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 上海 200003;
2.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科, 上海 200433;
3.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二九医院普通外科, 上海 200433
收稿日期: 2024-02-19 接受日期: 2024-07-05
基金项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22JC1403600).
Investigation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represented by biological stings
1.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3, China;
2. Medical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3.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No. 929 Hospital of PLA Navy, Shanghai 200433, China
Supported by Pro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of Shanghai Municipality (22JC1403600).
环境性急症是指外界环境及理化因素所引发的疾病或伤病,主要包括中暑、淹溺、冻伤、高原病、电击伤及动物蜇咬伤等[1]。位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礁气温年较差小、降水量多,驻礁人员常处于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环境[2],可能出现中暑、环境生物咬伤、淹溺、电击伤等环境性急症。此外,岛礁主要由珊瑚礁灰岩形成,不利于植被生长,故植被和种植土壤通常需要从陆地引进[3],但在植被和土壤引进及船舶频繁穿梭于各港口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包括鼠类、蟑螂、红火蚁、蜜蜂、猫犬等外来生物扩散[4-6],这些外来生物也可能对驻礁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地区的所有国家均遭受严重且持续的红火蚁入侵[7],因此针对蜇伤等环境性急症危害的防护值得重视。本研究旨在了解岛礁环境生物危害的现状,调查驻礁人员对环境性急症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培训需求,为驻礁人员的医疗保健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某岛礁主要人员分布区域随机抽取270人进行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由调查人现场发放问卷,集中调查,当场回收,确保答题的真实性及完整性。
1.2 问卷设计
根据文献资料[8],参照诊疗及实地走访情况,结合驻礁人员训练生活实际,自行设计岛礁环境性急症现状及认知情况问卷。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岛礁环境生物蜇伤情况、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知识学习需求。其中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急救知识包括5个方面(陆生生物蜇伤相关急救知识,海蜇、海蛇等海洋生物蜇伤相关急救知识,中暑相关急救知识,淹溺相关急救知识,以及电击伤相关急救知识),共26道选择题,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满分为26分;岛礁环境性急症危害相关知识包括5个方面(陆生生物蜇伤,海蜇、海蛇等海洋生物蜇伤,中暑,淹溺,以及电击伤),采用自评量表评估掌握情况,分为5级,即完全了解、非常了解、一般了解、了解很少、完全不了解。邀请5名具有3年以上急诊或重症医学临床经验的副高级职称以上医师对问卷进行审核。采用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tem-level content validity index,I-CVI)、全体一致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ale-level content validity index,S-CVI)、平均S-CVI、随机一致性概率(Pc)、Kappa值等对量表内容效度进行检验。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由双人核对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人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2.1 问卷内容效度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70份,其中有效问卷254份,有效率为94.07%,无效的主要原因是填写内容不全。5位评审专家认为问卷内容条目简明易懂、无歧义、选项类别清晰。对于自评量表部分,在同一群体随机抽取20人进行预调查,计算Cronbach’s α系数为0.911,经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后,一致认为无须改变选项的呈现方式;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29,I-CVI为0.800~1.000,全体一致S-CVI为0.808,平均S-CVI为0.962,Pc为0.031~0.156,Kappa值为0.76~1.00。
2.2 岛礁环境生物蜇伤情况
254名人员中,年龄<25岁155人,≥25岁99人;岛礁累计工作时间≤12个月192人,>12个月62人。共164人(64.57%)有蜇伤史,蜇伤次数为2(0,5)次,其中38人(23.17%)有就诊史。年龄<25岁的驻礁人员蜇伤发生率(63.87%,99/155)与年龄≥25岁的驻礁人员(65.66%,65/9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岛礁累计工作时间>12个月的驻礁人员蜇伤发生率(87.10%,54/62)高于岛礁累计工作时间≤12个月的驻礁作业人员(57.29%,110/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蜇伤情况及主要症状见表 1,其中最常见的蜇咬场景是环境卫生打扫,最常见的蜇伤部位是四肢,最常见的症状是局部肿痛和瘙痒。
表 1
(Tab 1)
表 1 驻礁人员岛礁环境生物蜇伤情况及主要症状
N=164, n (%) |
项目(均为多选题) |
报告人数 |
蜇咬场景 |
|
环境卫生打扫 |
149 (90.85) |
军事体能训练 |
68 (41.46) |
常规科目训练 |
63 (38.41) |
战备演习训练 |
37 (22.56) |
赶海海钓 |
2 (1.22) |
其他 |
2 (1.22) |
蜇伤部位 |
|
上肢 |
129 (78.66) |
上肢 |
121 (73.78) |
躯干 |
57 (34.76) |
头面部 |
25 (15.24) |
蜇伤症状 |
|
局部肿痛 |
142 (86.59) |
瘙痒 |
110 (67.07) |
水泡或者脓疱 |
108 (65.85) |
发热 |
4 (2.44) |
呼吸困难 |
3 (1.83) |
无症状 |
3 (1.83) |
|
表 1 驻礁人员岛礁环境生物蜇伤情况及主要症状
|
2.3 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知识认知情况
驻礁人员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急救知识的总体得分为14(11,17)分,其中陆生生物蜇伤相关急救知识(共6个题目)得分为3(2,4)分,海蜇、海蛇等海洋生物蜇伤相关急救知识(共6个题目)得分为2(2,3)分,中暑相关急救知识(共5个题目)得分为3(3,4)分,淹溺相关急救知识(共5个题目)得分为3(2,4)分,电击伤相关急救知识(共4个题目)得分为3(2,3)分。254名驻礁人员的岛礁环境性急症危害相关知识自评情况见表 2。
表 2
(Tab 2)
表 2 驻礁人员岛礁环境性急症危害相关知识的自评情况
N=254, n (%) |
项目 |
完全不了解 |
了解很少 |
一般了解 |
非常了解 |
完全了解 |
陆生生物蜇伤 |
46 (18.11) |
59 (23.23) |
106 (41.73) |
28 (11.02) |
15 (5.91) |
海蜇、海蛇等海洋生物蜇伤 |
97 (38.19) |
59 (23.23) |
72 (28.35) |
18 (7.09) |
8 (3.15) |
中暑 |
21 (8.27) |
39 (15.35) |
103 (40.55) |
61 (24.02) |
30 (11.81) |
淹溺 |
50 (19.69) |
49 (19.29) |
97 (38.19) |
33 (12.99) |
25 (9.84) |
电击伤 |
65 (25.59) |
52 (20.47) |
89 (35.04) |
30 (11.81) |
18 (7.09) |
|
表 2 驻礁人员岛礁环境性急症危害相关知识的自评情况
|
2.4 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知识学习需求
绝大多数官兵(227人,89.37%)认为有必要了解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知识,绝大多数驻礁人员(239人,94.09%)愿意学习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知识。41.34%(105/254)的驻礁人员希望接受每月1次的理论授课,67.32%(171/254)的驻礁人员希望授课安排在工作日白天,73.23%(186/254)的驻礁人员希望的学习途径为单位授课。见表 3。
表 3
(Tab 3)
表 3 驻礁人员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知识的学习需求
N=254, n (%) |
项目 |
报告人数 |
学习频率(单选题) |
|
每月1次 |
105 (41.34) |
每季度1次 |
101 (39.76) |
每半年1次 |
33 (12.99) |
每年1次 |
15 (5.91) |
学习时段(单选题) |
|
工作日白天 |
171 (67.32) |
工作日晚上 |
32 (12.60) |
休息日白天 |
32 (12.60) |
休息日晚上 |
19 (7.48) |
希望的学习途径(多选题) |
|
单位授课 |
186 (73.23) |
电视媒体 |
151 (59.45) |
书籍杂志 |
88 (34.65) |
网络、自媒体 |
62 (24.41) |
|
表 3 驻礁人员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知识的学习需求
|
3 讨论
入侵有害生物往往拥有强大的环境适应性,生命力顽强,传播速度快,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容易对生态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9]。近年来,驻礁人员被生物蜇伤的病例数居高不下[10-12]。本研究纳入的254人中有164人(64.57%)有蜇伤史,蜇伤次数为2(0,5)次,最常见的蜇咬场景是环境卫生打扫。蜇咬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13-15]。本研究显示,随着驻礁工作时间的延长人员的蜇伤概率增加,这可能与岛礁环境中有害生物分布广泛有关,驻礁工作时间长的人员在体能训练场、军事项目训练场等公共活动区域停留的时间也较长,受到有害生物蜇咬的可能性较大。
岛礁入侵有害生物危害的严重性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外源性环境生物的大肆入侵。岛礁的岛基主要为固化珊瑚沙、贝壳沙的磷质石灰土和混凝土,常规植物无法适应此类土壤,故长期需要外来红土壤改造[16],外来红土壤及植物有可能携带有害生物[17]。同时由于岛礁生态环境的封闭性及单一性,此类生物缺乏天敌制约,故更容易成功繁殖定居,频繁出现在人类活动区,影响驻礁人员活动。(2)驻礁人员缺乏长期、规律的环境生物危害相关知识培训。笔者在岛礁调查走访期间,了解到岛礁作业单位没有针对环境生物危害相关知识的系统授课。常见的生物危害知识通常以老带新的方式口口相传,而驻礁人员定期轮换,新上礁的驻礁人员对岛礁的环境较为陌生,缺乏科学、有效的防虫意识体系。(3)驻礁人员对岛礁生物危害的认知程度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驻礁人员中对岛礁环境性急症危害相关知识“完全不了解”“了解很少”“一般了解”的占大多数,说明驻礁人员对环境生物危害的认知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缺乏生物习性、巢穴及危害性的相关知识,许多驻礁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识别并驱赶有害生物,导致被蜇咬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254名驻礁人员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急救知识(26道题目)的总体得分为14(11,17)分,其中陆生生物蜇伤相关急救知识(共6个题目)得分为3(2,4)分,海蜇、海蛇等海洋生物蜇伤相关急救知识(共6个题目)得分为2(2,3)分,说明驻礁人员对环境生物蜇伤的急救知识也较为缺乏,被蜇咬后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地处理。
针对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知识的学习,本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驻礁人员(227人,89.37%)认为有必要了解岛礁环境性急症相关知识,大多数希望通过工作日白天(67.32%,171/254)、单位授课途径(73.23%,186/254)、每月1次或每季度1次的频率(81.10%,206/254)学习相关知识。这种授课方式不占用驻礁人员休息的时间,面对面的授课形式能够更加生动地传授知识且授课频率适度,有助于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环境性急症相关知识并预防相关危害。
本研究分析了驻礁人员被环境生物蜇伤的情况及他们对岛礁等特殊地域环境条件下环境性急症危害的认知情况。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防治措施:(1)严格管控外源性生物传入。环境入侵生物主要是随着苗木、草皮、土壤等运输长距离扩散传播[18],关口需加强调运此类货物的检疫。原产地要把好检疫关,对上礁货物采用目测法和诱集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检疫,一旦发现,及时除治;岛礁要把好复检关,避免未检疫货物进入岛礁环境。(2)加强岛礁环境治理。对于已经在岛礁繁殖定居的有害生物,建议采用双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方式。一方面,综合运用颗粒剂、饵剂、粉剂等进行单次精确毒杀,多次预防查杀,因地制宜根除其巢穴[19];另一方面,树立警示标志,提醒人员在高危地区活动时加强个人防护,若有可能应尽量减少人员前往高危地区活动。(3)开展岛礁生物危害及防治措施培训。根据个人意愿,组织相关防疫人员通过专题授课、制作宣传短片、编撰科普手册等多途径加强驻礁人员对环境生物的识别与危害预防,使其树立科学的防范意识,减少此类危害对训练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此外,由于驻礁人员流动性较大,应建立规范化或制度化的培训制度,加强驻礁人员对岛礁环境性急症危害的认知和急救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驻礁人员健康状况。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方面,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该岛礁人员聚集区域人群开展调查,忽略了岛礁边缘区域人群,对蜇咬场景及蜇咬生物的调查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代表性不足。今后尚需开展更大样本量的调查以详细了解岛礁环境性急症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