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主要起源于包括二级胆管在内的胆管末梢,发病率占所有胆管癌的5%~10%[1]。其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2]。近10年来IC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根治性切除术是IC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但其长期生存率仍不理想,5年生存率为10%~30%[3],术后2年复发和转移率高达77.6%[4]。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及治疗经验非常丰富,且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疗效。本课题组在临床治疗中总结出用疏肝健脾解毒方治疗ICC,本研究旨在观察ICC术后肝郁脾虚证患者应用疏肝健脾解毒方治疗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行ICC根治术并在我院定期随访的肝郁脾虚证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1年,随访期间发生疾病进展者结束随访,并行进一步治疗。本研究通过我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ICC术后患者,经病理学确诊为胆管细胞癌;(2)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60分;(3)年龄18~70岁;(4)预计生存期>3个月;(5)愿意参加本研究治疗;(6)参照《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5]属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嗳气、纳呆、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弦)者。
排除标准:(1)伴有明显的心脏、肺、脑、肾功能障碍,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者;(2)伴有其他恶性肿瘤;(3)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已知对本方案有不良反应或禁忌证者;(4)伴有可能影响本方案治疗的其他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中有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史者继续给予抗病毒治疗,必要时予保肝治疗。治疗组口服疏肝健脾解毒方,于术后2周开始口服,每日1剂,治疗至少3个月。药方组成:猫人参15 g、石见穿15 g、炒鸡内金10 g、柴胡6 g、黄芩10 g、党参15 g、麸炒白术10 g、当归10 g、茯苓10 g、白芍20 g、赤芍20 g、山慈菇15 g、薏苡仁20 g、山药20 g、预知子10 g、灵芝6 g、甘草3 g。对照组不予口服中药。每4周随访肝肾功能、血常规、肝脏增强CT或MRI。
1.3 疗效评价 1.3.1 症状改善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制定中医肝癌证候积分量表。按症状的无、轻、中、重分级标准分别计0、1、2、3分。显效: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降低≥2/3;有效: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降低≥1/3但<2/3;无效: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降低<1/3或增高者。以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1.3.2 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入组后,采用KPS[7]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3个月时再次对患者进行KPS评价。
1.3.3 远期临床疗效评价用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评价远期临床疗效。PFS是从患者入组后的第1天起至疾病进展或因任何原因死亡时止,所有信息的统计截至2020年2月。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年龄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标本t检验;KPS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无进展生存分析。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2.1 患者基线资料治疗组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54.90±10.51)岁,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a期15例、Ⅱb期9例、Ⅲa期5例。Child-Pugh分级A级27例,B级8例。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28±10.73)岁,临床分期Ⅰ期7例、Ⅱa期14例、Ⅱb期8例、Ⅲa期6例,Child-Pugh分级:A级26例、B级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Ⅰ~Ⅱ期vs Ⅲ期)及Child-Pugh分级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ICC术后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前,对照组胁助胀痛、腹胀、纳呆、倦怠乏力者分别为31、33、28、35例,治疗组分别为32、34、31、3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部分患者服用疏肝健脾解毒方治疗1个月后症状开始出现缓解,2个月后患者常见临床症状开始改善,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得以改善,胁肋胀痛、腹胀、纳呆、倦怠乏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表 1)。
2.3 两组ICC术后患者治疗前后KPS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K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70~90)分vs 80(60~90)分,P=0.372]。经疏肝健脾解毒方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KPS高于对照组[80(70~100)分vs 70(50~80)分,P<0.01],提示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好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KPS较治疗前高[80(70~100)分vs 80(70~90)分,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2.4 两组ICC术后患者远期临床疗效比较随访4个月至1年后,治疗组患者平均PFS为(48.20±7.34)周,无进展生存率为80.00%;对照组平均PFS为(38.30±16.73)周,无进展生存率为57.14%,治疗组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 1。
3 讨论
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起病隐匿是ICC的主要临床特点,目前手术治疗是唯一有可能完全治愈的方法,但只有20%~30%的患者有此机会[8]。由于ICC侵袭能力较强,可沿淋巴扩散到腹腔或随血液循环扩散到其他器官,尤其是ICC术后血清CA19-9高水平、肿瘤体积较大或多发、淋巴结侵犯、切缘阳性和血管侵犯、肝内转移/子灶等因素,导致术后复发率高、患者生活质量低[9],目前尚缺乏有效预防ICC复发的治疗手段。因此,探索如何改善ICC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降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包括多个方面,如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等。我院吴孟超院士曾指出“中医药完全应该参与肝癌防治的全过程,均可发挥积极的作用”[10]。ICC属于中医学的“胁痛”“黄疸”“癥瘕”“臌胀”等范畴,其病因及病机特点早有记载,《难经•五十六难•论五脏积病》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朱丹溪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在《格致余论》中也提出“司疏泄者,肝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结合肝主疏泄、肝为刚脏、喜调达而恶抑郁等生理特性及肝病传脾的传变规律,ICC多是由肝气郁结、日久化热、肝脾不调、湿热蕴久成毒所致。临床治疗以疏肝健脾、清热解毒散结为法,因此本课题组自拟了疏肝健脾解毒方。方中柴胡、预知子疏肝解郁,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健脾,黄芩、猫人参、石见穿、山慈菇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用可达到疏肝健脾解毒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柴胡中的柴胡皂苷能有效保护肝细胞,猫人参、石见穿、山慈菇等的提取物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11-14]。该方长期应用于临床诊疗,在改善ICC术后肝郁脾虚证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优势,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其疗效。
本研究中,两组ICC术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Child-Pugh分级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服用疏肝健脾解毒方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如胁肋胀痛、腹胀、纳呆、倦怠乏力的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K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KPS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好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KPS较治疗前升高(P<0.05),表明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在随访结束后,治疗组无进展生存率(80.00%)高于对照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远期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疏肝健脾解毒方治疗ICC术后肝郁脾虚证患者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无进展生存率。但本研究观察、随访时间较短且样本量较少,后续将继续随访和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疏肝健脾解毒方的疗效和具体作用机制。
[1] |
GUPTA A, DIXON E.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J]. Hepatobiliary Surg Nutr, 2017, 6: 101-104. DOI:10.21037/hbsn.2017.01.02 |
[2] |
张娟, 李涛, 秦博宇, 孟宪阳, 张素洁, 胡毅. 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联合替吉奥对晚期胆管癌一线化疗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9, 16: 67-70. |
[3] |
BRIDGEWATER J, GALLE P R, KHAN S A, LLOVET J M, PARK J W, PATEL T,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J]. J Hepatol, 2014, 60: 1268-1289. DOI:10.1016/j.jhep.2014.01.021 |
[4] |
FARGES O, FUKS D, LE TREUT Y P, AZOULAY D, LAURENT A, BACHELLIER P, et al. AJCC 7th edition of TNM staging accurately discriminates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by the AFC-IHCC-2009 study group[J]. Cancer, 2011, 117: 2170-2177. DOI:10.1002/cncr.25712 |
[5] |
刘伟胜, 徐凯. 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88.
|
[6]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153-154.
|
[7] |
孙燕. 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 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13.
|
[8] |
魏妙艳, 张园园, 耿智敏, 何宇, 李升平, 代智, 等. 肝内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特点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附1321例报告)[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8, 17: 257-265. DOI:10.3760/cma.j.issn.1673-9752.2018.03.009 |
[9] |
WANG Y, LI J, XIA Y, GONG R, WANG K, YAN Z, et al. Prognostic nomogram for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fter partial hepatectomy[J]. J Clin Oncol, 2013, 31: 1188-1195. DOI:10.1200/JCO.2012.41.5984 |
[10] |
王会峰, 徐德龙. 吴孟超院士中医药治疗肝癌思想初探[J]. 中医学报, 2012, 27: 35-36. |
[11] |
倪新强, 曹美群, 吴正治, 李利民. 柴胡疏肝散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 51: 109-113. |
[12] |
李京, 徐莹, 杨晓丹, 刘杨, 栾玉婷, 林一帆, 等. 猕猴桃根的抗肿瘤作用及临床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 35: 2745-2747. |
[13] |
李琦, 陈宇纵, 辛海量. 山慈菇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药学实践杂志, 2014, 32: 250-253, 260. DOI:10.3969/j.issn.1006-0111.2014.04.003 |
[14] |
刘媛, 钱荣康, 钱荣华. 石见穿及其提取物抗肿瘤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 3417-3420.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8.30.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