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欣, 孙景芬, 宝景春
- ZHANG Xin, SUN Jingfen, BAO Jingchun
-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surrounding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abiliti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4, 53(3): 263-265,275
- 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53(3): 263-265,27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23-07-19
- 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17:42:55
2. 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学生科, 沈阳 110122
2. Student Section, School of Forensic Medicine,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22, China
自杀死亡占非正常死亡的47.2%[1],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3.89%[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各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逐步建立并完善[3-4],其中高校辅导员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对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5]。本研究针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现状展开调查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对策与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在沈阳地区8所高校进行,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在专职辅导员和大学生群体中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有效回收率为80.83%,其中回收辅导员问卷92份,大学生问卷199份。辅导员中男36名(39.13%),女56名(60.87%);高级职称30名(32.61%),中级职称49名(53.26%),初级职称13名(14.13%);工作年限<5年12名(13.04%),5~10年39名(42.39%),>10年41名(44.57%);处理过学生心理危机事件89名(96.7%)。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男96名(48.24%),女103名(51.76%);一年级69名(34.67%),二年级81名(40.70%),三年级39名(19.60%),四年级10名(5.03%);经历过心理危机事件52名(26.1%)。本研究获得中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本研究采用《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结构调查问卷》 [6],该问卷共48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人格特质(personality)、同理心(empathy)、能力(ability)、知识(knowledge),简称PEAK能力结构模型。在专职辅导员和大学生群体中分别进行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结构问卷调查。采用5级评价:1,完全符合;2,基本符合;3,不确定;4,基本不符合;5,完全不符合。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84。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在人格特质维度上有统计学差异(t = -2.156、P = 0.034);是否处理过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辅导员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上有统计学差异,见表 1。在不同工作年限组间比较中,以5年为分割点在知识维度上有统计学差异(t = -2.418,P = 0.018)。
Item | Yes group(n = 89) | No group(n = 3) | t | P |
Knowledge | 9.31±2.24 | 13.00±2.65 | -2.786 | 0.007 |
Empathy | 16.62±5.48 | 20.00±8.89 | -1.034 | 0.304 |
Ability | 31.15±8.21 | 41.67±12.70 | -2.151 | 0.034 |
Personality | 21.20±6.81 | 21.00±8.19 | 0.050 | 0.960 |
2.2 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是否经历过心理危机事件的学生对辅导员危机干预能力的评价在各维度上均有统计学差异,见表 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间对其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评价中在能力维度上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中发现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评价有统计学差异(t = 2.124,P = 0.035)。
Item | Yes group(n = 52) | No group(n = 147) | t | P |
Knowledge | 11.17±5.43 | 8.32±3.96 | 3.475 | 0.001 |
Empathy | 24.39±12.20 | 18.11±9.51 | 3.785 | <0.001 |
Ability | 37.92±17.49 | 29.55±14.65 | 3.362 | 0.001 |
Personality | 28.02±12.97 | 22.40±11.20 | 2.981 | 0.003 |
2.3 辅导员自评与学生他评比较结果
辅导员自评分数与学生他评分数差异比较结果显示,在同理心和人格特质的维度上两者呈现统计学差异,见表 3。
Item | Self-evaluation | Other-evaluation | t | P |
Knowledge | 9.43±2.34 | 9.07±4.55 | 0.914 | 0.369 |
Empathy | 16.73±5.58 | 19.75±10.62 | -3.176 | 0.002 |
Ability | 31.49±8.50 | 31.74±15.83 | -0.175 | 0.862 |
Personality | 21.20±6.81 | 23.87±11.91 | -2.424 | 0.016 |
Total | 78.85±20.75 | 84.42±42.02 | -1.514 | 0.131 |
3 讨论
辅导员群体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女性辅导员在人格特质维度上的平均值比男性辅导员高、评价低,说明女性辅导员在这一方面表现略有不足,这可能也是男性与女性的心理行为特点决定的,有研究[7]表明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自卑倾向,男性辅导员比女性辅导员更加自律和独立,女性辅导员更加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8-9],提示女性辅导员应该更加注重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处理过学生危机事件的辅导员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上评分高,说明工作经验的重要性,在相关专项培训中应加强实践训练[10-11]。工作年限≥5年的辅导员在知识维度上的评价显著高于<5年的辅导员,这可能说明5年是该项工作经验、知识和能力量变到质变普遍的时间过程,这也与实际辅导员工作周期相关。不同职称的辅导员在各维度比较中未呈现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辅导员职称晋级标准中没有明确的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指标有关,辅导员的职称不能体现出其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大学生群体中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历过心理危机事件的学生对辅导员危机干预能力的评价显著低于没有经历过的学生,这说明经历心理危机时学生可能对其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不完全认可,不能完全信任辅导员,不愿求助于辅导员。这种现象应引起辅导员们的重视,让学生们完全信任辅导员的能力可能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之一。不同年级的学生评价结果比较显示,二年级学生对其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评价最高,四年级学生评价最低,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辅导员的预期不同,不同年级的心理需求有所不同,对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要求也会有所不同,辅导员们务必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2]。
从整体上看辅导员自评和学生他评的评价都比较高,说明当前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较好,这与已有研究[13]结果有所不同,可能由时间跨度导致。但在同理心和人格特质维度上辅导员自评要比学生他评的评价高,这可能是因为辅导员没有让学生们充分了解自己,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4],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务必明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发现者”“协助者”“关注者”的角色定位[14],而其中“发现者”的作用最为重要,“防患于未然”强调的就是预防的重要性。辅导员要将心理健康理念和危机预防理念渗透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利用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专题讲座、素质拓展与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加强心理危机预防,辅导员自身要深入了解学生,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消除学生向辅导员心理求助的顾虑[14]。近年来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断完善,但仍需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心理专业素养以及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特别是针对新入职和未处理过学生危机事件的辅导员,应开展专项心理危机干预实践能力培训,将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纳入辅导员能力考核指标以及晋级考核体系[16-17]。高校应该为辅导员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充足的资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让辅导员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内部有关学生的各类信息,方便辅导员整合学生数据,及时发现学生问题。
[1] |
杨振斌, 李焰.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的分析[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 13(5): 698-701. |
[2] |
于瑶琨, 姚志英, 王涛, 等. 大学生经验性回避与自杀意念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3, 37(11): 976-981.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23.11.011 |
[3] |
马喜亭.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操作性策略[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 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5.
|
[4] |
马喜亭, 李卫华.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判与干预模型构建[J]. 思想教育研究, 2011(1): 103-107. DOI:10.3969/j.issn.1002-5707.2011.01.026 |
[5] |
孙慧.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优势分析与路径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20(18): 45-47. DOI:10.3969/j.issn.1004-6577.2020.18.012 |
[6] |
肖京林.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结构研究: 以S大学为个案[D]. 昆明: 云南大学, 2010.
|
[7] |
张录全, 肖建伟.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 13(1): 70-75. |
[8] |
赵艳丽. 高校优秀辅导员心理素质的研究[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8(4): 42-46. DOI:10.3969/j.issn.1671-8372.2002.04.011 |
[9] |
董秀成. 浅析浙江传媒学院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8, 15(4): 69-72. DOI:10.3969/j.issn.1008-6552.2008.04.021 |
[10] |
杨静.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困境与应对[J]. 中国轻工教育, 2015(6): 39-42, 92. DOI:10.3969/j.issn.1673-1352.2015.06.011 |
[11] |
戴和圣.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压力和改进[J]. 教育观察, 2020, 9(17): 16-20. 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 |
[12] |
刘延超, 王威威, 刘微.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中的应对策略探讨[J]. 山西青年, 2022(12): 187-189. |
[13] |
倪娜, 陈姗姗, 付小卫. 高校辅导员处置心理危机事件能力提升的路径[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 8(2): 75-78. 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2.018 |
[14] |
杜召辉.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及工作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3): 124-125. |
[15] |
陈新星, 林伟毅. 价值引领: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着眼点[J]. 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 2015(9): 88-92. |
[16] |
康颖.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 现代交际, 2021(23): 176-178. |
[17] |
李丹, 马喜亭.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6): 87-90. DOI:10.19865/j.cnki.xxdj.2022.06.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