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二军医大学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系流行病学教研室, 上海市医学生物防护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433;
3.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泌尿外科, 上海 200433
2.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Facul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Biodefense, Shanghai 200433, China;
3. Department of Urology, Changhai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在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第2位,居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6位[1]。不同人种PCa发病率具有很大差异,在澳洲、西欧和北美,PCa发病率分别为104.2/105、94.1/105和85.6/105;在东亚人群仅为8.2/105[1]。种族、年龄和家族史是PCa的主要危险因素。红肉摄入过多、有烟酒嗜好和肥胖会增加PCa发病风险;蔬菜、绿茶、维生素D、豆类食物和运动可显著降低PCa发病风险。PCa遗传易感性在种族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3]。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了PCa的发病风险[4,5,6]。虽然PCa对放疗、化疗、激素治疗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手术切除仍是PCa的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复发和转移是PCa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我国人群中的PCa发病率、死亡率以及主要治疗方式对PCa生存的影响程度,为此我们对上海市杨浦区社区人群PCa发病情况和生存状况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PCa发病及死亡资料均来源于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以上海市杨浦区户籍人群为研究对象,对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肿瘤登记报告的新发PCa资料进行研究。人口资料由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提供。病例资料的病理学诊断比例为80.16%,死亡补发病例占肿瘤登记病例数的百分比低于0.2%,研究资料的可信程度较高。
1.2 研究方法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肿瘤分类ICD-O-2 编码,对系统所登记的恶性肿瘤发病资料进行编码及分类统计。采用自制调查表分别获取PCa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地址、诊断日期、诊断依据、手术治疗情况和死亡原因等。以PCa患者确诊日期作为观察起点,以因PCa死亡的日期作为观察终点,对200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PCa患者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生存时间的计算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在该时间段内PCa患者因其他原因死亡或存活的均视为截尾数据。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计算以年为单位。
1.3 资料分析及统计学处理资料分析时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以杨浦区男性户籍人群为基础进行计算。各年平均人口数的确定为相邻两年年末男性人口数的平均值。按不同时间和年龄组分别计算PCa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标化采用中国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男性人群年龄构成进行。率值间的检验采用泊松近似法,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的计算,两组间生存时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运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同时,应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 3.5.1统计软件进行不同年份及不同年龄组之间率值的年均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的计算和率的趋势检验,纳入的变量包括发病(死亡)率、率的标准误以及时间(年)等[7]。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 果 2.1 PCa发病概况2002-2012年间杨浦区共报告PCa新发病例1 578例,占同期全区男性恶性肿瘤的6.36% (1 578/24 800)。期间PCa平均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5位(前4位分别是肺癌20.42%、结直肠癌12.70%、胃癌12.60%、肝癌10.39%)。平均发病年龄为(74.89±8.09)岁。PCa年均粗发病率为25.87/105,标化发病率10.60/105(表 1)。
由表 1可见,2002-2012年间PCa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粗发病率:APC=10.11,Z=8.80,P<0.01; 标化发病率:APC=7.27,Z=6.13,P<0.01)。
2.3 各年龄组发病情况由表 2可见,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PCa粗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60岁之后的PCa发病率增长趋势明显(APC=10.97,Z=6.12,P<0.01)。
2.4 死亡情况
2002-2012年杨浦区居民因PCa死亡716例,占同期全区男性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4.38% (716/16 356);平均死亡年龄为(79.67±8.15)岁。在此期间PCa年均粗死亡率为11.74/105,PCa标化死亡率为3.92/105(表 1)。PCa粗死亡率在2002-2012年期间呈上升趋势(APC=12.79,Z=9.75,P<0.01)。标化死亡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APC=5.95,Z=4.12,P<0.01)。由表 2可见,PCa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70岁以后PCa死亡率上升趋势较为明显(APC=17.18,Z=24.28,P<0.01)。
2.5 生存分析上海市杨浦区2002-2012年间新发的1 578例PCa患者中,因PCa死亡的有551例,尚生存的有926例,死于其他原因的有98例,失访3例,失访率为0.19%(3/1 578)。1 578例PCa患者中采取手术治疗的有650例,非手术治疗者928例。
PCa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60年,其中手术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时间是8.56年,非手术治疗组为5.24年。两组生存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9,P<0.001)。生存率分析表明,PCa患者1~5年生存率分别为88.43%、78.16%、71.45%、64.25%和57.59%(表 3)。根据PCa患者是否接受过手术治疗进行分层,发现手术治疗组的1~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67.56%,而非手术治疗组为50.40%(表 3)。
3 讨 论
本项以社区为基础的研究显示,在2002-2012年间上海市杨浦区PCa粗发病率为25.87/105,标化发病率为10.60/105。2008年,上海市杨浦区PCa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28.84/105和11.39/105。上海市杨浦区PCa发病率占男性恶性肿瘤第5位。根据2008年全国肿瘤登记数据,PCa发病率占男性恶性肿瘤第7位(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膀胱癌和PCa);上海市杨浦区PCa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明显高于当年全国肿瘤登记数据中PCa粗发病率(11.00/105)和标化发病率(4.57/105)[8]。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杨浦区人口老龄化和PCa早期诊断水平有关。老年男性人群是PCa发病的主要人群,而且亚临床PCa发病率较高。一项对非死于PCa的男性尸检研究结果证实,在60岁以上的男性人群中,超过40%存在亚临床PCa;在80岁以上的男性人群中,这个比例为60%[9]。对60岁以上男性人群常规体检有助于提高PCa早期发现率,进而可影响对PCa发病率和疾病负担的有效评估。本研究资料来自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该系统应用医院报告的临床病例,可能过低估计了社区人群PCa发病率。但是应用2000年男性人口进行标化后,PCa的标化发病率在2002-2012年间也呈显著上升趋势,说明除人口老年龄化因素之外,有其他环境因素的暴露促进了PCa发病率的上升。可能的原因是PCa危险因素暴露如动物类食物摄入增多、体力活动相对较少和肥胖等危险因素暴露的增加促进了PCa发病率升高。因此,加强对60岁以上人群PCa筛查,如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测,以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为基础的Ⅱ级预防,对积极治疗PCa以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002-2012年间杨浦区居民PCa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远低于PCa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这点与肝癌有很大的不同,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似[10]。可能的原因是PCa与肝癌的恶性程度、对治疗的应答及患者生存时间均有较大的差异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PCa的5年生存率为57.59%。其中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 67.56%和50.40%。一项基于医院长期随访研究显示,PCa切除后15年累计死亡率为14.6%,显著低于未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0.7%;相对危险度=0.62,95%可信区间为0.44~0.87,P=0.01),而且手术治疗可明显延长小于65岁PCa患者的生存期;同时发现在接受手术治疗的PCa患者中,前列腺包膜外浸润者死于PCa概率比没有包膜外浸润者高7倍(相对危险度=6.9,95%可信区间为2.6~18.4)[11]。本研究结果及上述文献均提示,提高局限性PCa的手术治疗比例对延长PCa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是基于PCa病例资料完整的社区人群的研究,准确地分析了PCa发生和生存情况,首次报道了过去11年来上海市杨浦区PCa发病率、发病率变化趋势和生存状况,为制定PCa防治策略和临床治疗措施提供了证据支持。
4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本文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1] | Jemal A,Bray F,Center M M,Ferlay J,Ward E,Forman D.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J].CA Cancer J Clin 2011,61:69-90. |
[2] | Xu J,Mo Z,Ye D,Wang M,Liu F,Jin G,et al.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in Chinese men identifies two new prostate cancer risk loci at 9q31.2 and 19q13.4[J].Nat Genet,2012,44:1231-1235. |
[3] | Eeles R A,Kote-Jarai Z,Al Olama A A,Giles G G,Guy M,Severi G,et al.Identification of seven new prostate cancer susceptibility loci through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J].Nat Genet,2009,41:1116-1121. |
[4] | 张连升,徐兴兴,崔心刚,王国萍,侯建国,曹广文,等.前列腺癌激肽释放酶3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环境因素与前列腺癌风险的关系[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1,32:1310-1316. Zhang L S,Xu X X,Cui X G,Wang G P,Hou J G,Cao G W,et al.Relationship of kallikrein 3 and vitamin D receptor polymorphism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ith prostate cancer predisposition [J].Acad J Sec Mil Med Univ,2011,32:1310-1316. |
[5] | 梁 永,董柏萍,邱 镇,崔心刚,张连升,侯建国,等.RASSF1A和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前列腺癌的关系[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33:479-483. Liang Y,Dong B P,Qiu Z,Cui X G,Zhang L S,Hou J G,et al.Association of methylation status of RASSF1A and APC promoters with prostate cancer [J].Acad J Sec Mil Med Univ,2012,33:479-483. |
[6] | 徐兴兴,常文军,侯建国,徐丹枫,崔心刚,翟羽佳,等.GSTP1和RASSF1A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性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31:12-17. Xu X X,Chang W J,Hou J G,Xu D F,Cui X G,Zai Y J,et al.Relationship of GSTP1,RASSF1A polymorphisms and environmental agent with susceptibility to prostate cancer:a case-control study[J].Acad J Sec Mil Med Univ,2010,31:12-17. |
[7] | Kim H J,Fay M P,Feuer E J,Midthune D N.Permutation tests for joinpoint regress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cancer rates[J].Stat Med,2000,19:335-351. |
[8] | Chen W Q,Zheng R S,Zhang S W,Li N,Zhao P,Li G L,et al.Report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cancer registries,2008[J].Chin J Cancer Res,2012,24:171-180. |
[9] | Zlotta A R,Egawa S,Pushkar D,Govorov A,Kimura T,Kido M,et al.Prevalence of prostate cancer on autopsy:cross-sectional study on unscreened Caucasian and Asian men[J].J Natl Cancer Inst,2013,105:1050-1058. |
[10] | 韩 雪,黄辰曦,张宏伟,乔 鹏,谢 梦,张 蓉,等.2002-2010年上海市杨浦区居民原发性肝癌发病和生存情况 [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119-124. |
[11] | Bill-Axelson A,Holmberg L,Ruutu M,Garmo H,Stark J R,Busch C,et al.Radical prostatectomy versus watchful waiting in early prostate cancer[J].N Engl J Med,2011,364:1708-1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