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一线救护人员和广大群众产生恐慌、焦虑情绪等应激反应,疫情下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重视。2020年1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1],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COVID-19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应激救援有助于建立强大的心理防线和战胜疫情的信心。解放军960医院全军心理卫生指导中心于2020年1月29日被抽组参加支援武汉抗疫,心理应激救援队采用了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保障模式,从26名成员中派出2名前往支援武汉,为军队一线医疗救护人员和一线保障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保障模式派出人员数量少,但保障效能发挥大,现报告如下。
1 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模式简介传统的心理应激救援模式是由1个管理者带领1个团队,直接奔赴现场实施心理救援,这种传统救援模式在汶川抗震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2]。COVID-19疫情与汶川地震不同,由于人们对COVID-19及其病原体的认识尚不完全、充分,感染者潜伏期长、传染性强,并且存在不少有传染性的无症状感染者,疫情暴发后对人们的心理创伤极大[3-4];此外,如何避免救援人员的感染风险也成为防控工作的重点。本次心理应激救援没有沿用派出心理专家团队到一线的传统救援模式(图 1),而是采用了“前线+后方、线上+线下、一线心理筛查访谈+后方团队干预疏导、心理咨询+精神科用药、心理咨询师+网络工程师”的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保障模式(图 2)。这种新型综合救援保障模式是在全军心理卫生指导中心一系列科研课题基础上予以升级改进的独特保障模式,属于军人心理危机干预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5-6]。
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模式在支援武汉抗击COVID-19疫情期间只派出了2名心理救援队成员,其中1名为心理咨询师,另1名为网络工程师。后方保障团队成员有24名,其中专业心理服务工作人员12名(包括精神医师3名、心理咨询师9名),服务保障人员12名(包括网络技术人员、药师、中医医师和其他各类保障人员等)。
前线仅派出一名心理咨询师而不配备精神科医师,主要基于以下考虑:(1)救援军人心理素质相对过硬,且救援之前就有过心理健康筛查,预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者相对较少,这在我们的实践中也得到了证实。(2)心理应激问题的治疗原则是首选心理咨询。前线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健康访谈对心理问题进行甄别,如果确定访谈对象属于一般性心理问题,则即时给予心理咨询服务;如果确定访谈对象患有精神疾病,则需要让患者立即撤离救援工作一线,选择在远程指导下给予应急处理,配合少量安慰性药物治疗,并立即后送进行系统的药物治疗。(3)参加传染病救援心理支持的人员要严格进行疫情防控,尽量减少心理救援人员的暴露,减少感染,因此精神科医师可以选择在后方支援,而不必派出到前线。
2 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模式运行效率在COVID-19疫情期间60 d时间内,心理应激救援队完成了如下工作:(1)对1 600名一线医疗救护人员进行了心理健康筛查建档。共给一线救援人员配发手环1 530个,其中973人注册,937人上传数据,595人收集到相关精神数据。对973名注册人员提供全天候心理健康跟踪随访。(2)通过远程网络、发布微信二维码,对疫情期间的沈阳联勤保障部队和体系部队共计36 581名官兵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专业筛查与评估,测评结果中对症状自评量表(参照军人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常模[7-8])预警“较重”和“重度”的240名阳性人员全部采用电话访谈,其中一般性心理问题中轻度1名、中度2名、重度1名,心理疾病0人。(3)编写《新冠肺炎心理健康防护手册》并为部队和一线救护人员发放12万册,及时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和指导。(4)根据实践经验撰写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评估专业指导性建议》和《军队医院新冠肺炎心理服务工作规范》等。上述工作量和庞大的数据体系充分体现了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保障模式的高运行效率。
3 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模式的硬件设备心理应激救援队使用经国家版权局批准的《军人心理健康管理系统》《军人心理干预系统》和2套系统转化成果——心理健康监测手环,以及团队编写的《新冠肺炎疫情心理防护手册》等工具,对军队派出的支援武汉抗疫一线的救援医护人员进行实时心理健康评估监测,救援医护人员的精神活动、脏腑变化和睡眠指标等数据通过配发的手环终端及时上传至网络数据库,并分享给后方保障团队;后方团队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24 h全天候值班电话和5G视频等为一线救援医护人员随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应激干预和健康指导。
便携式《军人心理健康测试系统》利用局域网可同时对200人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结果可立即输出,适用于人员数量较多的军事应激救援任务,性能明显优于单机版心理健康测试系统(1个终端同时只能测试1名人员)。心理健康监测手环可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状态动态评估、随时预警,帮助形成完整的身心健康档案,而传统的心理健康干预模式没有该硬件设备。《军人心理健康测试系统》数据和心理健康监测手环数据是心理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线心理咨询师和后方专家团队可随时调阅数据,通过24 h热线电话和多方视频通话系统及微信等方式提供具体可操作性的个性测评方案、咨询方案、干预方案和必要时的用药指导。
4 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保障模式的优势在COVID-19疫情期间,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保障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心理救援保障模式具有明显优势,表现为以下几点。(1)投放在一线救援的心理力量最少,产生的救援保障力量可视后方团队的力量随时调整,可大可小。(2)能够有效减少一线救援后勤保障负担。心理专家到前线救援的后勤保障,吃、住、行、医疗等都要一线解决,因此要最小化后勤补给的消耗,把最优的保障力量留给救援一线人员。(3)在参与传染病疫情救援时,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保障模式可降低心理救援人员的感染概率,前线仅投放1名心理咨询师和1名网络工程师,将心理救援人员的感染风险降至最低。(4)通过佩戴心理健康监测手环将所有救援人员的心理、身体健康数据随时上传至系统,对救援人员的身心状态进行24 h不间断监测,心理波动一超过警戒值立即发出预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治疗,这是传统心理应激救援模式[9]所不具备的。
5 结语在部队执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非作战军事行动及战时任务中,应激心理救援模式的构建和管理非常重要[9-10]。通过60 d的一线心理应激救援任务实践证明,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模式运行高效、平稳,发挥了良好的救治效能。该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模式可有效预防和干预军人心理危机,在部队执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非作战军事行动及战时任务中均可有效提供军人心理健康保障。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模式前后方救援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工作衔接流畅,这种工作模式可列入军民融合项目,推广至地方救援队中应用,具有军事、经济和社会价值。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模式在本次COVID-19疫情期间首次正式投入使用,发挥了较高的效能,降低了救援保障投入,减少了救援人员的感染风险,但其总体性能和综合实力还有待于在更多的军事或非军事心理应激救援任务中进一步验证。需要注意的是,新型综合军人心理应激救援模式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如果在紧急军事行动或地震等重大灾害事件中网络通讯不畅,要考虑调整模式和派出人员数量等问题,该救援模式对使用环境是有选择性的。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EB/OL]. (2020-01-17)[2020-04-03]. http://www.nhc.gov.cn/jkj/s3577/202001/6adc08b966594253b2b791be5c3b9467.shtml.
|
[2] |
李君, 丁艳玲, 董冰媛, 李晶, 周仁清. 地震灾害心理救援工作模式总结[J].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2, 1: 32-33. |
[3] |
潘霄, 刘伟志, 徐正梅, 赵峰, 王家美, 周宏玉, 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理健康研究现状[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20, 41: 303-306. PAN X, LIU W Z, XU Z M, ZHAO F, WANG J M, ZHOU H Y, et a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related mental health: research progress[J]. Acad J Sec Mil Med Univ, 2020, 41: 303-306. |
[4] |
吴荔荔, 尚志蕾, 张帆, 孙露娜, 刘伟志. 2例确诊和6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创伤后应激症状调查[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20, 41: 186-190. WU L L, SHANG Z L, ZHANG F, SUN L N, LIU W Z. A preliminary stud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of two confirmed and six suspected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patients[J]. Acad J Sec Mil Med Univ, 2020, 41: 186-190. |
[5] |
张康莉, 辛阔林. 军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 31: 726-727. |
[6] |
张康莉, 辛阔林. 军人心理危机的综合预防干预模式[J]. 实用医药杂志, 2014, 31: 522-523. |
[7] |
朱祥路, 李鹏, 谢平霞, 郑曹, 陆黎. 医学生症状自评量表与全国诸常模的对比分析[J].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28: 235. |
[8] |
朱从书. 军人症状自评量表测评的元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9: 120-122. |
[9] |
赵欣, 董均杰, 刘雁冰, 杨和平. 军队医院在战场紧急救治卫勤支援力量建设中构建心理救治模块的探讨[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7, 35: 1476-1478. |
[10] |
李君, 郭树森, 张海鹰. 灾难心理救援管理研究[J].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8, 7: 2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