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MR)谱仪灵敏度较低[1, 2],单次NMR实验的信噪比偏低、误差大,常需要通过累加实验提高信噪比[3-5],而累加实验要求磁场的稳定性较高.因为NMR信号共振频率ν0与静磁场强度B0相关(ν0=γB0/2π,γ为旋磁比),如果磁场不稳定,会使NMR累加实验过程中的ν0不断变化,造成累加后NMR时域自由感应衰减(FID)信号缩短,进而使频域的信号峰出现增宽或分峰现象,降低NMR实验的可靠性.
钕铁硼(NdFeB)永磁材料具有矫顽力大、磁性强、性价比高等优点[6],常被用于低场NMR谱仪中产生静磁场.但是其存在温度稳定性较差的缺点[7-9],这成为影响低场磁共振谱仪品质的关键因素.以磁场强度为0.06 T的永磁体为例,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变化1 ℃,磁场强度变化可达0.072 mT,1H核共振频率ν0变化高达3 000 Hz,无法满足NMR实验的要求.因此,对于采用NdFeB永磁体的低场磁共振谱仪来说,为确保NMR实验准确有效,需要研究一种更高精度、更高稳定性的永磁体控温方法.
在一般低场永磁体磁共振谱仪系统中,探头和样品放置在磁体的两个磁极之间,此区域与外界连通,磁体与外界存在热交换.另外,磁体质量较大,导热慢,反馈滞后严重,采用单回路控制算法往往很难达到很理想的控温效果.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在自主研制的0.06 T永磁体谱仪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双回路控制算法的NMR永磁体精密温度控制器(简称温控器),以期确保永磁体系统的稳定性.
1 设计方案 1.1 总体方案以永磁体为研究对象,结合磁共振谱仪的特殊需求,温控器的系统框图如图 1所示.磁体与温控器置于隔热腔内部(见图 2),隔热腔的作用是减弱环境温度变化对磁体的影响.上位机基于matlab开发,作用是实时监控温度和在线调试参数.通信模块的作用是连接上位机与主控制器,传输数据和命令.热风机由加热器和风机组成,用于加热空气和加速空气流动,测速模块用于测量风机转速.高精度测温模块有2个测温通道,对应两个温度传感器,1号传感器安装于风机出风口,测量附近空气的温度,2号传感器安装于磁体表面,测量磁体的温度.主控制器控制协调各模块工作,运行核心的控温算法.
隔热腔中心区域呈凹形结构(见图 2),便于放置探头和样品;腔壁用隔热板和保温棉覆盖,增强隔热效果;磁体底部用无磁的铝合金框架垫起,铝合金框架垫侧面开孔,有利于隔热腔内空气流动.
1.2 硬件电路设计温控器硬件电路主要包括主控电路、高精度测温电路、加热器及相关驱动电路、风机及相关驱动电路、通信模块等,其硬件框图如图 3所示.控制器输出两路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分别控制风机和加热器.通过改变PWM占空比,调节风机转速和加热器功率,改变隔热腔内空气流动速度和温度.高精度热敏电阻(NTC)经精密电桥分压,产生表征被测物温度的电压信号,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ADC)转换成数字信号,再经过特定的算法计算出温度值.支持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ART)和控制器局域网络(CAN)两种通信接口,可与其他设备通信.捕获比较模块(CAPTURE)用于测量风机转速;通用输入输出端口(GPIO)用于驱动按键模块(KEY)和发光二极管(LED),按键模块作为输入设备,用于调整温控器的工作状态,LED用于指示温控器当前工作状态.
ADC采用STM32F373CC内置的∑-Δ模拟数字转换器(SDADC),分辨率为16 bit,支持差分采样和直接内存存取(DMA),采样率最高可达50 ksps;差分模式下,偏置误差小于110 μV,温漂小于15 μV/K,有助于实现高精度测温.高精度NTC作为传感器,采用精密电桥分压,SDADC进行差分采样.LM4140是一款高性能基准源芯片,初始精度为0.1%,温漂小于3 ppm/℃,为SDADC提供精准且稳定的参考电压.
加热器采用50 W的大功率铝壳电阻,AC 220V供电,交流开关AQH3213A做驱动.AQH3213A是一款内置光耦隔离的双向可控硅芯片,最大支持AC 600 V 1.2 A,可用于驱动交流负载.
硬件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PCB)设计完成后,进行PCB打样和焊接,组装电路板与热风机,成为一个独立的控温节点(见图 4).
软件分为硬件抽象层(HAL)、功能模块层(FML)和应用层(APL)[10],软件框图如图 5所示.
HAL实现各个硬件外设最基本的驱动程序,封装成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供上层调用,包括SDADC驱动、PWM驱动、UART驱动、CAN驱动、DMA驱动、TIMER驱动.
FML通过调用HAL,实现各个功能模块的基本功能,并隐藏具体的操作细节,为上层提供简洁的调用接口.FML主要包括加热控制模块、风速控制模块、温度转换模块、风机转速测量模块、算法模块等,各功能模块提供相应的接口函数以供调用.算法模块提供快速排序算法、中位值平均滤波算法、查表算法和线性插值算法,这些算法主要用于提高测温精度和稳定性.SDADC的采样率为50 ksps,定时器每隔0.2 s触发SDADC进行连续采样,采完1 024组数据后,立即停止采样,等待下一次触发(即每0.2 s中包含0.18 s休眠时间和0.02 s连续采样时间);将这1 024组数据进行快速排序,取中间512组数据求平均值;使用查表算法和线性插值算法,计算对应的温度值.上述算法可以减小电路噪声对测温精度及稳定性的影响.
APL通过调用FML的函数来实现系统功能,包括交互功能和自动控温功能.交互功能基于UART通信,打包上传采集的实时温度数据,解析和执行上位机下发的命令.自动控温功能是温控器的核心功能,通过综合调用定时器模块、温度转换模块、双闭环控制算法模块、加热控制模块和风速控制模块实现自动控温.
1.4 双回路控制算法由于传递路径上有热损耗,空气与磁体之间的温度分布存在梯度.当环境变化导致空气与磁体之间的温度梯度发生变化时,适当调节空气温度可以补偿这一变化,使磁体温度保持稳定.
双回路控制算法将系统反馈分成两个回路[11].内环控制空气温度,外环控制磁体温度,外环的输出作为内环的输入(如图 6所示),内、外环均采用增量式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磁体导热较慢、滞后大,划归为外环;空气导热相对较快、滞后小,划归为内环.外环控制器根据磁体的温度反馈,实时调整内环的目标值,内环控制器迅速将空气温度调节至目标值并保持稳定.双回路协同作用,实现控制目标.
在0.06 T磁共振谱仪上验证温控器的控温精度和稳定性.除磁体与探头外,谱仪的架构与0.35 T谱仪[12]相似,本组实验采用单脉冲序列(见图 7),参数设置如下:采样点数为2 048,发射机频率为2. 568 MHz,谱宽为10 kHz,d1为30 s.取1 mL浓度为0.05 g/L的MnCl24H2O水溶液于直径为10 mm的NMR样品管中,进行单脉冲实验,观察1H NMR信号.实验过程中,全程监测磁体温度.
通过上述实验,测试以下四项性能:
(1)隔热腔性能
室温条件下(大约18℃~21℃),连续48 h测量隔热腔内、外温度,分析隔热腔性能.
(2)控温精度
在接近(1)中室温条件下,在隔热腔内开启温控器,测试0.5 h和24 h内的控温精度.
(3)NMR信号漂移
在接近(1)中室温条件下,分别在有、无温控的条件下,观测0.5 h和24 h内NMR信号的漂移情况.
(4)NMR累加实验效果
在接近(1)中室温条件下,分别在有、无温控的条件下,观测0.5 h和24 h NMR累加实验的效果.
3 结果与讨论 3.1 隔热腔性能在室温下,连续48 h测量隔热腔内部的磁体温度和外部的空气温度,并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如图 8所示.发现与隔热腔外部空气温度相比,隔热腔内部磁体的温度变化曲线较平滑,短期波动、长期变化幅度均较小;温度变化滞后约4 h;平均温度略高.表明隔热腔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环境温度对磁体的影响.
隔热腔外部空气温度波动相对较大,可能是室内局部温度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例如谱仪背板的散热风扇带动周围空气流动,导致传感器周围空气的温度出现波动.
3.2 控温精度测试目标温度设置为31.500 ℃,测温通道5 s更新一次实时温度数据,0.5 h内平均温度为31.500 ℃,温度最大波动为0.004 ℃,标准差小于0.001 ℃,如图 9(a)所示;24 h内平均温度为31.500 ℃,最大波动为0.015 ℃,标准差为0.002 ℃,如图 9(b)所示.
为测试磁场的长期稳定性,分别在有温控和无温控的条件下连续做实验,观察共振频率漂移情况.每隔30 s采一次信号,共2 880次,历时24 h.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绘制频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10所示).24 h内,无温控时的场漂为4 950 Hz,有温控时的场漂为145 Hz.
从上述24 h实验数据中截取0.5 h数据(01:30~02:00时间段)进行分析(如图 11所示).无温控时的场漂为255 Hz,有温控时的场漂为15 Hz.
NMR累加实验每隔30 s采集一次信号,共60次,历时0.5 h.处理实验数据,得到谱图如图 1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加温控时,NMR累加实验的谱图出现多峰,半高宽较大(375 Hz),信噪比较低(314);使用双回路温控时,NMR累加实验的谱图为单峰,半高宽较小(35 Hz),信噪比较高(727).
NMR累加实验每隔30 s采集一次信号,共2 880次,历时24 h.处理实验数据,得到谱图如图 13所示.无温控时,信号累加后出现多峰,累加结果无法使用;有温控时,累加后为单峰,谱线线形较好.该结果证明本方案提高了低场磁共振谱仪的稳定性.
无温控时,累加后出现多个峰,其中有两个峰较大.分析图 10和图 13,发现大多数实验的信号共振频率集中在图中曲线波峰和波谷附近,导致信号累加后在2.582 MHz和2.586 MHz附近出现两个较大的峰.
4 结论本文提出基于双回路控制算法的永磁体精密温度控制器,将温控系统中滞后较大的环节与滞后较小的环节分离成两个回路,内环控制空气温度,外环控制磁体温度;通过动态调节隔热腔内部空气温度补偿磁体的温漂,实现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永磁体温控方法.24 h内控温精度为±0.005 ℃;1H核共振频率0.5 h内漂移15 Hz,24 h内漂移145 Hz;0.5 h NMR累加实验,相比无温控时,信号半高宽由375 Hz减小至35 Hz,信噪比由314提高到727,有效提高了低场磁共振谱仪的稳定性.
[1] | ZHANG Y, BLÜMICH B. Gint2D-T2 correlation NMR of porous media[J]. J Magn Reson, 2015, 252: 176-186. DOI: 10.1016/j.jmr.2015.01.009. |
[2] | ZHANG Y, XIAO L Z, LIAO G Z, et al. Direct correlation of diffusion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s with low field NMR[J]. J Magn Reson, 2016, 269: 196-202. DOI: 10.1016/j.jmr.2016.06.013. |
[3] | LIU H B, NOGUEIRA D E M, OBRUCHKOV S, et al. Determining pore length scales and pore surface relaxivity of rock cores by internal magnetic fields modulation at 2MHz NMR[J]. J Magn Reson, 2014, 246: 110-118. DOI: 10.1016/j.jmr.2014.07.005. |
[4] | MITCHELL J. Rapid measurements of heterogeneity in sandstones using 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J]. J Magn Reson, 2014, 240: 52-60. DOI: 10.1016/j.jmr.2014.01.006. |
[5] | LEWIS R T, DJURHUUS K, SELAND J G. Characterising oil and water in porous media using decay due to diffusion in the internal field[J]. J Magn Reson, 2015, 259: 1-9. DOI: 10.1016/j.jmr.2015.07.004. |
[6] | 陈海玲. 钕铁硼永磁材料热稳定性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 沈阳: 沈阳工业大学, 200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42-2005083221.htm |
[7] | 胡志华. 烧结Nd-Fe-B磁体的磁性能、温度稳定性以及冲击韧性研究[D]. 沈阳: 东北大学, 2009.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45-1012300326.htm |
[8] | KIM S H, DOOSE C.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of NdFeB permanent magnets[C]//IEEE: Particle Accelerator Conference, 1998, 3: 3227-3229. |
[9] |
YAO B L, LIN Y, LIU X Q. Analysis of thermal performance of NdFeB permanent magnet[J].
Electric Machines & Control Application, 2008, 35(4): 52-55.
姚丙雷, 林岩, 刘秀芹. 钕铁硼永磁材料热性能的分析[J].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08, 35(4): 52-55. DOI: 10.3969/j.issn.1673-6540.2008.04.014. |
[10] | 利格斯迈尔著, 张聚译. 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方法和应用[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
[11] | 乔治·埃利斯著, 汤晓君译. 控制系统设计指南[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12] | HE Y G, FENG J W, ZHANG Z, et al. A 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based scalable and highly integrated pulsed spectrometer for solution state dynamic nuclear polarization[J]. Rev Sci Instrum, 2015, 86(8): 083101. DOI: 10.1063/1.4927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