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学报  2020, Vol. 63 Issue (12): 4613-4614   PDF    
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纪要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组委会

第7届(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于2020年10月18日—21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6届学术年会同期召开.本次年会设立1个主会场、31个学术报告分会场,开设专题92个(含1个国际英文专题),其中地球物理专题51个(含1个国际英文专题),报告内容包括6个大会特邀报告、5个地球物理学前沿报告、8个2020年傅承义青年科技奖获奖人报告以及92个分会场专题报告等.会议共提交报告3200篇.其中口头报告2150余篇,张贴报告950余篇.本次会议吸引了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内400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会,80余家展商参展.

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大会报告于10月18日下午开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主持了联合学术年会的大会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院士在会上宣布了2019年联合学术年会学生优秀论文奖名单.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作了题为《深部过程与宜居地球》的特邀报告;中山大学高锐院士作了题为《深地震反射剖面、密集地震台阵、MT等联合揭露青藏高原陆-陆碰撞的深部过程》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作了题为《火星探测:回顾与展望》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肖文交院士作了题为《多重拼贴与中亚大陆增生》的特邀报告;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院士作了题为《川藏铁路灾害风险及其防控研究》的特邀报告;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赵邦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了题为《地球物理技术在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关键作用和成效》的特邀报告.

10月18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晓非院士主持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36届学术年会地球物理前沿进展讲座.澳门科技大学张可可教授作了“澳门高精度地磁卫星星座: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的报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丁志峰研究员作了“中国大陆深部结构的地震台阵探测研究进展”的报告;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蒋良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了“川藏铁路地球物理探测需求”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张怀教授作了“大数据时代下的地球动力学”的报告;中国科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底青云研究员作了“深地探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的报告.

10月19日上午2020年度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冷伟、黄炜霖、王华、张固澜、苏远大、姚刚、刘双、于有强等8名青年学者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这些大会报告、前沿讲座以及分会场学术报告从不同的专业方向探讨了地球科学领域非常引人关注的大地构造构造、地震灾害、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行星演化与宜居环境、深空/深海/深地探测、地学大数据等热点问题,大多数会场人员爆满,讨论互动也非常热烈,表明地球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地球科学前沿问题的基础研究及国家重大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月19日下午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扩大会暨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奖颁奖大会,来自学会各分支机构、单位会员及地方学会的理事、会员代表和负责人共计2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熊盛青副理事长主持.郭建秘书长作了2020年学会工作报告.

10月19日晚召开了《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简称EPP)编委会.

本次学术年会还进行了学生优秀论文的评选,184位学生获本次学术大会的学生优秀论文奖.

2020年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实际设置92个专题(包括1个国际专题),具体如下: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2.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 3.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4.汇聚板块边缘结构、过程和产物; 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6.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 7.东南亚构造、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 8.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 9.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10.造山带深部结构、过程与动力学; 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12.中央造山系构造过程及其资源能源效应; 13.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 14.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 15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 16.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17.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 18.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 19.解剖地震; 20.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21.Progress in the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s of Asia; 22.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23.地震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 24.区域地震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 25.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 26.地球物理场卫星观测技术与应用; 27.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28.全球变化大地测量与遥感; 29.卫星重力测量技术及其科学应用; 30.地震大地测量学; 31.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32.盆地动力学与能源; 33.沉积岩系改造与能源矿产赋存; 34.基础沉积学研究进展; 35.同位素热年代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36.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分馏机理和地质应用; 37.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 38.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 39.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 40.地震波传播与成像; 41.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42.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 43.海洋地球物理; 44.海啸及海啸预警研究; 45.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 46.探地雷达新进展; 47.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 48.污染灾害生态地下水等环境领域中地球物理监测与检测的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49.浅地表地球物理进展; 50.地球物理多场数据融合及其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51.城市地下介质成像和探测; 52.现代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 53.油藏地球物理; 54.微地震与诱发地震监测与反演; 55.非常规油气岩石物理; 56.油气地球物理; 57.超深层-断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演化与富集规律; 58.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 59.煤炭资源与矿山地球物理; 60.计算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 61.应用地球物理学前沿; 62.地球重力场及其地学应用; 63.太阳活动及其空间天气效应; 64.行星物理学; 65.天体化学与行星科学; 66.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 67.地球流体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68.磁层中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 69.矿物科学与工程; 70.测试新技术及其地质应用; 71.地质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算法应用; 72.地球生物学; 73.古脊椎动物学最新进展; 74.污染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循环; 75.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 76.深部矿产资源探测技术与应用; 77.岩石物理与井中探测前沿; 78.井孔地球物理及深部钻测; 79.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地球物理学应用; 80.地球化学进展; 81地球深部碳循环; 82.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应用; 83.地球磁场及地磁异常变化现象; 84.资源环境的构造物理化学机理; 85.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年度进展; 86.超深层(油气)重磁电震勘探技术; 87.川藏铁路重大地质灾害:致灾机制、隐患识别与风险预测; 88.川藏铁路选线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89.深地过程与地球宜居性; 90.地球科学学科布局优化与改革思路; 9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地球物理论坛; 92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

本届年会展示了不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由于内容太多,按照科技成果、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学科生长点顺序在各专题讨论会纪要中给出,详细内容见各专题讨论会纪要(将在学会网站和2020—2021年《会讯》上陆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