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Vol. 26 Issue (11): 1122-1126   PDF    
《科学》“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活动评析
彭先群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331号 410082
摘要[目的]探索《科学》评选活动的现状,动因及意义,提高对科技传播活动的重视,激励我国评选活动健康发展。[方法]采取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对近十年100个科学突破进行分析。[结果]评选结果呈现出:生物学突破上榜次数最多,物理学、天文学次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前景可观,数学研究难有突破。且《科学》在评选活动中掌握主动权,在通过评选活动获取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弊端。[结论]我国科研实力亟待提高,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且我国主流媒体要对外国评选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Science    科学突破    评选活动    
Research on the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of Science
PENG Xianqu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Hunan University, 331 Lushan Road, Yuelu District, Changsha 410082, China
Abstract: [Purposes]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status of Science selection activities, improv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encourag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our selection activities.[Methods] This paper analyzes 100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in the past ten years in Science.[Findings] Biological breakthroughs have the largest number in the 100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Physics, astronomy is next.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ve great prospect. Mathematics study is difficult to have a breakthrough. And by the selection activities, Science obtain benefits and Its weaknesses come out gradually.[Conclusions] Our research abilit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looks like the coming trend。The mainstream media in our country need to reject the dross and assimilate the essence of foreign selec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 Science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Selection activities    

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作为国际顶尖综合类学术期刊,其每年评选的“十大科学突破”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该评选活动起源于1989年的“分子年”,启发于Time周刊评选的“年度人物”,且于1996年正式更名为“年度突破”(Breakthrough of the year),“年度突破”作为最高的荣誉受到全世界广泛的认可和关注[1]。人们可以从评选结果中获知近期的研究热点、Science的评选倾向,以及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但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围绕从某一角度解读某一年的“十大科学突破”[2] 或仅仅只是对每年“十大科学突破”的简单罗列[3],或就当年的某一个科学突破着重分析[4],而对评选活动本身的研究则较少涉及。本文从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评选活动呈现出来的特点入手,探讨举办评选活动的动因和意义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1 近十年“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概况

本文的文本来自Science官方网站上的从2005年到2014年的十大科学突破的英文原文及笔者翻译,一共10组,每组10个,共100个科学突破[5]表1是近十年科学突破的榜首成果。

表1中可看出近十年“年度科学突破”的榜首分布在各个学科,生物学、数学、天文学都有所涉及。正如Science的新闻副编辑Robert Coontz所言,科学突破“应该是起到两种作用中的一种:他或者 解决了一个人们长时间苦思冥想的问题,或者为许多新研究开启了大门”[6]。这些榜首成果无不体现了这两种作用。

表 1 《科学》近十年“年度科学突破”榜首
1.1 近十年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成果所属国家分析

Science近十年“十大科学突破”中有66个科研成果是单个国家研究得出的,剩余的34个成果有的是由几个国家合作完成,有的是成立国际小组共同研究,还有的是世界各国各自研究,但Science整合成一个大的突破。具体分布情况如表2表3所示。

表 2 科研成果属于单个国家的分布情况

表2中可得知,成果属于单个国家的总共有66个,而美国就占了44个,达到了67%。此外,除了美国, 欧洲国家表现也很突出,占到了25.5%的比例。抛开欧美国家不说,亚洲只有日本一个国家 一枝独秀。而中国近十年并没有单独成果入围Science杂志的“年度十大突破”。

表3可看出另外的34个科学突破中,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有2项成果上榜;国际小组有5项成果上榜;而几个国家联合研究在34项合作成果中占到了50%;此外,在多国联合研究得出的17项研究中,有美国参与的就有13项。直到2010年,中国才开始在“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项目中崭露头角。

表 3 合作研究分布情况
1.2 近十年Science“十大科学突破”所属学科分类

科学分类自古有之,历史上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每种分类方式有着各自的优劣、依据及基准。但从知识的客观性上考虑,科学通常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对于科学的三维分法,至今仍有争议,但争议主要集中在人文科学上,这并不影响笔者的研究。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广义的自然科学包括物理、数学、化学、天文、气象海洋、生物等基础科学,以及材料、能源、空间、农业、医学等应用技术科学[7]。在认识自然方面,有6大学科,数、理、化、天、地、生,沿用至今。

故笔者从这6大学科分科来分析2005—2014年的年度突破,如表4所示。

表 4 近十年 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学科分布情况

表4研究近十年Science杂志十大科学突破的学科分布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生物学所占比例最大

统计分析近十年来的科学突破,其中生物学突破有61项,占到非常大的份额。当然这只是六大基础分类的比例分布。如果细分生物学,其实近十年的科学突破主要集中在基因工程、生物医学、古生物学等领域。

(2) 物理学入围次数也很可观

物理学在六大基础学科中占到了19项,特别是其中的材料、能源等领域,科学家们尤其重视,因为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为我们更好的发现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舒适。

(3) 天文学同样备受重视

2005—2014年近十年的科学突破中,天文学占了13项。天文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宇宙中的一切天体。早先的天文学,主要还是研究太阳系及太阳系内的行星。但如今月球、火星甚至是外太空都是我们探寻的目标。

(4)数学研究难有突破

2006年俄罗斯科学家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就一举拿下2006年的科学突破的榜首。但除了这一项数学突破,至今未有一项数学突破上榜。数学不像生物、物理,能借助试验等来观察、研究,也很难有较大的突破。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俄罗斯科学家格里高里·佩雷尔曼经过了4年的辛苦工作才证明出这个数学界100多年未能证明的难题。

(5)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近十年的“十大科学突破”中还有4项涉及到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科技的进步促进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它正悄然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交流和学习的方式。

2 从传播学角度评析Science评选活动的利弊 2.1 通过“把关”掌握主动权,活动可控风险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把关”这个概念。后来,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8]。在Science的年度评选活动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把关”过程。Science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是由Science杂志的编辑决定的,Science杂志在美国华盛顿、英国剑桥大学及其他几个国家都有编辑部,有26位按照学科分工、具有博士学位的编辑,其中,主任编辑4人、高级编辑19人、助理编辑5人、书评编辑1人,他们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利兹大学等等[9]

这些权威资深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编辑队伍直接参与年度科学突破的筛选把关工作,他们的专业性赋予了评选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2014年Science的编辑们交出了评选的主动权,首次让网友参与评选活动。但供网友投票的19项科学成就还是由Science杂志的编辑们在秋季提前选出来的,已经经过了一轮把关,网友不能再投其他的科学成就,这种选择权和参与权已受束缚。而且Science在最终确定“年度科学突破”榜首时,并没有采用网友的投票。经过两轮投票,生命基因密码“添丁”获得最高票数,年轻血液位居第二,“罗塞塔”任务仅排第三,但最终Science还是选择“罗塞塔”任务为头号突破。这种“把关”实质上还是延续到了最后,让网友参与投票俨然只是一场“把关”协商。Science还是把持着最关键的决定权,是整个评选的最重要的把关者,掌握着整个评选活动的走向。

2.2 承担社会责任,传播精英文化

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美国社会学家麦克唐纳认为大众文化是由商人所雇用的技师制作的,是一种贬值的、浅薄的、表面的、人造的标准的文化[10]。当然这可能是站在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对大众文化的贬斥,我们不能否认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实用性、平民性和亲和力。但在市场经济和商业力量的作用下,对大众文化的极度推崇,容易使社会形成一个“娱乐有余,文化不足”,甚至是低级趣味的局面。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精英文化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受到某种程度的冷落。而Science的年度评选,以媒介活动的形式淡化了精英文化的说教色彩,但又能达到启蒙教化的功能。Science固有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他在传播精英文化的责任,Science也积极寻求以各种方式展现文化形态,从而延伸自身的发展空间。这样既能满足自己的经济效应,又能达到一定的社会效应,并还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媒介文化。这种被组织内部认同的媒介文化更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促使媒介组织更好更快的发展。

2.3 评选活动形成的“媒介仪式”带来经济效益

2003年,英国学者尼克·寇德瑞第一个提出“媒介仪式”的概念。他将媒介仪式表述为“围绕与媒介相关的核心类属和界线展开的一种形式化的活动,这种活动的进行直接或间接表明了它和那些与媒介有关的宽泛价值之间的联系”。其核心观点是现代社会是被拥有特殊权利和影响力的媒介系统所“媒介化”的社会,而社会存在某种中心,媒介就位于这个中心,正是借助形式化的活动——媒介仪式,媒介将自身的权利和中心地位自然化和合法化[11]

虽然,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将“媒介仪式”的主体定位于电视媒介[12],但笔者认为Science杂志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的评选活动已完全具备媒介仪式的特点。从1989年的“分子年”,到1996年正式更名为“年度突破”,至今,Science的年度评选已走过将近20年,早已形成一个“固定仪式”。Science也通过这种“仪式”不断的将自身的权威形象强化。

这种“仪式”还产生一种“注意力经济”,从而形成经济效益。Science的年度评选就像是一个成功的媒介事件,带来了巨大的注意力经济,甚至能形成一个舆论中心。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能吸引受众注意,抓住受众,就意味着抓住了市场。这种注意力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Science杂志的商业运作模式是:内容+广告+品牌与资源。Science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运转资金来源共3部分:AAAS的会员费、订阅费、广告收入。这种媒介活动是一种很好的经营方式,也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广告行为”。在媒介活动中,媒介投入的是一个平台,而得到的却是超值的赞助费、冠名费、广告费,还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2.4 评选标准模糊不透明,评选结果可能被质疑

Science年度突破评选活动的主动权一直都掌握在编辑部的手中,即使2014年首次采取网络投票,但编辑部也并没有完全采纳网友的意见,评选标准也一直是模糊的。谁的研究成果能上榜,完全由Science的编辑部决定,作为一个商业机构,难免为了维护自身的商业利益而选取对自己有利的研究成果。该杂志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掌管,评选结果也难免会偏向美国的研究成果。因而其评选结果与专业大众的网络评选是有差异的,其价值取向也并不能客观代表科学事件的真实意义。而且,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西方国家的期刊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偏见,所以在研究成果的选择上,难免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成果“刻意忽视”。

2.5 评选活动形成研究热点,研究资源可能被导向某一领域

Science的权威性赋予了评选活动的高关注度,这种评选就像是一种媒介事件,是对某一研究成果的“加冕”[13],这种“加冕”形成的研究热点可能会将大量的研究资源导流到某一方向。从而造成研究资源的分布不均,甚至浪费。特别是每年Science公布当年的“十大突破”后,还会预测第二年的“十大突破”,这种引导可能会对研究者形成导向。韩国学者黄禹锡于2004年、2005年在Science上发表了有关人类胚胎干细胞的论文,其成果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众多学者也根据其在论文提到的克隆干细胞的方法去培育干细胞,但并不能得出论文中的结果。后经查实,其有关干细胞的论文系造假。不论是黄禹锡的研究,还是有关学者和机构对其结果的求证都造成了研究资源的浪费。这还只是发表论文,如果能评上“十大突破”,后续发展可想而知。

3 结论与启示

从评选结果来看,Science的评选活动紧贴科研热点;我国的科研实力还有待加强;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由于科学问题的复杂性和全球化的加强需要多个国家相关研究机构的通力合作,才能突破某一关键的科学问题。特别是一些重大研究项目,单靠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国家的科技力量都难以完成。各个国家科研方面各有所长,联合才能各取所长,共同进步[14]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年度研究报告指出,约有60%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了国际合著论文,且中国已具备参与国际大科学的合作能力[15]

从评选活动本身来看,我国的期刊很少举办有影响力的评选活动。而评选活动作为一种提高传播力的方式,是值得尝试的;我国仅有的一些评选活动也极少听取群众的意见,评选活动要受到群众的认可,要先听取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的意见和看法,与他们进行互动,和受众一起塑造媒介形象。像Science这样的高端杂志也试图去亲近大众,听取大众的意见,我国的媒体在这方面也应该要引起重视。此外,要明确评选标准,公布评选过程和结果[16]。争取做到对外国评选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先肩负起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再追求经济效益,借助评选活动提升媒介的形象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http://en.wikipedia.org/wiki/Breakthrough_of_the_Year.(1)
[2] 张婷,王晓明.从生命科学解读《Science》200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1(1):136-141.(1)
[3] 毛黎,冯卫东.《科学》公布2014年十大科学突破[N].科技日报.2014-12-19(2).(1)
[4] 朱芙蓉.基因重组:让皮肤细胞"变身"干细胞[N].科技日报.2008-01-03(06).(1)
[5] Science.http://www.sciencemag.org(1)
[6] 2014年科学十大突破.http://www.sciencemagchina.cn/highlights141219.aspx.(1)
[7] 魏屹东,王保红.科学分类的维度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29(9):1291-1298.(1)
[8]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1-134.(1)
[9] 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97759&page=1.(1)
[10] 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杨竹山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9.(1)
[11] Nick Couldry.Media Rituals:A Critical Approach[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3:29.(1)
[12] 孙紫君.媒介仪式下的省级电视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心动"安徽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2.(1)
[13] 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0-46.(1)
[14] 丁佐奇,王明华.基于ESI的植物动物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分析及对编辑组稿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84-1390.(1)
[15] 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1)
[16] 孙利.《南方周末》年度评选研究(2000-2009)[D].南昌:南昌大学,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