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上海 200433
2. Department of Cardiovas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特点。《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显示,近20年来我国AMI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态势[1]。AMI病程凶险,临床转归较差,关于AMI长期随访的数据较少。一项针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AMI患者的研究表明,AMI后7年生存率为62.3%,其中65岁以下的患者7年生存率超过85%,而85岁以上患者只有17.4%[2]。我国贾娜等[3]对2007-2010年在北京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424例AMI患者进行了为期2年的随访,发现AMI患者1年死亡率为14.4%,2年死亡率为17.5%。本研究对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12年的住院AMI患者进行随访,分析AMI患者远期死亡的影响因素,以期改进治疗方法,指导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为临床降低AMI患者远期死亡率提供有意义的数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AMI的患者共4 868例,排除住院期间死亡261例、失访1 081例,共获得3 526例患者的随访资料。本研究通过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1)基线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史等。(2)辅助检查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脑利尿钠肽、肌钙蛋白、心电图等检查结果。(3)临床诊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4)治疗方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择期PCI或未行PCI治疗。(5)并发症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的发生情况。(6)随访生存情况:生存或死亡。(7)药物使用情况: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Ⅱreceptor blocker,AR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8)随访方式:电话随访、查询再住院病历,随访截至2020年10月27日。
1.2.2 相关定义(1)临床诊断:AMI为发生急性心肌损伤(肌钙蛋白增高和/或回落,且至少1次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的99%)并具有以下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之一。①急性心肌缺血症状;②新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③新发病理性Q波;④新的存活心肌丢失或室壁节段活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⑤冠状动脉造影、腔内影像学检查或尸体解剖证实存在冠状动脉血栓[4]。心电图检查提示ST段抬高为STEMI,无ST段抬高则为NSTEMI。(2)治疗方法:急诊PCI是指发病12 h内急诊行PCI+最优药物治疗,择期PCI是指发病12 h后择期进行PCI+最优药物治疗,未行PCI是指仅采取最优药物治疗。(3)随访期间死亡定义为患者首次住院诊断AMI后出院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采用Cox生存分析。使用MedCalc 15.8软件绘制ROC曲线。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绘制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方法分析两组生存曲线的差异。所有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2.1 随访基线情况3 526例AMI患者中男性占78.5%(2 769/3 526),女性占21.5%(757/3 526);平均年龄为(67.7±12.3)岁(26.7~97.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67.4(11.7~165.2)个月。1年死亡率为3.3%(118/3 526),3年死亡率为9.3%(327/3 526),5年死亡率为12.2%(430/3 526),10死亡率为14.1%(498/3 526),总死亡率为14.6%(514/3 526)。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为82.1%(2 896/3 526),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为77.6%(2 735/3 526),ACEI/ARB类药物使用率为53.1%(1 872/3 526),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为56.5%(1 991/3 526)。
2.2 不同年龄AMI患者随访生存情况分析65岁以下患者1、3、5、10年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均低于65岁及以上患者(均P<0.001,表 1)。
2.3 不同性别AMI患者的随访生存及用药情况分析
如表 2所示,女性AMI患者1、3、5、10年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均高于男性患者(均P<0.01);在药物使用方面,女性患者ACEI/ARB类药物使用率高于男性患者(P<0.05),不同性别患者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使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 STEMI和NSTEMI患者的随访生存及用药情况分析
如表 3所示,STEMI与NSTEMI患者的1、3、5、10年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使用方面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5 院内不同治疗方式AMI患者的随访生存及用药情况分析
如表 4所示,未行PCI治疗的AMI患者1、3、5、10年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均高于行择期PCI及急诊PCI的患者(均P<0.001);在药物使用方面,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在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行PCI患者的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使用率均低于行急诊PCI和择期PCI的患者(均P<0.05)。进一步分析了院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的STEMI患者的远期死亡率,结果(表 5)显示,行急诊PCI和择期PCI的患者1、3、5、10年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6 AMI远期死亡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分析 2.6.1 影响因素分析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AMI患者远期死亡呈正相关的变量有发病年龄、女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室性早搏、心房颤动、血肌酐、脂蛋白a、尿素、脑利尿钠肽,而与AMI患者远期死亡呈负相关的变量有吸烟、急诊PCI、择期PCI、使用他汀类药物、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脂异常。Cox生存分析显示,高龄、糖尿病、吸烟、血肌酐升高、脂蛋白a升高、肌钙蛋白升高是AMI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院内行急诊PCI或择期PCI治疗、使用他汀类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血细胞比容升高是AMI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性因素。见表 6。
2.6.2 各影响因素对AMI远期死亡的预测价值分析
ROC曲线分析结果(图 1)显示,发病年龄≥70岁预测AMI患者远期死亡的灵敏度为68.09%,特异度为75.63%,AUC值为0.773;血肌酐≥96 μmol/L预测AMI患者远期死亡的灵敏度为40.78%,特异度为82.57%,AUC值为0.636;脂蛋白a≥23 mg/L预测AMI患者远期死亡的灵敏度为50.32%,特异度为60.95%,AUC值为0.564;肌钙蛋白≥3.9 ng/mL预测AMI患者远期死亡的灵敏度为44.44%,特异度为60.46%,AUC值为0.524;血细胞比容≤37.7%预测AMI患者远期死亡的灵敏度为52.79%,特异度为72.64%,AUC值为0.667。
2.6.3 各影响因素预测AMI患者远期死亡的生存曲线分析
生存曲线(图 2)及log-rank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70岁、肌钙蛋白≥3.9 ng/mL、脂蛋白a≥23 mg/L、血肌酐≥96 μmol/L和血细胞比容≤37.7%的AMI患者远期死亡率相对较高(均P<0.05)。
3 讨论
AMI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有关AMI远期预后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中,2007-2018年的12年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AMI患者共随访到3 526例,总死亡率为14.6%。国外研究报道,65岁以下的AMI患者3年及5年死亡率分别是10.4%、13.9%;65岁及以上的患者3年及5年死亡率分别为29.2%、40.2%[5]。本研究中,65岁以下的AMI患者3年死亡率为3.1%,5年死亡率为4.3%;65岁及以上的患者3年死亡率为16.1%,5年死亡率为21.0%。这表明年龄与AMI的预后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本研究中,女性AMI患者1、3、5、10年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均高于男性患者,但是在控制年龄这个因素后,性别对AMI远期死亡的影响消失,与国外一些研究结果[6-8]相似。这表明在去除年龄因素后,性别不是AMI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年龄较大是女性AMI患者远期死亡率较高的原因之一[8]。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低于STEMI患者[9],在本研究中两者的1、3、5、10年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与STEMI患者相比,NSTEMI患者发病时病情相对较轻,并发心源性休克较少,因此院内死亡率低于STEMI患者;但是NSTEMI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较多,这些因素又会导致NSTEMI患者远期死亡风险升高[10]。吸烟是AMI患者死亡的强预测因素,英国的Steele等[11]研究发现,吸烟的STEMI患者3年死亡率较不吸烟者提高了35%。韩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与不吸烟者比较,吸烟的AMI患者5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增加12.5%,心源性猝死增加19%[12]。本研究结果显示,吸烟者发生AMI后远期死亡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261倍。这些结果均表明吸烟不仅是AMI的严重危险因素,而且增加了AMI患者的远期死亡风险。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AMI后,在急性期和长期随访中的死亡率均增加。Chen等[13]研究了合并糖尿病的重症AMI患者和无糖尿病的重症AMI患者的1年死亡率,发现合并糖尿病的重症AMI患者1年死亡率增加91%(美国MIMIC-Ⅲ队列)或162%(国内CIN队列)。本研究在控制年龄、性别、PCI治疗、药物治疗等因素后,糖尿病患者发生AMI后远期死亡风险是无糖尿病AMI患者的1.307倍。
AMI发病时,PCI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院内未行PCI治疗的患者远期死亡率是接受PCI治疗患者的2.0倍[14-16]。本研究中,未行PCI治疗的AMI患者随访1、3、5、10年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均高于接受PCI治疗的患者。这表明PCI治疗不仅能改善AMI患者的早期预后,而且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STEMI是AMI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及时、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STEMI患者预后良好的关键。《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对发病12 h内的STEMI患者将急诊PCI治疗作为ⅠA类推荐[17]。本研究中,急诊和择期PCI治疗的STEMI患者随访1、3、5、10年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有:(1)失访人数较多,由于本研究时间跨度长,部分患者已更换联系方式,导致失访率达到23.5%(1 081/4 607)。(2)本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而急诊PCI主要改善AMI患者再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预后。
在AMI药物治疗方面,他汀类药物是常用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斑块、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为目的。既往研究证实,AMI后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死亡、再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降低1 mmol/L,全因死亡率降低10%[18-19]。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AMI患者相比,使用他汀类药物的AMI患者远期死亡风险降低(HR=0.608,95% CI 0.408~0.906,P<0.05)。AMI患者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利于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复发性心肌缺血、再梗死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肌梗死后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延缓或逆转心室重构,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17, 20]。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AMI患者的远期死亡风险(HR=0.823,95% CI 0.678~0.998,P<0.05)。但是本研究同时也发现,AMI患者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并不是很高,这提示对于AMI患者,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临床医师应尽可能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
Cox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吸烟、糖尿病及血肌酐、脂蛋白a、肌钙蛋白升高是AMI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院内急诊PCI或择期PCI治疗、使用他汀类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血细胞比容升高是AMI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性因素。其中发病年龄、血肌酐、脂蛋白a、血细胞比容、肌钙蛋白还可作为AMI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当患者发病年龄≥70岁、血肌酐≥96 μmol/L、脂蛋白a≥23 mg/L、血细胞比容≤37.7%或肌钙蛋白≥3.9 ng/mL时远期死亡风险升高,但除年龄外,血肌酐、脂蛋白a、血细胞比容、肌钙蛋白的预测价值均较低(AUC值均<0.7)。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部分临床资料不完整,如患者身高、体重、家族史、术后血红蛋白、术后血肌酐等。(2)失访率较高,使得结果可能有偏倚。(3)未统计患者确诊AMI后的吸烟状态,仅依据患者AMI发病时的吸烟状况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积极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降低AMI患者远期死亡率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给予患者最佳药物治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同样重要。这均需要临床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不仅要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重视最优药物治疗,而且要加强宣教,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主动戒烟及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以更好地改善预后。
[1] |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7): 625-66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4.07.001 |
[2] |
NADLACKI B, HORTON D, HOSSAIN S, et al. Long term survival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2009-2015:a population cohort study[J]. Med J Aust, 2021, 214(11): 519-525. DOI:10.5694/mja2.51085 |
[3] |
贾娜, 芦丹, 刘兵,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年随访分析[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 19(2): 81-85. DOI:10.3969/j.issn.1007-5410.2014.02.001 |
[4] |
THYGESEN K, ALPERT J S, JAFFE A S, et al. Fourth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2018)[J]. Eur Heart J, 2019, 40(3): 237-269. DOI:10.1093/eurheartj/ehy462 |
[5] |
KALA P, KANOVSKY J, ROKYTA R, et al. Age-related treatment strategy and long-term outcom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the PCI era[J].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12, 12: 31. DOI:10.1186/1471-2261-12-31 |
[6] |
VALERO-MASA M J, VELÁSQUEZ-RODRÍGUEZ J, DIEZ-DELHOYO F,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it only the age?[J]. Int J Cardiol, 2017, 231: 36-41. DOI:10.1016/j.ijcard.2016.11.010 |
[7] |
CHANG S S, LIN S Y, LAI J N, et al. Sex differences in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population-base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Int J Clin Pract, 2021, 75(5): e14066. DOI:10.1111/ijcp.14066 |
[8] |
KANIC V, VOLLRATH M, TAPAJNER A, et al. Sex-related 30-day and long-term mortali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 J Womens Health (Larchmt), 2017, 26(4): 374-379. DOI:10.1089/jwh.2016.5957 |
[9] |
陈卫省, 顾颖, 肖雨尘, 等. 2007-2018年住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比例及院内死亡率变化趋势[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20, 41(10): 1053-1061. CHEN W S, GU Y, XIAO Y C, et al. Proportio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or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from 2007 to 2018[J]. Acad J Sec Mil Med Univ, 2020, 41(10): 1053-1061. DOI:10.16781/j.0258-879x.2020.10.1053 |
[10] |
CHAN M Y, SUN J L, NEWBY L K, et al. Long-term mortality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for ST-elevation and 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irculation, 2009, 119(24): 3110-3117.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8.799981 |
[11] |
STEELE L, PALMER J, LLOYD A, et al. The impact of smoking on mortality after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outcome study at 3 years[J]. J Thromb Thrombolysis, 2019, 47(4): 520-526. DOI:10.1007/s11239-019-01812-1 |
[12] |
LEE S N, CHOI I J, LIM S, et al. Effects of smoking on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and lung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Korean Circ J, 2021, 51(4): 336-348. DOI:10.4070/kcj.2020.0430 |
[13] |
CHEN S, HUANG Z, CHEN L, et al. Does diabetes mellitus increase the short- and long-term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lts from American MIMIC-Ⅲ and Chinese CIN cohorts[J].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1, 12: 797049. DOI:10.3389/fendo.2021.797049 |
[14] |
LENG W, YANG J, FAN X, et al. Contemporary invasive management and in-hospit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hina: findings from China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AMI) registry[J]. Am Heart J, 2019, 215: 1-11. DOI:10.1016/j.ahj.2019.05.015 |
[15] |
HE P, YANG J, XU H, et al. The comparison of the outcomes between primary PCI, fibrinolysis, and no reperfusion in patients ≥75 years old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AMI) registry[J]. PLoS One, 2016, 11(11): e0165672. DOI:10.1371/journal.pone.0165672 |
[16] |
SHELTON R J, CREAN A M, SOMERS K, et al. Real-world outcome from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very elderly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a 24/7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service[J]. Am Heart J, 2010, 159(6): 956-963. DOI:10.1016/j.ahj.2010.02.026 |
[17]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10): 766-783.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9.10.003 |
[18] |
BAIGENT C, KEECH A, KEARNEY P 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holesterol-lowering treatment: prospective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90, 056 participants in 14 randomised trials of statins[J]. Lancet, 2005, 366(9493): 1267-1278. DOI:10.1016/S0140-6736(05)67394-1 |
[19] |
COLLABORATION C T T, BAIGENT C, BLACKWELL L,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ore intensive lowering of LDL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170, 000 participants in 26 randomised trials[J]. Lancet, 2010, 376(9753): 1670-1681. DOI:10.1016/S0140-6736(10)61350-5 |
[20] |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中国药师协会. 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 11(7): 1-78. DOI:10.12037/YXQY.2019.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