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49岁,因“皮肤巩膜黄疸伴全身瘙痒半月余”于2016年6月19日入院。患者自诉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皮肤巩膜黄疸并伴全身瘙痒,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等不适。当地医院予以异甘草酸镁护肝、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退黄等治疗,无效后转至我院。患者既往无肝炎病史。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未见腹部静脉曲张。中腹部腹肌稍紧,左上、中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胆胰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肝脏上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肝脏叩痛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未闻及血管杂音。辅助检查: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图 1)示肝左叶见团块影并肝内胆管扩张,考虑肝细胞癌可能。上腹部磁共振(MRI)平扫+增强扫描(图 2)示:(1) 肝左叶病变累及肝门及肝内胆管,病灶各序列呈低信号,提示富含纤维素成分,肝门纤维化可能,不完全排除胆管细胞癌;(2) 肝实质T2WI信号稍高,提示胆汁淤积。肝功能检查示总胆红素310.67 μmol/L, 直接胆红素169.31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85.78 U/L, 天冬氨酸转氨酶160.68 U/L。凝血功能、乙肝6项、输血4项等检查均为阴性。初步诊断为肝占位,胆管细胞癌可能。考虑患者胆红素高,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 但因术中未找到十二指肠大乳头而手术失败。故再次考虑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穿刺引流管放置左肝管内。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患者于6月23日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腹腔未见肿瘤转移灶;肝脏淤胆表现,未见肝硬化改变;胆囊三角组织质硬。逐步解剖、暴露第一肝门,明确三者关系后预置肝门阻断带;再逐步向上分离,胆总管上段、肝总管、左肝管均见管壁增厚,考虑为肿瘤浸润。术中诊断与术前一致,故决定行左半肝切除术+胆管空肠吻合术+胆囊切除术。常规切除左半肝、胆囊后分离右肝管,可见右肝管开口处管壁增厚,遂于距未浸润胆管1.5 cm处离断右肝管,显露右肝管前、后支开口,整形后与空肠吻合。检查术野,未见出血、胃瘘、肠瘘,再于左肝残面、文氏孔各放置引流管1根,逐层关腹。手术时间为200 min;术中输注血浆800 mL,红细胞2 U。术后给予抗炎、护肝、营养支持治疗,于术后第12天拔管出院。术后标本行H-E染色(图 3),诊断为肝脏囊尾蚴病。考虑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肝脏囊尾蚴病,故行寄生虫血液检查,囊虫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示IgG抗体阳性;粪寄生虫虫卵镜检结果为阴性。术后给予杀虫治疗:先予阿苯达唑20 mg/(kg·d)×10 d,再给予吡喹酮20 mg/(kg·d)×10 d,为1个疗程,总疗程为2个月。术后随访至2016年8月,患者无明显腹部不适症状,复查肝功能示胆红素、转氨酶等正常。
2 讨论
囊尾蚴病是一种由猪肉绦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疾病。猪肉绦虫发育分为幼虫和成虫2个阶段。成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段,引起绦虫病;幼虫钻入小肠壁后,再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到达人体各个组织,引起囊尾蚴病[1]。囊尾蚴寄生部位广泛,主要好发于皮下组织、肌肉、脑、眼等部分。囊尾蚴病在脑部、皮肤、口腔黏膜、舌体等的病例常有报道[2-5],但肝脏囊尾蚴病在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结合本例患者的肝脏囊尾蚴病,我们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六钩蚴经肠系膜上静脉流至门静脉,寄居于肝脏,引起肝脏囊尾蚴病。
该病疫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6]。猪和野猪是猪肉绦虫主要的中间宿主,人是终宿主,也可能是其中间宿主。猪肉绦虫感染人体的方式有3种:自体内感染、自体外感染、异体感染。不良的卫生或饮食习惯是感染该病的重要原因,尤其与喜食用生(半生)猪肉有关。本例患者为农村女性,病史中食用生(半生)猪肉或被虫卵感染的食物史不详,无法判断其感染方式。
CT、MRI等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总结了脑囊虫病的CT表现,发现其典型表现可分为4种:钙化、囊性低密度灶、脑积水和结节密度阴影;同时表明CT是脑囊虫病最好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并且其对于钙化的检出更优于MRI[7]。MRI分期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活动期中,头节的显示是判断囊虫存活的主要依据;退变死亡期时,头节消失、病变周围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钙化期时,颅内散在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或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改变[6]。因此MRI能够反映脑囊虫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依此进行定位、定性诊断,从而指导治疗[8]。超声检查主要用于眼内及皮肌型囊虫病的诊断[6],在囊虫未发生钙化前,X线检查难以发现阳性结果[9]。ELISA及其改良方法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生物素-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BAS-ELISA)、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cAb-ELISA)、酶联免疫印迹技术(ELIB)等免疫学检测对该病的诊断有很大辅助意义,同时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可提高检出率[10]。本例患者CT平扫+增强扫描示肝脏Ⅳ段见块状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示病变轻度强化,同时肝门部受压变窄,肝内胆管扩张。其CT表现与胆管癌相似,术前难以鉴别,进而按肝胆管癌的诊断对患者进行手术,而未行相关免疫学检查。但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肝脏囊尾蚴病,故术后针对囊虫进行杀虫治疗[11]。因此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术前诊断不明的肝占位患者,需拓宽诊断思路,必要时可行穿刺活检。
该病一经确诊,需立即治疗。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为手术摘除及药物驱虫。本例中,患者出现黄疸、左肝占位性质不明,术前难以与胆管细胞癌鉴别,而且术中见占位病变侵蚀胆总管,因此采取手术切除左半肝联合胆管空肠吻合术。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无明显腹部不适症状,复查肝功能示胆红素、转氨酶等正常。
[1] | 詹希美. 人体寄生虫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61-163. |
[2] | 周勤仁, 苗锋, 成振林, 蔺俭, 马强, 王斌, 等. 以脑出血为表现的脑囊虫病一例报道[J].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5, 42: 192–19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03.2015.03.016 |
[3] | 刘晓春, 张玲, 林少华. 皮肤猪囊虫病误诊为脂肪瘤[J].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2008, 21: 55. |
[4] | 王晓红, 牛绍鹏. 口腔黏膜囊虫病1例[J].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113. DOI: 10.3969/j.issn.1673-7555.2008.27.078 |
[5] | 马力, 何等旗. 舌体囊虫1例[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9: 330–331. DOI: 10.3969/j.issn.1000-1182.2011.03.028 |
[6] | 徐安健, 谷俊朝. 中国囊虫病现状分析及流行趋势[J]. 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 230–240. |
[7] | 陈瑞民, 邱日升. 25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 1744. DOI: 10.3969/j.issn.1009-9727.2008.10.035 |
[8] | 苏中振, 练荣丽, 蔡银科, 陈小云, 单鸿. 18例脑囊虫病的MRI诊断影像学特征分析[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7, 2: 480. |
[9] | 李丰亭, 周中梁, 罗锐, 陈辉, 廖明芝. 皮下及肌肉囊虫病的X线表现(附3例报告)[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 21: 109–110. DOI: 10.3969/j.issn.1002-1671.2005.01.047 |
[10] | 王洪福. 囊虫病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8, 3: 427. |
[11] | 吴伟, 黄一心. 脑囊尾蚴病的抗虫治疗[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0, 22: 294–297. DOI: 10.3969/j.issn.1005-6661.2010.03.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