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Vol. 26 Issue (11): 1127-1133   PDF    
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发展路径之思考
梁洁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100124
摘要[目的]促进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给出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发展路径。[方法]从高校学术期刊应进行合理定位、改变出版模式、开展联盟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创办英文期刊,鼓励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期刊转型,通过学者化办刊,依托数字化出版平台,采用OA出版的模式,形成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群,逐渐树立起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的品牌形象。[结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充分发挥高校办刊的资源优势,积极配合国内学术期刊生态布局的调整,通过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吸引优质稿源回流,为做大做强国内学术期刊品牌发挥作用。
关键词学术期刊    高校学报    出版模式    数字出版平台    发展路径    
Thinking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 publication
LIANG Ji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00 Pingleyuan,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124, China
Abstract: [Purposes] A rapid,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advancement of the publication of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is to be promoted and a corresponding route of development to be formulated. [Methods] Appropriate positioning of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 publication, reformation of publishing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allied cooperation are probed into. [Findings] Depending on their own respective conditions,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establish English journals, encourage transformation of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journals into professional journals by running scholar-oriented publication, and form a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group, relying on a digital publishing platform and adopting the OA publishing model. And a brand image of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 publication is gradually set up. [Conclusions] With the support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elevant state policies,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bring into full play the advantages of their university resources, facilitate active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adjustment of the ecological layout of the domestic journals, make high-quality manuscripts flow back by enhancing the academic impact and reputation of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an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image of the domestic brand journals.
Key words: Academic journals    University journals    Publishing model    Digital publishing platform    Development path    

我国已成为世界论文大国,但作为论文产出的主要机构——高校,却将多数优质论文投向了国际刊物,其他的则投给国内中国科学院、学会等主办的专业期刊,导致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优质稿源匮乏,整体影响力不容乐观[1],尤其高校学报颇受争议,因此,对高校学报改革的呼声渐高[2]。在国家全面深化出版体制改革背景下,2012年7月30日,终于出台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3],专门对高校主办的学报编辑部提出了明确的转企改制方案,但学报数量众多,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具有很多不可操作因素,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文献[4]认为高校学报不适合“改企”而更适合“改制”,应通过“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来调整优化学报结构,激发办刊活力;文献[5]提出改革应采取编辑与出版分离、学术与经营分开的模式;文献[6]认为在没有处理好高校与出版单位关系的前提下,企业化、集团化、专业化不是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文献[7]认为改企不是改革的目标,并不能解决高校学报结构性和体制性的矛盾,提出纸本综合性学报与数字化专业学报分开、数字化专业学报的编辑与出版发行分开的改革设想。因此,在期刊管理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改企不但不能改变“小、弱、散”的期刊结构,而且加上以盈利为目的的新要求,只能“雪上加霜”,难免会产生一部分“滥”刊,显而易见,一刀切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高校学术期刊已有问题[8],但这些文献均对高校学术期刊迫切需要改革形成共识。2015年2月,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9],对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做出了宏观指导,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方向,但是尚未给出具体的实现路径。基于上述文献,本文认为,高校学术期刊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国内学术期刊品牌,因此,高校应该尽快将本校学术期刊出版纳入到学校的“十三五”规划之中,做好顶层设计,并制定好实施方案,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先进的办刊理念和出版模式,逐渐树立起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的品牌形象,以实现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1 全面规划,配合国内学术期刊生态布局 1.1 积极创办英文刊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约有6000种[10],其中英文刊只有200多种,而高校主办的英文刊却不到一半[11]。2013年,我国学术期刊被SCI收录139种,SSCI收录2种。截至2014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在世界第二位,比2013年增加了19.8%,并且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也明显超过其他国家[12] ;但2014年新创办的英文版科技期刊仅18种,增加约7%,其中高校主办的有6种[13]。由此可见,国内英文期刊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国内科研发展的需求。

不可否认,欧美出版集团发展历史长,运营模式和出版技术先进,出版的期刊由于品牌效应具有更为广泛的国际影响。同时,国内的科研评价机制对学者的投稿取向影响很大,导致国内期刊在同行中的认可度无法与国外著名出版集团的学术期刊相比,而且国内学者也非常看重论文的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以论文发表在同行认可的国际著名期刊为荣,几乎不考虑高额的出版费用,造成国内优质稿源流失严重。因此,国内优秀的英文期刊为了尽快获得学者们的认可,几乎都存在借船出海的现象[14, 15],导致我国优秀学术期刊将数字出版权完全交给了国外的著名出版集团,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期刊出版平台。

在我国SCI论文所属机构类型分布中占到了八成的高校,具有强大的作者队伍和广大的读者群,并且高校各学院之间及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逐渐提高,有着新兴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实力和办刊基础,所以这类高校应该首先承担起“走出去”的责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根据本校的优势学科和资源,针对新兴的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积极创办英文刊,以弥补国内英文期刊的学科空白,加大办刊建设和投入,通过聘请国际主编、副主编和编委,设立海外编辑部等方式,积极吸引国外优秀论文,进而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出版品牌”[9],努力形成高校出版具有“高峰”的局面,真正实现一流的大学拥有一流的学术期刊,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作用。当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并能借助本国大型集群化出版平台进行宣传、展示时,才能在国际学术期刊出版中具有话语权,真正起到引领科学发展的作用。

1.2 明确高校学报定位

在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中,目前以高校名称冠名的学报在国内学术期刊中所占比例超过了1/3,因此,如何对高校学报进行合理定位对国家学术期刊整体布局至关重要。以前,高校学报作为学术交流的载体,在先进文化传播以及本校学术成果交流和宣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国科学院等以全新理念创办的专业期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高校学报具有的综合性和内向性弊端日益凸显[16, 17]

综合性期刊因为文章杂,无法很好地进行学科聚焦,读者群分散,很难形成专业化品牌,所以刊发的论文在目前以刊论文的评价中往往得不到专家的认可,而高校学报因为冠以学校名称而具有的内向性,必然对优秀论文缺乏吸引力。目前,无论是否重点高校,高校学报基本上都存在着本校优质稿源流失严重的现象,多数已经不能再充当反映本校科研成果的窗口。同时,作者和读者对高校学报的认同程度还多与学报主办单位的科研实力相关联,笔者通过中国知网的数据库搜索发现,一篇一稿两发的论文几乎在两个高校学报上同时出版,结果同篇论文在普通高校学报的下载量为41次,被引0次,而在另外一家重点大学学报上的下载量为761次,被引22次,这种现象对普通高校学报办刊困难给出了很好的解释,所以稿源紧张的普通高校学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定位,更新理念,依托本校优势学科走特色化和专业化道路[18]。因此,对于具有学科优势和办刊资源的高校,应鼓励以高校冠名的综合性学报主动转型,弥补因为冠名带来的内向性和人为产生的思维定势,通过专业期刊的品牌建设,凝聚读者人气,吸引优质稿源回流。2013年开始,已经有数家高校学报打破原有定位,走向专业特色化发展之路[19],比如:《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变更为《北京青年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变更为《现代中医临床》,《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变更为《财经理论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变更为《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等。

对于本身已经具有国内外知名度的及转型确实困难的学报,只要合乎自身发展规律,在网络环境下仍然可以走综合性办刊之路,但是也要不断更新办刊理念,在内向性的基础上加强外向性。同时,还要加强编辑部内部管理,规范编辑出版流程,加强审稿把关作用,缩短发表时滞,强化作者队伍建设,通过组稿策划及数字化传播途径,努力提高期刊内容的显示度。

2 改变期刊运作模式,树立品牌意识 2.1 传统出版运作模式弊端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的灵魂在于期刊的内容质量,而内容质量主要是由审稿流程决定的。在国外,稿件的同行评议以及学术质量把关主要有以下3种方式:1)由编辑部专职学术编辑负责。比如:Science的编辑要求必须具有博士学历,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专业背景,按学科进行分工。编辑初审通过的稿件,再由编委根据该研究工作是否有意义进行快速筛选,然后进入同行评议过程,最后由编辑根据审稿人意见对稿件是否录用进行裁决[20]Nature不设编委会,编辑分为科学编辑和文字编辑,科学编辑由专职的主编和副主编组成,文字编辑负责定稿后的编辑、排版和校对工作。稿件通过同学科的科学编辑初审后即进入同行评议,最后编辑再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及期刊的编辑标准进行决定[21]。2)由兼职的学术编辑负责。PLOS ONE的学术编辑来自世界各国,已达六千多人,他们是各学科分支领域的领军人物,负责稿件的整个审稿流程,包括初审、送审及终审等工作[22]。3)由兼职的主编和编委负责。Library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s的稿件由主编负责初审,通过后交给编委进行同行评议,最后,主编再根据评审意见对稿件进行裁决。期间,主编还需负责稿件的修改以及与作者联系,定稿后再将整期稿件转交给出版服务部门[23]。这3种方式虽有不同,但是审稿流程都是由有学术背景的学术编辑(科学编辑)、编委、主编等负责,而排版、校对、出版等工作由专门人员负责,分工明确,这样才能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

目前,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多以编辑部模式运作,即期刊出版的所有工作均由编辑部的专职编辑负责完成,对于高校学报来讲弊端尤其明显。通常,学校有什么学科,学报就有什么栏目,但专职编辑人员的设置不可能覆盖学报的所有学科,自然对多数稿件的学术水平缺乏鉴赏力,初审时往往根据稿件的形式进行判断,难免会将学术水平高、创新性大但格式不符合学报要求的稿件退掉。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如果编辑因为对论文内容不了解而选错审稿人,轻则耽误审稿周期,重则影响稿件取舍的公平性,最终会对期刊的声誉产生影响。同时,面对任务繁重的编校工作,编辑很容易将主要精力用在稿件的编校方面,往往缺少选题策划和组稿环节,稿源多来于自投稿。因此,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多与自投稿质量有关,重点大学学报的内容一般优于普通高校学报。同样的原因,一般高校学报主编不参与学报的稿件处理工作,多数挂名,稿件的终审权则由编辑部专职的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行使,对同行评审的意见过于依赖,如果外审意见出现偏差,难免会出现裁决错误,影响作者投稿的积极性,导致优质稿源外流。

2.2 探索学者办刊道路

针对上述弊端,为了解决高校学术期刊重编校轻内容的问题,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稿件的组织、评审中,把具体的编校工作转交给出版社或兼职的文字编辑。比如:中国激光杂志社从2009年开始,逐渐引入兼职编辑,最终将旗下的三本中文刊的文字编辑工作全部交给了兼职编辑,编辑部的编辑主要从事附加值较高的可以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专题策划、同行评议以及宣传推广等工作,以推动期刊的持续发展[24];中国科学杂志社正在建设出版平台,专门负责稿件的校对工作,编辑部的学科编辑的主要职责以把握稿件质量为主,负责协助编委审稿和组稿,并进行学术推广[2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编辑部通过设立学术编辑和文字编辑,实现了学术和出版的分离,学术编辑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稿源组织和稿件处理中,更好地提升学报的内容质量和传播力[26]

即使有的高校学术期刊目前暂时还不能实现学术和出版分离的运作模式,也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编委资源,实现学者化办刊。比如《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的主编亲自负责本学科稿件的终审工作,并且根据学报的栏目,分别设置了4位副主编协助对其他学科稿件进行终审,通过严格的审稿制度,可以弥补审稿人的疏漏,以保证学报的学术水平;另外,执行主编积极与编委联系,充分发挥编委对选题和组稿的指导作用,通过策划具有学科前沿的专题来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如果高校学术期刊能够尝试责任编委制[27, 28],由相应学科的编委负责该学科稿件的初稿、送审和终审工作,则更能发挥学者的办刊积极性,缩短审稿时间。因此,高校学术期刊应该尽快转变运作模式,把学术质量放在首位,并通过多元化宣传[29],逐渐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3 开展联盟合作,适应数字化发展新形势 3.1 现阶段集群化模式分析

中国知网作为国内大型的数据库企业,汇聚了众多期刊内容资源,但是中国知网仅是数据库服务商,没有自己的系列出版物,也并不能为各个学术期刊树立品牌形象。到目前,我国还没有能与国外著名出版集团相比的大型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学术期刊布局进行考虑,希望尽快破解国内期刊业“小、弱、散”的结构性弊端,整合资源,聚合成有实力的大型出版集团就不难理解了。

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学术期刊开始尝试通过期刊集群建设来实现学术期刊的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比如: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通过中国光学期刊网将同学科类型的39种(截止到2009年)光学期刊跨主管、跨地区组建了中国首个学科期刊联盟,共享出版资源,但是由于网络平台松散,受各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的制约,统一的集约化经营易受干扰[30];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利用学会的办刊资源和优势,搭建了统一的稿件远程管理系统,采用统一品牌、统一管理、区别经营的策略对中华医学会主办的100多种医学期刊进行规模化运营,取得了单刊无法实现的成效[31]

与专业期刊的同种学科联盟的集群化发展模式相比,有少数高校采取了整合本校学术期刊资源的模式,实现多种期刊集约化管理,比如北京科技大学期刊中心、上海大学期刊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等,但是一般没有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也无法形成学科群,各刊相互独立。

高校社科版学报在不改变现有出版机制和管理的基础上,将名刊的优质内容通过中国知网组建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刊”,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数字化、专业化、集群化出版。该系列期刊可以免费下载,并具有手机推送等多种传播模式,影响力快速提升,已得到了学界的认可[32]。但是,这种模式还不能包含所有高校学报,而且是一种虚拟的专业刊群,虚拟期刊上的文章仍然来源于传统渠道,作者投稿时需要投到某个学报编辑部,其实只是传播渠道发生了改变,并未从期刊运作本质上进行转型。

3.2 构建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除了上述集群化出版模式,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仍然是一刊或两刊一个编辑部,这种高投入、低效率的分散式期刊运作模式以及孤岛式的门户网站无疑对高校学术期刊整体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阻碍作用,但是,不同地域、不同主办单位、版权归属、人员安置、资金投入及利益分配等都是阻碍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转企改制、进行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现阶段可以基于各编辑部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集群化出版之路。比如,可以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进行组织和设计,委托相关部门、社会出版机构(比如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或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等)或有集群化平台建设经验的技术商,建立统一的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依靠该平台可以很好地实现跨学科、跨地区的集群化发展,实现各期刊的紧耦合式运作,走出目前高校学术期刊转企改制面临的困境,整体提升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声誉。对于编辑部人员不足的情况,该出版平台还可以提供编校、排版、印刷服务,使编辑部将主要精力用在组稿和审稿中,帮助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实现学术与出版分离的办刊模式,但是产权、人员关系清晰,非常符合目前复杂的期刊环境,不需对原单位人员分流。该平台可以按高校学术期刊类型分类和架构,比如社科刊群、科技刊群,然后在这两个大刊群基础上再细分为中文刊和英文刊,中文刊还可以再细分为专业刊、综合刊。另外,还可以依靠该平台孵化新的纯网络期刊。

(1)采取OA出版模式

高校学术期刊市场经营能力和传播力较弱,在主办单位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靠版面费来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并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为目的。有的学者提出国内期刊既然收了作者的版面费,就不应该再通过数据库向读者收费,实际上编辑部得到的数据库版权部分的收益非常少,大部分利润归数据库服务商所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术期刊非常适合国外的OA出版模式:由作者承担部分出版费用,将文章的版权回归作者,作者保留文章的完整权,任何读者都可以免费、无条件地进行阅读、下载、重用、转载、搜索,非常符合科研人员及期刊希望科研成果得到广泛传播、促进社会发展的初衷。通过按需印刷,即使绘制彩色插图,也可降低印刷成本。这种模式非常符合开放科研的趋势和要求,而且可以通过单篇出版,缩短出版周期,以满足广大作者和读者的需求。通过统一的平台还可解决单刊OA形成孤岛的问题,为基于平台的检索功能提供方便,大大提高刊物内容的显示度,尤其对同质化严重的高校学报大有益处,同时又避免了以往通过数据库传播不利于期刊品牌建设的弊端。另外,还可基于OA平台,建立整个期刊群的APP,加快传统出版模式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2)使用统一的采编系统

作者在投稿时往往会选择高一层次的期刊,所以并不能保证一次投稿就能被录用。通过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中的稿件追踪功能可以发现,很多作者有着两三次,甚至更多的投稿经历,有的作者甚至一稿多投,极大地浪费了编辑部和审稿人的时间。为了解决该问题,国外已有一些出版集团实现了稿件转移服务,比如Elsevier、BMC、Nature、PLOS等出版机构。同样,该平台通过统一的采编系统,可以使审稿意见在不同期刊之间共享。作者投稿时可以使用平台的同一个论文模板依次选择三个会员期刊及其他,如果第一个期刊不录用,可以带着审稿意见直接转给第二个期刊,第二个期刊如果需要添加审稿意见,可再继续送审。如果三个期刊都未能录用,那么该稿件就进入公共文件夹,其他期刊可以根据审稿意见进行选择,一旦有期刊选中,那么该论文就被临时隐藏,并向作者发出拟录用函,作者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如果作者投稿时未选择其他,在三个刊都没录用的情况下,该论文进入退稿库,不能再被其他期刊选择。这样既可以缩短作者宝贵的投稿时间,节省审稿人资源,又减少了期刊的工作量和财务支出,在服务作者方面真正体现出紧耦合式的集群化优势,从而吸引优质稿源回流。

另外,借助该平台还可以实现平台内审稿人资源共享,并且各编辑部在选审稿人时,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该审稿人在平台内所有的在审稿件情况。目前国内给审稿人的费用不多,但是编辑部处理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有的审稿人不愿意提供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等信息。如果借助该平台则可以实现审稿费用统一结算,比如平台可每月自动统计每位审稿人的所有审稿费用,并由平台的相关部门统一支付给审稿人,可以节省审稿人取费的时间,而各编辑部只需每月给该部门缴纳当月总的审稿费用即可,不但节省编辑的工作量,而且账目清楚。

(3)加强数字化传播能力

国外的大型出版商多通过内容的结构化加工,实现全媒体复合出版。我国学术期刊办刊单位分散,办刊资金有限,数字化技术人员缺乏,目前编辑部仍然主要依靠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网络传播,虽然多数建有门户网站,可实现免费下载,但多为纸质版的翻版,还没有真正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如果依靠该平台,完全可以建立专业的数字化技术团队,帮助各编辑部实现基于XML文件的结构化排版,使出版形式和服务更加多样化,进而实现内容的跨媒介传播,从内容出版过渡到内容服务。比如:网络出版界面可以采用HTML格式,并支持超链接,通过语义出版增加知识之间的关联度,方便读者检索和快速学习[33];甚至可以尝试采用eLife的透镜视图,全文列在左侧,右侧显示相应的图表等,使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34]。另外,编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从各刊已出版论文中进行精选,组建专题或创建群组,并允许读者进行评论,从而增强科研人员的互动,进一步扩大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

目前,由于纯网络期刊具有时效性强,交互性好,方便检索,便于传播,且不受容量限制等优点,逐渐成为未来新办期刊的发展模式[35]。在我国纯网络期刊还不多的情况下,更应从国家层面鼓励有实力的高校积极创办各种基于多媒体模式的纯网络期刊,通过视频、动画等再现实验过程,并呈现动态的实验结果,使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通过该平台,还可以改变数字化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整体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能力,并且使学术期刊的功能回归到本来的使命,引导科研人员发表论文以进行学术交流,传播科研成果,并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为目的。

4 给予政策支持,破解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困境 4.1 适度放松刊号资源

学术期刊办得好坏根本上取决于刊物的内容质量,因此,仅依靠没有作者资源和专家资源的出版集团无法办出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而且现阶段国内出版集团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可以投入到办刊中。目前,我国只有办刊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改变我国优质期刊借船出海的状况。因此,对于有条件创办高质量英文刊和纯网络期刊的高校学术出版单位,国家应适度放宽政策,对基于统一数字出版平台的高校主办的刊号资源不再仅限于独立法人出版单位,尤其鼓励高校创办基于网络出版的多种形式的学术期刊,比如多媒体期刊、数据期刊、开放评审期刊等,进一步加强高校办刊的实力和地位。只有从源头上注入优质资源,才能带动国内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从根本上促使学术期刊运作模式的创新。一旦高校学术期刊成为优质资源,转型自然就会一蹴而就。另外,在完善网络出版物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学术期刊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发展为根本动力,使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门户网站的网络出版合法化,并且允许申报一一对应的网络出版号,以便帮助传统的学术期刊吸取新的出版理念,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科学研究传播对学术期刊的新要求。同时,期刊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网络出版号的管理加强对网络学术期刊出版的监管,并对假冒的网站进行严重打击,帮助合法期刊维护自己的名誉与权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4.2 制定适合国情的评价体系

不可否认,国内的科研评价和奖励机制是优质稿源外流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国内期刊发展的重大阻力。国内有些期刊为了追求高影响因子,不是从提高期刊内容质量和传播能力入手,而通过人为因素增加论文的被引次数,对国内期刊发展环境起到了负面作用。因此,须尽快改变依据刊物的影响因子对论文的学术价值或学者进行评价的现状,还原学术期刊登记、认证、传播、存档的原始功能。这就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能客观评价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评价体系,改变影响因子唯一论。同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为了促进我国网络期刊的发展,应尽快建立全面、合理的网络期刊评价标准,除了考虑传统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量以外,甚至可以考虑公开评审,增加适合网络出版模式的评论和互动功能,并关联针对社会化、网络化传播能力进行评价的Altmetric系统,采用定量指标和同行评审、大众评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单篇评价成为可能。国内目前几大期刊评价机构也应该尽快补充完善评价指标,将网络期刊纳入到评价数据库中。

4.3 加大资金资助力度

定位于生物学科领域的高端期刊eLife,自创办以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该期刊以高效透明的同行评议和决策流程为代表,采用高级编辑及审稿编辑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网络满足用户的互动和知识共享,但是该期刊的成功运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34]。目前,我国对科协主办的精品学术期刊以及国内的优秀英文学术期刊资助力度较大,但对迫切需要整体转型的高校学术期刊资助明显不足,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专门设立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基金,除了对需要转型和创办纯网络期刊的单位进行资助,更需要设立搭建统一数字出版平台的启动基金,在高校学术期刊出版转型的重要关头,形成助力,为做大做强国内学术期刊品牌发挥作用。

5 结束语

我国具有数量众多的高校学术期刊,尤其冠以高校名称的高校学报占了很大比例,因此,如何对高校学术期刊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进行规划,直接影响到我国学术期刊的生态结构。综上所述,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鼓励高校创办新的英文期刊和网络期刊,并进行联盟,依托数字化出版平台,形成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群,通过先进的出版模式和理念,积极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杜文涛.从某些期刊评价指标看大学学报改革的必由之路[J].编辑学报, 2004, 16(1):51.(1)
[2] 朱剑.也谈社科学报的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答尹玉吉先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6(4):139-155,160.(1)
[3]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EB/OL].(2012-07-30)[2015-04-04].http://www.gapp.gov.cn/news/1303/87163.shtml.(1)
[4] 王兴全.转企?还是改制?高校学报改革之路的再思考[J].编辑之友,2012(8):44-46.(1)
[5] 赵大良.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困惑与建议[J].科技与出版,2012(9):4-5.(1)
[6] 舒叶.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向何处去:从历史深处的思辨谈起[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252-256.(1)
[7] 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5):20-34.(1)
[8] 赵大良,颜帅,张凌之.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政策辨析[J].编辑学报,2012,24(6):558-561.(1)
[9] 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EB/OL].(2015-03-06)[2015-04-04].http://www.gzsjyt.gov.cn/Item/36056.aspx.(1)
[10]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公示[EB/OL].[2015-05-01]. 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31784.shtml.(1)
[11] 刘小燕,姚远. SCI收录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统计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86-92.(1)
[1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4中国科技期刊相关指标[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1)
[13] 任胜利.2014年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 2015(2):9-13.(1)
[14] 赵丽慧."借船出海"与扬帆远行:JIPB的办刊实践与体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1):105-106.(1)
[15] 郭焕芳,刘秀荣,郑爱莲.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主要指标变化及走"借船出海"的国际化之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308-310.(1)
[16] 蒋亚儒,赵大良,陈浩元.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内向性的统计分析[J].编辑学报,2012,24(4):396-398.(1)
[17] 叶红波.打破综合性内向型办刊模式走专业特色化发展之路:《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849-852.(1)
[18] 叶红波.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化改革的可行性:基于成功案例的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4(6):39-42.(1)
[19] 张泽青.2013年期刊出版现象观察[J].编辑之友,2013(2):31-33.(1)
[20] 石应江,齐国翠.Science的办刊理念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425-1431.(1)
[21] 周庆辉,殷惠霞,凌昌全.英国Nature杂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6):1062-1065.(1)
[22] PLOS ONE.Editorial board[EB/OL].[2015-05-01].http://www.plosone.org/static/edboard.(1)
[23] 何朝晖.美国图书情报学期刊的运作模式:Library Resources & Technical Services主编Peggy Johnson访谈录[J].图书馆杂志,2007,26(4):57-60.(1)
[24] 殷建芳,马沂,王晓峰,等.中文科技期刊编辑加工外包与质量控制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7-31.(1)
[25] 朱晓文,宋冠群.期刊的学术质量建设:以《中国科学:化学》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21-123.(1)
[26] 张嵘,李晶,娄嘉.高校期刊学术与出版分离的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1044-1047.(1)
[27] 王敏,武文.《菌物学报》探索"编委办刊"之路[J].编辑学报,2011,23(1):63-64.(1)
[28] 韩丽,王敏,武文.编委送审制在国内学术期刊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2,24(4):361-363.(1)
[29] 梁洁.提高高校学报知名度的宣传策略[J].编辑学报,2013,25(2):153-155.(1)
[30] 段家喜,郑继承,童菲,等.《中国激光》杂志社集群化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新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2):176-179.(1)
[31] 李慧,马建华.中国科协期刊的集约化运作案例研究:以中华医学会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22(6):860-862.(1)
[32] 曾绚琦.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及体制创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创办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3(11):30-32.(1)
[33] 王晓光,陈孝禹.语义出版的概念与形式[J].出版发行研究,2011(11):54-58.(1)
[34] 程磊,汪劼,徐晶,等.eLife期刊特点及其学术质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44-251.(1)
[35] 王家荣.从学术交流角度比较网络期刊与纸质期刊[J].图书馆学刊,2007,29(5):103-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