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6, Vol. 37 Issue (4): 424-428   PDF    
“留守”对重庆市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
幸箐筠, 钟晓妮, 杨国婧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健康领域社会风险预测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 400016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重庆市儿童生存质量的抽样调查,以非留守儿童为参照了解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现状,探讨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了解"留守"对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为改善儿童生存质量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儿童进行抽样,通过入户的方式进行调查,利用PedsQL4.0儿童生存质量量表中文版测量儿童生存质量。通过计算量表得分来评价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现状,通过多因素分析探索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 重庆市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总分、生理功能得分、情感功能得分、社会功能得分、角色(学校表现)功能得分分别为82.50±11.56、87.03±13.58、77.55±16.05、85.64±14.85、77.05±14.22,非留守儿童上述各项得分分别为86.72±10.12、89.96±11.67、83.26±14.65、90.66±12.44、81.08±13.67,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是否留守(留守状态)、年龄、家庭人均支出是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是否留守影响最大,且是否留守对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亦有重要影响。结论 消除"留守"现象是改善儿童生存质量、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的直接手段。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尚存在差别、"留守"现象暂时无法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家庭、学校、社会应高度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共同构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保护网络,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抽样研究    
The influence of “left-behind phenomenon” on quality of life of children in Chongqing
XING Qing-yun,ZHONG Xiao-ni, YANG Guo-ji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for Medicin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Center for Social Risk Governance in Health,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China
Fund:Supported by Regional Health Planning for Health Reform Development Balanced Urban-Rural in Chongqing, China (CHSR1).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life quality statu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y a sampling survey comparing with the non-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ongqing,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ing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We adopted a multistage cluster sampling and conducted surveys by home visiting; the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was assessed with Chinese version of PedsQL4.0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measuring scale. The life quality status of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was evaluated by their scale scores,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were analyzed by multiple-factor analysis. Results The scores of total score of life quality, physiological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and role (performance in school) func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ongqing were 82.50±11.56, 87.03±13.58, 77.55±16.05, 85.64±14.85, and 77.05±14.22, respectively; and the scores for un-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86.72±10.12, 89.96±11.67, 83.26±14.65, 90.66±12.44, and 81.08±13.67, respectively. The total score and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non-left-behind children (P<0.01).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left-behind status, age, and per capita expenditure of a family we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with the left-behind status having the greatest influence; moreover, the left-behind status could greatly influence the emotional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and role function. Conclusion To reduce "left-behind" phenomenon is a direct method to improve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and increase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When "left-behind" phenomenon can not be completely eliminated, families, schools and socie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left-behind children, making joint efforts to protec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     quality of life     influence factors     sampling studies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2,3]。2013年,全国妇联调查表明,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已有6 102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4]。近年来,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导致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障碍、交往困难甚至犯罪,心理问题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5,6,7]

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及沿海地区,重庆市为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意义的直辖市,调查显示,2012年在重庆市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已超过50%,其数量达到107.41万人,他们主要集中在渝“两翼”地区,占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的26.94%[8]。2011年最新制定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9]着重要笔墨强调了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工作规划,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2010年6月中共重庆市委将留守儿童教育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儿童生存质量的抽样调查,以非留守儿童为参照了解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现状,探讨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了解“留守”对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为改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重庆市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对象中的7~18岁在校学生。卫生服务调查抽样遵循经济有效的抽样原则,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首先在重庆市所有乡镇中随机抽取60个乡镇、每个乡镇中随机抽取2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中抽取33户,调查最终的抽样单位是户。本研究对抽中的3 960户调查当时在家的7~18岁在校学生进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满足年龄要求的大学生不纳入调查),由受访者自主填写完成,合格受访者共804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中文版PedsQL4.0量表进行调查。PedsQL4.0的每个条目都是询问最近1个月内某一事情发生的频率。每个条目的回答选项分为0~4共5个等级,计分时相应转化为100~0分。各维度的分数为下属各条目分数的总和除以所含条目数,总表的分数为各条目分数的总和除以全量表条目数。总分和各维度的分数在0~100之间,分值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

1.3 质量控制

由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入户调查收集数据,所有调查员均为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生。

本次调查的信度为: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900,而各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均高于0.7,其中生理功能维度为0.803,情感功能维度为0.800,社会功能维度为0.865,角色功能维度为0.703。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信度较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平行录入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以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质量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 果 2.1 被调查者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收回847份问卷,剔除社会人口学等重要信息严重缺失问卷43份,问卷有效率为94.92%(804/847)。

本研究804名儿童中,留守儿童有241名,占29.98%。经统计,年龄、家庭人均支出和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12.0±3.8)岁、(9 945.50±7 686.90)元和(12 915.70±11 753.10)元,而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12(7, 18)岁、8 336.70(746.70,105 000.00)元和10 000.00(510.00,125 000.00)元。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 1)显示,留守儿童年龄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农村户籍占比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家庭人均收入和家庭人均支出均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在抚养者文化程度方面,留守儿童抚养者半文盲(小学及没读过书)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 1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Tab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participants investigated
2.2 儿童生存质量得分情况

针对量表结果进行得分计算,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情况如表 2所示。留守儿童各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 2 被调查对象生存质量得分 Tab 2 The scores of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2.3 儿童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将年龄、性别、家庭人均支出、家庭人均收入、户籍性质、抚养者文化程度这些可能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因素作为混杂因素纳入,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留守”对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 3)显示:是否留守、年龄、家庭人均消费、户籍、抚养者文化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高低,其中年龄和抚养者文化程度影响着生理功能,是否留守、家庭人均支出和抚养者文化程度影响着情感功能,是否留守和户籍性质影响着社会功能,是否留守影响着角色功能;在排除年龄、家庭人均支出、抚养者文化程度及户籍性质这些因素以后,是否留守依然是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β(SE),发现是否留守的重要度远高于其他影响因素,且对儿童生存质量的情感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和角色功能维度均有较大影响。另外,对留守儿童生存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户籍性质(β=-3.763,标化β=-0.159,P<0.05)是其影响因素。

表 3 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Tab 3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quality of life
3 讨 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现代新的医学模式的发展,新的健康观也逐渐形成,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生理疾病,而且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也要处于较好的状态,这样才能够达到真正健康的水平,也就是说要身心结合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次调查应用儿童生存质量量表(PedsQL4.0),考察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学校表现)功能及生活质量总分方面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相比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相对较差,且在情感与社会功能方面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这与许多相关研究的结果[10,11]一致。由此可见,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在完整的家庭中生活,缺少父母完整的陪伴与照顾,也可能是来自临时监护人的关心与照顾不够,或者是营养摄入不足,使得留守儿童的健康更易受到不利的影响(例如患慢性疾病的可能性增加将导致留守儿童生存质量较差[12,13,14]),致使其躯体感受,运动能力等方面较弱,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在情感方面更加脆弱,缺乏安全感,更易出现自卑、忧郁、焦虑、怨恨、恐惧等一系列负面情绪;且留守儿童获得来自父母的鼓励也相对非留守儿童少,而家长的积极评价与赞赏是儿童获得自尊心与自信心的重要来源;缺乏自信的儿童对自我的评价较低,可能会影响到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得留守儿童社会功能得分较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监督,亦使得留守儿童在角色功能即学校表现中无法完全跟上非留守儿童的步伐。所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都受到较大影响,致使留守儿童的生存质量较差。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的年龄越小、家庭人均支出越低、抚养者文化程度越低儿童生存质量越低,农村户籍儿童的生存质量较低,在排除这些影响因素以后,是否留守依然是儿童生存质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且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影响[15]

年龄是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16],年龄越小,儿童的生存质量越差。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及阅历的增长,儿童的人际交往中心逐渐转移到外界社会,而不是依赖于父母,也会形成越来越独立的性格,因此年龄越大的儿童对自我状况的调节能力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要高于年龄小的儿童,能较好地处理所遇到的困难,也能对自身的生理健康有比较清晰的感知。但是年龄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关系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家庭人均支出是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7]。家庭人均支出较多,间接反映了用于生活、教育、医疗等各方面都相对较高,能够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提高儿童生存质量状态。儿童抚养者文化程度越低其生存质量越低,该因素主要影响生理功能和情感功能,如果抚养者文化程度较低,可能抚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认知,教育理念、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抚养观念都与时代存在一定差距,在照顾儿童的时候就可能无法采取科学的抚养方式,亦可能在儿童出现负面心理情绪的时候无法及时开导,导致儿童生存质量较低。户籍性质影响着儿童社会功能的得分。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儿童得到的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等相对低于城镇儿童,从而影响农村儿童与其他儿童的正常相处,不能良好地融入同龄人之中。对留守儿童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生存质量也显著低于城镇留守儿童,说明农村留守儿童是最应该值得关注的弱势儿童群体。

由于“留守”在影响儿童生存质量作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年龄等其他影响因素大多为不可控因素,所以消除“留守”这一现状就是提高儿童生存质量的最直接手段,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留守”这一现象很难被消除,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家庭、教育、社会方面都应做出相应努力,尽量改善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状态:(1)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定期回家,增加回家探视孩子的次数,或者是在假期期间把孩子接到工作的地方一起生活,增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在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多与孩子进行电话或者网络沟通联系,了解孩子不同时候的生活状态,及时给予孩子所需要的回应,而孩子的临时抚养人也应在照顾其生活所需的同时也要多加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注重于孩子的养成教育,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现在的生活,减少留守儿童的心理偏差问题。(2)学校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大重要环节,对于留守儿童,要动员老师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创造机会将他们的优点发挥出来,通过赏识教育,使留守儿童得到合理、正确的评价,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减轻他们的社交焦虑,使他们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更好地与同学及他人相处;学校应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理想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在迷惘中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还应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帮助留守儿童及时释放心中的抑郁、焦虑情绪。(3)社会和政府在提高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方面担任着重要角色。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未实现一体化,是出现“留守”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条件和经济状况,提高其社会保障,改革流动儿童入学政策等,为留守儿童可以与父母一起生活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消除“留守”现象是改善儿童生存质量、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的直接手段,但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尚存在差别、“留守”现象暂时无法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家庭、学校、 社会则应予以高度重视,共同努力,采取相应措施,共同构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保护网络,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J].中国妇运,2008(6):34-37.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 5号)[EB/OL].(2006-03-28)[2015-09-20]. http://www.gov.cn/zhuanti/2015-06/13/content_2878968.htm.
[3] 王章华,黄丽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1):25-26.
[4] 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3.
[5] 刘艳飞.东南沿海留守儿童类型及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以福州连法为例[J].福州党校学报,2010(6):53-56.
[6] 雷芳.不同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74-75.
[7] 胡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思考及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9-95.
[8] 法制网.农村留守儿童缺失亲情关爱重庆市人大调研组建议完善配套政策破除体制机制障碍[EB/OL].(2012-04-11)[2015-09-20]. 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2-04/11/content_3487364.htm node=20731.
[9]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通知(国发[2011] 24号)[EB/OL]. (2011-08-05)[2015-09-2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1-08/05/content_6549.htm.
[10] Morooka H, Liang Z.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education of left behind children in Fujian, China[J]. Asian Pac Migr J, 2009, 18:345-370.
[11] Adhikari R, Jampaklay A, Chamratrithirong A, Richter K, Pattaravanich U,Vapattanawong P. The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left behind[J]. J Immigr Minor Health, 2014,16:781-789.
[12] 彭宁宁,王丽萍,汪玲,周月芳,高根娣,罗春燕,等.上海市中小学生生活质量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65-268.
[13] 邓颖,李宁秀,刘朝杰,杨维中,吴先萍,毛正中.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18:44-46.
[14] Juenger J,Schellberg D,Kraemer S,Haunstetter A, Zugck C, Herzog W, et al.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omparison with other chronic diseases and relation to functional variables[J]. Heart, 2002, 87:235-241.
[15] 王谊.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97-101.
[16] Jia Z, Shi L, Cao Y, Delancey J, Tian W.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left-behind children":a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rural China[J]. Qual Life Res, 2010, 19:775-780.
[17] 窦冬梅.河南两城乡儿童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