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纤维黄色瘤(atypical fibroxanthoma,AFX)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头颈部皮肤的交界性肿瘤,多因日光暴晒或放射治疗引起,主要分布于鼻、颊、耳和头皮[1]。AFX典型表现为红色丘疹或小结节,结节生长迅速,病程多为数周或数月,被覆表皮可出现溃疡,易与皮肤常见恶性肿瘤相混淆。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通常较好,罕见复发与转移。本研究回顾了5例AFX,通过分析诊疗经过、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过度诊断、过度治疗。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断为AFX的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临床表现为迅速生长的无痛结节,病程最短为2个月(病例5),最长为1年(病例2)。术前诊断为“未分化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皮肤纤维组织细胞瘤可能”。
1.2 方法标本均经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4 μm厚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波形蛋白、CD10、CD68、CD163、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P63、CK5/6、34βE12、CD34、成红细胞特异性转化基因相关基因(erythroblast specific transformation gene and related gene,ERG)、S100、黑色素瘤相关抗原(HMB-45)、Melan-A、Ki-67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肉眼观5例AFX患者病变部位分别位于右侧颞部、左侧大腿远端前侧、左侧胸壁及头顶皮肤。病例2、4、5伴有表面皮肤溃疡。病例1结节呈灰红色,其余病例结节呈粉红色。病变最大径为0.9~2.5 cm。见表 1。
2.2 镜检
低倍镜下,肿瘤均位于真皮浅层,与周围正常组织有相对清楚的界限。表面被覆的鳞状上皮萎缩,3例伴有溃疡形成。高倍镜下,病例1肿瘤组织呈实性片状排列,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核大、不规则,细胞质内见色素颗粒,其间混有破骨样多核巨细胞(图 1A)。病例2、3镜下形态相似,肿瘤组织主要由具有明显多形性的胖梭形成纤维细胞、多边形的上皮样细胞以及瘤巨细胞组成,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图 1B)。梭形的肿瘤细胞杂乱排列。病例4肿瘤细胞呈胖梭形,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穿插其中,间质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病例5除了经典的AFX区域,伴有基底细胞的异型增殖,癌巢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图 1C)。
2.3 免疫表型
5例均弥漫高表达波形蛋白,病例2、4、5肿瘤细胞弥漫,一致表达CD10(图 1D),病例1、2、3、4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表达CD68或CD163,病例1、2、3、5局灶有CK或EMA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40%~80%(图 1E)。5例均不表达P63、CK5/6、34βE12、SMA、CD34、ERG、S100、HMB-45、Melan-A。见表 1。
2.4 病理诊断病例1诊断为色素性AFX,病例5诊断为AFX合并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其余3例均诊断为经典AFX。
2.5 治疗和随访5例患者均采用局部切除治疗,术后仅有1例患者(病例4)行头皮放射治疗,肿瘤靶区为手术瘢痕区域,剂量为6 210 cGy(27次),临床靶区剂量为5 400 cGy(27次)。随访至2022年5月5例患者均未出现复发与转移。
3 讨论AFX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交界性肿瘤,约占皮肤肿瘤的0.24%,好发于70~80岁老年人日光暴晒的头颈部,而青年患者病变多位于腰、躯干和四肢,男女比例约为2∶1[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近5年诊治的5例AFX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发病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8.6岁。病例5病程最短,仅为2个月;病例2病程最长,为1年。80%的病例伴有日光性损伤[2]。Sakamoto等[3]发现AFX存在紫外线照射引起的p53突变及其下游生长阻滞和DNA损伤诱导基因45(growth-arrest and DNA damage-inducible gene 45,Gadd45)的表达,因此推测AFX和紫外线照射有关。本组的5例患者中3例发生在头面部,1例发生在四肢,1例发生在躯干。发生在四肢及躯干部位的AFX与紫外线照射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镜下可见肿瘤位于真皮浅层,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以及多核瘤巨细胞构成。肿瘤细胞核异型性明显,染色质增粗,核分裂象易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其中病例1肿瘤细胞质内见色素沉积,并含有破骨样多核巨细胞,称色素性AFX;病例5同时伴有BCC。AFX合并BCC较为罕见,国内外文献鲜有报道。本组5例AFX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显示肿瘤细胞波形蛋白阳性,3例上皮样细胞及多核瘤巨细胞表达CD68,但均无特异性。2011年,Wieland等[4]分析了2005年以来的相关文献,发现绝大多数AFX病例CD10免疫组织化学呈弥漫阳性,这部分病例的研究者认为CD10对AFX有诊断意义。本组的5例患者中有3例CD10弥漫一致阳性,4例局灶表达CK或EMA,5例均不表达P63、CK5/6、34βE12、SMA、CD34、ERG、S100、HMB-45、Melan-A。Ki-67增殖指数均≥40%。因此AFX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如病灶位置浅表、范围局限、病程短以及包含CD10在内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
AFX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多形性未分化肉瘤(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UPS)。UPS好发于50~70岁男性,绝大多数病例发生于四肢、躯干和头颈部深部软组织内[1]。镜下可见UPS由明显异型的梭形细胞和多形性细胞混合组成,无特殊排列方式,核分裂象易见,包括病理性核分裂象。部分病例可伴有多少不等的瘤巨细胞、奇异核细胞、多核巨细胞、炎症细胞及泡沫样组织细胞等成分。不表达CK、EMA等一系列上皮标记,也不表达CD10。AFX起病急,位置表浅,有相对清楚的界限,免疫表型CD10弥漫一致阳性,可资鉴别。(2)恶性黑色素瘤。其好发于是老年人,以显微镜下表现千变万化著称,肿瘤细胞可以为上皮样、梭形或极其怪异,大小差异巨大。其形态学改变与AFX相似。当肿瘤细胞胞质内黑色素缺失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帮助诊断。S100、Melan-A、HMB-45、SOX10、酪氨酸酶是恶性黑色素瘤的常用标记。本组中病例1可见单核及多核肿瘤细胞,部分单核肿瘤细胞细胞质内含有色素,通过CD68阳性,而S100、Melan-A、HMB-45阴性可资鉴别。(3)基底细胞癌肉瘤。其为双表型肿瘤,即肿瘤兼有BCC和肉瘤的特征。其病变区域的形态学改变与AFX类似。区别AFX合并BCC与基底细胞癌肉瘤有重要意义。BCC是源自表皮或其附属器官的皮肤恶性肿瘤,为皮肤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组织类型,占65%~75%[5]。BCC起病隐匿,一般自觉症状轻微或无自觉症状,生长速度缓慢[6]。基底细胞癌肉瘤较经典的BCC侵袭性更强,应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方法。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标记及CD10对两者的鉴别有一定作用。(4)非典型性纤维组织细胞瘤(atypical fibrous histiocytoma,AFH)。AFH是纤维组织细胞瘤(fibrous histiocytoma,FH)的一种形态学亚型,其突出的形态学特点是在经典型FH的背景中可见散在分布的核深染畸形细胞,核分裂象多少不等,易误诊为AFX。AFH好发于青年人的四肢,极少数发生于头颈部,形态学表现有良性FH的区域,而AFX好发于老年人的头颈部,多与日光照射所致的皮肤损伤有关,形态学显示明显的多形性和异型性。虽然少数AFH可发生局部复发和转移,但在总体上仍属于良性病变,而AFX在本质上属于一种交界性肿瘤,多数病例经局部扩大切除后预后较好。翁微微等[7]研究了24例AFH,发现Ki-67增殖指数平均为2%~3%。本组中5例AFX的Ki-67增殖指数平均为50%。两者的区别需借助病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综合判断。
单从病理形态来看,AFX似乎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但实际上它是一种较为惰性的病变。AFX有一定的复发及转移风险,复发率为2.75%,转移率为7.6%[8]。AFX可采用局部切除、冷冻和放射治疗。其中原发病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局部切除,而放射治疗主要用于复发或转移的肿瘤。
[1] |
王坚, 朱雄增. 软组织肿瘤病理学[M].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1276-1279.
|
[2] |
LUZAR B, CALONJE E. Morp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typical fibroxanthoma with a special emphasis on potential diagnostic pitfalls: a review[J]. J Cutan Pathol, 2010, 37: 301-309. DOI:10.1111/j.1600-0560.2009.01425.x |
[3] |
SAKAMOTO A, ODA Y, ITAKURA E, OSHIRO Y, NIKAIDO O, IWAMOTO Y, et al. Immunoexpression of ultraviolet photoproducts and p53 mutation analysis in atypical fibroxanthoma and superficial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J]. Mod Pathol, 2001, 14: 581-588. DOI:10.1038/modpathol.3880354 |
[4] |
WIELAND C N, DYCK R, WEENIG R H, COMFERE N I. The role of CD10 in distinguishing atypical fibroxanthoma from sarcomatoid (spindle cel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 J Cutan Pathol, 2011, 38: 884-888. DOI:10.1111/j.1600-0560.2011.01768.x |
[5] |
MARZUKA A G, BOOK S E. Basal cell carcinoma: pathogenesis, 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histopathology, and management[J]. Yale J Biol Med, 2015, 88: 167-179. |
[6] |
邢天娇, 李东霞. 基底细胞癌诊治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9, 25: 60-64. |
[7] |
翁微微, 杨静, 王坚. 非典型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13, 42: 316-320. 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3.05.006 |
[8] |
KOCH M, FREUNDL A J, AGAIMY A, KIESEWETTER F, KÜNZEL J, CICHA I, et al. Atypical fibroxanthoma-histological diagnosis,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s and concepts of therapy[J]. Anticancer Res, 2015, 35: 5717-57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