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大连康复疗养中心疗养五科, 大连 116000
2. Department of Recuperation (Ⅴ), Dalian Rehabilitation and Recuperation Center of Joint Logistic Support Force of PLA, Dalian 116000, Liaoning, China
患者女,25岁,未婚,因“四肢力弱伴口角左歪2 d”于2021年12月27日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七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2021年12月2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角向左侧歪斜,进食时食物存留于峡部,漱口时漱口水从右侧嘴角流出,无耳后乳突区疼痛,自觉伴有四肢力弱、乏力感,居家休息后症状无好转,翌日上述症状仍存在,新发言语含糊、行走困难等症状,需家属搀扶行走,遂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七医院神经内科。既往患者有经常性腹泻病史,均自行服用止泻药物治疗,未规律诊治。无其他特殊个人史和家族史。分别于2021年5月30日和6月24日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无过敏、发热、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入院体格检查示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提示右侧额纹变浅,右侧眼睑稍变大、眼睑闭合欠佳,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侧歪斜,伸舌无偏斜。悬雍垂居中腭,软腭上抬有力,咽反射存在。双侧胸锁乳突肌饱满,转头耸肩有力。全身肌容积正常,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正常,无肢体震颤及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检查无法配合完成。双侧肢体深、浅感觉正常。腹壁反射、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阴性。结合患者发病前有疫苗接种史及慢性腹泻病史,急性起病,出现右侧周围性面瘫、四肢对称性肌无力,腱反射消失,初步考虑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
入院后完善常规实验室检查,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 408.1 IU/mL↑、类风湿因子7.7 IU/m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14.3 U/mL,补体C3 1.15 g/L、补体C4 0.27 g/L、IgG 16.81 g/L↑、IgM 1.20 g/L、IgA 2.09 g/L;血管炎自身抗体示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弱阳性(±)↑,其余无异常;血清蛋白电泳示白蛋白40.8%↓、γ-球蛋白34.7%↑,其余无异常;总IgE、抗可提取性核抗原多肽谱+抗核抗体、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抗心磷脂抗体、血清神经节苷脂相关的14种抗体无特殊。肌电图示:四肢呈周围神经性受损,运动及感觉纤维均累及,远端运动潜伏期显著延长,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低或未引出,双尺肘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减慢;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未引出或波幅低,受损程度为重,远、近端均累及,远端重于近端,脱髓鞘及轴索受损均存在,脱髓鞘改变为主;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F波出现,但潜伏期均显著延长,提示四肢近端运动传导功能障碍;双侧胫神经H反射均未引出。
入院后行腰椎穿刺术(2021年12月29日),行脑脊液检查提示脑脊液无色、透明,离心后上清液无色;生化检查示葡萄糖4.77 mmol/L↑,其余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常规示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18×106/L、单个核细胞百分比88.9%、多形核细胞百分比11.1%;脑脊液提示WBC计数升高,蛋白无异常,暂未见明显蛋白-细胞分离表现。脑脊液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未检出明确致病原核微生物、致病病毒、致病真核微生物;血清及脑脊液均未见寡克隆条带;脑脊液IgG 36.4 mg/L↑。2022年1月12日复查脑脊液常规示WBC计数4×106/L、单个核细胞百分比75.0%、多形核细胞百分比25.0%;生化检查示脑脊液蛋白2 313 mg/L↑;脑脊液出现明显蛋白-细胞分离表现。住院期间多次行脑脊液检查均呈明显蛋白-细胞分离表现。出院前最后一次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常规示WBC计数2×106/L、单个核细胞百分比50.0%、多形核细胞百分比50.0%;脑脊液生化检查示脑脊液蛋白1 287 mg/L↑,脑脊液细胞、蛋白指标明显下降。
患者于病程第5天(2021年12月29日)出现明显的不自主流涎,自觉咽喉部异物感明显,神经系统查体提示咽反射消失,其余症状与之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于病程第6天(2021年12月30日)出现明显的情绪躁动,无法配合治疗,饮水呛咳剧烈,无法顺利吞咽食物,四肢肌力进行性下降,伴四肢麻木,呈手套、袜套样分布;生命体征提示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频率下降,考虑呼吸肌麻痹;神经系统查体示周围性面瘫累及双侧,转头耸肩较前无力,咽反射仍消失,双上肢远端肌力4级,近端肌力3级,双下肢远端肌力2级,近端肌力1级。病程第6天开始予连续静脉输注人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nfusion of human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2个疗程(每天剂量400 mg/kg,共计10 d),同时予以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调节情绪,纠正电解质紊乱,调节肠道菌群,控制血压、心室率,改善睡眠,保护肝肾功能,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辅以双下肢气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患者病情进展,累及呼吸肌群,引起呼吸肌麻痹,予以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辅助通气,祛痰抗感染,机械辅助排痰等对症治疗。于病程第31天(2022年1月24日)再次出现肌力进行性下降,肌张力减退,神经系统查体示双上肢远端肌力3级,近端肌力2级,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减退,呈迟缓性瘫痪。于病程第36天留置右侧股静脉临时血液透析导管,开始启动血浆置换治疗,累计行6次血浆置换,共置换血浆16 200 mL。于病程第39天(2022年2月1日)病情逐渐好转,咽反射、面神经、肌力、肌张力均逐渐恢复。患者于病程第52天顺利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成功脱机,自主呼吸通畅。于病程第54天起坚持每日予以电针、运动疗法等康复理疗。病程第76天(2022年3月10日)出院,出院时患者精神状态良好,情绪开朗,咽反射恢复,吞咽功能正常,四肢麻木感明显减退,肌力恢复(评估4级),可在支具支撑下平稳行走,可短距离脱离支具独立行走,上下楼梯仍需搀扶。出院后1、3、6个月追踪随访,患者四肢肌力恢复明显,可完全脱离支具行走,日常生活恢复正常,可完成登山运动。结合患者出院时病情状况及半年的追踪随访,考虑患者疾病治愈,无特殊后遗症状。
2 讨论GBS是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1]。GBS发病前期,患者通常有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症状平均在1~2周内达到高峰,少数患者在1~2 d内症状即可达到高峰,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肢体无力,部分患者会有脑神经运动功能受损,重症者可出现呼吸肌无力[1]。GBS的颅神经损害以累及面神经引发的双侧周围性面瘫最常见,伴有对称性四肢迟缓性瘫痪和感觉障碍,脑脊液检查有特征性的蛋白-细胞分离[2]。其次是延髓麻痹、眼球运动障碍,三叉神经及舌下神经损害少见,偶可见视乳头水肿[3]。本例患者前期以单侧面神经受累为首发表现,随后出现四肢无力、感觉障碍,进行性加重,累及双侧面神经、呼吸肌群,进展迅速,行腰椎穿刺术完善脑脊液检查明确提示蛋白-细胞分离,肌电图提示四肢运动及感觉纤维均受损,脱髓鞘及轴索受损,综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确诊为GBS。
相关研究表明,患者出现延髓功能损害表现、Ig水平相对增高及神经轴索损害等因素,均会显著增加病情进展为重症GBS的风险[4]。延髓功能损害相关临床表现可增加误吸的风险,从而增加了吸入性肺炎并发症的可能性。Ig水平的增高与患者免疫反应的程度有关,血液中的Ig可通过血脑屏障渗透性地进入脑脊液,进一步导致脑脊液中Ig水平的增加。神经轴索损害及脱髓鞘病变依赖于电生理检查,GBS患者传导速度的改变有较高的异常率,F波的异常电生理在发病早期敏感性较高[5]。重症GBS患者的肌电图检查中多有提示神经轴索的损害,并有F波潜伏期的显著延长[5]。
GBS的治疗主要以免疫治疗为主,辅以相关对症治疗,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呼吸功能管理、营养及能量摄入、并发症处理等相关治疗措施[1]。免疫治疗在病程早期的使用有助于疾病的预后,目前首选的免疫治疗方案为IVIG,对于病情严重且发病2周内的患者国内最新指南上明确推荐的一线方案是IVIG,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根据个体差异综合多种因素制定治疗方案[6]。本例患者IVIG足量贯序治疗达2个疗程,疾病无继续进展,考虑神经损害有所控制,但治疗近3周后评估治疗效果却相对不明显,考虑与个体差异及疾病严重程度有关。IVIG的半衰期为3周,本例患者病情严重,在IVIG达半衰期后临床症状恢复不佳的情况下,重新选择血浆置换治疗。血浆置换也是在国内最新指南中作为危重症GBS患者治疗的推荐一线方案,血浆置换治疗GBS可以有效清除患者血清中抗神经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终止免疫损害的进展,同时置换过程有利于改善微循环障碍,促进GBS的恢复[7]。本例患者在行3次血浆置换后肢体症状逐渐改善,累计行6次血浆置换后成功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成功脱机,自主呼吸,且在血浆置换过程中未出现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治疗过程顺利。危重症GBS患者血液中的大量免疫复合物蓄积能够通过血浆置换排出,从而促进疾病的恢复,但血浆置换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开始行血浆置换前需仔细分析病情,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调整置换量和置换次数,进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8]。
GBS患者发生呼吸肌麻痹导致呼吸困难衰竭是常见的死亡原因。呼吸肌麻痹会导致低氧血症和CO2潴留,同时由于脑神经受累,咽反射会消失,气道清洁力减弱,气道内分泌物蓄积,最终引发呼吸衰竭。合并呼吸功能损害的GBS患者需早期机械通气,避免缺氧性不可逆损害的发生,也可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预后[9]。本例患者疾病进展快,咽反射消失,痰液大量残留在呼吸道中无法排出,伴有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紧急予以气管插管,机械辅助呼吸治疗,后期病程治疗时间长,呼吸功能无明显恢复,予以改用气管切开辅助呼吸。机械辅助通气是改善呼吸肌麻痹最直接的治疗方法,使用机械通气需要尽可能地减少使用时间,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依赖、气道黏膜损伤等并发症。制定目标化管理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实时监测评估患者病情、动态调整呼吸机参数指标、确定最佳治疗模式,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功能康复锻炼是恢复生活功能、减少残疾、改善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早期坚持功能康复锻炼有助于患者早日下床活动,从而缩短治疗时间。本例患者于病情稳定后便开始卧床状态下的康复锻炼,极大程度避免了肌萎缩及关节僵硬的发生,同时予以呼吸肌群的力量训练,促进呼吸肌群的功能恢复,尽早脱机。在病程后期,在康复专业医师指导下,逐步加强四肢肌群锻炼,定制个体康复计划,从而改善了疾病的预后转归。
综上所述,GBS作为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在GBS明确诊断后,应遵循国内最新指南,结合患者病情发展及治疗情况,个体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
[1]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 等. 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治指南2019[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11): 877-882.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9.11.002 |
[2] |
张军, 李兰香, 刘斌. 以颅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吉兰-巴雷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J]. 中国综合临床, 2004, 20(6): 524. DOI:10.3760/cma.j.issn.1008-6315.2004.06.046 |
[3] |
曹贵方, 杨期东, 刘威, 等. 吉兰-巴雷综合征脑神经损害的临床分析[J]. 中国综合临床, 2004, 20(10): 880-881. DOI:10.3760/cma.j.issn.1008-6315.2004.10.009 |
[4] |
高睿, 韩露, 管阳太.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急性期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11): 93-96, 100. |
[5] |
张建强, 焦永平. 电生理检查在格林-巴利综合征中的应用[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9, 30(3): 274-276. DOI:10.3969/j.issn.2095-1434.2019.03.008 |
[6] |
刘明生, 崔丽英. 中国吉兰-巴雷综合征诊治指南2019解读[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11): 873-876.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9.11.001 |
[7] |
周林, 谷世娟, 卢宁, 等. 血浆置换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22, 26(25): 51-53. DOI:10.19435/j.1672-1721.2022.25.017 |
[8] |
吴文军, 梁顺波. 血浆置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9例[J]. 广西医学, 2007, 29(4): 503-504. DOI:10.3969/j.issn.0253-4304.2007.04.019 |
[9] |
彭旭, 张智搏, 谭红, 等. 无创机械通气在吉兰-巴雷综合征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 中国医师杂志, 2014(4): 511-513. DOI: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4.04.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