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Vol. 26 Issue (9): 915-919   PDF    
埃博拉事件中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
衣凤芸, 盛慧锋, 杨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世界卫生组织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 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 200025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埃博拉事件中科技期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方法】 对中国知网(CNKI)上发表的所有篇名中含有埃博拉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来源数据库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结果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07 Excel进行整理和统计。检索截止时间为2015年7月15日。【结果】 自1995年至今20年间,共有150种科技期刊发表了579篇有关埃博拉的论文,其中以2014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259篇),占总发文量的44.7%。发文量与疫情暴发的年份基本吻合。【结论】 从分析结果可见,作为承载着科学传播任务的科技期刊,对此次埃博拉事件高度关注,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报道。
关键词埃博拉    科技期刊    社会责任    全媒体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cientific journals in Ebola events
YI Fengyun, SHENG Huifeng, YANG Pin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Key Laboratory of Parasite and Vector Biology, MOH;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Malaria, Schistosomiasis and Filariasis, 207 Ruijin Road, Shanghai 200025, China
Abstract: [Purposes] This paper aims at making clear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cientific journals in Ebola events. [Methods] Statistic analysis is applied to treatises containing the word "Ebola" in their titles published o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 (CNKI). The source database is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Web Publishing Pool. Microsoft Office 2007 Excel is used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statistics of search results. [Findings] Overall 579 treatises related to Ebola have been published on 150 kind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journals in recent 20 years since 1995, while papers (259) published in 2014 takes the first rank accounting for 44.7%.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is generally in accordance with epidemic outbreak. [Conclusions] Taking the mission of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journal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Ebola events and carry out massive coverage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angles.
Key words: Ebola    Scientific jour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dia    

埃博拉病毒病(即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且致命的疾病,死亡率极高,可达90%。在2012年刚果(金)发生的埃博拉疫情中,死亡率仍高达48%。自1976年刚果(金)出现首例埃博拉病例起,全球至今共出现23起埃博拉疫情,几乎都发生于非洲赤道地带。刚果(金)发生过5次,刚果(布)4次,乌干达3次,苏丹3次,加蓬4次。在2014年以前的19次埃博拉疫情中,共计有2403人感染,其中1594人死亡,死亡率高达66.3%[1]

2014年在西非地区暴发的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为历史上最严重的1次[2],据雅虎新闻网2015年6月15日报道,在埃博拉病毒病肆虐的西非,逐渐减少的新增感染者数量有再度回升的倾向,世界卫生组织对此加强警戒。据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在10号的报告书中指出,在肯尼亚和塞拉利昂两国,2014年4月以来显示出减少倾向的新增感染者的数量在5月下旬再度回升。截止5月24日的一周期间,两国新增感染者的人数一共达到12人。截止6月7日的一周期间达到31人。同时,两国的感染区域也在不断扩大。在塞拉利昂,总统下令在感染区域夜间禁止外出,努力控制事态。关于西非的埃博拉病毒病,虽然利比里亚在5月份已经向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该国已经战胜埃博拉,但是在相邻的肯尼亚和塞拉利昂却相继出现了感染者,形势向着与期待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

我国虽与非洲相距遥远,但仍存在埃博拉疫情暴发的风险。因为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人员流动性增加,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防范。开展相关应对工作,完善疫情报告系统、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开展应急与防疫人员培训等[3, 4]。2014年8月12日,由卫生计生委牵头,外交发展改革、教育、公安、财政、商务质检等22个部门建立应对埃博拉病毒病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迅速制定了埃博拉病毒病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管理方案以及技术文件30余个[5]。我国科学家对埃博拉病毒病保持高度关注,并积极通过媒体向大众宣传科学知识,介绍预防措施,稳定公众情绪。科技期刊作为承载着科学传播任务的载体,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科学的角度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深度解读,满足普通公众对相关科学知识的需求[6]。防止因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公众产生质疑和恐慌情绪,最大程度的减少和消除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负面影响,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学术文献总库,检索篇名为“埃博拉”的文献,来源数据库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结果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07 Excel进行整理和统计。检索截止时间为2015年7月15日。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WHO的数据显示,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后,1977年和1979年有不同程度的暴发,1980年开始,该病沉寂下来。直到1994年扎伊尔型卷土而来,1995年有315人感染,死亡率高达81%。1995-2012年,感染埃博拉病例数比较多的年份分别是1995年(315例),2000年(425例)和2007年(413例)[7]

图1可以看出,我国自1995年开始发表埃博拉相关论文,至今20年间,共有150种科技期刊发表了579篇有关埃博拉的论文。发文量的几个小高峰分别为1995年(18篇)、2001年(23篇)、2014年(259篇)和2015年(183篇),与疫情暴发的年份基本吻合。2015年因只分析了上半年,从全年的角度预测,2015年的发文量预计会超过2014年。2007年虽然有疫情暴发,但是发文量无显著增长,可能与埃博拉病毒病的科研和防治上未能取得新进展有关,亦或是其他某种原因导致发文量未能增加。2014年是历史上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1次,故以2014年 和2015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发文量的76.3%。提示科研工作者对该疾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有所提高,反应迅速,积极行动,在出版高质量论文的同时,为科技期刊的编辑提供了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方向[8]

图 1 1995-2015年埃博拉论文的篇数
2.2 被引次数

579篇有关埃博拉的论文被引次数均不高,被引次数大于10的论文只有7篇,被引次数为1~10次的有88篇,绝大多数的论文(484篇)被引次数为0次,可能与论文发表时间较短有关,因为76.3%的论文均为2014年和2015年发表的。这基本符合医药卫生学科文献利用特征的“即单篇平均被引的高峰值一般应在论文出版后的第2~3年以后”[9, 10]表1中列举了被引次数为前5的论文。

表 1 被引次数前5位的论文
2.3 下载次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下载频次可更直接地显示文献使用情况,减少一些人为因素对引文分析数据的干扰。而且,从论文上网到被下载,相对较短的时滞使得该指标可作为论文价值的快速反映[11]。下载次数高,说明读者对论文的关注度高,阅读兴趣高。579篇论文中下载次数超过1000的就有12篇,下载次数超过100的达149篇,最高下载次数更是高达4762次。只有12篇论文的下载次数为0次。对这12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下载次数为0的论文均为2014年9月以后发表的,发表时间较短;且涉及的主题与疫情关系不大,故可能是受关注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下载次数位于前5位的论文中(表2),有1篇为被引次数位于前5位的论文,对这9篇论文进行分析,除1篇为研究性质的论文外,其余8篇均为综述性质的论文,且579篇论文绝大多数均为综述性质的论文。“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埃博拉病毒及其致病性”、“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状况”和“埃博拉出血热研究现状”等是这579篇论文的热门主题。说明危机事件发生后,大众处于某种恐慌、焦虑和骚动的状态[12],综述性质的论文可以系统的、深度的、科学的分角度对事件进行阐述,既可以让普通读者非常清楚地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又可以让专业读者及时、快速地获得埃博拉热点事件的专业知识。

表 2 下载次数前5位的论文
2.4 期刊情况

作为科学信息专业交流平台的科技期刊,在此次埃博拉疫情暴发的情况下,应秉承专业精神,利用科技传播平台的优势,挚起科学的灯塔,引导民众科学防控疫情[13, 14, 15]。26种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在5篇以上,其中以《疾病监测》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达32篇。其次为《口岸卫生控制》17篇和《传染病信息》16篇。579篇论文中有78篇论文被优先发表,体现了科技期刊对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与重视。对危机事件进行科学解读,安抚普通公众的不安情绪,指导他们科学、理性地对待问题。

3 结论与启示 3.1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履行社会责任

科技期刊不应只关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对社会热点问题敬而远之。作为传播媒体的一员,应勇于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发挥自身优势,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深度报道相关内容,从科学角度解读社会热点问题[16]。长期以来,科技期刊主要为特定人群服务,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微信等公众平台的日益流行,其为普通大众服务的特点也渐趋明显。科技期刊的专业作者与强大的审稿专家队伍均是相关学术领域的精英,使得科技期刊有能力阐述该事件的科学本质,并对危机事件进行正本溯源。作为传播科学知识主要平台的科技期刊,承担着对公共领域守望、教育和讨论等功能,这是他不容忽视的社会责任。因此,要求科技期刊在大众被种种新闻热点所困惑时,通过多样的传播手段将科学知识传递给民众,运用其自身的权威性和长期的学术积累,引导民众,对危机事件的本质进行科学解析[12]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大众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会使民众处于某种恐慌的状态,科技期刊可以利用其作者队伍,为大众提供准确的科学信息,让民众通过科技期刊这一渠道可以更便捷、愉悦地获取信息,对危机事件充分解读,满足社会大众的信息需求[17],此时科技期刊应该抓住时机,采取应对得力的措施,组织发表相关的稿件,积极满足民众对获取信息的渴求,才能在坚持学术目标的同时赢得广大的读者支持。

每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我国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传播媒介,都积极承担了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如2003年暴发的非典型肺炎(SARS),《中华内科杂志》等科技期刊积极组织专家进行深层次的报道,在第一时间,将第一手资料报道给广大的医护人员和大众[18]。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我国的科技期刊积极组织发表各种类型的稿件,如学术救治、创伤处理、震后环境监测和防护、水源食品安全监测以及尸体的处理等一系列的稿件[19],以及后来的食品安全事件等[6, 8, 12]。针对此次的埃博拉事件我国科技期刊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报道,使大众可以从科学的、权威的角度了解埃博拉,体现了科技期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同呼吸,给大众以新知。

3.2 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大众

科技期刊不仅肩负着为专业研究人员报道科研创新信息的使命,同时也应肩有向普通公众推广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本次埃博拉病毒病疫情暴发以来,医学专业期刊发表了大量的综述。医学专业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多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学会、协会、医院、科研院所等,主编一般是该领域的学术权威,因此,他们对于行业动态的了解与把握要远高于一般的大众传媒。鉴于此,医学专业期刊相较于大众传媒而言,更需要强化自身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能够提高大众科学素养的各项活动中,有效的推广普及科学知识[20]

科技期刊拥有权威的学术专家队伍,危机事件发生时,科技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拥有的专家资源,积极进行选题策划、有计划的组稿,整个编辑部应该群策群力,发挥每个编辑的优势,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出版发表。对于作者投送的稿件,尽快请行业内专家审稿,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发表。让读者第一时间获得信息。

3.3 加强科技期刊编辑的科学精神,防止误导大众

在新的形势下,学术期刊也需要具备新闻意识,跟踪社会热点以及研究热点,发挥学术导向作用,构建科普平台,履行其社会责任。而且,在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前提下,科技期刊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贴近大众,成为读者和作者都喜爱的期刊。

科技期刊编辑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编辑首先要对危机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对危机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要确保相关信息的及时、客观与公正是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防止某些学术不端分子,利用突发事件发生时期刊为求时效性,而疏于把关,或者是把关不严,使得一些学术赝品、学术次品有可乘之机,误导大众。比如某些科普期刊,为了提高发行量,博人眼球,冒充专家,人为的制造紧张的气氛,不但没有起到科学普及的作用,反而起到反作用。

3.4 全媒体时代如何更好的服务大众

(1)研究大众的阅读习惯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微信、微博以及其他移动互联网媒体等借助强大技术支撑和公众优势,逐渐成为知识信息的新兴传播渠道和平台。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传统的纸质媒体转向电子读物。同时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很多时候只是“浅阅读”,也就是说,想知道的“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

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各种信息充斥着网络,基本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多情况下,大众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信息是正确的,大众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寻找到最有价值的和最可信的信息。科技期刊所提供的文献信息均经过了审稿专家的严格评审,编辑和主编的层层把关,在公众心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公信度较高,如能将科技期刊的专业文章经过加工,提供到移动平台,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比如,对于公众关注的埃博拉事件,以微信形式及时传递,编辑成百字文形式,反映最近一段时间大众最为关注的疫情进展,如何防范,我国是否出现疫情,让大众不必恐慌,安抚人心。由于所报道的内容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且以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成为受读者欢迎的一个特色内容。

(2)科技期刊提升影响力,更好的服务大众

当类似于埃博拉这种全球关注的公共事件发生时,也是科技期刊提升影响力的机会,在为大众服务的同时,可以借助多种形式宣传自己,积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目前,大部分期刊都存在稿源不足,办刊困难,自身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因子不高,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也不会把优秀的稿件放到一个影响力低的期刊上发表,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科技期刊只有自身的影响力提高了,才会吸引更多的优秀稿件。多数期刊只是抱怨稿件质量越来越差,优秀的稿子越来越少,而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

数字化是实现全媒体传播的前提条件,也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基本趋势。现在应用于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方式包括网络论坛、微信、APP、二维码、云出版和语义出版等。将新媒体应用于科技期刊,有益于提高期刊的可见性,对于其影响力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21]。在这种环境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开始借助网络平台或者移动终端与公众建立了一个即时、方便、高效、快捷的交流平台,进行科研成果的传播,拓展期刊信息的传播路径和受众对象,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

在现今的多媒体时代,为了保持期刊的竞争力,许多知名专业期刊以多种形式向公众以及目标群体及时推送相关科技信息,以增强期刊的传播效率,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2, 23, 24]。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提高了,才可以更好的履行传播科学信息、提高民族素养、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为大众提供科学的,权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Ki M. What do we really fear?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bola and our preparedness[J]. Epidemiol Health,2014,36:e2014014.(1)
[2] WHO. 埃博拉流行一周年回顾:顽强无情的致命病毒[EB/OL]. [2015-01-15]. http://www.who.int/csr/disease/ebola/one-year-report/introduction/zh/.(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口岸埃博拉病毒病留观病例与疑似病例转运工作方案的通知[OL]. 60cc 217shtml.2014-08-19.(1)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相关技术文件的通知[OL]. 2014-09-04. 2014-9-3.(1)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埃博拉疫情疯狂肆虐西非 防控两线作战考验中国[EB/OL]. [2014-10-27].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ablcxr/zstd_6217/201410/t20141027_105804.htm(1)
[6] 叶红波. 食品安全事件中科技学术期刊热点栏目的选题策划[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46-1249.(2)
[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bola virus disease[OL].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actsheets/fs103/en/.(1)
[8] 沈莹,罗淑莉. 从"苏丹红"和"三聚氰胺"事件看分析测试类期刊的反应[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1080-1083.(2)
[9] 杨华,王斌. 2000年至2004年《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载文被引分析[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1):49-52.(1)
[10] 党亚茹,王莉亚,高峰,等. JCR网络版期刊主要评价指标的变化与发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6):951-956.(1)
[11] 郭强,赵瑾,刘思源,等. 科技论文下载次数的统计性质研究[J]. 情报科学,2009,27(5):690-694.(1)
[12] 张海东,孙继华. "镉米"事件带给科技期刊的应对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53-356.(3)
[13] 汪永河,韩纪富,关立哲. 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J]. 编辑学报,2012,24(增刊):7-9.(1)
[14] 夏登武. 编辑传播的价值选择[J]. 编辑之友,2010,(8): 106-109.(1)
[15] 张黎敏,夏一鸣. 杂志的企业化、社会责任和竞争策略[J]. 编辑学刊,2010 (3):20-23.(1)
[16] 游苏宁. "双效""双爱"期刊:办刊人的最高追求[J]. 编辑学报,2005,17(2):79-80.(1)
[17] 陆小华. 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J].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18] 游苏宁. 从突发事件看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 编辑学报,2003,15(3):157.(1)
[19] 中华医学会网站.面对灾难: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行动[EB/OL].[2008-05-18]. http://www.cma.org.cn/Index.as.(1)
[20] 刘新艳. 医学专业期刊科学普及的责任及传播途径[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64-268.(1)
[21] 程维红,任胜利,沈锡宾,等.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传播力建设[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3):340-345.(1)
[22] 欧阳菁. 科普元素在增强学术期刊传播效果中的作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00-203.(1)
[23] 王晶,何煜,钟紫红,等. 美英著名医学期刊的新闻政策及其对医学信息传播的影响[J]. 编辑学报,2011,23(3):277-280.(1)
[24] 张明海. 关于科技学术期刊提升新闻报道能力的思考[J]. 编辑学报,2011,23(1):1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