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学教研室, 上海市药物(中药)代谢产物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433;
3.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生药学教研室, 合肥 230038;
4.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室, 上海 201306
2.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hool of Pharmacy,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for Pharmaceutic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Metabolite Research, Shanghai 200433, China;
3. Department of Pharmacognosy, School of Pharmacy,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38, Anhui, China;
4.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rine Bioresources Utilizatio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多有协同增效或减毒作用,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1]。白芷与川芎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临床配伍应用广泛[2,3,4,5]。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或杭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et Hook. f. vat. formosana (Boiss.)Shan et Yuan,药性辛,温;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等功效。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气浓香,味苦、辛;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效。中医认为风邪乃气不正所致,所以古方都梁丸中重用单味药白芷,增强祛风之效以扶正气[6];然而气不正,归根是血不能载气、统气所致,所以医家在都梁丸现代方(白芷∶川芎=4∶1)中加入活血要药川芎为臣药,重在活血气化淤血,从而达到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效[7]。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芷挥发油成分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作用[8,9],而川芎挥发油成分具有抗脑缺血损伤[10]、解热[11]和镇痛抗炎[12]等作用。杨胜等[13]进一步研究了白芷-川芎药对不同配比不同剂型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影响,并总结了古代医家运用白芷-川芎药对治疗“头风”的经验,即白芷、川芎两药比例以1∶1或接近1∶1的情况最多,如芷芎散、风热散等。
目前,对于白芷、川芎两味单味药的挥发油成分研究的报道甚多,却未见有药对白芷-川芎挥发油成分的报道。为此,本实验采用经典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芷、川芎及现代都梁丸(配伍比例4∶1药对)、古方芷芎散(配伍比例1∶1药对)中的挥发油,结合GC-MS法分离鉴定各样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检出组分定量,比较其组分及含量之间的差异,以考察两药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的变化。
GC-MS系统(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包括 Thermo Trace GC Ultra气相色谱仪,自动进样器Al/AS 3000,Thermo ITQ 1100质谱仪,Xcalibur工作站;Thermo CR3I多功能离心机(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挥发油测定器(复旦大学玻璃仪器厂);DJ-04B中药粉碎机(上海淀久中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白芷购于亳州市金诚有限公司,川芎购自上海市杨浦区德康大药房,均经第二军医大学生药学教研室张巧艳副教授鉴定,药材白芷为 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的干燥根;药材川芎为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无水硫酸钠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色谱纯乙酸乙酯购自TEDIA 公司(美国);去离子水自制。
取白芷、川芎药材粗粉适量,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的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挥发油[14]。称取白芷400 g、川芎100 g、药对(1∶1,含川芎200 g、白芷200 g)、药对(4∶1,含白芷400 g、川芎100 g)进行提取,各加8倍量蒸馏水浸泡12 h,保持微沸提取6 h,测定了白芷挥发油含量为0.02%,挥发油呈淡黄褐色,具有特殊的香味;川芎挥发油含量为0.18%,挥发油呈淡黄色,具有特殊的香味;药对(1∶1)所提取挥发油含量为0.09%,挥发油呈淡黄褐色,具有特殊的香味;药对(4∶1)挥发油含量为0.05%,挥发油呈淡黄褐色,具有特殊的香味。药对等浓度挥发油是取白芷、川芎等重量挥发油的混合物。精密称取各挥发油约5 mg,用乙酸乙酯溶解并稀释至10 mL,混匀,配制成约0.50 mg/mL的供试品溶液,备用。
TR5-MS毛细管色谱柱(30 m× 0.25 mm, 0.25 μm,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载气为高纯氦气(99.999%,上海鼎欣净化气有限公司);进样口温度250℃;进样量1 μL,分流进样(分流比50∶1);恒流模式,载气流速1.00 mL/min;柱温采取程序升温:起始温度50℃,保持1 min,以5℃/min 的速率升至240℃,保持1 min,然后以5℃/min 升至280℃/min,并保持1 min。
电子轰击(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20℃,传输线温度280℃,质量范围(m/z):50~650 amu,数据采集扫描模式为全扫描,溶剂延迟5 min。
精密吸取约0.50 mg/mL的挥发油供试品溶液1 μL,按上述测试条件分别进行GC-MS分析,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得到相应的色谱、质谱数据,将所分离化合物的质谱图与NIST 08谱库进行匹配,并结合相关文献确定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各样品GC-MS总离子流色谱图见图 1。
![]() | 图1 挥发油成分GC-MS总离子流色谱图Fig 1 Total ion chromatogram of GC-MS of the volatile oil A: Radix Angelica dahurica; B: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 C: Herbal pair (1:1); D: Herbal pair (4:1); E: Essential oil of equal concentration |
从白芷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9种成分,占全油的98.37%,其中醇类、有机烷烃、烯类的含量较高,主要的化学成分为十二烷醇(42.96%)、 1-十四烷醇(14.66%)、Z-7-戊癸烯醇(5.24%)、1-十六烷醇(3.00%);川芎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9种成分,占全油的99.35%,其中苯酞类、酯类、酚类、烯类、萜类含量较高,主要的化学成分藁本内酯含量为56.88%,此外还有庚基苯酚(5.50%)、正丁烯基苯酞(4.28%)、γ-萜品烯 (3.36%)、(+)-4-蒈烯(3.34%)、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3.22%);药对(1:1)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9种成分,占全油的99.84%,其中藁本内酯、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γ-萜品烯、(+)-4-蒈烯、正丁烯基苯酞、α-愈创木烯、邻-异丙基苯的含量较高,分别为44.97%、7.41%、5.71%、 5.28%、4.22%、3.97%、3.32%; 药对(4:1)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种成分,占全油的87.45%,其中藁本内酯、2-甲基十八烷、正丁烯基苯酞、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1-甲基十二烷基苯、 菲的含量较高,分别为28.79%、5.54%、5.02%、4.17%、3.80%、3.39%;药对等浓度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8种成分,占全油的98.71%,其中藁本内酯、十二烷醇、庚基苯酚、正丁烯基苯酞的含量较高,含量分别为47.93%、5.45%、4.84%、3.97%。
通过比较白芷-川芎药对及其单味中药材5个挥发油供试品的化学组分数量及百分含量,从表 1中可以发现:古方药对(1:1)与两味单味药共有的组分有23种,而与单味药川芎共有组分有55种。单味药川芎组分含量与药对(1:1)的无明显不同,如川芎中正丁烯基苯酞的含量为4.28%,在药对(1:1)中含量为4.22%; 而单味药白芷组分含量与在药对中有明显不同,如Z-7-戊癸烯醇在白芷中含量为5.24%,而在药对(1:1)中为0.09%,还有一些白芷的主要成分如十二烷醇、1-十四烷醇等在此药对中都未检测到。
![]() | 表1 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结果 Tab 1 GC-MS analysis result of volatile oil components |
白芷与川芎4:1配伍药对是现代方都梁丸的配伍比例,药对(4:1)与单味药挥发油供试品中共有组分有19种。从药对挥发油组分数及含量来看,药对挥发油组分主要来自于单味药川芎,但化学成分种类基本为两个单味药的加和,其中单味药挥发油组分及含量在药对中发生了变化。如川芎的主要成分藁本内酯在川芎中含量为56.88%,而在药对中含量相对减少,为28.79%;在白芷和川芎中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的含量分别为0.34%和3.22%,药对的含量增加为4.17%;在白芷和川芎中1-甲基十二烷基苯的含量分别为0.57%和0.17%,药对中的含量增加为3.80%。此外,单味药中有些微量成分在药对中消失了,如3-蒈烯、亚油酸、γ-古芸烯等;同时药对中也产生了7种新的成分,如1-甲基-1-丙基戊基苯(0.02%)、十六烷(2.56%)、2-十六烷醇(0.67%)、2-甲基十八烷(5.54%)等。
对于药对等浓度挥发油的GC-MS分析,由于供试品是白芷、川芎等重量挥发油的混合物,故宏量化合物组分基本为单味药的加和,但其中罗勒烯、2-戊基-呋喃、乙基-环辛烷、β-荜澄茄油烯等20种白芷微量成分和9种川芎微量成分未在药对等浓度挥发油GC-MS分析中检出。
本实验对白芷-川芎药对配伍前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配伍比例药对挥发油的成分有很大的不同,单味药挥发油组分的含量在药对中都发生了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白芷、川芎单味药以1:1配伍时,单味药白芷挥发油的大部分成分包括主成分十二烷醇(42.96%)、1-十四烷醇(14.66%),在药对(1:1)中均未检测到,可能由于等比例药材量情况下提取药对挥发油以川芎挥发油为主,药对挥发油中白芷的挥发油含量低,导致药对(1:1)中白芷的大部分成分未检测到。其次,在建立白芷和川芎挥发油气相色谱条件时,为保证单味药及各药对在同一条件下能更好地分离,根据文献资料[15,16]和实际条件的优化,最终确定了实验的气相色谱条件,但从单味药白芷、川芎挥发油样品的总离子流色谱图信号强度比较可以看出,白芷信号响应大约只有川芎的1/4,这可能导致了药对(1:1)中白芷的大部分微量成分未被检出;其中白芷、川芎两味单味药以1:1配伍提取对药对中白芷挥发油的组分数量及含量有显著的影响,而对川芎挥发油的组分数量及含量无显著的影响。
白芷、川芎单味药以4:1配伍时,从药对挥发油组分数量及含量来看,药对挥发油高含量组分主要来自单味药川芎,化学成分种类基本为两味单味药的加和,但各单味药挥发油组分及含量在药对中都发生了变化,且鉴定出60种成分的含量占全油的87.45%,另有12.55%的一些未知成分未能很好地被判断和检测出来,与药对(1:1)的组分种类和含量比较,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白芷、川芎药对提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比如增溶助溶作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等,产生了新的成分,同时也消失了一些成分,从而改变了各单味药在药对挥发油成分中的组成及含量;此外也与白芷信号响应强度比川芎小有关,导致其一些微量成分未能被检测出来。实验结果表明,白芷挥发油成分含量低,其药对(4:1)成分含量上虽以川芎成分居多,从挥发油方面来看,可能与传统用药的君臣佐使不尽一致,但传统用药是以药物整体的疗效作为评价的。虽然白芷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作用,但是白芷的有效成分除挥发油外还包括香豆素类。香豆素类在白芷中含量远较挥发油类高,据研究可达1%[17]。且白芷香豆素类成分具有明显的镇痛和解痉作用,王梦月等[18]对总香豆素和挥发油的镇痛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者作用均明显,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同样,川芎挥发油成分是中药川芎有效成分之一,挥发油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有效成分藁苯内酯,虽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活血化瘀方面,对脑血管和循环系统等均有较强的药理作用[19 ,20]。虽未有文献报道药对(4:1)挥发油的药理作用,但从单味药挥发油的药理作用来看,其药理作用表现为镇痛和活血化瘀方面,符合其传统用药配伍目的。因此,还要从其整体出发,才能正确评价其药理效应,阐明传统用药的配伍规律。
以上所得结果可为研究白芷-川芎药对配伍的相互作用提供支持,并为丰富白芷-川芎药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资料。至于白芷-川芎药对挥发油成分的具体药理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所有作者声明本文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1] | 陈 芳, 汪 毅.中药药对配伍的现代研究认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0, 32:1-3. |
[2]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38. |
[3]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97-98. |
[4] | 生可心, 徐联武, 刘晓秋, 陈发硅.川芎配伍应用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材, 2004, 27:147-149. |
[5] | 冯心爱, 阎双印, 赵伟丽.白芷的临床配伍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 2001, 26:575-576. |
[6] | 魏玉平, 刘 俊, 颜小林, 姚 欣, 郑成贵, 陈前进, 等.都梁丸提取工艺研究[J].中草药, 2000, 31:349-350. |
[7]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51-52. |
[8] | 聂 红, 沈映君.白芷总挥发油对疼痛模型大鼠的β-内啡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一氧化氮及前阿黑皮素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 2002, 27:690-693. |
[9] | 聂 红, 沈映君, 吴俊梅, 覃仁安, 任永欣.白芷挥发油镇痛、镇静作用和身体依赖性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2, 13:221-223. |
[10] | 盛艳梅, 孟宪丽, 李春雨, 王 张, 张 艺.川芎挥发油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体外存活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 2012, 23: 536-538. |
[11] | 杨金蓉, 宋 军, 胡 荣, 李祖伦.川芎挥发油的解热作用及对下丘脑PGE2含量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 24: 34-36. |
[12] | 林 乔, 赵爱国, 陈建南, 赖小平, 桂蜀华, 方春平.藁本内酯的镇痛抗炎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165-168. |
[13] | 杨 胜, 张定堃, 苏柘僮, 徐佳丽, 杨金辉.川芎-白芷药对不同配比不同剂型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225-228. |
[14]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63, 附录XD. |
[15] | 聂 红, 沈映君.白芷挥发油的GC-MS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2, 24:58-60. |
[16] | 王书妍, 张 丽, 包玉敏, 张 力, 魏江宏.川芎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J].光谱实验室, 2010, 27:2174-2176. |
[17] | 王梦月, 贾敏如, 马逾英, 蒋桂华, 唐声武, 夏 露.不同入药部分及不同加工方法对白芷香豆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药材, 2004, 27:826-828. |
[18] | 王梦月, 贾敏如, 马逾英, 孙嘉敏, 唐声武, 蒋桂华, 等.白芷总香豆素的药理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954-956. |
[19] | 王雁南, 杜俊蓉.藁本内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作用及其抗炎机制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 2010, 25:685-687. |
[20] | 石力夫, 郑晓梅, 蔡 溱, 吴柏生.藁本内酯分解前后川芎挥发油对兔球结膜微循环影响的比较[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95, 9:157-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