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医学是为急性、危及生命的危重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和医疗照顾的学科。危重症医学最早的起源是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南丁格尔率领护士为危重伤员设立专门病区,有效避免了传染病及伤口交叉感染,从而降低了危重伤员的病死率[1]。
近10年来,危重症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展开,其相关研究也在循证医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其他学科和高新技术的推动下迅猛发展[2]。然而,发展迅速的危重症医学领域也给研究者带来了问题:如何在海量资源中寻找研究方向?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WoS)、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和Echarts软件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采用VOSviewer软件提取与分析研究范围内论文的题目和摘要,并筛选出高频关键词,从而量化全球危重症医学研究现状及热点分布,为更好地开展危重症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文献纳入标准为:(1)发表于2007-2017年;(2)文献类型为论著或综述;(3)属于WoS中的“critical care medicine(危重症医学)”领域。
1.2 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2018年3月6日。检索步骤为:(1)限定出版年为2007-2017年在WoS中进行检索;(2)利用“refine(精炼检索)”功能,选择“critical care medicine”进行精炼检索;(3)利用“analyze results(结果分析)”进行分析,并导出所有记录。共纳入51 928篇论文,其中论著45 696篇、综述6 232篇。
1.3 数据处理导出的题名和摘要均采用VOSviewer软件提取与分析[3],参考文献[4-5]报道的方法和算法,用VOSviewer软件分析2007年和2017年的关键词热图以及研究热点的变化。采用Echarts 2.0软件绘制地理分布图,利用OriginLab 9.0软件绘制线图,其余结果分析均用Excel 2016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危重症医学论文年增长量与发表期刊分析2007-2011年危重症医学论文数量呈增长趋势,此后有所下降,呈锯齿状增长。2007年论文数量为4 280篇,2017年增加为4 891篇;而2011年论文数量最多,为4 986篇。见图 1。
![]() |
图 1 2007-2017年危重症医学领域发文趋势 |
JCR数据显示,被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收录的有关危重症医学的期刊从2006年的18本增加至2016年的33本;总被引频次和平均影响因子也显著增加(表 1)。
![]() |
表 1 2006-2016年被SCIE收录的期刊情况 |
2.2 危重症医学关键词热图的变化
2007年和2017年的关键词热图如图 2所示。2007年的关键词热图中休克、创伤、年龄和手术呈红色;而2017年的关键词热图中管理、功能、观察研究、创伤和试验呈红色。
![]() |
图 2 2007年(A)和2017年(B)的危重症医学关键词热图 关键词热度由红、黄、绿依次递减. ICU:重症监护室; CPR:心肺复苏; AB:实际碳酸氢盐;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LI:急性肺损伤; TBI:全身照射; MIN:最低值;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FEV1:第1秒最大用力呼气容量; TI:热成像; PICU: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
2.3 危重症医学研究领域的变化
2007年和2017年,四大最富有成果的危重症医学研究领域均为普通内科、外科、呼吸系统和急救医学。2007年,麻醉学和心血管系统与心脏病学分别排名第5位和第8位,而在2017年分别下降至第7位和第9位,同时皮肤病学从第10位上升至第8位。见表 2。
![]() |
表 2 2007年和2017年与危重症医学交叉的十大研究领域论文产出与排名 |
2.4 研究贡献国家与机构的变化
2007-2017年,美国是危重症医学研究论文产出最主要的国家。2007年和2017年,美国论文数量分别占全球论文总数的43.74%(1 872/4 280)和46.78%(2 288/4 891)。欧洲国家(如德国、英国)也是该领域的主要贡献者。见表 3。2007-2017年中国在危重症医学研究领域产出的论文总数明显增加,由2007年的91篇增加至2017年的257篇,排名上升至第9位。
![]() |
表 3 2007年和2017年在危重症医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的国家论文产出与排名 |
2007年和2017年美国哈佛大学均为危重症医学研究产出的最主要机构,其他研究机构的排名则有显著变化,如2007年排名第2位的美国德州大学在2017年下降至第7位;2007年排名第3位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2017年下降至第8位;排名下降最多的是美国杜克大学,从2007年的第8位下降至2017年的第64位。见表 4。
![]() |
表 4 2007年和2017年在危重症医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的研究机构论文产出与排名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危重症医学研究论文(论著和综述)的数量逐年增加,危重症医学期刊的数量也在增加。这些变化表明危重症医学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6]。
本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的危重症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是休克、创伤、年龄和手术,而2017年的热点关键词是管理、功能、观察研究、创伤和试验。2007年的热点关键词如休克、创伤和手术等,主要集中在危重症相关的单一疾病和具体治疗手段方面;而从2017年的热点关键词如管理、观察研究和试验等可以看出,危重症医学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对临床现象的观察,而是上升到机制研究和整体研究。如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治疗方面,2010年法国提出ARDS的神经肌肉阻滞治疗,该疗法是对法国20家监护中心340例患者的疗效观察的总结,并未进行机制研究[7];而2017年Famous等[8]通过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提出将ARDS分为2个表型,根据表型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从而使治疗更具精准性。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2007-2017年美国是危重症医学研究论文产出最多的国家,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危重症医学研究论文产出也较多。根据相关研究报道,发达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是危重症医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者[9]。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本研究中,中国在危重症医学研究领域论文产出量排名上升至第9位,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对学术研究的财政投入的增加,中国近年来也逐渐成为危重症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与既往的研究结论[10]一致。
本研究中,与2007年相比,2017年的研究领域并未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危重症医学的十大研究领域已较为成熟,应在巩固热点研究领域的同时尽可能扩展新的研究领域。
本研究通过分析WoS和JCR的数据,揭示了危重症医学研究领域2007年至2017年在研究热点、研究交叉领域、主要贡献国家等方面的变化,为对危重症医学研究领域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医护人员提供了概述。
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首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过去10年的文献,虽然是跟踪过去或近期趋势,但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最新迅速兴起的领域。其次,本研究检索的文献局限于2007-2017年刊登在WoS中的“critical care medicine”类别下的论著和综述。这些文献可能不足以代表所有危重症医学论文。由于危重症医学与许多其他学术领域相互交叉,一些有争议的相关研究可能发表于未被归类为危重症医学期刊上。然而,很难定义搜索术语,使其有效覆盖所有学科文献中关于危重症医学的论文且同时排除不相关论文。因此,我们主要研究WoS中的“critical care medicine”类别文献。第三,本研究的分析是基于WoS数据库中记录的数据。虽然Google学术和其他数据库可能会提供更广泛的覆盖面,但这些额外的覆盖范围大部分可能归因于一些读者较少的期刊。鉴于本研究旨在确定危重症医学核心领域的研究变化,仅选择WoS获得危重症医学文献计量学论文。因此,本研究结果未涉及JCR其他领域(药理学、诊断成像、生物化学、生物学等)的期刊。未来的研究将扩大到这些领域,并考虑增加检索的数据库,如PubMed、Medline、Scopus或Embase。除了利用VOSviewer软件,未来研究会考虑使用其他文献计量工具进一步分析证据,如使用Pajek或CiteSpace软件分析所选数据子集的引用和共同作者网络[11-12]。
随着危重症医学论文数量的增加和分布范围的变广,未来的论文应更周密地设计关键词、标题和摘要。研究人员需要完善检索策略,以便更全面地从搜索引擎或数据库中识别和检索出相关文献。
[1] |
席修明. 危重症医学——快速发展的临床学科[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8: 555-557. DOI:10.3969/j.issn.1006-7795.2007.05.002 |
[2] |
POALILLO F E, JIMENEZ E J, FALK J. Critical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 Crit Care Clin, 2006, 22: 447-455. DOI:10.1016/j.ccc.2006.03.013 |
[3] |
VAN ECK N J, WALTMAN L. Software survey:VOSviewer, 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J]. Scientometrics, 2010, 84: 523-538. DOI:10.1007/s11192-009-0146-3 |
[4] |
VAN ECK N J, WALTMAN L, DEKKER R, VAN DEN BERG J. A comparison of two techniques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d VOS[J]. J Am Soc Inform Sci Tech, 2010, 61: 2405-2416. DOI:10.1002/asi.v61.12 |
[5] |
WALTMAN L, VAN ECK N J, NOYONS E C M. A unified approach to mapping and clustering of bibliometric networks[J]. J Inform, 2010, 4: 629-635. DOI:10.1016/j.joi.2010.07.002 |
[6] |
LI Z, QIU L X, WU F X, YANG L Q, SUN Y M, LU Z J, et al. Assessing the national productivity in subspecialty critical care medicine journal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J/OL]. J Crit Care, 2012, 27: 747.e1-e5. doi: 10.1016/j.jcrc.2012.03.002.
|
[7] |
PAPAZIAN L, FOREL J M, GACOUIN A, PENOT-RAGON C, PERRIN G, LOUNDOU A, et al. Neuromuscular blockers in early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N Engl J Med, 2010, 363: 1107-1116. DOI:10.1056/NEJMoa1005372 |
[8] |
FAMOUS K R, DELUCCHI K, WARE L B, KANGELARIS K N, LIU K D, THOMPSON B T, et 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subphenotypes respond differently to randomized fluid management strategy[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7, 195: 331-338. DOI:10.1164/rccm.201603-0645OC |
[9] |
ADHIKARI N K, FOWLER R A, BHAGWANJEE S, RUBENFELD G D. Critical care and the global burden of critical illness in adults[J]. Lancet, 2010, 376: 1339-1346. DOI:10.1016/S0140-6736(10)60446-1 |
[10] |
LI Z, LIAO Z, WU F, YANG L, SUN Y, YU W.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in critical care medicine journals from Chinese authors: a 10-year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J/OL]. J Trauma, 2010, 69: E20-E23. doi: 10.1097/TA.0b013e3181c45257.
|
[11] |
BATAGELJ V. Pajek-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of large networks[J/OL]. Int Sympos Graph Drawing, 2002. doi: 10.1007/3-540-45848-4_54.
|
[12] |
LIU D D, LIU S L, ZHANG J H.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research hotspots based on CiteSpaceⅡ:taking medical devices as an example[J]. Med Devices (Auckl), 2014, 7: 357-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