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报  2021, Vol. 64 Issue (7): 2578-2578   PDF    
2021年全国行星科学大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行星科学大会组委会

首届全国行星科学大会于2021年6月18日—21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本次大会设有8个分会场,25个科学专题.会议共收到论文报告500余篇,其中海报展板100余篇,口头报告400余篇.本次会议吸引了我国相关专家学者、机构代表、青年学生等共106家单位,1020位代表参会,16家展商参展,也吸引了中央电视台、央视网、新华网、中新网等国内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

大会开幕式于6月19日上午开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吴福元院士主持.苏州市委副书记朱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及南京大学副校长谈哲敏教授先后代表苏州市政府、主办单位及承办单位分别致辞讲话.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作了题为《亿万个家园》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作了题为《太阳系边际探测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大会特邀报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作了题为《磁场:观察行星内部和宜居性的窗口》的大会特邀报告.

6月19日下午—21日上午,参会代表在行星及小天体探测、系外行星大气、行星地质、行星内部、陨石与天体化学、天体生物、大气及空间环境等多个行星科学专题领域以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的方式开展了激烈的学术交流讨论.参会代表在大会上展示了我国行星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探讨了未来的行星科学探测计划及我国未来行星科学发展之路.多数会场人员爆满,讨论互动非常热烈,碰撞出了热烈的学术火花.

本次大会设立25个科学专题,具体如下:1.火星地质过程;2.比较行星地质学研究;3.行星光谱研究;4.嫦娥任务科学研究;5.天体生物学;6.太阳系早期演化;7.月球和火星地质过程;8.彗星与尘埃;9.行星探测;10.行星空间环境;11.火星空间环境;12.行星磁层物理;13.天体化学分析和模拟研究;14.彗星与尘埃;15.系外行星凌星及其后随观测、原行星盘观测和理论;16.微引力透镜与射电等观测刻画、尘埃理论与行星形成;17.系外行星统计普查、轨道动力学;18.恒星-行星相互作用、系外行星探测计划和设备;19.小天体动力学与物理特性;20.小天体观测与探测;21.行星际与行星环境;22.太阳系行星大气;23.系外行星大气;24.行星高空物理;25.行星固体物理和内部结构.

6月19日晚上,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还就未来专委会工作、下一届行星科学大会举办等诸多工作事宜与专委会委员代表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并达成了初步共识——为建设我国深空探测大国、强国之路,提高和扩大我国行星科学国际影响,全国行星科学大会应持续举办.

大会闭幕式于6月21日下午开始.闭幕式由中山大学教授、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崔峻主持.在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继峰研究员作了题为《时域天文学与司天工程》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邹永廖研究员作了题为《新征程、再扬帆——后续探月任务科学目标一些思考》的大会特邀报告;宁波大学陈宇综教授作了题为《AI在行星探索中的应用及思考》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魏勇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行星科学一级学科建设现状与展望》的大会特邀报告.本次大会还进行了优秀学生论文奖的评选,27名学生获得本次大会的优秀学生论文奖.

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承办,协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等多家单位机构.

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