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糖尿病流行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1]。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糖耐量异常和糖化血红蛋白异常,使患糖尿病的短期绝对风险增加了3~10倍[2]。据报道,2013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35.7%[3],并且糖尿病前期患者即使在进展为糖尿病之前也会增加冠状动脉疾病和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4-5]。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作为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十分重要。本研究对体检人群连续观察10年,以了解在未经药物干预下IFG的糖尿病转化率及影响因素,为指导糖尿病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8-2018年连续11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年龄>18岁的来自上海市3个功能社区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共865例。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异常(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正常值上限5倍,血肌酐>177 μmol/L);(2)2008年体检时除确诊糖尿病外,有冠心病和脑卒中等病史者;(3)1型糖尿病。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研究方法清晨抽取空腹8 h以上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葡萄糖浓度,胆固醇脂酶法测定总胆固醇,脂蛋白脂酶法测定三酰甘油水平。意大利百胜Esaote MyLab Twice超声仪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内部回声光点的强弱、均匀度和后方衰减的程度及肝内管状结构的显示情况,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依照《超声医学》第4版[6]。血压测量采用日本爱安德全自动血压计(TM-2656VP),坐位休息5 min后,测量右上臂血压3次,取平均值。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用药情况等基本资料。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7],将血压升高定义为体检时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糖尿病及IFG的诊断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的诊断标准[8]: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L,或有糖尿病病史,或已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IFG定义是无糖尿病病史、未接受降糖治疗,且空腹血糖浓度在5.6~6.9 mmol/L。空腹血糖正常定义为无糖尿病病史、未接受降糖治疗,且空腹血糖浓度<5.6 mmol/L。所有IFG受检者均未进行药物干预,进展为糖尿病者进行药物干预或生活方式干预。
分组方法:(1)根据2008年体检时的血糖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空腹血糖正常组、IFG组和糖尿病组,比较3组间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的差异。(2)2008年体检时诊断为IFG者,根据10年内(至2018年最后1次体检时)有无转化为糖尿病,分为10年内转化为糖尿病组和未转化为糖尿病组,分析两组人群2008年体检时相关资料和检查指标的差异。(3)2008年体检时诊断为IFG者,根据5年内(至2013年体检时)有无转化为糖尿病,分为5年内转化为糖尿病组和未转化为糖尿病组,分析两组人群2008年体检时相关资料和检查指标的差异。(4)2008年体检时空腹血糖正常而进展为IFG的受检者,根据之后体检时有无转化为糖尿病分为转化为糖尿病组和未转化为糖尿病组,分析两组人群2008年体检时相关资料和检查指标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范围)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采用Bonferroni方法两两比较。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采用χ2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IFG向糖尿病转化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果 2.1 体检人群基线特点排除308人,最终纳入受检者共557例,年龄为39(19~69)岁;男283例,女274例,男性年龄为45(22~69)岁,女性年龄为35(19~60)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25,P<0.01)。2008年体检时,确诊糖尿病患者25例(4.5%),男23例,女2例,49(36~64)岁,空腹血糖水平为(7.6±2.4)mmol/L,12例有高血压病史;21例已行药物干预,4例初次确诊。确诊IFG患者30例(5.4%),男25例,女5例,年龄47(28~60)岁,空腹血糖水平为(5.9±0.3)mmol/L,9例有高血压病史。空腹血糖正常者502例,男235例,女267例,年龄为38(19~69)岁,空腹血糖水平为(4.6±0.4)mmol/L,39例有高血压病史。空腹血糖正常组、IFG组和糖尿病组研究对象间年龄、性别构成、高血压病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36.69,P<0.05;χ2=32.87,P<0.01;χ2=52.30,P<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FG组和糖尿病组年龄、男性比例和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均高于空腹血糖正常组(P均<0.01)。
2.2 IFG转化为糖尿病患者资料2008年体检时诊断为IFG的30例受检者中,14例(46.7%)在10年内转化为糖尿病(2009、2010、2011、2012、2013、2015、2016年分别有3、4、1、2、1、1、2例),年均转化率为4.7%。10年内IFG转化为糖尿病组14例,未转化为糖尿病组16例,年龄分别为47(30~60)岁和48(28~57)岁,男性患者分别有13和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脂肪肝患者比例、血压升高患者比例、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 1。
2008年体检时诊断为IFG的30例受检者中,5年内IFG转化为糖尿病组11例,未转化为糖尿病组19例,两组脂肪肝患者均有10例,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2.22(0.85~4.41)mmol/L和1.24(0.72~3.42)mmol/L,两组脂肪肝患者比例和三酰甘油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性别构成、年龄、血压升高患者比例、总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 2。
2.3 空腹血糖正常进展为IFG后继续转化为糖尿病患者资料
2008年体检时空腹血糖正常的502例受检者,在10年内有177例(35.3%)转化为IFG,该177例患者首次体检时的年龄为44(23~62)岁,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年分别确诊IGF者37、23、7、9、11、4、10、25、26、25例。以2018年末次体检结束或进展为糖尿病为终点,177例IFG患者随访5(1~9)年,其中20例(11.3%)进展为糖尿病。距离诊断IFG间隔1、2、3、4、5、6、7、8、9年确诊糖尿病者分别有1、1、3、4、4、1、4、1、1例。转化为糖尿病组(20例)和未转化为糖尿病组(157例)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1.60(0.51~5.65)mmol/L和1.00(0.22~6.38)mmol/L,脂肪肝患者比例分别为65.0%(13/20)和33.1%(52/157),两组脂肪肝患者比例和三酰甘油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59,P<0.01;Z=-2.866,P<0.0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总胆固醇水平、血压升高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 3。
2.4 IFG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三酰甘油和脂肪肝对30例2008年体检即确诊IFG患者5年内向糖尿病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酰甘油水平是IFG向糖尿病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3,95% CI 1.03~5.70,P<0.05)。进一步分析177例2008年体检空腹血糖正常受检者进展为IFG后继续转化为糖尿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即使空腹血糖正常,患者的三酰甘油水平也是之后进展为IFG并进一步向糖尿病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0,95% CI 1.12~2.01,P<0.05)。
3 讨论本研究以ADA确定的IFG诊断标准作为依据,对既往空腹血糖正常人群中首次诊断IFG患者中位随访5年,发现11.3%的患者进展为糖尿病。若不考虑是否为首次诊断,初次体检即已诊断IFG者糖尿病转化率更高,年均转化率为4.7%。在赵娅等[9]和杜群等[10]研究中,IFG患者(有或无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转化的年均转化率分别为8.4%和9.8%,均高于本研究结果,这可能与参照的IFG诊断标准和随访时间不同有关。该2项研究中的IFG诊断标准均为空腹血糖水平为6.1~6.9 mmol/L,随访时间分别为3年和2年。西班牙的一项研究中,医疗中心随机抽取115例18岁以上根据ADA诊断为IFG的患者,随访10年,28.7%的患者进展为糖尿病,年转化率为2.87%[11]。该结果略低于本研究的4.7%,这可能与人种不同有关,也可能与我们的病例数较少有关(首次体检时仅30例IFG患者)。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未转化为糖尿病的IFG患者比较,转化为糖尿病的IFG患者具有更高的三酰甘油水平和脂肪肝患病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三酰甘油水平是IFG向糖尿病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三酰甘油是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指标之一,但其与糖尿病的确切因果关系还不清楚。文献报道,高三酰甘油水平与健康人群的胰岛素过度分泌有关。Tirosh等[12]研究显示,三酰甘油水平的变化与BMI、体力活动和吃早餐习惯的变化有关,但在调整了这些因素后三酰甘油水平仍然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三酰甘油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糖尿病患病风险有紧密联系。Beshara等[13]研究发现三酰甘油水平持续升高,即使是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7 mmol/L),也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对187例IFG(空腹血糖水平为5.6~6.9 mmol/L)女性患者进行为期10年的随访,结果也显示三酰甘油水平是IFG转化为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4]。
本研究结果未证明总胆固醇水平与IFG向糖尿病转化有关,可能与总胆固醇相比,三酰甘油对个人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的反应更敏感,与空腹血糖关系更密切。总胆固醇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总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因素,而低密度、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Beshara等[13]的研究也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糖尿病或IFG风险之间存在联系,但是总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在IFG向糖尿病转化中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由于本研究中30例2008年体检即确诊IFG患者中仅10例、177例2008年体检空腹血糖正常进展为IFG患者中仅42例在基线时检测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故未进行相关分析。
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首先,由于体检时仅检测了空腹血糖,未检测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因此未区分单纯IFG和IFG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也导致部分糖尿病患者漏诊。其次,由于连续11年以上在我院进行体检的较大型功能社区数量有限,因此本研究仅将3个功能社区纳入研究,研究对象均非体力劳动者。最后,本研究未将BMI、生活方式、家族史等信息纳入研究。
[1] |
YANG W, LU J, WENG J, JIA W, JI L, XIAO J, Chin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tudy Group,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 2010, 362: 1090-1101. DOI:10.1056/NEJMoa0908292 |
[2] |
GARBER A J, HANDELSMAN Y, EINHORN D, BERGMAN D A, BLOOMGARDEN Z T, FONSECA V,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rediabetes in the continuum of hyperglycemia:when do the risks of diabetes begin?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and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J]. Endocr Pract, 2008, 14: 933-946. DOI:10.4158/EP.14.7.933 |
[3] |
WANG L, GAO P, ZHANG M, HUANG Z, ZHANG D, DENG Q, et al.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J]. JAMA, 2017, 317: 2515-2523. DOI:10.1001/jama.2017.7596 |
[4] |
KURIHARA O, TAKANO M, YAMAMOTO M, SHIRAKABE A, KIMATA N, INAMI T, et al. Impact of prediabetic status o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a multivessel angioscopic study[J]. Diabetes Care, 2013, 36: 729-733. DOI:10.2337/dc12-1635 |
[5] |
SCICALI R, GIRAL P, GALLO A, DI PINO A, RABUAZZO A M, PURRELLO F, et al. HbA1c increase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coronary and peripheral atherosclerotic burden in non diabetic patients[J]. Atherosclerosis, 2016, 255: 102-108. DOI:10.1016/j.atherosclerosis.2016.11.003 |
[6] |
周永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M]. 4版.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895-896.
|
[7] |
刘力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8: 701-743. |
[8] |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8[J]. Diabetes Care, 2018, 41(Suppl 1): S13-S27. |
[9] |
赵娅, 万沁. 糖尿病前期人群血脂特点及其对糖尿病前期转归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 54-58.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6.01.010 |
[10] |
杜群, 石福彦, 丁奇龙, 李子玲, 宋颖, 贾凤英. 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人群2年自然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 46-49. |
[11] |
BAENA-DÍEZ J M, BERMÚDEZ-CHILLIDA N, MUNDET X, VAL-GARCÍA J L, MUÑOZ M A, SCHRÖDER H.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and risk of diabetes mellitus at 10 years. Cohort study[J]. Med Clin (Barc), 2011, 136: 382-385. DOI:10.1016/j.medcli.2010.05.033 |
[12] |
TIROSH A, SHAI I, BITZUR R, KOCHBA I, TEKESMANOVA D, ISRAELI E, et al. Changes in triglyceride levels over tim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young men[J]. Diabetes Care, 2008, 31: 2032-2037. DOI:10.2337/dc08-0825 |
[13] |
BESHARA A, COHEN E, GOLDBERG E, LILOS P, GARTY M, KRAUSE I. Triglyceride level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longitudinal large study[J]. J Investig Med, 2016, 64: 383-387. DOI:10.1136/jim-2015-000025 |
[14] |
DE ABREU L, HOLLOWAY K L, KOTOWICZ M A, PASCO J A. Dysglycaemia and other predictors for progression or regression from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to diabetes or normoglycaemia[J/OL]. J Diabetes Res, 2015, 2015: 373762. doi: 10.1155/2015/373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