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凸(scoliosis)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10°以上弧度的脊柱畸形[1]。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发病率为1%~3%[2, 3],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可导致外观畸形、心理障碍等。由于脊柱侧凸的手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难度大、风险高,螺钉置入的安全性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安全准确的螺钉置入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近期,我们在国内首次采用采用机器人(Renaissance Mazor)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治疗了14例脊柱侧凸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5年7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14例脊柱侧凸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5.9±2.4)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例。所有病例均行后路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手术,由本科同一组医师经过培训后完成。
1.2 术前准备术前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Bending位X 线片、牵引位X 线片以及薄层CT(层厚1 mm)。根据影像学资料确定融合节段,将薄层CT数据输入Renaissance系统进行术前设计:设置CT图像方向,对每一椎体进行逐一辨识、标记,调整椎弓根扫描层面,设定合适的螺钉长度、直径,并设定理想的进钉点及进钉角度。最后,逐层确认预设螺钉位置,避免椎弓根内壁及下壁骨皮质穿透。
1.3 术中操作将图像适配器安装在C型臂X线机(西门子Arcadis Orbic 3D)上,并将C型臂与机器人主机连接,将体位标识放置在C 型臂上,空踩C型臂取得含有标记的图像,旋转调整屏幕,使系统可分辨其左右,移除标记,取得初始校准图像,发送给Renaissance系统。
患者全麻后取俯卧位,卧于Jackson手术床上,双上肢前伸放置于手架上,合理摆放床周围物体尽量避免对C形臂移动机旋转的阻挡,透视区避免金属物体遮挡。取后正中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胸背部筋膜,沿棘突双侧剥离椎旁肌,骨膜下剥离至双侧小关节突及横突,电凝止血。将手术方案导入Renaissance系统。该组所有患者均使用“胸腰椎夹子平台”,首先固定夹子于棘突,安装多功能桥,在多功能桥的远或近端固定1枚克氏针于棘突上,使平台牢固稳定。分别在正位和斜位进行3D Marker透视,将正位和斜位图像传送给Renaissance主机,计算机通过计算,对应术前CT影像学资料,完成对每一个椎体的注册。评估误差率,并对个别钉道进行微调,满意后在计算机提示下开始置钉。Renaissance主机调整机器人姿态,手术医生根据提示连接机器臂及套筒,使用限深电钻建立钉道,探子确认钉道四壁后,丝攻,探子再次确认钉道,拧入螺钉。根据侧弯形态和需固定的节段长度,完成一组置钉后,改变夹子平台位置,再次进行注册,重复以上置钉步骤(手术过程见图 1)。
置钉完毕后,咬除棘突,必要节段行Ponte截骨,双侧置棒矫形。融合节段去皮质,植入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
1.4 疗效评估记录机器人使用时间、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和注册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2周内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通过CT检查螺钉位置。
根据CT评价螺钉位置时,采用Abul-Kasim等[4, 5]提出的新分级系统,包括内侧皮质穿孔、外侧皮质穿孔、前皮质穿孔、终板穿孔和椎间孔穿孔5类。其中,内、外侧皮质穿孔1级考虑为螺钉部分穿孔,2级为螺钉全部穿孔。
2 结 果本组病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30枚,其中使用机器人置入螺钉148枚,其余徒手置入;平均每例患者使用机器人置入螺钉数(10.6±5.3)枚。平均每例机器人使用时间(平台安装+透视配准+螺钉置入)为(58.9±21.8)min,平均每枚螺钉置钉时间(5.6±2.1)min,若从配准完成后计算,平均每枚螺钉置钉时间为(2.4±0.9)min。平均配准次数(移动平台)为(1.7±0.9)次,平均透射次数为(11.2±7.7)次,平均每次配准时间(平台安装+透视配准)时间为(19.3±6.2)min。详见表 1。
术中平均出血量(900.0±366.1)mL,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50.1°(40.0°~63.0°)矫正至12.8°(2.0°~28.0°),平均矫正率74.9%;顶椎偏移由术前(4.4±1.2)cm矫正至(1.9±0.9)cm,平均矫正率为57.8%,围手术期未发现明显并发症(典型病例如图 2)。术中1枚螺钉在置入过程中,由于套管位于关节突斜坡处,电钻使用过程中出现套筒向上移位,探子探察钉道上壁穿破,遂改为徒手置入。术后CT平扫显示,机器人辅助置钉的准确率为95.3%(141/148),位置不良的螺钉置为4.7%(7/148),其中,1级内侧皮质穿孔为1.4%(2/148),1级外侧皮质穿孔为3.4%(5/148)。
脊柱侧凸是一种复杂的三维畸形,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6]。后路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术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最常用术式,然而脊柱侧凸的椎弓根螺钉置入具有极高的难度和风险。文献报道胸椎椎弓根螺钉的误置率高达6%~54.7%[7, 8]。传统手术建立钉道的过程中,由手术医师根据经验判断椎弓根大致走行方向,凭借手感使用开路锥试探性钻入,此过程中开路锥极易穿出椎弓根皮质,造成周围组织损伤或建立错误钉道,导致螺钉误置。脊柱比邻脊髓、神经根、心、肺以及胸、腹腔大血管,螺钉误置可能导致瘫痪或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螺钉置入的安全性问题成为脊柱外科手术的瓶颈。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机器人不断涌现。1992年,Sautot等[9]最先将机器人辅助系统运用于脊柱外科手术。目前,国际上较为领先的是SpineAssist/Renaissance机器人引导系统,该系统是由以色列Mazor公司在Technion开发的MARS(miniAture robot for surgical procedures)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目前唯一被欧洲CE(Communate Europpene)和美国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认证并运用于临床的脊柱机器人引导系统。其底座直径5 cm,高8 cm,质量约250 g,具有6个自由度,可通过棘突夹固定到棘突上,并通过Hover-T框架与脊柱固定[10]。在此基础上,Mazor公司研发了第2代Renaissance引导系统,优化了软件系统,并且可通过普通的C臂透视获得3D图像,可用于脊柱侧弯等操作。
通过对该组患者手术的实施,我们认为机器人系统有以下优点:(1)准确性好,精确度高,与传统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有较明显的优势。Kantelhardt等[11]报道了55例患者进行机器人引导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共置入250枚螺钉,准确率为94.5%,而作为对比,传统方法准确率为91.5%;同时机器人辅助手术有效减少了术中X线透视的时间。Hu等[12]使用机器人为95例患者进行脊柱畸形手术,共置入960枚螺钉,其中有949枚(98.9%)成功置入。美国FDA批准机器人手术系统误差需要小于4 mm,Renaissance系统精确度,可以达到1 mm左右。(2)手术过程稳定,操作轻松。由于脊柱外科手术风险高,传统徒手方法花费时间较长,术者精神紧张,容易疲劳,而机器人手术使用机械臂操作,省力稳定,术者不易疲劳。(3)容易掌握,可缩短低年资医师学习曲线。徒手置钉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学习曲线较长,脊柱机器人手术由于螺钉位置不良、椎弓根爆裂骨折、血管损伤、硬膜损伤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较少,低年资医师容易学习。Hu等[13]报道,使用机器人手术例数超过30例时,置钉准确率就可达90%以上,失误率为0~0.8%。而传统手术置钉失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这也是限制年轻医师主刀脊柱手术的重要原因。
在本组患者的手术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些经验体会。(1)在机器人操作和透视的视野中需减少不必要物体的遮挡,任何不透光或半透光的物体都会造成椎体注册困难,导致注册误差加大,计算过程延长,或注册失败。(2)对脊柱侧凸患者进行手术,应采用“胸腰椎夹子平台”进行操作,因为其他平台采用的是是较长且直的导轨,无法适应脊柱的弯曲,会造成偏离脊柱较远,机器人无法置钉的情况。使用“胸腰椎夹子平台”应先观察侧凸形态,分段注册,应尽量将夹子固定在一段相对平直的脊柱上。(3)术前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外倾角度过大,否则会因软组织遮挡造成软组织张力过高,从而导致通道位置移位,通道角度过大,可能使机器臂无法达到相应角度。进钉点的选择应尽量选择较为平坦的位置,避免选择关节突的斜坡,否则容易造成钉道的移位。本组术中1例患者就是因为这种情况造成钉道建立失败。遇到上述情况,可预先使用咬骨钳或磨钻对关节突斜面进行处理,或在切口暴露完成后对所有关节突先进行处理,将关节突磨平,以缩短手术时间。(4)9孔C型臂X线机为目前骨科手术中常用的透视仪器,由于每次透视节段一般包括4~5个节段,长节段脊柱侧弯手术需要多次注册,较为费时。我们的经验是培训操作熟练的技师,术中使用C型臂无菌保护套,便于目测调整C型臂透视角度与3D Marker板平行,另外在进行正位与斜位切换时,只沿C型臂方向轴向转动C型臂,而不进行其他空间旋转和移动,或根据透视结果微调即可,这样可减少透视次数缩短透视时间。(5)由于术中机器人手术耗时较长,考虑患者手术麻醉安全和出血风险,我们选择较难置钉的位置使用机器人辅助置钉,有把握的位置选择徒手置钉。
机器人系统仍存在不足和缺点:(1)价格昂贵。目前该引导系统每台约100万美元,并且每例患者术中使用的耗材在人民币8 000元左右,价格昂贵难以普及[14]。(2)机器人目前只能完成钉道引导,无法自动置钉。由于骨科手术对机械臂材料硬度和扭曲度要求较高,自动置钉技术有待进一步研发。(3)需要定期维修与保养。该系统主要操作平台精度高,每次手术前需要预热和校正,并且不耐磨损,需要定期保养和维修。
总之,Mazor Renaissance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是目前国际先进的技术。通过术前设计优化置钉方案、术中配准、机械臂辅助建立钉道的过程,具有定位精度高、手术安全性好的优点,可降低术中神经、血管及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将成为未来脊柱外科发展的趋势。
[1] | Baroni M P, Sanchis G J, de Assis S J, dos Santos R G, Pereira S A, Sousa K G,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coliosis in school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J].J Epidemiol,2015,25:212-220. |
[2] | Bai Y S, Zhang Y, Chen Z Q, Wang C F, Zhao Y C, Shi Z C,et al. Learning curve of computer-assisted navigation system in spine surgery[J].Chin Med J,2010,123:2989-2894. |
[3] | Chen Z Q, Wang C F, Bai Y S, Zhu X D, Yang C W, Xie Y,et al. Using precisely controlled bidirectional orthopedic forces to assess flexibility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comparisons between push-traction film, supine side bending, suspension, and fulcrum bending film[J]. Spine (Phila Pa 1976), 2011,36:1679-1684. |
[4] | Abul-Kasim K, Strömbeck A, Ohlin A, Maly P, Sundgren P C. Reliability of low-radiation dose CT in the assessment of screw placement after posterior scoliosis surgery, evaluated with a new grading system[J].Spine (Phila Pa 1976), 2009,34:941-948. |
[5] | Abul-Kasim K, Ohlin A, Strömbeck A, Maly P, Sundgren P C. Radiological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screw placement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evaluation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J]. Eur Spine J, 2010,19:96-104. |
[6] | Bao H, Zhu F, Wang F, Liu Z, Bao M H, He S,et al. Scoliosis related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in China: can patients benefit from this information? [J]. PLoS One,2015,10:e0118289. |
[7] | Belmont P J Jr, Klemme W R, Dhawan A, Polly D W Jr. In vivo accuracy of thoracic pedicle screws[J].Spine (Phila Pa 1976), 2001,26:2340-2346. |
[8] | Liljenqvist U R, Halm H F, Link T M.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of the thoracic spine in idiopathic scoliosis[J]. Spine,1997,22:2239-2245. |
[9] | Sautot P, Cinquin P, Lavallee S, Troccaz J. Computer assisted spine surgery: a first step toward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orthopaedics: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Paris, October 29-November 1, 1992[C]. New York: IEEE, 1992. |
[10] | 田 伟, 范明星, 刘亚军.脊柱导航辅助机器人技术的现状及远期展望[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4,33:527-531,544. |
[11] | Kantelhardt S R, Martinez R, Baerwinkel S, Burger R, Giese A, Rohde V. Perioperative course and accuracy of screw positioning in conventional, open robotic-guided and percutaneous robotic-guided, pedicle screw placement[J]. Eur Spine J, 2011,20:860-868. |
[12] | Hu X, Ohnmeiss D D, Lieberman I H. Robotic-assisted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first 102 patients[J]. Eur Spine J, 2013, 22:661-666. |
[13] | Hu X, Lieberman I H. What is the learning curve for robotic-assisted pedicle screw placement in spine surgery?[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4,472:1839-1844. |
[14] | 褚晓东, 张 华.机器人系统在脊柱外科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4,20:1448-1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