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武汉 430079
2.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南极海平面变化对南极的冰盖物质平衡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Wen,2000).目前,利用卫星测高技术计算的从1993年至今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大约是3.27 mm·a-1(IPCC,2007),而南极大陆融入海洋的陆地冰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量大约占到50%(Allison et al.,2015).南安普顿大学Rye(2014)发现从1992年到2011年,在南极大陆沿岸海域由于南极冰川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速率要比50°S以上的无冰覆盖区域的南大洋的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至少快2±0.8 mm·a-1,由此说明南极大陆周边海域的海平面变化更加活跃.因此,研究了解围绕南极大陆周边海域的海平面实时变化情况对南极冰盖消融、冰川崩解入海以及冰盖物质平衡等研究更具指导意义.
由于海冰覆盖的影响,对南大洋海域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监测海平面的动态变化时,海平面的测高精度也会受到影响,尤其在南极的冬季其影响更甚(Liu et al.,2004).另外,海平面的卫星测高序列观测时间间隔较长,因此在分析海平面周期性的动态变化时可能需考虑潮汐频率混叠效应问题(暴景阳和许军,2013),该问题目前只能通过采用某种方法进行削弱.而利用验潮站潮位观测数据分析海平面变化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同时这种传统的潮汐观测方法在观测精度上较卫星测高更有优势,且验潮站的位置一般分布在南极大陆近海的沿岸海域,因此对南极冰川消融以及冰川崩解入海等活动引起的局域海平面变化更加“敏感”.随着GPS空间定位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南极大陆及周边地区GPS长期跟踪站数量的增多,通过GPS静态观测以及长基线解算技术分析南极地壳板块运动,获取高精度的速度场已成为可能(Bouin and Vigny,2000;Dietrich,2001; Bingley,2001; Mazzotti,2007; Jiang et al.,2009; Bouin,2010).同时,围绕在南极大陆周边海域的长期验潮站也已积累了多年的潮位观测数据,为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
综上,本文将联合GPS和验潮手段,计算分析从1994年至2014年间,整个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海平面的绝对变化情况,为南极冰川崩解消融及冰盖物质平衡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 数据处理分析 2.1 南极验潮站海平面相对变化计算 2.1.1 潮位数据来源验潮数据的收集来自英国Proudman海洋实验室的Permanent Service for Mean Sea Level(PSMSL)以及美国夏威夷大学的Sea Level Center.目前在南极洲沿岸及周边附近海域共计采集了15个长期验潮站的潮位观测数据,各验潮站空间分布如图 1所示.其中验潮站Port Stanley和Stanley Ⅱ在空间地理位置上较接近,因此在图中标注站名时加以括号以示区分.同样类似的还有Base Prat和Puerto Soberania,Faraday和Argentine Islands.
根据潮位数据可分析计算出当地海平面相对变化.由于海面受许多周期性的动态因素影响,如潮汐成分中不仅含有半日潮、全日潮等短周期分潮因素,同时还包括长周期振动成分,例如半年周期分潮Sa、年周期分潮Ssa、地极移动周期振动1.19a和3.57a、月球近点轨道周期8.85a、太阳黑子活动平均周期振动11.13a、月球轨道升交点运动周期18.62a等长周期振动.因此在分析长时间潮位序列的线性变化趋势时,需考虑上述这些长周期振动项的影响.本文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基础上,认为海平面变化是由平均海平面、线性变化和周期变化三部分组成,具体模型如式(1)所示:
(1) |
(1)式中,MSL为平均海平面,Δζ为海平面相对变化速度,第三部分为周期变化部分,其中,n为长周期分潮个数,A为周期变化的振幅,σ为周期变化的角速度,t为时间变量,
如表 1列出了各验潮站海平面相对变化速度.
在表 1中,海平面相对变化速度最大的是智利的Diego Ramirez站,达到12.19 mm·a-1,而与其相邻的Ushuaia Ⅱ站海平面相对变化速度则是-2.16 mm·a-1,两站海平面相对变化截然相反,这也说明该区域海平面变化较剧烈.而海平面相对变化速度最小的是Faraday站,相对变化速度为0.
在上述15个验潮站中,有三组共6个验潮站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其中Port Stanley和Stanley Ⅱ,Faraday和Argentine Islands由于各自潮汐数据来源不同,观测时间跨度不同,导致最后计算所得的海平面相对变化速度存在差异,但差异较小,基本在1.4 mm·a-1内.而Base Prat和Puerto Soberania尽管数据来源也不同,但其观测时段一致,因此两站的海平面相对变化速度也基本一致,差异在0.1 mm·a-1之内.
2.2 南极大陆板块垂向速度场计算 2.2.1 GPS数据来源POLENET(The Polar Earth Observing Network)是致力于极地观测的全球网系统,主要采集极地区域的GPS和地震观测数据,为极地冰川活动、冰川消融对海平面的贡献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IGS(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 for Geodynamics)组织于1994年开始正式运行,在全球各个板块都设立有永久性的GPS跟踪站,为地壳板块运动等地球物理学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Schone,2009).目前在南极大陆及周边地区同样布设有若干IGS观测站,并且在某些观测站上已经积累了长达20余年的观测数据.上述这些都为南极地壳的板块运动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本文在南极海域海平面绝对变化研究中用以监测南极板块垂向运动速度的GPS观测站的采集主要来自于POLENET和IGS组织,其中IGS站点20个,POLENET站点32个.此外本文还收集了一些其他服务组织的GPS连续跟踪站的观测数据,共计14个站点.如Antarctica Erebus、BAS以及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CACSM在中山站布设的GPS连续跟踪站的观测数据.上述这些GPS观测站的数据跨度为1996—2014年,最长达19年,其空间分布如图 2所示.
数据处理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利用GAMIT软件(King,2003)对GPS观测数据进行基线解算;第二步:运用GLOBK平差得到各站点每日坐标时间序列(Herring,2003);第三:利用CATS3.2软件处理分析各GPS时间序列的线性项和周期项.
数据处理具体方案如下:
(1) 基线解算类型为松弛解(RELAX),同时估计测站坐标、卫星轨道和地球定向参数;
(2) 单天解采用无电离层组合、自动修复周跳模式(LC_AUTCLN);
(3) 选取VESL、DAV1、OHI2、OHI3、SYOG、MAW1、CAS1、DUM1、MCM4、ROTH、PALV、PALM、SANT、PARC、GOUG、HRAO、HERG、MAC1、HOB2、MQZG共20个IGS站作为基准站;
(4) 历元间隔为30s,高度角设置为15°;
(5) 对流层折射模型采用Saastamoinen模型;
(6) 潮汐改正采用GAMIT提供的FES2004潮汐模型;
(7) 使用GLOBK在ITRF2008参考框架下进行网平差,平差时加入全球子网h文件(子网IGS1-IGS9,共计1400多个站点);
(8) 部分GPS站点因为地震或天线变动等原因发生了阶跃,使用GAMIT10.5最新的地震文件itrf08_comb.eq对同震位移进行改正;
(9) 使用稳健孤立值探测法(即三倍四分位数差法则,IQR)对坐标时间序列中的孤立值进行剔除.最后利用CATS3.2软件在仅白噪声模型下估计时间序列的线性项和周期项.
经上述逐项数据处理分析后,各GPS观测站的垂向运动速度、时间跨度、所属组织及空间位置如表 2所示.
由图 2及表 2中数据可知,东南极地区GPS站点较少,垂向速度最大值小于3 mm·a-1;西南极站点较多,速度场的分布也较为复杂,垂向上升较大的速度主要分布于阿蒙森海附近、南极半岛以及横断南极山脉前端等区域,最大速度为27.67±0.19 mm·a-1,而垂向下降较大的速度主要分布在罗斯岛(埃里伯斯火山)附近的区域,最大下降速度为-11.01±0.93 mm·a-1.综上,在西南极地区的GPS测站垂向运动速度普遍要大于东南极,这也反映了南极目前的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情况,即东南极是一个稳定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而西南极由于存在大量的火山岩及相关火山熔岩,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地区.因此,西南极比东南极在地壳运动上要更加活跃.
2.3 海平面绝对变化确定与分析根据2.1和2.2小节里分别计算的验潮站处海平面相对变化速度以及南极地壳板块垂向运动速度场,根据公式(2)可得验潮站处海平面的绝对变化速度(焦文海等,2004):
(2) |
式中,Δζ表示海平面相对变化速度,Δhcrustal为地壳垂向运动速度,ΔHsea则为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
由于某些GPS观测站和验潮站在空间位置上并非完全重合,因此各验潮点处所在的地壳垂向运动速度将根据验潮站周围已知的GPS站垂向速度场进行几何插值拟合法求得.鉴于GPS观测站数量较多,且分布并不均匀,因此本文再对验潮站处垂向速度进行插值拟合时将根据邻近已知点进行反距离加权平均插值.其插值模型如下:
(3) |
(3)式中,Vi表示各GPS站的垂向速度,Pi则是各GPS站的反距离权值.其中参与加权内插的已知GPS站距待求点验潮站的空间距离需满足大地坐标差分别小于阈值k1和k2条件.如图 3所示,由于每个验潮站周边附近GPS观测站数量、分布情况并不一样,因此对每个验潮站进行加权内插时,各自阈值k1、k2的确定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通过加权内插获得各自验潮站所处地壳的垂向速度后,结合表 2中各验潮站的相对海平面变化速度,并根据公式(2)可得各验潮站的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如表 3所示.
将上表中各验潮站海平面的绝对变化速度绘制如图 4所示,其中变化速度垂直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从图 4中可看出,在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平面的绝对变化速度普遍要高于其他海域,其中变化速度最大的是Diego Ramirez验潮站,达到11.10±0.04 mm·a-1.尽管Diego Ramirez站的潮位观测时间跨度从1991-03—1997-09只有6年多时间,但其附近的Base Prat、Puerto Soberania、Faraday及Argentine Islands的海平面上升速度都较大,该四潮位站的平均绝对变化速度也超过了7.61 mm·a-1,进一步说明了该海域海平面的变化较活跃,其海平面上升均值达到了8.31±0.05 mm·a-1.而东南极从上至下的Syowa到Casey站,海平面的绝对变化速度相对于南极半岛都较为平缓,最大只有4.61±0.13 mm·a-1,四站的变化速度均值为3.35±0.04 mm·a-1,要远低于位于西南极德雷克海峡的若干验潮站的变化速度.该特征也较好地符合目前南极板块的地壳运动:东南极是较稳定的前寒武纪地盾,西南极地形复杂,有海底火山活动和裂谷的运动,特别是在南极半岛地区.基本上在同期1993年1月至2012年11月,由卫星测高得到的南大洋平均海平面变化速度为3.68±0.4 mm·a-1(黄继锋,2013),这与东南极四个潮位站海平面绝对变化均值3.35±0.04 mm·a-1相当,而远小于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域海平面绝对变化.
位于罗斯海域的Scott Base和Cape Roberts Antarctica两验潮站尽管在空间距离上仅相距400 km左右,但其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却相差较大.其中Scott Base站的变化速度达到9.61±0.07 mm·a-1,而Cape Roberts则只有0.57±0.08 mm·a-1,海平面变化非常平缓.通过分析罗斯冰架附近冰流速变化特征,可得原因:目前罗斯冰架每年向海延伸300 m到760 m,在冰架外缘与海水接触的部分,由于海水温度、风浪、潮汐等因素的影响,从冰架上崩解入海的冰山达数十亿吨.从地理位置上分析,Scott Base潮位站位于罗斯冰架右下侧的罗斯岛附近,根据NSIDC(National Snow & Ice Data Center)利用Radasat-2获得的南极2009年冰流速数据,显示在罗斯岛附近从冰架入海的冰流速超过100 m·a-1(Scheuchl et al.,2012),大量的冰川流向海洋导致该处的海平面绝对变化量也较大.而Cape Roberts Antarctica潮位站则位于维多利亚地沿海基岩上,并非处于罗斯冰架的入海处,当Scott Base站附近由于冰川入海导致当地海面地形产生“剧烈”起伏后,在经过400km左右的传播达到Cape Roberts Antarctica时,其对海平面高的影响已经消耗殆尽.此外,从地形上分析,两验潮站处在一个“U”型的半封闭海岸带内,特别是Cape Roberts Antarctica站位于海岸带最里面,当地潮波传播特征较复杂,多以驻波为主,且受外界潮汐潮流影响较小,因此该站从1990—2009近20年来,海平面变化速度非常缓慢,近似为0.
综上,南极洲15个长期潮位站近20年来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差异较大,其中在西南极尤其是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平面绝对变化均值达到了8.31±0.05 mm·a-1,远高于南大洋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3.68±0.4 mm·a-1;而东南极4个潮位站海平面绝对变化均值则与其相当.
3 结论本文运用GAMIT、GLOBK及CATS软件分析得到了南极大陆及周边地区共计66个GPS长期跟踪站从1994年至2014年间垂向运动速度矢量,同时根据围绕南极大陆及附近海域共15个长期潮位站多年的潮位观测资料,综合计算分析得到了各潮位站当地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其中位于西南极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平面变化最为活跃,最大上升速度为11.10±0.04 mm·a-1,均值在8.31±0.05 mm·a-1;在东南极,从Syowa站依次到Casey站,海平面的绝对变化速度相对平稳,四个潮位站海平面变化均值为3.35±0.04 mm·a-1;在罗斯冰架右下侧的罗斯岛附近,由于冰川崩解入海导致Scott Base站处的海平面上升速度较快,达到了9.61±0.07 mm·a-1.综合15个验潮站计算结果可得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和罗斯岛附近海域,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要高于同期南大洋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而东南极4个潮位站海平面绝对变化均值则与其相当.这也进一步反映了南极不同海域间海平面变化的差异性,相比较于对南大洋海平面变化的一个整体研究,分区研究海平面变化更具针对性,能更好了解南极不同区域冰盖、冰架崩解和消融的情况.
Allison I, Colgan W, King M, et al. 2015. Ice sheets, glaciers, and sea level.//Snow and Ice-Related Hazards, Risks and Disasters. San Diego:Academic Press, 713-747. | |
Bao J Y, Xu J. Tide Analysis from Altimeter Data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ide Model. (in Chinese) 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ess, 2013 . | |
Bingley R, Dodson A, Penna N, et al. 2001. Monitoring the vertical land movement component of changes in mean sea level using GPS:Results from tide gauges in the UK. Journal of Geospatial Engineering , 3 (1) : 9-20. | |
Bouin M, Vigny C. 2000. New constraints on Antarctic plate motion and deformation from GPS data. J. Geophys. Res. , 105 (B12) : 28279-28293. DOI:10.1029/2000JB900285 | |
Bouin M N, Wöppelmann G. 2010. Land motion estimates from GPS at tide gauges:a geophysical evaluation.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 180 (1) : 193-209. DOI:10.1111/gji.2010.180.issue-1 | |
Dietrich R, Dach R, Engelhardt G, et al. 2001. ITRF coordinates and plate velocities from repeated GPS campaigns in Antarctica-an analysis based on different individual solutions. Journal of Geodesy , 74 (11-12) : 756-766. DOI:10.1007/s001900000147 | |
Herring T A. 2003. GLOBK:Global Kalman filter VLBI and GPSanalysis program (version4.1). Cambridge, MA, USA: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
Huang J F. 2013. Sea Level Change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in the Southern Ocean[Ph.D.thesis]. Wuhan:Wuhan University, 2013. | |
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Jiang W P, E D C, Zhan B W, et al. 2009. New model of Antarctic plate motion and its analysi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 52 (1) : 41-49. | |
Jiao W H, Wei Z Q, Guo H R, et al. 2004. Determination of the absolute rate of sea level by using GPS reference station and tide gauge data. 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in Chinese) , 29 (10) : 901-904. | |
King R W, Bock Y. 2003. Documentation for the GAMIT Analysis Software release 10.1. Cambridge, MA, USA: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
Liu J P, Curry J A, Martinson D G. 2004. Interpretation of recent Antarctic sea ice variabilit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31 (2) : L02205. | |
Mazzotti S, Lambert A, Courtier N, et al. 2007. Crustal uplift and sea level rise in northern Cascadia from GPS, absolute gravity, and tide gauge dat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34 (15) : L15306. | |
Rye C D, Naveira Garabato A C, Holland P R, et al. 2014. Rapid sea-level rise along the Antarctic margins in response to increased glacial discharge. Nature Geoscience , 7 (10) : 732-735. DOI:10.1038/ngeo2230 | |
Scheuchl B, Mouginot J, Rignot E. 2012. Ice velocity changes in the Ross and Ronne sectors observed using satellite radar data from 1997 and 2009. The Cryosphere , 6 (5) : 1019-1030. DOI:10.5194/tc-6-1019-2012 | |
Schöne T, Schön N, Thaller D. 2009. IGS Tide Gauge Benchmark Monitoring Pilot Project(TIGA):scientific benefits. Journal of Geodesy , 83 (3) : 249-261. | |
Wen J H. 2000. International study on Antarctic ice sheet and sea level change:A review.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s , 15 (5) : 586-591. | |
暴景阳, 许军. 卫星测高数据的潮汐提取与建模应用. 北京: 测绘出版社, 2013 . | |
黄继锋. 2013. 南大洋海平面变化及其动态机制研究[博士论文]. 武汉:武汉大学. | |
姜卫平, 鄂栋臣, 詹必伟, 等. 2009. 南极板块运动新模型的确定与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 52 (1) : 41–49. | |
焦文海, 魏子卿, 郭海荣, 等. 2004. 联合GPS基准站和验潮站数据确定海平面绝对变化.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 29 (10) : 901–9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