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4-苯基取代的哌啶衍生物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类重要药物,如哌替啶[1]和地芬诺辛[2]等.已报道的此类哌啶衍生物的合成策略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苯乙腈与氮取代二(2-卤乙基)胺环合构建哌啶环[3, 4];其二是α, α-二(2-卤乙基)苯乙腈与伯胺环合构建哌啶环[5, 6],两种合成策略均存在反应步骤长,反应底物范围受限等缺点.Ban等人[7]以α, α-二(2-羟乙基)苯乙腈(2a)为原料,提出了一种高效合成哌啶衍生物的新方法.在其研究中,首先尝试将化合物2a中两个羟基甲磺酰化,然后与伯胺环合构建哌啶环,但收率很低.后改为将化合物2a中两个羟基转化为三氟甲磺酸酯,再与伯胺环合构建哌啶环,通过对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得到了较好的产率,但存在合成试剂昂贵、中间体稳定性差等缺点.
本文以苯乙腈为原料,提出了一种在二异丙基胺基锂(LDA)的作用下连续与两分子环氧乙烷反应,一步合成化合物2a的新方法.在产物2a的结构确证过程中,通过对1H NMR、13C NMR、DEPT、HSQC、HMBC等谱图的解析,发现该化合物存在分子内环合现象,化合物2a与3a是一对互变异构体,共存于如Scheme 1所示的平衡体系中.本文还合成了两个系列化合物2b、3b与2c、3c(结构如Scheme 2),进一步证明了此类化合物存在互变异构现象.该现象正是造成以化合物2a为原料,通过甲磺酰化合成哌啶衍生物产率低下的原因,对改进哌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文献检索,此前仅有一篇文献对化合物2a的1H NMR进行了简单的归属[8],未提及化合物2a存在分子内环合的现象.文献中使用Varian A-60A型核磁共振谱仪,以氘代二甲基亚砜为溶剂给出了化合物2a的氢谱数据:1H NMR(DMSO-d6):δ 7.50(s, PhH),3.33(m, -CH2O), 2.21(m, -CH2-).我们使用氘代氯仿为溶剂所得化合物2a在400 MHz仪器的4(2′)、3(1′)氢谱化学位移数据与文献值相比,由于溶剂效应更偏向于低场;由于本文仪器的分辨率比文献[8]所用仪器高,归属得到化合物2a H-3 (或H-1′) (CH2)均不等价(见表 1);同时还存在有互变异构体3a的氢信号,得到H-4(CH2)和H-2′(CH2)均不等价(见表 2).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
所用原料苯乙腈,对甲氧基苯乙腈、戊腈、正丁基锂均为市售化学纯;二异丙基胺、环氧乙烷、二氯甲烷等均为市售分析纯;无水四氢呋喃(THF)使用钠沙回流处理,以二苯甲酮为指示剂,使用前蒸出;所用氘代氯仿、氘代丙酮、氘代二甲基亚砜与氘代甲醇均为光谱纯.
1.2 仪器与测定条件
所有NMR实验均在Bruker Avance Ⅲ-400型超导核磁共振谱仪上进行,采用氘代氯仿、氘代丙酮、氘代甲醇与氘代二甲基亚砜为溶剂.1H NMR、13C NMR以TMS为内标(δ 0),1H NMR工作频率为400.13 MHz,谱宽8 223.7 Hz;13C NMR工作频率为100.61 MHz,谱宽26 041.7 Hz.二维谱包括HSQC与HMBC谱,均采用标准脉冲程序.HSQC的F2 (1H)和F1 (13C)维的谱宽分别为5 341.9 Hz和16 666.7 Hz,采样数据点阵t2×t1=512×128;HMBC的F2 (1H)和F1 (13C)维的谱宽分别为5 330.5 Hz和22 347.8 Hz,采样数据点阵t2×t1=2 048×128.
HR-MS用美国Agilent公司的6520 Q-TOF型高分辨率质谱仪,电喷雾离子源.
1.3 化合物2、3的合成
将二异丙基胺(7.70 mL,55 mmol)溶于50 mL无水THF中,氩气保护下降温至-40℃,滴入2.4 mol/L正丁基锂(23 mL,55 mmol),反应1 h;降温至-78℃,滴入反应物腈1(25 mmol),继续搅拌反应0.5 h;滴入环氧乙烷(2.42 g,55 mmol),反应0.5 h,缓慢升至0℃反应1 h,加入10 mL水终止反应.蒸除大部分THF,加入50 mL二氯甲烷与20 mL水萃取,水相用50 mL二氯甲烷再次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除溶剂,得粗品.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白色固体,收率60~70%.
1.4 化合物4、5的合成
将化合物2a与3a (205 mg,1 mmol)溶于10 mL二氯甲烷中,加入三乙胺(0.42 mL,3 mmol),氩气保护下降温至0℃,滴入甲磺酰氯(0.23 mL,3 mmol),升至室温搅拌3 h;加入1 mL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终止反应.加入20 mL二氯甲烷与20 mL水萃取,水相用20 mL二氯甲烷再次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除溶剂,得粗品.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化合物4 (15 mg,4.2%)与化合物5 (224 mg,62.4%).
化合物4:1H NMR (CDCl3, 400 MHz): δ 7.56~7.36 (m, 5H), 4.20 (m, 4H), 2.94 (s, 6H), 2.59 (dt, J=14.1, 7.0 Hz, 2H), 2.46 (ddd, J=14.4, 6.8, 6.0 Hz, 2H); 13C NMR (CDCl3, 100 MHz): δ 135.0、129.6、129.0、125.7、120.3、64.69、43.25、39.67、37.41.
化合物5:1H NMR (CDCl3, 400 MHz): δ 7.59~7.31 (m, 5H), 4.68 (dd, J=12.7, 4.6 Hz, 1H), 4.34 (m, 2H), 4.01 (ddd, J=10.5, 7.8, 6.5 Hz, 1H), 3.14 (s, 3H), 2.93 (s, 3H), 2.85 (dd, J=13.4, 4.4 Hz, 1H), 2.55 (m, 1H), 2.48 (m, 2H); 13C NMR (CDCl3, 100 MHz): δ 175.8、136.4、129.5、128.6、126.2、72.01、65.81、53.04、42.39、37.98、37.37、35.45.
2 结果与讨论
2.1 化合物2a与3a的波谱解析
化合物1a经上述反应后得到的粗产物,经硅胶柱色谱(石油醚:乙酸乙酯,1:1)分离后得到一较纯产物,经TLC检识为单一斑点.对其进行高分辨质谱分析,实测值为206.117 6,计算值为206.118 1,确定其分子式为C12H16NO2[M+H]+,与化合物2a一致.
为进一步确定其结构,我们采用1D NMR和2D NMR等核磁共振技术[9-11]对其进行归属.在氘代氯仿中,此产物的1H NMR出现了10组谱峰,最低场δH 7.26~7.40处的氢为苯环上的氢信号,较低场δH 3.30~4.50处的氢应为与氧相连的碳上的氢信号,高场处δH2.10~2.70为烷烃上的氢信号,由低场到高场其比例大致呈现为10:1:4:1:1:1:2:2:2:2(图 1),这与化合物2a的氢谱谱图是不相符的.其13C NMR数据显示为18个碳信号,远多于化合物2a.结合DEPT谱图分析,δC 122.4处为一个季碳信号,推测为化合物2a的氰基碳信号.在δC 176.1处也存在一个季碳信号,与文献中报道[12]的亚胺内酯结构中季碳信号相符,而γ-羟基腈类化合物本身存在成环的可能[13, 14],因此推测产物体系中存在如Scheme 1中化合物3a的结构,即说明产物可能是化合物2a和3a的混合物.对其HSQC分析,高场处δC 41.20、40.42、37.25为4组CH2信号,其中δC 37.25为2个碳信号的重叠峰;较低场δC 55.33和53.85为季碳信号,δC 68.06,65.05和58.71为4组与氧相连的CH2信号,其中δC 65.05为2个碳信号的重叠峰,其余为苯环上的2组季碳和10组叔碳信号,这与前面对产物是化合物2a和3a的混合物的推测相符.
为进一步证明上述推断的合理性,我们对其异核多键相关谱(HMBC)进行了详细分析(图 2),并进行了碳氢信号的归属.在HMBC图中可以看到氰基碳δC 122.4与高场处的2组CH2信号δH 2.58和2.31 (δC 37.25,C-3与C-1')以及低场区的2组CH2信号δH4.14(4H,m,δC65.05,C-4与2')有明显的HMBC相关,这样即对化合物2a的C-3(1')和C-4(2')进行了归属.H-4(2')和H-3(1')与δC55.33有明显的HMBC相关,说明δC 55.33为化合物2a的C-2位.H-3(1',δH 2.58,2H,m,δH 2.31,2H,m)与δC144.1有相关,即为苯环上的季碳C-1''.这样,化合物2a的结构即被确定下来(见表 1).
表 1 化合物2a的1H和13C NMR归属
Table 1 1H and 13C NMR assignments for the compound 2a in CDCl3
No. |
Chemical shift |
HSQC 1J(C, H) (cross signal) |
Protons showing HMBC correlation coupling |
1H |
13C |
1'' |
/ |
144.1 |
/ |
3(1′) [3J(C, H)] |
2''(6''), 3''(5''), 4'' |
7.26~7.40 |
126.0~128.8* |
+ |
* |
1 |
/ |
122.4 |
/ |
3(1′) [3J(C, H)] 4(2′) [4J(C, H)] |
4(2′) |
4.14 |
65.05 |
+ |
3(1′) [2J(C, H)] |
2 |
/ |
55.33 |
/ |
3(1′) [2J(C, H)] 4(2′) [3J(C, H)] |
3(1′) |
2.58, 2.31 |
37.25 |
+ |
4(2′) [2J(C, H)] |
*苯环上2''(6''), 3''(5''), 4''位置的碳氢信号在HSQC、HMBC谱中的信号重合,未做具体归属 |
同时,我们发现在HMBC图上,除化合物2a的碳氢信号相关外,还有一部分碳氢信号呈现多键相关,且与化合物2a无任何相关,说明在氘代氯仿系统中,化合物1a的合成产物并非是单一化合物2a,而是由2a和3a组成的混合物.以下是对化合物3a的归属:δC 176.1处的亚胺酯的碳信号与较低场处的H-4a/b(δH4.25,1H,m,δH3.89,1H,m,δC 68.06)有强HMBC相关,说明确实生成了亚胺内酯结构.剩下的较低场处的另一组CH2信号即为C-2' (δH3.53,1H,m,3.30,1H,m,δC 58.71).C-1又与高场处的2组CH2信号δH 2.47,2.21有多键相关,结合HSQC谱确定为C-3或者C-1'信号.其中δH2.47处的氢信号与C-4有明显相关,即确定为H-3(δH2.47,δC 40.42),剩下的一组CH2即为H-1' (δH2.21,δC 41.20).由H-4,H-3,H-2',H-1'与季碳δC53.85的HMBC相关,证明此季碳为C-2.H-3和H-1'与苯环上季碳δC 139.2的相关,证明为C-1''.至此,上述讨论证明了化合物3a的存在(见表 2).
表 2 化合物3a的1H和13C NMR归属
Table 2 1H and 13C NMR assignments for the compound 3a in CDCl3
No. |
Chemical shift |
HSQC 1J(C, H) (cross signal) |
Protons showing HMBC correlation coupling |
1H |
13C |
1 |
/ |
176.1 |
/ |
3 [3J(C, H)] 1′ [3J(C, H)] 4 [3J(C, H)] |
1'' |
/ |
139.2 |
/ |
3 [3J(C, H)] 1′ [3J(C, H)] |
2''(6''), 3''(5''), 4'' |
7.26~7.40 |
126.0~128.8* |
+ |
* |
4 |
4.25, 3.89 |
68.06 |
+ |
3 [2J(C, H)] |
2′ |
3.53, 3.30 |
58.71 |
+ |
1′ [2J(C, H)] |
2 |
/ |
53.85 |
/ |
3 [2J(C, H)] 1′ [2J(C, H)] 4 [3J(C, H)] 2′ [3J(C, H)] |
1′ |
2.21 |
41.20 |
+ |
2′ [2J(C, H)] 3 [3J(C, H)] |
3 |
2.47 |
40.42 |
+ |
4 [2J(C, H)] 1′ [3J(C, H)] |
*苯环上2''(6''), 3''(5''), 4''位置的碳氢信号在HSQC、HMBC谱中的信号重合,未做具体归属 |
在确定了化合物2a和3a的结构后,我们尝试对化合物2a和3a苯环上2''(6'')、3''(5'')、4''位置的碳氢信号进行归属.13C NMR数据中尚未归属的6个碳信号(如图 3)δC 128.8、128.6、127.4、126.7(126.74)、126.7(126.69)、126.0其化学位移值均处在低场,与苯环碳信号相符.结合DEPT与HSQC谱图分析,以上6个碳均为叔碳,且均存在与苯环氢信号δH 7.26~7.40的HSQC相关,证明δC128.8、128.6、127.4、126.7(126.74)、126.7 (126.69)、126.0为化合物2a和3a的C-2''(6'')、C-3''(5'')、C-4''.因氢谱中苯环上的氢信号重叠,且此处碳信号化学位移值差别不大,造成无法通过HSQC、HMBC等2D NMR对化合物2a和3a的C-2''(6'')、C-3''(5'')、C-4''进行准确地归属,故在表 1与表 2中未列出化合物2a和3a的C-2''(6'')、C-3''(5'')、C-4''分别的化学位移值.
根据1D、2D NMR技术,我们证明了在氘代氯仿系统中,化合物1a的合成产物为化合物2a和3a的混合物.对其低场区的氢信号进行积分分析,化合物2a的H-4、H-2'峰面积与化合物3a的H-4a、H-4b、H-2'a、H-2'b的峰面积之比大约为1:1,说明化合物2a和3a在氘代氯仿中各以约50%的形式存在.
2.2 化合物2a与3a在不同氘代试剂中的氢谱分析
以上我们讨论了化合物2a与3a在氘代氯仿中的1D、2D NMR归属情况,通过对氢谱氢信号的积分,发现化合物2a与3a在氘代氯仿中的比例约为1:1.从反应机理的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化合物2a发生分子内环合生成3a,化合物2a与3a是一对互变异构体,因此设计通过更换溶剂观察化合物2a与3a在不同溶剂中的比例变化情况.
如图 4所示(a)~(d)分别为化合物2a与3a在氘代氯仿、氘代丙酮、氘代甲醇与氘代二甲基亚砜中的氢谱放大图.通过对其氢谱的分析可以看出,与氘代氯仿相比,化合物2a与3a在氘代丙酮、氘代甲醇、氘代二甲基亚砜中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以上4种氘代溶剂中化合物2a与3a的比例分别为:1:1(氘代氯仿),1:3(氘代丙酮),1:8(氘代甲醇)与1:13(氘代二甲基亚砜),不同溶剂条件下比例不同,证明化合物2a与3a间存在互变异构平衡.
2.3 同系列化合物(2b、3b与2c、3c)在不同氘代试剂中的氢谱分析
为了进一步证明化合物2a与3a间存在互变异构平衡,我们又合成了系列化合物2b、3b与2c、3c.通过1D与2D NMR分析发现化合物2b、3b和2c、3c与化合物2a、3a具有相似的波谱规律;通过对不同氘代试剂中1H NMR的分析,发现与化合物2a、3a相同,在不同的氘代溶剂中,化合物2b、3b与2c、3c比例不同(见表 3),这进一步证明了此类结构的化合物存在互变异构现象.化合物2与3在不同溶剂中的比例分布具有规律性,在低极性溶剂条件下,平衡偏向于开环产物2a、2b与2c,在高极性溶剂条件下,平衡偏向于关环产物3a、3b与3c.
表 3 化合物2与3在不同氘代溶剂中的比例
Table 3 The proportion of compounds 2 and 3 in different solvents
底物 |
产物 |
产物比例(化合物2:化合物3) |
氯仿 |
丙酮 |
甲醇 |
DMSO |
1a |
2a, 3a |
1:1 |
1:3 |
1:8 |
1:13 |
1b |
2b, 3b |
3:4 |
1:4 |
1:10 |
1:13 |
1c |
2c, 3c |
4:1 |
3:4 |
1:5 |
1:6 |
2.4 化合物2a与3a互变异构平衡对甲磺酰化反应的影响
前面提到,Ban等人[7]尝试将化合物2a甲磺酰化,然后与伯胺环合构建哌啶环,但收率很低.我们通过NMR谱图分析证明化合物2a并不是单一化合物,而是一种与化合物3a构成的互变异构平衡体系.对化合物2a进行甲磺酰化时(Scheme 3),不仅会生成目标化合物4,还将产生副产物5.因化合物3a中亚胺基的反应活性远大于2a中的羟基,甲磺酰化反应时会拉动平衡右移,造成化合物3a甲磺酰化产物5 (62.4%)的产率远大于目标化合物4(4.2%).因化合物2a分子内环合导致化合物4产率低下,这正是以α, α-二(2-羟乙基)苯乙腈为原料,经甲磺酰化后再与伯胺反应难以制备哌啶衍生物的原因.
3 结论
本文对α, α-二(2-羟乙基)苯乙腈类化合物的1H NMR、13C NMR、DEPT、HSQC、HMBC等进行了谱图解析,结合衍生化反应结果,证明此类化合物存在因分子内环合所致的互变异构现象.该现象解释了使用α, α-二(2-羟乙基)苯乙腈为原料,甲磺酰化后再与伯胺反应生成哌啶衍生物产率低下的原因,对改进哌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