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资源  2022, Vol. 25 Issue (6): 842-846  DOI: 10.13688/j.cnki.chr.2022.220460

引用本文  

何珂. 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 中国卫生资源, 2022, 25(6): 842-846. DOI: 10.13688/j.cnki.chr.2022.220460

基金项目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规划研究课题(Y1-03);2021年、2022年上海市青年工作课题研究项目(2021QYKTLX138,2022QYKTLX8-4);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毕业后医学教育学组/继续医学教育学组2021年教育管理立项课题(21BY002);2021—2022年度上海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2021YB01);2022年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人文和思政调研课题(SYSZ202208);2022年度复旦大学研究生德育课题(FDYDY2022-21);2022年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生工作研究课题(2022XSGZ003);2022年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三全育人辅导员工作室项目(20221025);2021年度复旦大学党建研究课题(FDDJYJ20212020);2021年度复旦大学共青团研究课题(2021TWKTZD03)

作者简介

何珂,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卫生管理和医学教育研究,heke@fudan.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22-06-06
修订日期:2022-07-21
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何珂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学与学生工作部,上海 200032
摘要:基于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的人员特点和管理难点,回顾网格化管理的定义和应用,总结和凝练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中的构建和实践重点,包括明确网格主要功能、优化网格设置原则、强化网格日常管理,通过创新网格化管理的管理理念和产学实践,发挥网格化管理与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各自的优势、实现两者深度融合,开发人员信息系统实现多方精准管理,更好地适应高校附属医院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以期为全国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校附属医院    学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学员    网格化管理    
Keywords: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student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resident doctor    trainee    grid management    

随着医学教育三阶段相关工作体系在高校附属医院日益发展壮大,高校附属医院实习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学员、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进修生等学生和学员也呈现出人员众多、构成复杂、思想多元、流动性强等特点,这对其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高校附属医院对全口径人员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本院职工、第三方人员之外,对于“属性相对特殊”的学生和学员也提出了“人员底数清、动态变化明”的同质管理要求,以往传统的学生和学员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附属医院的管理需求。如何既满足医院精细化管理要求、又兼顾学生和学员的特殊属性成为当前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管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现通过探索和创新“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在高校附属医院进行学生和学员管理实践,以期为全国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1 网格化管理的定义和应用

网格化管理指的是借用计算机“网格扁平化”的思想,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将辖区内的管理对象划分为若干网格,依托数字化平台,整合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具有“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特点[1]。自2004年开始,网格化管理逐步应用于我国社会基层治理,展现出精细化管理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2]。据文献分析,自2011年起,就有学生管理工作者关注到了网格化管理这一模式,并将其运用到学生工作当中,主要涉及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宿舍管理、安全问题等多个方面[3-6]。2020年以后,特别是与疫情防控工作相关的学生网格化管理的优势进一步凸显,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开始探索在疫情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应用网格化管理做好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7-9],高校的相关文章年平均发表量是之前的2倍左右。但因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网格管理相较高校一般院系学生有其特殊性,情况更为复杂,相关应用研究成果较少[10]

2 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2.1 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夯实高校附属医院人才培养主阵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明确指出,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11]。为更好地服务健康中国和“双一流”建设,更好地满足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要求和所在高校相关考核要求,高校附属医院均在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规模,人员众多、构成复杂的特点日趋明显,迫切需要创新学生和学员教学管理模式,夯实高校附属医院人才培养主阵地。

2.2 加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高校附属医院思政教育主场域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附属医院是实习生、住培学员、进修生的临床学习和生活场域,是大部分研究生、博士后的主要实验和生活场域。目前的学生和学员主要依靠党团班群等组织育人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学生和学员主要工作场域空间不完全匹配,与生活场域空间不完全覆盖,临床医技科室与实验室导师、管理人员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针对年纪较轻、思想多元的学生和学员,迫切需要创新学生和学员组织育人模式,健全高校附属医院思想政治教育主场域。

2.3 加深疫情防控平急管理,畅通高校附属医院资源传递主渠道

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已经成为高校附属医院常规工作之一,这需要高效、精准的人员管理体系,从而无论处于平急状态,均能做到对人员的精准分析和处置,并基于人员精准管理开展高效资源传递。但实习生、住培学员、进修生会根据临床教学和培训要求进行不同临床医技科室轮转,甚至会出现跨院轮转情况,而研究生、博士后实验点虽然相对固定,但也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和学员因科研需要去院外单位实验的情况。针对上述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流动性强、地点分散的特点,迫切需要创新学生和学员管理模式,畅通高校附属医院资源传递主渠道。

3 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优势,部分高校附属医院已在探索基于网格化管理的学生和学员管理新模式。以某高校附属医院为例,重点聚焦实习生、研究生(含博士后)、住培学员等学生和学员群体,从明确网格主要功能、优化网格设置原则、强化网格日常管理等方面,总结和凝练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中的构建和实践重点。

3.1 明确网格主要功能 3.1.1 人员精准管理

作为医院重要的大类人员基础性网格之一,对学生和学员基本信息进行标化统计,实现对医院学生和学员全口径精准管理,形成“教学和(或)学工部门抓总、各涉及学生和学员教学任务的相关职能部门、临床医技科室负责本科室学生和学员”的院科二级管理机制。经学校和医院批准的本单位实习生、研究生(含博士后)、住培学员和联合培养的外单位实习生、研究生(含博士后)、住培学员全部纳入学生和学员网格,分类编组,做到内部条线明晰,涉及双重身份的学生和学员不重复统计。

3.1.2 思想政治教育

无论是在疫情防控的平急状态下,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学生和学员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要将党团班群的组织育人优势应用于网格管理之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深化学生和学员作为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的认识,了解学生和学员的思想状况和困难诉求,及时回应学生和学员需求,做好学生和学员情绪安抚,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关爱活动,同时能够通过网格精准做好舆情管理,向学生和学员传递正能量。

3.1.3 资源传递收集

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学生和学员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更为多元,根据其不同身份(所属党团班群组织、工作场域、生活场域等)有相应的微信群等信息交互平台,信息单向传递速度较快,但信息反馈效率较低。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传递收集功能突出身份单一、规模较小的特点,能够快速精准发布信息和要求,反馈核酸检测、扫码等情况,提高信息传递有效性和反馈及时性。除了信息类资源的传递,通过人员网格的精准定位,协同所在区域管理机制,实现对相关网格学生和学员的物资配送,做好学生和学员的物资保障。

3.2 优化网格设置原则

针对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人员众多、构成复杂、思想多元、流动性强等特点,在进行网格设置时,既需要考虑学生和学员中教学管理规律、人员管理权限等常规管理方面问题,又需要考虑到学生和学员不同科室属性、不同工作场域、不同生活场域等多维管理协调问题,就必须规范和优化网格设置原则。

3.2.1 人数适中原则

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网格小组人数设置需要适中:网格小组人数较少会导致网格小组组数增加,造成上一级网格信息传递和收集幅度变大,效率降低;网格小组人数较多,又会导致网格小组内部管理幅度变大,加大了网格小组组长的工作负荷,不利于网格小组可持续发展。根据实践经验,网格小组人数在20人左右较为适宜。

3.2.2 属地管理原则

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一般工作场域和生活场域相近,但所属高校、所属医院(含不同院区)、外单位(其他高校、医院、科研机构等)实验点或临床医技科室可能都是学生和学员最常活动的场域,无论是不同单位还是同一单位不同院区或科室,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场域管理要求,将人员网格与场域网格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对人员网格进行分类管理,如在应急状态下不同属地(所属高校内、所属院内不同院区、外单位等)可能存在不同管理手势,按照属地设置划分人员网格,分类发布要求和提示,有利于提高网格信息传递收集的精准性,减轻网格小组组长工作负荷。

3.2.3 院科分工原则

在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实践中,要始终与医院教学、学工管理“院科二级管理”总原则相适应,在教学和(或)学工部门抓总管理的基础上,要将科室教学小组、研究生导师、轮转或实习带教老师等全员育人融入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之中,进一步压实科室管理职责和教师责任。当然,由于临床医技科室职工人员网格与学生和学员网格互不交叉,应在教学和(或)学工部门设置二级科室标识:本单位和外单位住培学员、实习生以统计节点轮转,实习科室为其二级科室;研究生、博士后以导师所在科室为其二级科室。当学生和学员所属科室与属地(工作场域)一致时,此原则容易应用于网格化管理对接,当学生和学员所属科室与属地(工作场域)不一致时,就需要依托学生和学员信息系统,方能与网格化管理对接。

3.2.4 相对稳定原则

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中实习生、住培学员、研究生(含博士后)其规模和学习特点不同,原则上不跨类别设置网格,并遵守相对稳定的设置原则。如对于实习生、住培学员等学生和学员,根据其实习或轮转安排,会定期变化临床医技科室(工作场域),如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则会导致不同网格小组成员变化过于频繁,影响网格小组组长的管理和网格小组成员的归属感,容易在人员进出不同网格时出现遗漏等问题,不利于网格精准长效管理。

3.2.5 一视同仁原则

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中除了所属高校本培养单位需管理的学生和学员之外,还有所属高校非本培养单位学生和学员的教学安排。此外,本单位内临床医技科室、研究机构因跨院轮转、导师双聘、科研合作等原因造成存有一批在本单位学习、工作的外单位学生和学员,这一群体往往因其外单位属性不纳入常规学生和学员统计之中,按照全口径精准管理的要求,该群体也应纳入医院学生和学员统一管理,对其在院内相关要求与本单位学生和学员“一视同仁”,避免出现学生和学员管理“盲区”。

表 1所示,以某高校附属医院为例,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和学员在网格设置优先原则进行梳理。具体而言,对于本单位住培学员,如因内科、外科等部分专业基地住培轮转涉及多科室、多院区,不宜优先应用属地管理原则划分网格,网格设置原则优先顺序依次为相对稳定原则、人数适中原则、院科分工原则、属地管理原则。如为临床病理科、放射科等部分专业基地住培轮转涉及科室相对集中,网格设置原则优先顺序依次为院科分工原则、相对稳定原则、人数适中原则、属地管理原则。对于本单位实习生,一般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某个院区实习,如涉及较多实习科室时,其网格设置原则优先顺序依次为属地管理原则、相对稳定原则、人数适中原则、院科分工原则。涉及实习科室相对集中时,其网格设置原则优先顺序依次为院科分工原则、属地管理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如因某专业实习小组本身人数较少,与其他专业又不易融合并组,不宜优先应用人数适中原则划分网格。对于本单位研究生(含博士后),网格设置原则优先顺序依次为属地管理原则、人数适中原则、院科分工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当然,“人数适中原则”(按入学年级/入站年份等时间横向学生管理为主)和“院科分工原则”(按所属科室跨越多个年级纵向学生管理为主)的优先顺序也可根据医院学生管理特点进行调整。而对于外单位的实习生、住培学员和研究生(含博士后)按照所属学生和学员类别,与本单位相应类别学生和学员网格设置原则基本一致,还适用于一视同仁原则。

表 1 某高校附属医院不同类别学生和学员网格设置原则优先顺序
3.3 强化网格日常管理

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需要通过选优配强网格组长、融入日常奖惩机制、运用信息系统控制等多方面的支撑保障,方能实现有效运行。

3.3.1 选优配强网格组长

学生和学员网格大组组长主要是从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师和辅导员中选配,而学生和学员网格小组组长主体则是从学生和学员骨干中选配,这也是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最重要的人员支撑。要注重“两个优先”,即优先从学生和学员党支部支委、团支部支委或班委,以及住培组长、实习组长中选拔,优先从与网格小组组员同工作、生活场域的学生和学员骨干中选拔。一方面,保障了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与原有党团班群管理有效融入,不搞“两套班子”;另一方面,要保障网格小组组长对小组组员的情况熟悉,能够结合所在组情况,精准落实网格管理要求,做好医院与学生和学员之间的沟通“桥梁”。对于选拔出来的网格组长,要根据网格主要功能列出责任清单,并形成网格组长“岗前培训”内容,并纳入学生和学员骨干整体培训之中,逐步在学生和学员骨干中形成“网格意识”。

3.3.2 融入日常奖惩机制

学校、医院关于奖学金评定等各类评奖评优和对于违反校规院规相关处分共同构成了学生和学员日常奖惩机制,是教育引导和管理学生和学员的重要抓手之一,因此,要加强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就必须将其融入日常奖惩机制之中。对于网格小组组长,应基于其网格化管理责任清单,制定考评标准,设置常规的优秀网格小组组长评选,并将其作为推荐优秀学生和学员骨干的优先条件之一;对于非网格小组组长的学生和学员骨干,要将带头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的指标融入其学生和学员骨干考评指标体系,并影响其在奖学金等评奖评优中的学生和学员骨干工作成绩的考评结果;对于网格小组组员,应将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根据未完全落实的次数及其产生影响,列入奖学金等评奖评优班组成绩的扣分项,甚至“一票否决”,当然,对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能够不折不扣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的,并在单方面或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学员,可开展优秀网格小组组员的评选。

3.3.3 运用信息系统控制

网格化管理的定义中强调了“依托数字化平台”的重要性。同样,对于具有人员众多、构成复杂、思想多元、流动性强等特点的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而言,如果缺乏数字化平台的支撑,在海量基础数据中进行多维筛选有效信息,并用于精准管理的过程,将会出现耗时较长、精度不够、复核困难等情况。当网格化管理学生和学员整体规模较少时,还可以依托微信群等内置功能,在群内使用群接龙、群确认等方式统计数据,并进行管理。但当网格化管理学生和学员整体规模较大时,就需要建立健全专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按照科室属性、工作场域属性和生活场域属性进行细化分类,标化基础信息统计,设置查询端口和导出功能,以便于教学和(或)学生工作部门、相关科室部门实现及时精准动态监测每月学生和学员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不同区域(学校、医院、社区)学生和学员的管理服务。

4 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的创新与思考 4.1 管理理念创新:发挥各自管理优势,实现两者深度融合

网格化管理需要与传统学生管理模式深度融合,发挥两者各自优势,通过优化机制使其相辅相成,更好地服务于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疫情防控平急管理。相较于以“学籍归属院系”“合同归属单位”为管理边界,以党团班群为组织育人载体的传统学生和学员管理模式,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突破了“学籍归属”“合同归属”等人员管理边界,创新以“人员归属”与“场域归属”相结合的管理边界,既覆盖了在外单位学习工作的本单位学生和学员,又辐射到在本单位学习工作的外单位学生和学员,同时,通过网格组长选拔的“两个优先”,增强了党团班群学生和学员骨干日常管理服务内容,加强了其在所在网格学生和学员中的威信,而班级、住培组、实习组等党团组织(支部、小组)的设置可与网格小组设置相互融合,发挥网格组织育人功能,有利于后续其他管理工作的开展。当然,当网格化管理组员少于传统学生和学员班级、住培组、实习组时,也存在分散班级、住培组、实习组的问题,需要发挥传统学生和学员班级、住培组、实习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全员活动,以增进班级、住培组、实习组内部多网格组员跨网格线上线下交流,并顺利推进集体凝聚力建设,以及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等适合传统学生和学员组织的管理服务工作。

4.2 产学实践创新:开发人员信息系统,实现多方精准管理

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并非独立存在,既需要与学校传统学生管理体系对接,也需要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相对接,更需要与临床医技科室、研究平台等工作场域、各类学生和学员生活场域(含学校和医院宿舍、公租房、个人租房或自有住房等)等主管单位对接,为推进校院学生管理联动,推动院科二级管理和服务保障供给,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将与相关体系、场域主管单位产生大量信息交互,为确保人员信息交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化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医企研发、产学结合,基于教学管理系统重新梳理和标化各类学生和学员公共数据字段和独立数据字段,建立健全工作场域和生活场域统计维度,并采用个人填写数据与系统提取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如住培学员、实习生的工作场域信息就可以与教学管理轮转、实习计划相关联,研究生的生活场域就可以与全口径学生和学员住宿管理系统相关联,从而实现相关人员维度数据“应提尽提,若变随变”,降低人员维护成本,提高数据交互质量。同时,应将与奖惩机制挂钩的学生和学员网格管理表现数据归入系统管理。为便于相关体系、场域主管单位查询和管理,还可以开发不同权限端口,如实现临床医技科室、研究平台对所属或所在学生和学员的精准管理等。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只有在信息平台建设等创新技术的加持下,才能进一步探索和优化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的网格设置原则等方面,增强网格化管理的活力。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人员众多、构成复杂、思想多元、流动性强等特点,通过总结和凝练了“明确网格主要功能、优化网格设置原则、强化网格日常管理”等工作重点,构建与探索基于网格化管理的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和学员新模式,以适应高校附属医院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通过管理理念和产学实践的不断创新,推动学生和学员网格化管理模式能够在高校附属医院落地落实,助力高校附属医院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主场域和资源传递主渠道功能。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孙柏瑛, 于扬铭. 网格化管理模式再审视[J]. 南京社会科学, 2015(4): 65-71, 79. DOI:10.3969/j.issn.1001-8263.2015.04.010
[2]
刘宏达, 闫丽莉. 网格化管理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服务管理中的应用: 以湖北省8所学生网格化管理试点高校为参照[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13): 14-18, 22. DOI:10.3969/j.issn.1007-5968.2019.13.004
[3]
马柯娜. 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1, 24(4): 54-56. DOI:10.3969/j.issn.1009-301X.2011.04.017
[4]
杨晨. 网格化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 理论观察, 2017(5): 138-140.
[5]
高北星. 新媒体背景下学生公寓网格化管理探析[J]. 传媒论坛, 2018, 1(23): 102-106. DOI:10.3969/j.issn.2096-5079.2018.23.068
[6]
陈斌. 网格化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究[J]. 山西青年, 2018(9): 156-159.
[7]
李思远. 疫情之下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 34(13): 41-42.
[8]
李永和, 张少兰, 杨志良, 等. 疫情防控下高校党建网格化管理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19): 129-132.
[9]
朱爱孔, 冯英杰. 高校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以疫情防控网格管理为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21, 37(2): 27-33.
[10]
何珂, 陈士奇, 黄嫦婧. 疫情防控下高校附属医院学生学员管理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 现代医院, 2021, 21(6): 881-884.
[1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20] 34号[A]. 2020.