震情判断可供有关国家相关部门参考,具体结论如下:
(1)洛扎-林芝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S 7.7级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S 6.7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2)达卡地震区未来有巨震发生,目前远离临界状态.
(3)普杰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 7.7级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6.3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4)于田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目前远离临界状态.
(5)科什阿加赤地震区未来有巨震发生,目前远离临界状态.
(6)比什凯克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 7.3级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6.5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7)费尔干纳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 7.5~7.7级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6.7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8)布哈拉地震区未来有大震发生,目前远离临界状态.
(9)希比尔甘-杜尚别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 7.5级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6.7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10)拉什卡尔加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 7.2级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6.1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11)比尔詹德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S 7.9级单主震型或MS 7.6级三主震型地震危险区,未来有大震发生,目前远离临界状态.
(12)加兹温-塞姆南地震区至少已经历4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S 7.7~7.9级地震危险区,未来有大震发生,目前距临界状态较远.
(13)巴尔坎纳巴德-内沙布尔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S 8.2级地震危险区,未来有大震发生,目前距临界状态较远.
(14)大不里士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S 7.7级双主震型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7.3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15)埃里温-盖贝莱地震区至少已经历3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S 7.7~7.8级地震危险区,未来有大震发生,目前距临界状态较远.
(16)托斯亚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S 8.0级地震危险区,未来有大震或巨震发生,目前距临界状态较远.
(17)伊斯坦布尔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2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 7.5~7.8级单主震型或MW 7.3级双主震型地震危险区.当前孕育周期主震事件已发生,处于余震活动期,很可能发生MW 7.3级左右余震.
(18)布加勒斯特北部地震区至少已经历3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 7.6~7.8级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7.0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19)伊士麦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 7.7级单主震型或MW 7.3级四主震型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7.0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20)艾布西雷尔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 7.3级双主震型或MW 7.5级单主震型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6.7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21)凯瑟利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S 7.0级地震危险区,未来有强震或大震发生,目前接近临界状态.
(22)开罗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S 7.7级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6.7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23)科林斯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 7.7级单主震型或MW 7.5级双主震型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7.0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24)杜布罗夫尼克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S 7.7级单主震型或MS 7.5级双主震型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7.0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25)罗马地震区至少已经历1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 8.5级地震危险区,未来有大震发生,目前远离临界状态.
(26)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个完整的孕育周期,是一个MW 7.5级单主震型或MW 7.3级双主震型地震危险区,未来将发生MW 6.5级左右的震群事件.
致 谢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302233)对研究工作的资金支持.[1] | Ambraseys N N,Jackson J A.1995. Seismicity and associated strain of central Greece between 1890 and 1988. Ceophys. J. Int.,101:663-708,doi: 10.1111/j.1365-246X.1990.tb05577.x. |
[2] | Chung W Y,Gao H.1995.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 Anjar earthquake of July 21, 1956,India and its seismtectonic implications for the Kutch rift basin.Tectonophysics,242:281-292, doi:10.1016/0040-1951(94)00203-L. |
[3] | Kurushin R A, Bayasgalan A, Ölziybat M, et al. 1998. The surface rupture of the 1957 Gobi-Altay, Mongolia, earthquak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s, 320: 1-144. |
[4] | Miao P S.2010.Global Tectonic Systems Map (in Chinese). 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 |
[5] | Mishra D C, Chandrasekhar D V, Singh B.2005. Tectonics and crustal structures related to Bhuj earthquake of January 26, 2001: based on gravity and magnetic surveys constrained from seismic and seismological studies.Tectonophysics, 396:195-207, doi:10.1016/j.tecto.2004.12.007. |
[6] | Qin S Q,Xu X W,Hu P,et al. 2010a.Brittle failure mechanism of multiple locked patches in a seismogenic fault system and exploration on a new way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53(4):1001-1014, doi:10.3969/j.issn.0001-5733.2010.04.025. |
[7] | Qin S Q,Xue L,Wang Y Y,et al. 2010b. Further verifications on the brittle failure theory of multiple locked patches along a seismogenic fault system and discussions on some science issues.Progress in Geophysic (in Chinese),25(3):749-758,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10.03.002. |
[8] | Qin S Q, Xue L, Huang X, et al. 2011. A forward predi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e Xinjiang and its border regions, the Inner Mongolia region, and certain regions of east China, south China and Taiwan.Progress in Geophysic (in chinese), 26(1):21-31,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11.01.002. |
[9] | Qin S Q,Li G L,Xue L,et al. 2014a. Analysis of the future earthquake situation for some seismic zones in the northeast China,north China and Taiwan. Progress in Geophysic (in Chinese), 29(2):0535-0554, doi:10.6038/pg20140210. |
[10] | Qin S Q,Li P,Xue L,et al. 2014b. Proposition on amending some seismic parameters of the China historical earthquake catalogue. Progress in Geophys (in Chinese),29(6):2534-2537,doi:10.6038/pg20140609. |
[11] | Qin S Q,Li P,Xue L,et al. 2014c. The definition of seismogenic period of strong earthquakes for some seismic zones in southwest China. Progress in Geophysic (in Chinese),29(4):1526-1540,doi:10.6038/pg20140407. |
[12] | Qin S Q,Xue L,Li P,et al. 2014d. Analysis on the seismogenic processes of large or great earthquakes for some seismic zones abroad based on the brittle failure theory of multiple locked patches(I).Progress in Geophys (in Chinese),29(4):1541-1554, doi:10.6038/pg20140408. |
[13] | Qin S Q,Li G L,Xue L,et al. 2014e. Analysis of the future earthquake situation for some seismic zones in the northwest China and Tibet.Progress in Geophys (in Chinese),29(3):1046-1067, doi:10.6038/pg20140308. |
[14] | Qin S Q, Xue L, LI P, et al. 2014f. A review of prospective prediction for the Yutian 7.3 earthquake in Xinjiang province and an analysis on future earthquake situation.Chinese J.Geophys. (in Chinese), 57(2): 679-684, doi: 10.6038/cjg20140231. |
[15] | Qin S Q,Li P,Xue L,et al. 2015a. A prospective prediction of great earthquakes for the Circum-Pacific seismic belt.Progress in Geophys (in Chinese),30(2):540-558,doi: 10.6038/pg20150210. |
[16] | Qin S Q,Li P,Xue L,et al. 2015b. A prospective prediction of major earthquakes for the Eurasian seismic belt(I):Interplate seismogenic zones.Progress in Geophys (in Chinese),30(3):1124-1140,doi: 10.6038/pg20150317. |
[17] | Rastogi B K.2004. Damage due to the MW 7.7 Kutch, India earthquake of 2001. Tectonophysics,390:85-103, doi:10.1016/j.tecto.2004.03.030. |
[18] | Richter C F.1958.Elementary Seismology:San Fraciscal,W. H Freeman,786p. |
[19] | Rukavickova L,Hanzl P.2008.Mud volcanoes in the Khar Argalantyn Nuruu, NW Gobi Altay, Mongolia as manifestation of recent seismic activity.Journal of Geosciences,53:181-191, doi:10.3190/jgeosci.024. |
[20] | Song Z P,Zhang G M,Liu J. 2011. Global Earthquake Catalog(in Chinese). Beijing:Seismological Press. |
[21] | Vorobieva I, Mandal P, Gorshkov A.2014. Numerical modeling of seismicity and geodynamics of the Kachchh rift zone, Gujarat, India. Tectonophysics,634:31-43, doi:10.1016/j.tecto.2014.07.020. |
[22] | Yeats R. 2012. Active Faults of the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3] | Zhang Y M,Wang L M,Dong R S,et al.1981.Seismotectonic map of Asia and Europe (in Chinese).Beijing:China Cartographic Publishing House. |
[24] | 苗培实. 2010. 全球构造体系图.北京:地震出版社. |
[25] | 秦四清, 徐锡伟, 胡平, 等. 2010a. 孕震断层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机制与地震预测新方法的探索.地球物理学报, 53(4):1001-1014, doi:10.3969/j.issn.0001-5733.2010.04.025. |
[26] | 秦四清, 薛雷, 王媛媛, 等. 2010b. 对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进一步验证及有关科学问题的讨论. 地球物理学进展, 25(3):749-758,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10.03.002. |
[27] | 秦四清, 薛雷, 黄鑫, 等.2011. 新疆与其边境地区、内蒙古地区及华东、华南与台湾部分地区未来强震预测.地球物理学进展, 26(1): 21-31,doi:10.3969/j.issn.1004-2903.2011.01.002. |
[28] | 秦四清, 李国梁, 薛雷, 等. 2014a. 东北、华北与台湾地区某些地震区地震趋势分析.地球物理学进展,29(2):535-554, doi:10.6038/pg20140210. |
[29] | 秦四清, 李培, 薛雷, 等. 2014b. 中国历史地震目录某些地震参数修订建议.地球物理进展, 29(6): 2534-2537:doi: 10.6038/pg20140609. |
[30] | 秦四清, 李培, 薛雷, 等. 2014c. 中国西南地区某些地震区强震孕育周期界定. 地球物理学进展, 29(4):1526-1540,doi:10.6038/pg20140407. |
[31] | 秦四清, 薛雷, 李培, 等. 2014d. 国外某些地震区大地震孕育过程分析(I).地球物理学进展, 29(4):1541-1554, doi:10.6038/pg20140408. |
[32] | 秦四清, 李国梁, 薛雷, 等. 2014e. 西北与西藏地区某些地震区地震趋势分析. 地球物理学进展, 29(3):1046-1067, doi:10.6038/pg20140308. |
[33] | 秦四清, 薛雷, 李培, 等. 2014f. 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瞻性预测回顾及其震后趋势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57(2): 679-684, doi: 10.6038/cjg20140231 . |
[34] | 秦四清, 李培, 薛雷, 等. 2015a.环太平洋地震带巨震预测. 地球物理学进展, 30(2):540-558, doi:10.6038/pg20150210. |
[35] | 秦四清, 李培, 薛雷, 等. 2015b. 欧亚地震带大震预测(I):板间地震区. 地球物理学进展,30(3):1124-1140, doi:10.6038/pg20150317. |
[36] | 宋治平, 张国民,刘杰, 等. 2011. 全球地震目录. 北京:地震出版社. |
[37] | 张裕明, 汪良谋, 董瑞树, 等. 1981. 亚欧地震构造图说明书. 北京:地图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