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前预防的应用与挑战
沈银忠1, 卢洪洲1,2     
1.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一科, 上海 201508 ;
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病科, 上海 200040
摘要: 抗病毒治疗不仅将HIV感染从一个致死性疾病转变为一种可以治疗的慢性疾病,同时减少了HIV在人群间的传播,近年来“治疗即是预防”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HIV暴露前预防(PrEP)能有效减少HIV在高危人群间的传播。临床试验显示PrEP是安全的,可以有效预防HIV感染。目前,欧美国家及WHO指南均推荐对男男性行为者、感染HIV高风险的异性性行为者、HIV单阳伴侣中的HIV阴性者以及静脉吸毒者等高危人群进行PrEP。推荐使用的药物和方法是每日口服替诺福韦和恩曲他滨合剂,部分人群也可使用替诺福韦。PrEP应结合其他预防措施如安全套使用、静脉吸毒的处理以及抗病毒治疗来进一步降低HIV感染的风险。目前,PrEP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伦理学、药物可及性、服药依从性以及使用率等问题,应该针对高危人群大力推行PrEP,让更多的人群受益减少HIV感染。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预防和控制     氟胞嘧啶/治疗应用     氟胞嘧啶/类似物和衍生物     腺嘌呤/治疗应用     腺嘌呤/类似物和衍生物     抗病毒药/治疗应用     综述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 clinical practice and challenge
SHEN Yinzhong1, LU Hongzhou1,2     
1.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Shanghai 201508, China ;
2.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U Hongzhou, E-mail:luhongzhou@fudan.edu.cnhttp://orcid.org/0000-0002-8308-5534
Abstract: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 can not only turn HIV infection from a fatal disease into a treatable chronic disease, but also reduce HIV transmission among high-risk people.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treatment as prevention"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public. 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 for HIV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preading of HIV in high-risk populations. Clinical trials have also shown that PrEP is safe, and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high-risk people from HIV infection. The guidelines of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recommend that PrEP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high-risk populations includi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 heterosexually active men and women, HIV-uninfected partner in serodiscordant couples and injection drug users(IDUs). PrEP with daily oral tenofovir/emtricitabine combination is the recommended PrEP regimen, and TDF alone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alternative regimen for IDUs and heterosexually active adults. PrEP can provide a high level of protection against HIV, and is even more effective when it is combined with condoms, ART and other prevention methods. PrEP is currently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including ethical issues, drugs accessibility, adherence, and low utilization rate, and should be further recommended for high-risk people to reduced HIV infection.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prevention & control     Flucytosine/therapeutic use     Flucytosine/analogs & derivatives     Adenine/therapeutic use     Adenine/analogs & derivatives     Antiviral agents/therapeutic use     Review    

艾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改善了艾滋病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作为治疗艾滋病的最重要措施,将艾滋病变为一种可以治疗但目前尚难以完全治愈的慢性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抗病毒治疗在预防HIV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著名的HPTN 052研究发现: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将HIV传给其没有受到感染的性伙伴的风险可降低96%[1],基于此研究的发现,人们逐渐提出了一个“治疗即是预防”的概念;而近年来基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时机的研究,专家认为所有HIV感染者均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2]。目前,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预防HIV感染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为了更为有效地减少HIV的传播,除了倡导广泛的早期抗病毒治疗外,人们又提出了HIV暴露前预防(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的概念,即对暴露于HIV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一些药物干预措施,争取其感染HIV的风险降到最低。近年来对PrEP进行了很多研究,研究结果促使PrEP更为广泛地使用。PrEP目前已经成为艾滋病关怀的重要内容和减少HIV传播的重要方法。在目前尚无有效HIV疫苗的情况下,如何正确使用PrEP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PrEP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美国、欧洲国家和WHO的相关指南均已对PrEP的使用进行了规范[3-5],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尚欠缺。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PrEP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PrEP的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1 PrEP相关临床试验

目前在HIV感染高危人群中进行了很多有关PrEP的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PrEP或安慰剂,同时进行安全性行为指导和安全套的使用以及性传播疾病的检测。大多数研究结果提示,持续使用PrEP能明显降低高危人群感染HIV的风险[6]。这些研究结果同时提示PrEP是安全的,一些受试者出现胃部不适和食欲减退,但这些症状均较轻微且常很快就消失。目前临床试验分别在不同高危人群中进行了PrE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1.1 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人群的PrEP研究

iPrEx研究为一项PrEP在男同性恋和男双性恋人群中进行的第3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受试对象随机每日口服安慰剂或替诺福韦/恩曲他滨(表示两药的合剂,下同)。结果显示安慰剂组和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组HIV感染率分别为5.26%(64/1217)和2.94%(36/1224),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组感染HIV的风险降低了44%。本研究PrEP的效果与依从性有关:依从性大于50%时,HIV感染风险降低50%;依从性大于90%时,HIV感染风险降低73%。通过检测血药浓度来确认受试者是否服药,结果能检测到药物的受试者(即确实使用了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的受试者)HIV感染的风险降低了92%。安全性方面,受试者能很好地耐受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初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在感染HIV的受试者中,未发现HIV耐药[7]。此研究提示PrEP是安全有效的,而良好依从性是PrEP成功的前提。

1.2 异性恋男性和女性PrEP研究

在博茨瓦纳进行的TDF2研究为一项在性活跃的异性恋男性和女性中进行的PrEP研究,结果显示:PrEP将HIV感染的风险降低了62%。该研究还显示那些感染HIV的个体血液中常不能检测到药物(提示未持续服药)。接受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的受试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头昏以及骨密度降低[8]。研究结果提示:PrEP对于减少异性恋男性和女性的HIV感染有效,但药物带来长期不良反应尤其对骨密度的影响仍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1.3 血清学状况不一致的夫妻PrEP研究

Partners PrEP研究是在HIV血清学状况不一致的夫妻(单阳家庭)中进行的第3期临床试验,受试对象随机每日口服安慰剂或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或替诺福韦。由于试验期间临时数据分析已经充分显示出PrEP在预防HIV感染中的疗效试验提前终止。接受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和替诺福韦的受试者感染HIV的风险比使用安慰剂者分别降低75%和67%;在使用了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的人群中(血液中能检测到替诺福韦/恩曲他滨),HIV感染的风险降低了90%。使用替诺福韦和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女性受试者中,HIV感染风险分别降低71%和66%,在男性受试者中,这一比例分别为63%和84%。就PrEP使用的方案(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或单用替诺福韦)而言,其有效性在男性、女性以及整个人群中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还提示,即使在HIV感染风险极高的女性受试者中,PrEP同样有效[9-10]。在Partners PrEP后续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替诺福韦与替诺福韦/恩曲他滨作为PrEP用药的疗效差异:单阳家庭中原来服用替诺福韦和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的受试者继续服用,而原来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由于研究提前终止而不再使用安慰剂,改为随机服用替诺福韦或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结果显示:使用替诺福韦、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的受试者HIV感染率分别为0.71/100人年、0.48/100人年,安慰剂使用者在试验提前终止前HIV感染率为2.00/100人年,替诺福韦组与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组之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通过检测血药浓度来证实受试者服用了药物,则发现服用了替诺福韦和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的受试者HIV感染的风险分别降低了85%和93%[11]。此后续研究结果表明,替诺福韦和替诺福韦/恩曲他滨作为单阳家庭预防用药均是有效的,但两者在保护效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1.4 异性恋女性PrEP研究

FEM-PrEP研究是在异性恋女性中进行的一项第3期临床试验。服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和安慰剂的受试者HIV感染率分别为4.7/100人年和5.0/100人年,由于中期临时分析结果未能显示PrEP的效果,故此研究提前终止。此研究不仅未能显示PrEP有效预防女性感染HIV的作用,而且提示使用PrEP增加了不良反应,同时在异性恋女性中PrEP使用的依从性较低[12]

1.5 非洲女性PrEP研究

VOICE研究为在非洲女性中进行的一项第3期临床试验,受试者分别接受替诺福韦、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阴道凝胶以及安慰剂,结果未提示任何PrEP措施有保护女性免受HIV感染的作用,该研究亦提前终止[13]。另一项研究也未能显示口服替诺福韦有减少高危女性感染HIV的作用[14]

1.6 静脉吸毒人群PrEP研究

BANGKOK TENOFOVIR STUDY研究[15]为一项在静脉吸毒人群中进行的PrEP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替诺福韦和安慰剂的受试者HIV感染率分别为0.35/100人年和0.68/100人年,每日服用替诺福韦者感染HIV的风险比使用安慰剂者低48.9%;在使用PrEP的人群血液中能检测到替诺福韦,HIV感染的风险降低了73.5%。两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相当,使用替诺福韦者恶心更多见。此研究说明应建议静脉吸毒人群使用PrEP来预防HIV感染。

1.7 男同性恋中“按需”使用PrEP的研究

ANRS IPERGAY研究是一项在男同性恋中进行的PrEP研究,主要研究“按需” (on demand)使用预防用药的效果。受试者分别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或安慰剂,使用方法为“按需”使用:性行为前2~24 h服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2片,第一次服药后24 h和48 h分别再各服用1片。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和安慰剂的受试者HIV感染率分别为0.91/100人年和6.60/100人年,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者感染HIV的风险比使用安慰剂者低86.0%[16]。此研究提示男性同性恋人群“按需”使用PrEP是有效的。

1.8 PrEP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说明在高危人群如男同性恋、男双性恋、性活跃的异性恋男性和女性、单阳家庭和静脉吸毒者使用包含替诺福韦的PrEP能有效降低HIV感染风险,PrEP的保护作用不因年龄、性别、PrEP用药方案以及感染HIV的方式而不同,但与服药的依从性密切相关[4]。目前研究表明,使用者对每日1次口服的用药方式的依从性较高。尽管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了PrE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也有研究未能提示其预防效果。目前认为出现不同研究结果可能有如下原因:选择的人群不同,性行为方式以及感染HIV途径及风险不同;依从性评估方式不同(有的研究通过计算药片来估计依从性,而有的研究则通过检测血药浓度来证实是否服药);临床试验的数据和监测质量也可能影响试验结果。因此,未来仍需通过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研究不同人群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何种PrEP最为有效和安全。

2 PrEP的临床应用 2.1 PrEP的适应人群

基于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美国、欧洲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WHO均更新了有关PrEP的指南。各种指南已经把PrEP作为艾滋病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新型预防HIV传播的有效措施加以推荐。这些指南均建议HIV高危人群应接受PrEP。在临床实施PrEP过程中,首先应该评估PrEP的适应证,这需要通过询问求询者的性行为史及静脉吸毒史并评估其感染HIV的风险,告知预防HIV感染的可能措施尤其是安全套使用的重要性,告知如果其性伴侣为HIV阳性则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目前建议HIV阴性的高危人群应接受PrEP,以下是推荐使用PrEP的主要人群[3]:①性伴为HIV阳性;②性伴存在多个性伴;③男同性恋者和男双性恋者发生无保护性肛交或过去6个月内被确诊患有性传播疾病;④异性恋女性与HIV感染高危的性伴经常发生无保护性性交;⑤过去6个月内静脉吸毒或与他人共用静脉吸毒用具或在过去6个月内因静脉吸毒而正接受药物治疗者。对于一方HIV阴性的夫妇也建议在怀孕和妊娠过程中使用PrEP以保护对方不被感染。PrEP只推荐用于处于持续高HIV感染风险的人群,对于单次HIV暴露如无保护性性交、静脉吸毒、性侵犯等则应使用HIV暴露后预防而不是PrEP。

在启动实施PrEP之前需要检测HIV排除求询者已经感染HIV的可能。医师不应简单依赖其自身报告有无感染或既往匿名检测的结果,需通过检测明确排除没有感染HIV,特别应注意排除急性HIV感染的可能。还需检测肝肾功能以及了解有无HBV感染。

2.2 PrEP的用药方案

目前美国有关指南推荐的PrEP用药方案是每日口服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对于静脉吸毒者和性活跃的异性恋者可考虑每日单用替诺福韦口服[3]。目前尚未证实其他药物预防HIV感染有效,故不应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作为PrEP的选择药物,同样,目前也不推荐除每日一次用药以外其他的预防用药方案。WHO相关指南建议使用含替诺福韦的PrEP方案,未明确界定何种人群具体用何种方案,但指出PrEP效果不因方案不同而存在差异[4]。欧洲相关指南推荐PrEP首选方案为每日口服替诺福韦/恩曲他滨,但指出对于高危行为的男性同性恋人群可以“按需”来使用预防用药:性行为前2~24 h服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2片,第一次服药后24 h和48 h分别再各服用1片,但要求每周“按需”服用的药片不超过7片[5]

2.3 使用PrEP的注意事项

PrEP必须坚持每天服药。如能坚持每天服药,PrEP可降低92%高危人群感染HIV的风险,否则,PrEP的效果明显减弱[7]。PrEP始终应该联合其他预防措施如安全套使用来进一步降低HIV感染的风险。接受PrEP者需坚持每天服药,每3个月接受随访一次,检测HIV抗体和性传播疾病、评估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服药依从性等。至少每12个月评估一次PrEP继续作为预防HIV感染的必要性。有条件也可考虑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血药浓度检测。如果使用者由于种种原因自行停用PrEP,则需注意评估其是否感染HIV;如需重启PrEP,则应重新评估其适应证。

尽管WHO相关指南推荐孕妇可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作为抗病毒治疗方案的组成部分,但其对于胎儿或新生儿的影响目前仍不清楚。对于妊娠或哺乳的女性,需详细告知其风险和利弊后决定是否启动或继续使用PrEP。对于感染HIV和HBV风险高的人群,尤其推荐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对于合并有HBV感染的人群,一旦停止使用PrEP,需注意HBV感染有可能恶化,此类人群停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需慎重;一旦停用,需注意密切观察[3-5]。肾功能衰竭的人群不建议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而建议使用其他预防HIV感染的措施。对于青少年也应慎重使用PrEP,且注意知情同意环节。

临床实施PrEP时,应注意强调同时采取其他相应措施来进一步降低HIV感染风险的重要性。对于高危人群应强调安全套的使用,对于HIV感染者强调尽早抗病毒治疗,只有这些措施联合应用才能最大程度发挥预防HIV感染的效应。

3 实施PrEP中面临的挑战 3.1 PrEP的覆盖人群尚待扩大

尽管临床试验已经显示PrEP能有效降低HIV感染风险,但公众包括卫生保健人员对PrEP知道甚少甚至完全不知道。根据目前相关指南建议,适合接受PrEP的人群巨大。美国2015年的调查显示:24.7%的男同性恋、18.5%的静脉吸毒人群以及0.4%性活跃的异性恋者为高危人群而需接受PrEP[17]。目前国内外的调查显示:鉴于PrEP的高效和安全,高危人群普遍对PrEP的可接受度较高。因此,目前PrEP潜在需求人群多,如何扩大PrEP覆盖人群以及提高各种配套服务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一方面,需将PrEP列入艾滋病关怀的指南和计划中,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PrEP的认识,同时进行各种培训,提高卫生保健人员实施PrEP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解决药物可及性问题。目前用于PrEP的药物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在很多国家无法获得,或未将PrEP纳入艾滋病关怀内容中,多数地方该药也未列入医疗保险支付的范畴之内,使用者常需要自费支付,较高的药费支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美国的调查显示,纽约州近年来通过医保支付PrEP药物的方式促进了PrEP实施[18]。依从性是影响PrEP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人群使用PrEP的依从性不同。如何提高依从性也是需考虑的重要问题。在临床实践中,首先需要与使用者充分沟通,使其明白使用PrEP的价值以及提高依从性的重要性;其次需要指导其如何正确使用,此外还需使用者争取更多的朋友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3.2 PrEP长期使用的安全性

PrEP是在健康者中进行的预防用药,这要求用于PrEP的药物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目前推荐使用的药物是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其安全性评价主要来自HIV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尽管目前尚未发现此药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此药对肝肾功能及骨代谢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PrEP的推荐使用主要基于目前的临床试验,但是这些临床试验观察的时间均较短(通常1~2年),PrEP的长期效果和不良反应需要长期观察和研究。此外,其他潜在的PrEP使用药物及方案也有必要通过临床试验进行探索和研究。

3.3 PrEP使用中面临的伦理及技术层面的问题

PrEP尽管推荐用于高危人群,但是临床实践中仍有很多问题有待明确[19]:PrEP一旦开始,如何以及何时终止?临床医生如何监测接受者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PrEP是否可导致高危性行为的增加以及安全套使用的减少?一些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接受PrEP的受试者仍会怀孕,这提示无保护性性行为的存在。接受PrEP的受试者如果仍出现HIV感染,HIV有可能对替诺福韦和恩曲他滨耐药,这将影响后续的抗病毒治疗;如果未发现急性HIV感染,而不恰当使用了PrEP,这也将影响后续HIV感染的治疗。另外,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具有抗HBV感染的作用,一旦HBV患者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来预防HIV感染,一旦停用PrEP则有可能因HBV复制活跃导致病情恶化而危及患者生命。让一个未感染HIV的人员服用抗HIV药物,其背后的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4 PrEP在我国实施状况

国外指南已经推荐所有HIV感染者均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在我国,“预防即是治疗”这一理念也已经被大多数HIV感染者和专业医师接受,我国指南已经推荐所有HIV患者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20],通过抗病毒治疗来减少HIV传播的实践在我国已经广泛开展。与此相反,PrEP在我国尚未正式实施和推广。一些调查显示,我国的高危人群对PrEP的知晓率低,但虚拟接受率较高[21-23]。因此,PrEP的潜在需求人群应该很大。

目前国外指南已经推荐高危人群接受PrEP,PrEP应成为艾滋病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指南中尚未涉及此问题,公众包括专业医师对PrEP很不了解,公众主动寻求实施PrEP的意识缺乏,临床医师也极其不了解如何正确实施PrEP。近年来在我国开展了有关PrEP的临床试验,但入组受试者极度困难,或入组后队列保持率较低[24],原因是愿意接受PrEP的人极少。此外,我国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尚难获得,价格亦较高,公众选择PrEP的意愿极低。目前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只有极少数高危行为者接受了PrEP,而且,使用PrEP的依从性、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等尚待明确。

我国目前艾滋病患者人数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男性同性恋人群新发HIV感染增多。面对我国严峻的疫情形势,一方面,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应对PrEP进行规范并将其纳入HIV预防工作中;另一方面,临床医师在广泛推广抗病毒治疗的同时,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专业培训,大力推广PrEP的应用并继续进行相关临床研究。此外,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让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更易获得以及减少对HIV患者的歧视,这对于推广PrEP的使用都是极为重要的。

5 结语

目前艾滋病尚无法完全治愈,亦无预防HIV的有效疫苗,防治HIV感染仍任重而道远。临床试验已经证实PrEP是安全和有效的,PrEP不失为目前预防HIV传播的有效措施。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危人群PrEP的接受率和使用率低,公众对PrEP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替诺福韦/恩曲他滨的可及性差。目前应该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和PrEP的覆盖面,让所有HIV感染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与此同时应该让高危人群接受PrEP。在推广PrEP的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正确的人群、保证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良好的依从性,并应该与其他预防HIV传播的措施如安全套使用、包皮环切以及HIV感染早期抗病毒治疗等联合应用。目前有待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是PrEP在不同人群、不同情况下的确切效果以及依从性。如何提高PrEP的使用率和依从性以及研究PrEP的不同用药方案及策略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此外,目前艾滋病疫情在部分人群如男性同性恋人群中的感染率仍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强调PrEP广泛使用的同时,研究其他预防HIV传播的措施和方法也应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 COHEN M S, CHEN Y Q, MCCAULEY M, et al. Prevention of HIV-1 infection with early antiretroviral therapy[J]. N Engl J Med, 2011, 365 (6) :493–505. doi:10.1056/NEJMoa1105243
[2] Insight Start Study Group, LUNDGREN J D, BABIKER A G, et al. Initiation of antiretroviral therapy in early asymptomatic HIV infection[J]. N Engl J Med, 2015, 373 (9) :795–807. doi:10.1056/NEJMoa1506816
[3]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the prevention of HIV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2014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M/OL]. (2014-05-14)[2016-01-05]. http://www.cdc.gov/hiv/pdf/prepguidelines2014.pdf.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 on when to start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nd on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J/OL]. (2015)[2016-01-05]. http://www.who.int/hiv/pub/guidelines/earlyrelease-arv/en/.
[5] European AIDS Clinical Society. EACS guidelines 8.0[J/OL]. (2015-10)[2016-01-05]. http://www.eacsociety.org/guidelines/eacs-guidelines/eacs-guidelines.html.
[6] OKWUNDU C I, UTHMAN O A, OKOROMAH C A. Antiretroviral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 for preventing HIV in high-risk individual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11 (7) :CD007189.
[7] GRANT R M, LAMA J R, ANDERSON P L, et al. Preexposure chemoprophylaxis for HIV prevention in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J]. N Engl J Med, 2010, 363 (27) :2587–2599. doi:10.1056/NEJMoa1011205
[8] THIGPEN M C, KEBAABETSWE P M, PAXTON L A, et al. Antiretroviral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eterosexual HIV transmission in Botswana[J]. N Engl J Med, 2012, 367 (5) :423–434. doi:10.1056/NEJMoa1110711
[9] BAETEN J M, DONNELL D, NDASE P, et al. Antiretroviral prophylaxis for HIV prevention in heterosexual men and women[J]. N Engl J Med, 2012, 367 (5) :399–410. doi:10.1056/NEJMoa1108524
[10] MURNANE P M, CELUM C, MUGO N, et al. Efficacy of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1 prevention among high-risk heterosexuals: subgroup analyse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J]. AIDS, 2013, 27 (13) :2155–2160. doi:10.1097/QAD.0b013e3283629037
[11] BAETEN J M, DONNELL D, MUGO N R, et al. Single-agent tenofovir versus combination emtricitabine plus tenofovir for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1 acquisition: an update of data from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trial[J]. Lancet Infect Dis, 2014, 14 (11) :1055–1064. doi:10.1016/S1473-3099(14)70937-5
[12] VAN DAMME L, CORNELI A, AHMED K, et al.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 infection among African women[J]. N Engl J Med, 2012, 367 (5) :411–422. doi:10.1056/NEJMoa1202614
[13] MARRAZZO J M, RAMJEE G, RICHARDSON B A, et al. Tenofovir-based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 infection among African women[J]. N Engl J Med, 2015, 372 (6) :509–518. doi:10.1056/NEJMoa1402269
[14] PETERSON L, TAYLOR D, RODDY R, et al.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for prevention of HIV infection in women: a phase 2,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PLoS Clin Trials, 2007, 2 (5) :e27. doi:10.1371/journal.pctr.0020027
[15] CHOOPANYA K, MARTIN M, SUNTHARASAMAI P, et al. Antiretroviral prophylaxis for HIV infection in injecting drug users in Bangkok, Thailand (the Bangkok Tenofovir Study):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J]. Lancet, 2013, 381 (9883) :2083–2090. doi:10.1016/S0140-6736(13)61127-7
[16] MOLINA J M, CAPITANT C, SPIRE B, et al. On-demand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in men at high risk for HIV-1 infection[J]. N Engl J Med, 2015, 373 (23) :2237–2246. doi:10.1056/NEJMoa1506273
[17] SMITH D K, VAN HANDEL M, WOLITSKI R J, et al. Vital signs: estimated percentages and numbers of adults with indications for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to prevent HIV acquisition-United States, 2015[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5, 64 (46) :1291–1295. doi:10.15585/mmwr.mm6446a4
[18] LAUFER F N, O'CONNELL D A, FELDMAN I, et al. Vital signs: increased medicaid prescriptions for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against HIV infection-New York, 2012-2015[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5, 64 (46) :1296–1301. doi:10.15585/mmwr.mm6446a5
[19] COHEN M S, BADEN L R.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where do we go from here?[J]. N Engl J Med, 2012, 367 (5) :459–461. doi:10.1056/NEJMe1207438
[20]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 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三版(2015版)[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5, 8 (5) : 385–401. AIDS Professional Group,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The third edition of Chinese guidelines for AIDS diagnose and treatment(2015 edi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 2015, 8 (5) :385–401. (in Chinese)
[21] 张燕, 钟晓妮, 彭斌, 等. 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用药相关情况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 (20) : 2226–2230. ZHANG Yan, ZHONG Xiaoni, PENG Bin, et al. Awareness, experience and willingness of using HIV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J]. Journ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2013, 35 (20) :2226–2230. (in Chinese)
[22] 高菲菲, 钟晓妮, 彭斌, 等. 我国四川、新疆两省HIV感染者固定性伴侣暴露前预防用药接受意愿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8 (4) : 395–400. GAO Feifei, ZHONG Xiaoni, PANG Bin, et al. Analysis of the willingness to accept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among regular sex partners of HIV-infected individuals in Sichuan and Xinjiang provinces of China, 2013[J]. Journ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3, 38 (4) :395–400. (in Chinese)
[23] 董薇, 周楚, 王玉, 等. 低档暗娼对女用安全套和暴露前预防用药的虚拟接受意愿调查[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5, 21 (2) : 138–142. DONG Wei, ZHOU Chu, WANG Yu, et al. The hypothetical willingness to use female condom and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among low-free female sex workers[J]. Chinese Journal of AIDS & STD, 2015, 21 (2) :138–142. (in Chinese)
[24] 付春静, 钟晓妮, 彭斌, 等. 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用药临床试验队列保持力分析[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9 (11) : 1573–1577. FU Chunjing, ZHONG Xiaoni, PENG Bin, et al. Cohort retention in HIV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clinical trial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J]. Journ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4, 39 (11) :1573–1577. (in Chinese)

文章信息

沈银忠, 卢洪洲
SHEN Yinzhong, LU Hongzhou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前预防的应用与挑战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HIV: clinical practice and challenge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5(3): 221-227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 2016, 45(3): 221-227.
http://dx.doi.org/10.3785/j.issn.1008-9292.2016.05.01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1-03
接受日期: 2016-01-22
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1-00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4AA021403)
第一作者: 沈银忠(1974-), 男, 博士, 副主任医师, 主要从事感染性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 E-mail:shenyinzhong@shaphc.org; http://orcid.org/0000-0002-7604-5139
通讯作者: 卢洪洲(1966-), 男, 博士,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艾滋病基础和临床研究; E-mail:luhongzhou@fudan.edu.cn; http://orcid.org/0000-0002-8308-5534

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