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甘淼, 刘畅, 赵丽, 崇巍
- GAN Miao, LIU Chang, ZHAO Li, CHONG Wei
- CT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 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 acute adverse reaction caused by contrast agents used in computed tomography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9(5): 458-462
- 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2020, 49(5): 458-46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9-05-13
- 网络出版时间:2020-05-07 10:01
2.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放射科, 沈阳 110001
2.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First Hospital,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1, China
影像学检查在疾病的诊断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CT检查比较,增强CT可以更加准确观察血管、组织及器官,更容易区分正常组织和疾病区域,故更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1-2]。对比剂也称为造影剂,是为改变机体局部组织影像对比度而被引入人体的特定物质[3]。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对比剂均含碘,虽然这些对比剂均已通过安全认证,但仍可能导致严重威胁生命的不良事件。目前多项研究[4-5]指出碘对比剂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2%~0.64%,其中重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01%~0.04%。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等过敏样反应,除此之外还有头痛、恶心、呕吐等轻症不良反应,以及表现为血管性水肿、意识丧失或呼吸心跳骤停等重症不良反应[6]。
SEONG等[7]关于韩国15个地区发生CT对比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48 216例不良反应事件中6 524例(13.5%)报告与碘对比剂使用有关,其中,碘普罗胺(45.5%)、碘海醇(16.9%)、碘帕醇(14.3%)和碘美普尔(10.3%)发生不良反应事件占总体不良反应事件的比率较高,而碘克沙醇多导致出血、凝血障碍以及泌尿系统疾病。研究[8]显示,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几乎都发生在对比剂使用后20 min内,而且急性不良反应通常表现为过敏样或生理样。部分患有特定疾病(心脏疾病、哮喘、肾脏疾病等)患者在使用CT对比剂时发生急性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较高,但无特殊CT对比剂使用风险的人群发生急性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无法预测。本研究对我院放射科使用CT对比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发生急性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旨在为临床上进一步减少CT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使用CT对比剂的55 8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登记号、使用对比剂种类和剂量。排除标准:(1)既往患有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高血压病(血压 > 160/90 mmHg)、嗜铬细胞瘤、哮喘、肺动脉高压、糖尿病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重症肌无力、高胱氨酸尿、骨髓瘤、蛋白异常血症、副球蛋白血症、镰状红细胞症患者;(2)曾发生过CT对比剂等药物过敏史及过敏体质患者;(3)正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二甲双胍药物患者。本研究纳入患者在行增强CT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使用碘对比剂的种类及剂量根据医嘱,患者选用碘对比剂包括碘佛醇注射液(中国江苏恒瑞医药公司;320 mgI/mL,100 mL/瓶)、碘海醇注射液(中国北京北陆药业公司;35 gI:100 mL)、碘克沙醇注射液(中国江苏恒瑞医药公司;27 gI:100 mL)、碘帕醇注射液(中国北京北陆药业公司;37 gI:100 mL)、碘普罗胺注射液(德国拜耳医药保健公司;300 mgI/mL,100 mL/瓶)。
1.3 不良反应类型及严重程度分类根据2018年美国放射学会对比剂指南[8],将不良反应按类型分为生理样和过敏样,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过敏样反应包括局限性荨麻疹或皮肤瘙痒、局部皮肤水肿、局限性喉部发痒、鼻塞、打喷嚏、结膜炎、流涕;中度过敏样反应包括扩散的荨麻疹或皮肤瘙痒、持续存在广泛红斑、不伴有呼吸困难的颜面水肿、不伴有呼吸困难的喉头痉挛或存在喉鸣、不伴有乏氧状态的喘息或支气管痉挛;重度过敏样反应包括周身水肿或伴有呼吸困难的颜面水肿、广泛红斑伴低血压、喉头水肿伴喘鸣或乏氧、伴有显著乏氧状态的喉鸣或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轻度生理性反应包括轻症恶心、呕吐,一过性面色潮红,燥热或寒战,头疼、眩晕、焦虑、嗅觉改变,轻度血压升高,可自行缓解的迷走神经反射;中度生理性反应包括持续性恶心、呕吐,高血压急症,非原发疾病相关性胸痛,需治疗且对治疗敏感的迷走神经反射;重度生理性反应包括治疗抵抗的迷走神经反射,心律失常,惊厥、癫痫发作,高血压危象。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单因素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未发生急性不良反应患者比较,发生急性不良反应组的年龄小、女性构成比高。不同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结果显示,碘普罗胺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1.375%,且其发生率高于其他对比剂(均P < 0.001),碘佛醇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碘帕醇(P = 0.024),其他对比剂间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 1。
Item | Non-adverse reaction group(n = 55 817) | Adverse reaction group(n = 38) |
Age(year) | 59.0(50.00-67.00) | 53.5(43.75-62.25) |
Gender [n(%)] | ||
Male | 30 103(54) | 15(39) |
Female | 25 714(46) | 23(61) |
Contrast agents [n(%)] | ||
Iopromide | 717(98.625 0) | 10(1.375 0) |
Iodophor | 11 869(99.992 5) | 9(0.007 5) |
Iodixanol | 2 841(99.993 0) | 2(0.007 0) |
Iohexol | 30 809(99.994 8) | 16(0.005 2) |
Iopamidol | 9 581(99.999 0) | 1(0.001 0) |
将年龄、性别及对比剂类型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是发生急性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 < 0.05),碘帕醇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小,碘普罗胺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P < 0.001),见表 2。
Factor | β | OR | P | 95% CI |
Age | -0.029 | 0.972 | 0.007 | 0.951-0.992 |
Gender | -0.585 | 0.557 | 0.078 | 0.291-1.068 |
Contrast agents | ||||
Iopromide | 4.895 | 133.626 | < 0.001 | 17.082-1 045.316 |
Iodophor | 1.983 | 7.265 | 0.060 | 0.920-57.354 |
Iodixanol | 1.909 | 6.745 | 0.119 | 0.611-74.410 |
Iohexol | 1.605 | 4.976 | 0.120 | 0.660-37.524 |
Iopamidol | - | - | - | - |
将年龄及使用对比剂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及使用碘普罗胺是发生急性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见表 3。
Factor | β | OR | P | 95% CI |
Age | -0.035 | 0.965 | 0.002 | 0.944-0.987 |
Iopromide | 5.048 | 155.751 | < 0.001 | 19.811-1 224.519 |
Iodophor | 2.000 | 7.389 | 0.058 | 0.936-58.342 |
Iodixanol | 2.194 | 8.971 | 0.074 | 0.807-99.707 |
Iohexol | 1.626 | 5.084 | 0.115 | 0.674-38.344 |
Iopamidol | - | - | < 0.001 | - |
2.2 不同程度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碘普罗胺的轻度和中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按照急性不良反应程度比较各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碘普罗胺轻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碘帕醇、碘海醇、碘克沙醇及碘佛醇对比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 < 0.001、< 0.001、0.018、0.003);碘普罗胺中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亦高于高于碘帕醇、碘海醇、碘克沙醇及碘佛醇对比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各对比剂重度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 0.05),见表 4。
Item | Mild-adverse reaction group (n = 22) |
Moderate-adverse reac-tion group (n = 12) |
Severe-adverse reaction group (n = 4) |
Age(year) | 52.0(43.75-62.25) | 52.5(40.75-65.50) | 56(27.25-74.25) |
Gender [n(%)] | |||
Male | 8(36.4) | 4(33.3) | 3(75.0) |
Female | 14(63.6) | 8(66.7) | 1(25.0) |
Contrast agents [n(%)] | |||
Iopromide | 4(0.550 0) | 5(0.688 0) | 1(0.138 0) |
Iodophor | 7(0.058 9) | 2(0.016 8) | 0 |
Iodixanol | 2(0.070 3) | 0 | 0 |
Iohexol | 8(0.025 9) | 5(0.0162) | 3(0.009 7) |
Iopamidol | 1(0.010 4) | 0 | 0 |
2.3 不同类型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过敏样不良反应组与无不良反应组比较年龄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5)。碘普罗胺的急性过敏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碘普罗胺的急性过敏样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碘帕醇、碘海醇、碘克沙醇及碘佛醇(均P < 0.001)。各对比剂间急性生理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 > 0.05),见表 5。
Item | Physiologic reaction group(n = 11) | Allergic-like reaction group(n = 27) |
Age(year) | 61(40-63) | 51(44-56) |
Gender [n(%)] | ||
Male | 4(36.4) | 11(40.7) |
Female | 7(63.6) | 16(59.3) |
Contrast agents [n(%)] | ||
Iopromide | 1(0.137 0) | 9(1.238 0) |
Iodophor | 3(0.025 2) | 6(0.050 5) |
Iodixanol | 1(0.035 2) | 1(0.035 2) |
Iohexol | 6(0.019 5) | 10(0.032 4) |
Iopamidol | 0 | 1(0.010 4) |
3 讨论
碘对比剂依据其能否在溶液中电离出离子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又可根据与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关系分为高渗、次高渗和等渗对比剂[9]。国际指南推荐临床使用相对低渗、低黏度、低毒性的非离子型次高渗或等渗碘对比剂[6]。目前我院使用的碘对比剂均为非离子型对比剂,其中碘克沙醇为等渗型对比剂,碘海醇、碘佛醇、碘帕醇及碘普罗胺均为次高渗型对比剂。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68%,显著低于国内外多项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0.32%~0.64%)[4-5],表明使用碘对比剂患者严格遵守了安全筛选标准,也表明非离子型次高渗或等渗碘对比剂安全可靠。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轻患者使用对比剂发生不良反应风险较高,其中碘普罗胺的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375%)。碘普罗胺急性轻度、中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其他对比剂,急性过敏样不良反应发生率亦高于其他对比剂。有研究[5]表明碘普罗胺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2%,与本研究结果类似。另一项针对碘对比剂过敏病例的研究[10]也表明,碘普罗胺所致过敏性休克发病率最高。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通报中提醒医务人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公众警惕碘普罗胺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11]。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碘帕醇发生急性不良反应风险最小,而使用碘普罗胺发生急性不良反应风险最大,因此应警惕碘普罗胺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事件。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急性过敏样不良反应患者与无不良反应患者相比年龄较小。KOPP等[4]对约使用碘普罗胺的74 000例患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表明,与普通人群比较,某些年龄和性别组合(年轻女性)可能具有较高的过敏反应发生率。PALKOWITSCH等[12]研究表明,使用碘普罗胺的132 012例患者中年轻患者比老年患者、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生过敏样反应。血管内给予碘对比剂后急性过敏样反应的发生率是难以精确预估的,可能会受到原发疾病、治疗使用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过敏样反应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中约90%不良反应与循环系统中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直接释放的组胺和其他介质有关,但是组胺释放的根本原因和路径目前仍不明确[13]。本研究发现过敏样不良反应组年龄较小,可能与年龄小患者免疫系统反应较强有关。对比剂过敏样反应的治疗与同等程度的其他过敏反应的治疗相同。一旦发生急性不良反应,需要立即停止注射对比剂,并迅速评估患者的状况和急性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从而采取不同的处置和治疗措施。必须重视并熟悉碘对比剂的相关急性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流程,并根据患者的状况及时恰当治疗,避免给患者造成永久或重大伤害[14]。
本研究仅在单中心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且本院使用碘对比剂的标准较为严格,可能是部分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的原因,这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今后进一步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明确CT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决策与制定预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
徐玉玲. 碘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及处理[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17): 194-195. DOI:10.16281/j.cnki.jocml.2019.17.139 |
[2] |
MICHELE A, RICHARD S, ADIS T. Side effects of radiographic contrastedia:pathogenesi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J]. Bio Med Res Int, 2014, 2014: 1-20. DOI:10.1155/2014/741018 |
[3]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对比剂安全使用工作组. 碘对比剂使用指南(第2版)[J]. 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43): 3363-3369.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4.43.003 |
[4] |
KOPP AF, MORTELE KJ, CHO YD, et al. Prevalence of acute reactions to iopromide: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study of 74, 717 patients[J]. Acta Radiol, 2008, 49(8): 902-911. DOI:10.1080/02841850802282811 |
[5] |
MORTELÉ KJ, OLIVA MR, ONDATEGUI S, et al. Universal use of nonionic iodinated contrast medium for CT:evaluation of safety in a large urban teaching hospital[J]. Am J Roentgenol, 2005, 184(1): 31-34. DOI:10.2214/ajr.184.1.01840031 |
[6] |
李雪, 郑淑梅, 屈梅香. 影像科碘对比剂输注安全专家共识[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 27(8): 707-712. DOI:10.3969/j.issn.1008-794X.2018.08.001 |
[7] |
SEONG JM, CHOI NK, LEE J,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safety of seven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J]. J Korean Med Sci, 2013, 28(12): 1703-1710. DOI:10.3346/jkms.2013.28.12.1703 |
[8] |
KODZWA ROSEWINTER. ACR manual on contrast media:2018 updates[J]. Radiol Technol, 2019, 91(1): 97-100. |
[9] |
牛记军. 碘造影剂不良反应[J]. 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6(6): 648-651. DOI:10.3969/j.issn.0253-9926.2016.06.010 |
[10] |
江甲子, 刘志. 急诊患者常用碘造影剂致过敏性休克155例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7): 172-173. DOI:10.14164/j.cnki.cnll-558yr.2014.07.059 |
[11] |
梁茂本, 王国如. 碘普罗胺致不良反应70例文献分析[J]. 中国药业, 2015, 24(17): 73-74. |
[12] |
PALKOWITSCH PK, BOSTELMANN S, LENGSFELD P.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iopromide intravascular use:a pooled analysis of three non-interventional studies in 132, 012 patients[J]. Acta Radiol, 2014, 55(6): 707-714. DOI:10.1177/0284185113504753 |
[13] |
METH MJ, MAIBACH DHI.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contrast media reac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management[J]. Drug Safety, 2006, 29(2): 133-141. DOI:10.2165/00002018-200629020-00003 |
[14] |
陈韵岱, 陈纪言, 傅国胜, 等. 碘对比剂血管造影应用相关不良反应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 22(6): 341-348. DOI:10.3969/j.issn.1004-8812.2014.06.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