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赵航, 赵敏
- ZHAO Hang, ZHAO Min
- 急性毒蕈中毒的临床分析
- Clinical analysis of acute mushroom poisoning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9(5): 433-436
- 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2020, 49(5): 433-43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2019-09-16
- 网络出版时间:2020-05-07 9:45
毒蕈又称毒蘑菇、毒菌,是指食用后可引起人畜中毒反应的大型真菌子实体[1],在自然界中普遍生长。目前,我国已知的毒蕈有500余种,其中400余种可经高温或其他方法处理后食用,而仍有30余种毒蕈其毒素无法通过高温降解,毒性极强[2],食用后可导致急性中毒。已有文献[3]报道,急性毒蕈中毒可呈爆发性、地域性、集中发病,造成多脏器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以至死亡。由于毒蕈种类较多,所含毒素不同,中毒后的临床表现和脏器损害程度各异,临床上毒素导致急性肝衰竭时死亡率较高。北方地区野生蘑菇生长不多,故急性毒蕈中毒事件不常发生,属偶发事件,多见于农村和偏远山区。本文总结了我科收治的89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对临床表现、分型以及治疗方式、疗效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我科收治的89例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25~63岁,平均43岁。所有患者均有进食野生蘑菇史,进食量数克至数百克不等。其中食用青头菌或变绿红菇(俗称“鸭蛋青”)者居多。多数表现为群体发病,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中毒较为多见。
1.2 实验室检查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五项、心肌酶、血氨等指标,并完善腹部CT、腹部超声等物理检查,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五项等指标的变化。
1.3 救治方法入院后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利尿、解毒,保护脏器功能,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进行对症和支持治疗,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治疗。将其中52例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1例,采用单纯血液灌流或血浆置换治疗,研究组31例,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例数(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所有患者的首发症状均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部分伴有腹泻、腹痛等。表现为恶心、呕吐89例,腹痛或肝区疼痛58例,黄疸52例,少尿或无尿7例,无口鼻出血和精神异常病例。实验室检查结果如下:
2.1.1 血常规:白细胞 > 10×109/L 56例,血红蛋白 < 120 g/L 7例,血小板减少11例。
2.1.2 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均中重度升高,多数伴有白蛋白(albumin,ALB)降低和凝血功能异常,其中ALT 104~7 707 U/L,AST 113~11 699 U/L,TBIl 119.6~271.9 μmol/L,ALB 22.41~32.33 g/L,凝血酶原时间13~127.2 s,凝血酶原活动度4%~81%。
2.1.3 肾功能:肾功能衰竭7例,尿素氮分别为12.95、16.69、18.86、24.79、36.06、27.32、20.23 mmol/L(正常参考值< 9.2 mmol/L);肌酐分别为906.0、899.2、987.4、1 010.7、1 130.8、998.3、987.2 μmol/L(正常参考值< 104 μmol/L)。血清离子均在正常范围内。
2.1.4 血氨:26~129.8 μmol/L(正常参考值< 33 μmol/L)。
2.1.5 心电图:异常心电图 12例,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ST-T改变,心肌酶谱检查增高15例,其中5例肌酸激酶250~1 200 U/L(正常参考值< 145 U/L)。
2.2 临床分型急性毒蕈中毒主要分为4型:胃肠炎型、中毒性肝炎型、溶血型、神经精神型。89例患者均有胃肠道症状,其中52例合并肝脏损伤,溶血和神经精神障碍者未见。本研究对52例中毒性肝炎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2.3 治疗与转归常规给予洗胃、导泻、利尿、保护受损脏器功能、补液对症支持等治疗,大部分患者2~4 d好转出院。对于食用时间较长、没有出现脏器功能损伤的患者,一般7~10 d好转出院。对于并发肝脏损伤的患者,其中21例(对照组)只行血液灌流或血浆置换治疗,死亡7例,31例(研究组)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死亡3例。对于并发肾脏损害的患者(7例),行血液透析等治疗后均出院。
对照组和研究组2组患者中,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所好转。治疗前2组比较,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的水平无统计差异(P > 0.05)。治疗后,研究组ALT、AST、TBiL的水平低于对照组,ALB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分别为9%(3/31)和33%(7/21),研究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1,P = 0.03)。见表 1。
Item | Control group(n = 21) | Study group(n = 31) | |||
Before treatment | After treatment | Before treatment | After treatment | ||
ALT(U/L) | 2 436.52±1 099.68 | 1 295.43±865.611) | 2 512.35±976.81 | 1 086.06±850.741),2) | |
AST(U/L) | 2 802.29±998.13 | 1 182.16±937.811) | 4 557.05±861.55 | 1 138.26±753.951),2) | |
TBiL(µmol/L) | 182.66±44.33 | 150.81±47.521) | 199.48±47.07 | 100.23±21.851),2) | |
ALB(g/L) | 26.01±5.58 | 27.21±6.351) | 27.23±6.04 | 30.88±6.891),2) | |
1)P < 0.05 vs before treatment within group;2)P < 0.05 vs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oint. |
3 讨论
毒蕈中毒遍布世界,不同国家的毒蕈种类不同[4-5],我国毒蕈的主要毒素有毒蕈碱、类阿托品样毒素、溶血毒素、神经毒素、肝毒素等。这些毒素经晒干或烹调等方法无法彻底清除,食用后可导致中毒。毒蕈中毒多发生于南方雨水季节,北方较为少见,偶有散发病例。近几年可能因雨水增加,北方毒蕈中毒病例增加,偶有暴发性出现,重症者占大多数。
由于毒蕈及其毒素种类繁多,所以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目前临床工作中,主要将毒蕈中毒分为4型:胃肠炎型、中毒性肝炎型、溶血型、神经精神型。其中以中毒性肝炎型最为凶险,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50%以上[6-7]。本组病例中,患者多数以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前来就诊,之后逐渐出现各个器官损害,以肝脏损害者居多。本组病例肝功能改变的特点多为转氨酶、胆红素明显升高,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少数合并肾脏损害、心肌损伤。集体中毒者因食用量、体质特异性等各种因素而病情轻重不一,其临床诊断与病史采集关系密切,因此详细询问病史是诊断毒蕈中毒的重要依据。若多人同食,群体发病,应予以重视,可提高诊断效率。
急性毒蕈中毒者起病急、进展迅速,明确病因对于临床诊治尤为重要。若未能确定进食毒蕈史,可保留食用标本、呕吐物等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是否毒蕈中毒。若患者有明确食用野生毒蕈病史,应尽快给予催吐、洗胃、导泻治疗,必要时行灌肠治疗,以减少肠内毒素吸收。及时有效的洗胃是治疗毒蕈中毒的根本。
目前尚无针对毒蕈中毒的特效解毒剂,仅能给予药物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以保护受损脏器,尤其是肝脏和肾脏。若患者出现毒蕈碱样症状,可及早足量应用抗胆碱药,以缓解毒蕈碱样症状。对于中毒性肝炎型患者和处于假愈期的患者,可早期足量应用琉基解毒剂,一般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肝肾功能受损严重,应尽早行血液净化等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液灌流主要用于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其原理是体外循环灌流器吸附清除体内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可清除分子量大、蛋白结合率高的毒物,在治疗急性毒蕈中毒中起着重要作用。毒蕈中多数毒素蛋白结合率高,可应用血液灌流快速清除,且血液灌流可降低血中胆红素浓度,阻断早期中毒时毒素对肝细胞的损伤,减缓病情进展,对于无法确定毒素的中毒患者,可先行血液灌流治疗。目前国内外学者已报道血液灌流可阻断毒素对肝细胞的损伤,并可提高急性毒蕈中毒患者的生存率[8-9]。但血液灌流仍有弊端,其原因在于灌流器吸附一定程度后趋于饱和状态,治疗效果明显下降。血液灌流主要运用血浆分离的方法清除血浆中的毒素和因子,适用于蛋白结合率高、分布容积少的中大分子毒物,还能清除毒物激活的代谢产物、炎性细胞因子,同时还能补充凝血因子、血浆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有研究[10]证明,血液灌流对于急性毒蕈患者的脏器损伤有修复作用。已经证实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清除炎症介质、保护器官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方面效果显著,对于急性毒蕈患者合并器官功能损害,尤其是肾脏受累者,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其不足之处是对大分子物质没有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毒蕈中毒,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相比于单纯血液灌流或血浆置换治疗,临床有效治疗率升高,临床死亡率降低。联合应用血液净化治疗方法才能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项优势,加快毒素的排出,保护器官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11-13]。同时,可以减少临床血浆用量,缓解用血压力,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持续减轻肝脏损伤,清除体内毒性物质,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目的。若患者合并肾脏损伤,应及早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可减轻肾脏损伤,保护肾脏功能。
急性毒蕈中毒在临床工作中虽然不常发生,但因其进展快、误诊率和死亡率高,且易呈爆发性和群体性出现,给临床医生带来巨大的考验。目前,对于毒蕈中毒的认知尚未完全,毒蕈的毒素检测尚未全面开展,各种毒素的特效解毒剂尚未研发,血液净化治疗的选择时机尚未成熟,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1] |
图力古尔, 包海鹰, 李玉. 中国毒蘑菇名录[J]. 菌物学报, 2014, 33(3): 517-548. DOI:10.13346/j.mycosystema.130256 |
[2] |
李林静, 李高阳, 谢秋涛. 毒蘑菇毒素的分类与识别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3, 25(4): 383-387. DOI:10.13590/j.cjfh.2013.04.010 |
[3] |
何滨, 周兆刚. 毒蕈中毒90例临床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4): 327, 336. |
[4] |
BRANDENBURG WE, WARD KJ. Mushroom poisoning epidemi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J]. Mycologia, 2018, 110(4): 637-641. DOI:10.1080/00275514.2018.1479561 |
[5] |
邢茜, 陆晓晔, 乔允, 等. 毒蕈中毒的机制与治疗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17, 37(9): 846-850.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7.09.016 |
[6] |
吕方方, 李国强, 卢刚, 等. 毒蕈中毒致急性肝衰竭3例[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0, 12(4): 273-275. DOI:10.3969/j.issn.1008-5734.2010.04.011 |
[7] |
任成山, 高全杰, 陆海华, 等. 毒蕈中毒临床类型及特征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11): 781-784.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05.11.001 |
[8] |
尚卫明, 张明玺, 段延鹏, 等.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毒蕈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3, 32(3): 228-230. DOI:10.7543/j.issn.1006-9674.2013.03.010 |
[9] |
王宇新, 史东民, 徐珊珊, 等.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治疗急性毒蕈中毒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J]. 中国急救医学, 2016, 36(12): 1082-1085.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6.12.006 |
[10] |
李婉媚, 陈运超, 李小强. 血浆置换在急性白毒伞中毒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32): 46-48. |
[11] |
李博, 杜武军, 吴嘉荔, 等. 早期血浆置换治疗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观察[J]. 宁夏医学杂志, 2018, 40(7): 665-667. DOI:10.13621/j.1001-5949.2018.07.0665 |
[12] |
张睿, 王胤佳, 李超, 等. 血液净化联合内科常规治疗群发性重症毒蕈中毒的疗效分析[J]. 医学信息, 2017, 30(21): 66-67.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7.21.030 |
[13] |
韦继学. 血浆置换对毒蕈中毒合并MODS的疗效分析[J]. 世界临床医学, 2017, 11(7): 66,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