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重庆 401331;
3.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 北京 100096;
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 上海 200030
2. Mental Health Center, University-Town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3. Beijing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Center, Beijing Huilongguan Hospital, Beijing 100096, China;
4.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Center, Shanghai Mental Health Center,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30
自杀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Phillips等[ 1 ]对中国1995至1999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研究得出,自杀已是我国第5位重要的死亡原因,而在15~34岁的人群中占首位死亡原因[ 2 ]。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前的早期心理活动,是发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重庆市所有高校按照重点院校、普通院校、专科院校和民办院校进行等级分层,并随机抽取重点院校2所、普通院校4所、专科院校3所、民办院校2所作为调查现场。从这11所调查院校所有在校学生中根据性别、专业、年级、学生类别等随机抽取12 114名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9 808份,完成率为81.0%。
1.2 调查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大学版-Ⅳ)》。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公众自杀态度、冲动攻击、社会支持、生命质量、负性生活事件等自杀的影响因素问卷。本文选取了上述问卷的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社会支持系统、生命质量评估、既往自杀未遂情况调查、自杀意念情况调查。
1.2.1 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民族、专业、宗教信仰、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年限等。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Scale,SSS)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共10个条目。分数越高,提示拥有或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可以较好地反映社会支持水平。 1.2.3 生命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QOL)
此量表共包括6个条目,分别评估研究对象的身体、心理、经济、工作或学习状况、与家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答案分为5个等级:非常差~非常好,分别对应1~5分,将其转换为0~100分,得分越高,生命质量越高。
1.2.4 自杀未遂判定被调查者对问卷项目“过去任何时候您是否有喝药、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若被试回答“是”,则视为有过自杀未遂行为。当被试对上述问题回答“是”时,需继续询问自杀未遂行为的次数、频率、出现最早的一次及最近的一次的时间、自杀或自伤的方式、自杀前是否有过具体计划、自杀未遂的原因及目的、想死的程度等具体问题。 1.2.5 自杀意念的描述及判定
被调查者对问卷项目“过去您是否想过自杀或故意伤害自己,无论当时您是否真的会去做”,若被试回答“是”,则视为有过自杀意念。当被试对上述问题回答“是”时,需继续询问其自杀意念出现的次数、频率、最强烈的一次是什么时候、是否考虑过具体计划、是否做了具体准备、想死的程度、想死的原因等相关具体问题。
1.3 调查方法每间教室的被调查者≤30人,被试与调查员的比例为6︰1,所有调查员均通过严格培训,在统一的测试指导语及被试签订知情同意书后,被试单独完成问卷并现场回收,完成问卷时间为20~50 min。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7.0对调查资料进行一般统计分析以及多元相关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且进行偏相关和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为0.05。
2 结 果 2.1 自杀意念的人口学特征在本次调查的9 808名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学生人数为1 279名,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3.04%。调查显示女生、文科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高于男生和理科生(P<0.01),有宗教信仰和自杀未遂史的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P<0.05或P<0.01)。详见表 1。
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均低于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 2。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的生命质量总分较无自杀意念学生低(P<0.01),其躯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工作或学习状况、与家人关系、与他人关系6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P<0.01)。详见表 2。
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各因子与生命质量各因子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社会支持因子的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生命质量因子的躯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呈显著的负相关。详见表 3。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3.04%,比徐慧兰等[ 3 ]、Kessler等[ 4 ]、范引光等[ 5 ]调查的自杀意念报告率略低,但由于本研究选取的样本量大,且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被试对象,因此具有本地区代表性。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受社会特征的影响。女生、文科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高于男生和理科生,有宗教信仰和自杀未遂史的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这与国内外其他相关调查研究结果相一致[ 6,7,8,9 ]。女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高可能与女生的性格特征有一定关系。女生情感细腻,对压力源的感知较男生敏感,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心理承受力较男生脆弱,在应激状况下,比如感情失败或受到挫折时更易产生绝望感和自杀的意念。理科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低可能与理科生遇事更为理性有关。另外,自杀意念的发生与宗教信仰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陈艺华[ 10 ]研究发现,有宗教信仰的大学新生比无宗教信仰的新生具有更为消极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意义感。而生活态度和生命意义感比较消极的人更倾向于寻找宗教的慰藉,也更易对生活和生命产生悲观绝望,从而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史是与自杀意念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自杀未遂史的人群具有更为冲动的人格特征,也更易产生冲动性自杀或自伤的想法,Yan 等[ 11 ]的调查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
社会支持是社会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可以有效缓冲各种外界刺激,具有减轻应激反应的作用,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同时,社会支持可以维护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提高个体对现实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减少灾难性事件带来的精神伤害,是自杀意念形成的重要保护性因素。有研究表明,个体可通过寻找和利用情感支持、物质支持来减少紧张刺激,降低自杀意念的发生[ 12 ]。本次调查发现,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客观支持得分、主观支持得分和支持利用度得分均低于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社会支持度差的大学生在面对应激性生活事件时不能获得充分的精神支持,从而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和自杀意念。良好的社会支持是自杀意念产生的保护性因素,也是降低大学生自杀危险性的重要因素。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和构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向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同学提供帮助,早期对其进行危机干预,以减少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发生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命质量定义为:在个体生活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中,其对自我生命地位的感知,与自我的目标、期望和标准相关[ 13 ]。de Abreu 等[ 14 ]研究发现,有自杀意念的人群生命质量比无自杀意念人群差。本研究结果显示,生命质量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生命质量得分明显低于无自杀意念的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与生命质量较差有关。调查结果提示,高校要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对于有严重躯体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以预防自杀意念以及自杀的发生。
自杀意念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前的早期心理活动,有研究发现,在有自杀意念的人中,5%将发生自杀行为[ 15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及人际关系、恋爱感情等问题,在遇到挫折等负性生活事件时易出现消极悲观的想法,对生活产生绝望,从而增加了自杀的风险。本调查发现,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女生、文科、有自杀未遂史、主观支持差、对支持的利用度低以及躯体健康状况差、心理健康状况差和经济状况差。该研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高校教育者及社会各界均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生命教育,完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适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筛查和发现有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并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及心理治疗,进而降低大学生自杀的发生率。
自杀意念的产生是由个体内在基础因素与外在诱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多方面因素如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及人格心理等的影响[ 16 ]。本研究只调查了部分与自杀未遂相关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纳入调查的资料有限,后续研究可以再增加完善一些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加强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的研究。
4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本文不涉及任何利益冲突。
[1] | Phillips M R,Li X,Zhang Y.Suicide rates in China,1995-99[J].Lancet,2002,359:835-840. |
[2] | Phillips M R,Yang G,Zhang Y,Wang L,Ji H,Zhou M.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J].Lancet,2002,360:1728-1736. |
[3] | 徐慧兰,肖水源,冯姗姗,陈希希.中南大学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88-291. |
[4] | Kessler R C,Borges G,Walters E E.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lifetime suicide attempt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J].Arch Gen Psychiatry,1999,56:617-626. |
[5] | 范引光,肖 琴,王 茜,李文先,董玛霞,叶冬青.安徽省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241-244. |
[6] | 于 情,王礼桂,黄 艳.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05-206. |
[7] | 杨雪花,周 红,王少敏.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27-528. |
[8] | Botega N J,Barros M B,Oliveira H B,Dalgalarrondo P,Marín-León L.Suicidal behavior in the community:preval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al ideation[J].Rev Bras Psiquiatr,2005,27:45-53. |
[9] | Lee J I,Lee M B,Liao S C,Chang C M,Sung S C,Chiang H C,et al.Preval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J Formos Med Assoc,2010,109:138-147. |
[10] | 陈艺华.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0:45-49. |
[11] | Yan F,Xiang Y T,Hou Y Z,Ungvari G S,Dixon L B,Chan S S,et al.Suicide attempt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hinese schizophrenia patients[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2013,48:447-454. |
[12] | Nock M K,Banaji M R.Prediction of suicide ideation and attempts among adolescents using a brief performance-based test[J].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7,75:707-715. |
[13] | The WHOQOL Group.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WHOQOL):position paper from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J].Soc Sci Med,1995,41:1403-1409. |
[14] | de Abreu L N,Nery F G,Harkavy-Friedman J M,de Almeida K M,Gomes B C,Oquendo M A,et al.Suicide attempts are associated with wors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type Ⅰ[J].Compr Psychiatry,2012,53:125-129. |
[15] | 张志群,郭兰婷.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852-855. |
[16] | Gong Y,Zhang L,Wang Z,Liang Y.Pathway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suicidal ideation:a survey in rural China[J].Can J Public Health,2011,102:472-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